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課間玩的“集氣放波”游戲,到底誰發(fā)明的?
杰克威脅 | 文
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玩過這么一款游戲。
它不依賴于任何電子產(chǎn)品,不需要手柄鍵盤鼠標等一切操作設備,只要有健全的雙手,兩個人就可以玩得很嗨。
不是我特意賣關子,這個游戲確實連個正式點的名稱都沒有,有些地方管它叫“波波攢”,玩的時候也不用說游戲名字,一句“來不來”和一個眼神,上了道的人自然就心領神會。

游戲玩法也很簡單,首先兩個人要進入同一個節(jié)奏:“拍手、拍手、x”,有點類似剪刀石頭布,在連拍兩下手之后,第三下放出本回合的招數(shù)。
招數(shù)有“攢”(集氣、蓄力)、“波”(攢過才能放)、“防”(格擋對方的波),雙方如果同時放波會相互抵消,誰能用波擊中對方就算贏。

游戲后來還衍生出了一些新規(guī)則,比如三格血的設定、防御可以疊盾等等,總而言之,雖然沒有人知道這個游戲到底叫什么,但幾乎每個人都在學校里與其他同學對過波。
01 “波波攢”江湖
“波波攢”(暫且叫這個名字吧)的基本玩法只有三個招式“攢”、“波”、“防”,但根據(jù)BB姬幾個小伙伴的回憶,發(fā)現(xiàn)我們小時候玩的“波波攢”都不太一樣。
有的人喊出的技能招式是“龜派氣功”、“界王拳”,有的人是“哈多根”、“加加布魯根”,甚至還有用“天馬流星拳”的《圣斗士》MOD。

畢竟在那個年代,還沒有現(xiàn)在這么發(fā)達的網(wǎng)絡,口耳相傳的“波波攢”經(jīng)過傳播者的添油加醋,每個學校、甚至一墻之隔的鄰居班,玩的版本都不太一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游戲的基本玩法離不開集氣、放技能、擊敗對方三個步驟。

有一說一,各種MOD往上一加,本來就略顯中二的游戲更是羞恥感爆棚,但小時候誰沒有二過呢。
當我用攢了好幾回合的氣轟出一發(fā)必勝的“波動拳”,我是真的看到了從手心迸發(fā)出的炙熱光芒,下一個0.001秒,它就能貫穿對面那個一招一式都略遜于我的二貨了!

當時這游戲的風靡程度,可以說幾乎全中國上下所有的學校都有人在玩它,那“波波攢”憑啥能流傳如此之廣呢?
首先,一局“波波攢”的游戲時間很短,要知道對學生而言,在學校里的空閑時間可不多,撇去被其他老師霸占的體育課、課間十分鐘再相約上個廁所,剩下的時間或許開個Dota2的匹配都不夠。
反觀簡單易上手、還能搭配最近動畫片里流行技能的“波波攢”,幾分鐘甚至幾十秒就能一決高下,豈不美哉?
不僅如此,這游戲還能打破高低年級和性別的壁壘,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甚至在部分班級還會有團體性質的比賽,最終決出一個“波波攢”冠軍。

那是何等的風光??!
當然了,讓“波波攢”得以在校園里流行的原因,除了它本身有趣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老師拿它沒辦法,你可以沒收游戲機漫畫書,但總不能收了要涂答題卡的雙手吧。

總而言之,“波波攢”就像是個學生間約定俗成的“江湖游戲”,經(jīng)過一系列的傳承和改版,悄然在全國的校園傳播開來。
那么問題來了,第一個發(fā)明“波波攢”的人,究竟是哪位天才?是小朋友嗎?還是大人呢?
02 誰發(fā)明的?
記得《武林外傳》里有一集,佟掌柜和白展堂失手毀了衡山劍法,隨便找了個老頭來畫個偽造品,沒想到天下的所有武功都是這個老頭隨便畫著玩的。

在“波波攢”的校園江湖當中,每一個外校來的轉學生,都是一個畫武功的“老頭”。
隨“老頭”而來的,不僅有“太陽當空照,我要x學?!敝惖暮谠?,還有“波波攢”這種新奇的舶來游戲。
如果非要追尋最初的“波波攢”發(fā)明者,也太難了,畢竟傳播者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或記錄,但總有人會在這件事上較個真,比如日本人。

是的,不僅僅國內有“波波攢”的風潮,把中二二字刻在靈魂里的日本人更是如此,甚至有人專門為了追溯游戲的源頭做了一番調查。
他們通過電子郵件、論壇和推特,向玩過“波波攢”玩家們征集了一些信息,首先,在日本游戲叫做“CC lemon”,或者“壽司猜拳”,還有個專有名詞“せんだめ(千溜め)”。

跟“波波攢”一樣,他們也都是同一個玩法的換皮或者衍生游戲,就連“攢”、“波”、“防”的手勢都跟國內流傳的差不多。
根據(jù)調查的結果顯示,日本大部分地區(qū)都在玩“CC lemon”,其中“CC”就是我們比劃節(jié)奏時的拍兩次手掌,出招的時候就要喊“l(fā)emon”。

大阪地區(qū)則是流行“壽司猜拳”,“壽司猜拳”中雙方不是相互攻擊,而是比拼誰的壽司等級更高,可以理解為誰的氣攢得更多。

除此之外,他們還對不同年齡層的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可以確定的是,玩過或者說聽說過“波波攢”的人都出生在1986年以后,最流行的時候是這群孩子上學的時期,也就是臨近世紀之交、20世紀90年代左右的時候。

那么問題來了,國內也是這段時間流行起了“波波攢”,所以很難判斷是誰傳給了誰,或者說,是我傳給了我?
其實不管名字招式如何變化,大家玩的“波波攢”在放波的時候手勢都差不多,這種花手推波多少借鑒了當年十分火熱的《龍珠》,沒錯,就是龜派氣功。

那個時候《龍珠》有多火呢?
1995年,在《周刊少年Jump》連載了十一年的《龍珠》正式完結,憑借著《龍珠》的優(yōu)異表現(xiàn),當年Jump的發(fā)行量突破了653萬,創(chuàng)下了歷史最佳記錄。

當時,《龍珠》可以說是火遍了全世界的每個角落,在漫畫界甚至流行著一句話:“日漫只有《龍珠》和其他漫畫”。
同時期的國內年輕人,也都在電視臺和點播臺一遍遍地刷著《龍珠》,不僅如此,我們玩的卡片、洋畫上面印著悟空、克林和龜仙人,學校旁書攤最顯眼的位置,擺放的也是《龍珠》的漫畫。
雖然不知道第一個發(fā)明“波波攢”的是何許人,但當年的他一定跟我們一樣,是個實打實的《龍珠》粉絲,我們都期盼著自己也能張開花手,放出一個龜派氣功。
不僅僅在日本和中國,“波波攢”跟《龍珠》一樣,入侵了全球所有的中小學校園,在美國,游戲叫作“Bor-Bor Zan”,是“波波攢”的諧音;在法國叫做“zéro zéro sept”,翻譯過來是“007”。

03 繼承者們
?
小時候玩“波波攢”我們是渾身帶勁兒,可是離開校園后,我們大多被游戲體驗更好的電子游戲給吸引了,再談起“波波攢”已經(jīng)成了童年時期的回憶。

那么,現(xiàn)在的小孩還會玩“波波攢”嗎?
本來我覺得“波波攢”一定失傳了,畢竟相比當年玩?zhèn)€游戲動輒電腦街機的,現(xiàn)在手機游戲實在是太方便了,甚至我已經(jīng)寫好了一段“扼腕嘆息”的煽情結尾,升華一下本文的主題。
但沒想到,在我咨詢了幾個當老師的朋友后,發(fā)現(xiàn)原來現(xiàn)在這幫小孩居然還在玩“波波攢”,只不過游戲內容今非昔比。

如果說我們當年玩的都是“波波攢”打了MOD的版本,那現(xiàn)在學生們玩的大概就是“波波攢”的高清重制版,注意是重新制作,不是換皮重置。
比如結合了寶可夢內容的PMHCG,多種對戰(zhàn)規(guī)則、豐富的屬性和數(shù)值設定,就像是個完整的角色扮演游戲。

在百度百科上還能看到各種各樣的衍生版本:

后來有人將“波波攢”做成了網(wǎng)頁游戲、手機游戲,甚至還有桌游,但無論怎么變,著實是沒有了當年課間玩“波波攢”的味兒,畢竟把石頭剪刀布變成電子游戲,再好玩也沒有面對面出拳的快感。

在未來,這款無名的游戲是不是還能在校園中繼續(xù)流行下去呢?我想應該是會的,因為高年級的同學會傳承給低年級的同學,甚至還有結合網(wǎng)游思維,運營起“波波攢”的。

每周四維護更新、售賣VIP專用招式,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條、有模有樣,這群少年在無意識地傳承著校園江湖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看來有這群人的地方就會有“波波攢”,有“波波攢”的地方就會有江湖,或者說,“波波攢”其實就是校園文化里的江湖。
-END-
戳這里→BB姬←關注我們吧~? ? ? ? ? ? ? ? ? ? ? ? ? ? ? ? ??????
高產(chǎn)不易,希望大家能夠點擊收藏〒▽〒支持一下我們。? ???? ?? ???? ????????? ???????
(o?▽?)o ?你們的支持就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 ????????? ?????????????? ??? ???
當然,如果可以收藏、硬幣、推薦三連就更好啦(`?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