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臺詞點燃怒火,這次真不冤

最近,關注兒童文藝作品,成了全民話題。
似乎任何一個看起來很小的問題,都會引起軒然大波。
前幾天我刷到一位短視頻博主,怒罵現在的小孩看的東西都太糟糕了。
博主說自己跟著孩子看了兩集動漫,結果整個人都麻了——
《葉羅麗》。
據他所說,這部動畫里竟然出現了這樣的臺詞:
“這個女孩穿得一點都不華麗,我們不要和她玩。”“我是什么什么公主,怎么會跟你們這些窮人在一塊兒玩?!?/strong>
還有公主想辦法給王子搞錢的情節(jié),總之滿屏都在聊錢——
“這都什么玩意兒?利用小孩對金錢的好奇,瘋狂扭曲她們的價值觀?!?br>

這條視頻收獲了28萬贊,4萬轉發(fā),很多網友群情激憤。
辦公室里一位當媽的同事看完深表擔憂:
“說實話,比起兒童繪本上畫了幾個丑娃娃,我更害怕我的孩子在他人生最容易塑型的階段,就變成了一個用金錢來區(qū)分三六九等、區(qū)別看待他人的人。”
另一位當爹的沒看完,因為已經飆上了臟話。
老實說,作為一個沒生過小孩的人,我不是很理解他們反應如此激動,抱著好奇我就去搜索了這部動畫。

豆瓣3.2分,差評如潮。
評論區(qū)里,每年都有很多家長憤怒控訴。

片子確實一言難盡,充斥著瑪麗蘇早戀、校園霸凌和身材焦慮等內容。
獨獨關于“階層區(qū)分”,刻畫得其實并不多。
我了解的兩個片段,一是反派羞辱女主寒酸,“家里這么窮手機肯定是偷的”這種狗血劇情。

另一個就是體育課上,女反派對女主人身攻擊,嘲諷她這么窮怎么好意思出門。

基本都出自反派之口,并沒有看到什么公主不和窮人玩、公主給王子搞錢的戲碼。
我不是一個人,有些網友表示自己看了八季,都沒看到這樣的臺詞。



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更耐人尋味了——
為什么一段未經證實的視頻,僅憑短短幾句話就能迅速撩撥家長的心,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焦慮?
答案是,因為生活里早已不乏類似的例子。
早在2021年5月,博主“反褲衩陣地”就曾發(fā)文《小學生看的動畫片,成年人看了臉紅》,批評葉羅麗價值導向有問題。
評論區(qū)有網友說,怪不得自己有次拉著一個舊行李箱在街上找房子租,竟被一個學生羞辱,“看,這就是窮人!”
前文提及的短視頻博主也講過,有一天自己在吃饅頭,大女兒突然問了他一句,“爸爸,你是窮人嗎?”
為什么這么說?女兒的回答是,“因為你吃饅頭?!?br>

通過吃穿住行這些物質條件來評判富貴貧賤,當孩子身上都被這種勢利拜金的階層觀念滲透時,叫人如何不心驚。
動畫片只是表象,它背后體現的價值觀,才是網友們真正擔憂的問題:
我們的社會,好像越來越愛分三六九等看人了,一種拜高踩低的價值觀又開始死灰復燃。
01
“踩低”,越發(fā)露骨
大家意識到這種不對勁,是因為輿論對窮人的歧視已經越發(fā)露骨。
一開始,是熒幕上偷懶的刻畫大行其道,虛構的故事里沒有一個討喜的窮人。
從《歡樂頌》里典型的“鳳凰女”樊勝美,到《流金歲月》里來自小地方的底層女孩袁媛。
她們不是富二代、商業(yè)精英,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本地千金,一個人跑到城里打拼。
擱過去,這可能是一個底層人士逆天改命的勵志故事,帶著幾分女性力量。
可國產劇的刻畫總是在告訴觀眾,她們的生活主要是對著酒桌上的土豪賠笑、試圖釣金龜婿;
或者偽造白富美身份混進大公司,手段毒辣、心思下作。

這些來大城市打拼的窮人,試圖打破自己階層的天花板,幾乎無一不被污名化為“拜金虛榮”。
而且審判他們的理由聽起來相當正義——
“人不怕窮,就怕貪?!?br>這非常誅心,就好比那句“沒有丑女人,只有懶女人”,在聽到這些話之前,我還只是單純的丑和窮。
這種認為窮人一定會帶著更多天然劣根性的設定,其實就是一種出身決定論:
“窮人就是更懶、更笨、更卑劣?!?br>很多觀眾對劇情咬牙切齒津津樂道,看到的時候也不覺得有啥問題,直到這套邏輯在生活里也頻繁出現。
一些新聞報道里出現的窮人,往往會遭受更多惡意的揣測。
短視頻曾火過一位工地邊賣水餃的攤主,因為看農民工舍不得吃10元大碗,就干脆決定把價格統(tǒng)一在”8元吃到飽“。

然而新聞播出后,她卻被很多人網暴說一定是僵尸肉水餃。
僅僅是因為她衣著樸素、她的攤子看起來很廉價,就揣測她做生意品行低劣,甚至還揚言說她這種攤子早就該封了。
后來她接受一些自媒體采訪,在鏡頭面前哭了好幾次。

有農民工UP主,因為拍攝了一段吃自熱米飯的視頻,他被質疑做戲擺拍。
盡管在此之前,他已經拍了無數個工地上干活的視頻。
但網友依然質疑他身為農民工,生活不可能這么體面:
農民工的手怎么可能這么干凈、農民工居然會花18元買自熱米飯、農民工哪舍得喝兩塊錢的礦泉水……

在他們眼中,似乎靠體力勞動掙生活的人,就一定是蓬頭垢面,是臟、亂、邋遢。


最讓人覺得寒心的,莫過于對底層普通人的偏見,滲透到了學校。
前幾天,福建一小學班主任被爆在班級群發(fā)表歧視言論,讓很多網友咋舌。
在網傳的聊天記錄中,該班主任稱一學生紀律和學習差,和家長發(fā)生爭執(zhí):
“就是一個鄉(xiāng)下人,做夢都不會是一個高尚的人。”“有素質你怎么還在當工人?”
“滾到別的班去?!?br>言語中一直直指學生家長是鄉(xiāng)下人,因此低人一等、品德有虧。

將家長分三六九等看待的事情其實早已有之,但這件事為什么格外令人憤怒呢?
是因為它已經露骨到直接脫底褲了。
有些學校調查家長職務信息,好歹還披著一層偽裝的外衣。
比如通過讓孩子畫車標這種隱蔽的手段,悄悄調查家庭用車信息。
被揭穿后,也總還要找借口稱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建立對形狀和顏色的認知。

然而現在竟敢直接當著班級群其他人的面,出言嘲諷。
無異于扯下了最后一塊遮羞布。
02
“拜高”,無限蔓延
對窮人刻薄嚴苛的同時,是近些年社會風氣對“富”的崇拜,在無孔不入地通過各種媒介,推送到人們面前。
某“集團千金”人設的UP主,曾因一個潛入自家建筑項目”體驗生活“的視頻,引發(fā)輿論熱議。
視頻里,她一邊得意地炫耀不戴安全帽者罰款200,價格還是自己當時定的;
一邊吐槽工地干活兒一點兒不累,等收工的時候要跟爸爸點名要哪一棟哪一戶,”因為里面有幾個釘是我釘的?!?/strong>

輕輕松松干完活后,她還要當著工頭的面展示自己的收賬短信:
工資進賬200元,銀行余額上千萬。
然后在“工頭”的一臉震驚中揚長而去。

真是好一出”大小姐微服私訪、包工頭有眼不識泰山“的戲碼。
不是單純的狗血,而是精準地展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而給觀眾帶來強烈刺激。
可即便是如此刻意的騎臉打工人的行為,在擴散到全網、被罵到翻車之前,其實還收到了不少網友“檸檬式羨慕"。
UP主的核心粉絲群,似乎并沒有意識到視頻中對底層勞動者的蔑視戲謔和“大小姐”的輕盈瀟灑,形成了多么諷刺的對比。


視頻擴散發(fā)酵后,大家才逐漸反思:
十年間,我們的輿論怎么從并不正確的“仇富”,走到了同樣扭曲的“媚富”?
前兩年,對“千金”“少爺”的崇拜,主要還集中在娛樂圈。
年輕明星家里的大別墅讓人震撼,“人間富貴花”“某地少爺”的人設是圈粉利器。
后來明星塌房翻車事件實在過多,人們開始厭惡“德不配位”,倒也沒有多少明星再敢張揚有錢人設。
但在更廣泛的社交平臺上,年輕人還是自發(fā)地、甚至不自知地向往著“高人一等”的光環(huán)。
無論是分享日常還是營銷話術,“千金大小姐”成為了一種被熱捧的風格。
與身份掛鉤的標簽,總能天然營造一種更高級、更令人神往的氛圍。

打開購物軟件,吸引人消費的話術中,也開始不斷強調以身份特征命名,比如“富家千金”、“財閥大小姐”等標簽。
到這里,大家對“富”的想象與仰望已經是全方位的,哪怕并不真的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個富人。
這種崇拜脫離了財富本身,衍生為了對”富人“這一整個身份天然帶有更高貴品質的想象。
不知人們是否是在真心實意地相信,家境能帶來令人望塵莫及的氣質,而它又可以通過消費來實現傳遞與復制。
03
滲透,孩童世界
這現實嗎?非?,F實。
但很多成年人本來對此也已經見怪不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一套,我們也都只能認。
但當它愈演愈烈,甚至有蔓延到孩子世界里的趨勢時,就有了前文父母憤怒的一幕。

因為《葉羅麗》們的受眾,是正處在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女童。
這已經是觸碰到了大人心里最后的底線——如果孩子注定要認識世界拜高踩低的真相,那也不該是現在。
不該是有樣學樣地,在小小的腦瓜里已經學會認定誰是窮人、所以ta好像沒那么好。
互聯網本就已經讓世界的參差,在孩子面前更加輕易可見,情況已經很棘手了。

就像尼可·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所說,電視侵蝕了兒童和成人的分界線,一股腦地向兒童呈現了原本只屬于成人的秘密。
在疫情下的網課,視頻里可以看到有些同學的家里擺著三四個1:1的鋼鐵俠手辦,而有些同學的背景里只有一盞簡陋的燈泡;
社交平臺上,被展示在成人面前的令人艷羨的東西,同樣也會被不過八九歲的孩子窺探到。
這種刺激是幾何級的。
社會壓力均值都在上漲,小孩子也沒逃過,對家長如何引導孩子的考驗也來到了前所未有的難度。

但正因為如此,我還是不想輕易投降,認為“反正認識世界真相是遲早的事”。
還記得小的時候,我們也會觀察身邊最有錢的同學怎么生活,也會羨慕其他女孩子有更漂亮裙子、更貴的玩具;
財富崇拜確實是人類刻在人類基因里的本能。
但那時候也會被嚴格地教育,不可以覺得買不起這些東西的父母、又或是自己,低人一等。
買不起只是買不起而已、攢錢就行了。
長大后,當人們了解了社會嫌貧愛富的殘酷規(guī)則后,至少內心還有一個底層邏輯能提醒自己,不見得只能這樣。
我想起小時候看的動畫片,舒克和貝塔。
鄭淵潔借由這兩只可愛的小老鼠之口,探討了幸福和金錢的關系。
貝塔覺得錢很重要,“沒錢行嗎?誰不想過好日子?”
舒克反問:“什么叫好日子?對已有的一切滿足,就是幸福?;畹煤貌缓茫谛那?。由物質帶來的快樂是假快樂。這種假快樂是隨環(huán)境變化的,是暫時而不經久的?!?br>

但如果新一代小朋友,從小接受的就是貧窮可恥、別和窮孩子玩、只有富人才值得尊重才能成功的話,長大后會連對抗的武器都沒有——
而是無縫融入這個爛世界。
我們無法回避世界下沉,但至少要知道,正常不等于正確。
至少,這個世界不該對此這樣輕易的縱容和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