三月三,帶你了解日本女兒節(jié)

農歷三月三是個神奇的日子,在中原有拜祖先、軒轅的說法,同時也是各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像是歌圩、掃墓、干巴節(jié)、花炮節(jié)等等。在這之中,“女兒節(jié)”的稱謂在這早春時節(jié)顯得尤為旖旎,這一最早可追溯至周朝的節(jié)日,如今卻在鄰國日本得到了更講究的慶祝習俗。小爆哥知道你們這群紳士只顧著看蘿莉,大飽眼福之余是不是也對這種女兒節(jié)人偶有點印象呢?

日本女兒節(jié),即雛祭り(ひな祭り),是專屬于日本女孩子的節(jié)日,也稱作雛游、偶人節(jié)、桃花節(jié)、女兒節(jié)等等。雛祭是日本民間五大節(jié)日之一,原先與中國一樣在農歷的三月三日,明治維新后改為西歷三月三日。

談及日本女兒節(jié)的來源,無論是“桃花來源說”還是“流水來源說”都能找到中華文化的影子。桃花意象在中國自古象征著幸福吉祥,古人也多以桃木花枝懸掛于門柱,起到驅邪避兇的效果。傳播至日本后也深遠地影響本土觀念,時至今日桃花依舊是女兒節(jié)的主題花,也有不少人將女兒節(jié)稱呼為“桃日”。

后者“流水來源說”則更貼近開頭所說源于周朝的上巳節(jié)。據悉,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周朝百姓會前去水邊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藥沐浴,后來人們稱之為“禊”。由于青年男女都會在上巳當天匯聚到河邊,無形間為古人提供了自由戀愛的契機。

而祓禊儀式后,青年男女往往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后來這種曲水宴形式發(fā)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晉代文人雅士的曲水流觴活動完全有可能在五世紀前為日本統(tǒng)治階級所仿效。至此,上巳節(jié)“釁浴除災”的初衷加入了更多人情意味,直到后來逐漸演變成“女兒節(jié)”。

可惜的是,中國宋代以后由于理學盛行,禮教漸趨于森嚴,上巳節(jié)風俗在漢人文化中漸漸衰微,反倒是在日本文化中幾經發(fā)展、延承至今。要說女兒節(jié)的習俗,雖然身不能至,但總歸能在動漫、游戲中窺得一二,尤其是那些個獨具日式風格的人偶——雛人形。
最早的雛人形離不開“袚禊”與日本神道教的結合,上巳節(jié)用于放逐的祭物正是供奉在陰陽寮的偶人,節(jié)慶過后將偶人放入河中隨波而去,象征偶人代替自己與病痛災難一起遠遠漂走。到了平安時代初期,貴族女子之間開始流行賞玩偶人,為偶人更換衣裳的游戲,就跟現在的芭比娃娃類似。直至十六世紀江戶時代,雛人形才在庶民之間盛行。
事實上這看似換裝play的游戲如今也有著相當講究的擺放規(guī)則,一般來說雛人形的擺放分為七個階級(也有一、三、五階),分別是:
第一階是一對天皇與皇后的宮廷人形。
第二階是三名宮女,手執(zhí)酒、酒杯及酒壺。
第三階是演奏音樂的五人樂隊。
第四階是隨從,通稱右大臣和左大臣,外貌為一老一少。
第五階是三名仆人。
第六階通常擺些小型嫁妝用家具。
第七階是牛車、重箱、轎子等;左側則會放置櫻盆栽,右側則會放置橘盆栽。
如此共需要七階的臺子、15個人形娃娃和種類繁多的飾品,價格自然不菲。據悉一套普通的人形娃娃售價在15萬日元—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9000-30000元),更昂貴的高達100萬元日元以上。好在現在雛人形不僅不用隨著流水放逐,被請進家中,還可作為嫁妝代代相傳,以至于有些名門世家的雛人形可以累積到數百個,擺放出來相當壯觀。

除了雛人形外,女兒節(jié)當天的食物也有所蘊意,如果家中有未滿周歲的女兒,母親就得準備“散壽司飯”與蛤蜊湯,招待來慶賀節(jié)日的親朋好友們。散壽司飯就是在壽司飯上添加魚生、蛋絲等,看上去鮮艷華麗;蛤蜊則象征著女孩子對愛情的專一,因為蛤蜊的殼只能是唯一的一對,不同的殼則無法閉合。此外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彩色米花糖,顏色透明口感清冽的白酒桃花酒也是女兒節(jié)常見的食物。

簡單的介紹相信童鞋們對女兒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已有所了解,以后再在番劇中看到女兒節(jié)的裝飾也能好好地科普別人啦!雖然雛人形從現在審美來看不一定稱得上美觀,但它無疑已成為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小女孩的笑顏一同為人所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