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郊明珠花園秦墓發(fā)掘簡報
西安北郊明珠花園秦墓發(fā)掘簡報
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6期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明珠花園隸屬榮華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一期工程占地73畝。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北郊尤家莊村北100米處。東鄰迎賓大道,南邊與西安市未央?yún)^(qū)張家堡街道辦事處及西安市第66中學(xué)相接。地處北郊龍首塬北坡。1999年12月——2001年1月,我們對明珠花園一期工程的15座樓基的古墓葬全部進行了清理發(fā)掘。共清理戰(zhàn)國至兩漢的墓葬321座。2000年12月至2001年1月,我們對其中13號樓基的古墓葬進行了發(fā)掘,共清理古墓葬60座,除一座M36為東漢墓外,其余59座均為秦墓。13號樓為高層建筑,地基下挖5.7米,發(fā)掘工作即在下挖5.7米的基槽內(nèi)進行的?;蹡|西長43、南北寬36米,面積1548平方米。59座秦墓集聚分布其中,方向東西、南北均有,其中還有一部分墓葬葬式比較特殊,這在北郊?xì)v年的發(fā)掘中尚屬首次(圖一)。經(jīng)過初步的整理和研究,現(xiàn)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第一類為豎穴土坑墓,共46座。豎穴土坑墓則以有無二層臺而分為A、B兩型。第二類為洞室墓,共13座。因洞室的位置不同,分為C、D二型。
A型27座。其中19座為規(guī)則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另有8座形狀不規(guī)則,一般為墓室的短邊的長短稍有差別,但近似于長方形。可分為三式。
Ⅰ式12座。墓口平面呈長方形,一般較為窄長,寬長的比例一般為1/3—1/4,墓壁豎直,無收分。此式墓葬的編號為M2、M3、M4、M6、M14、M15、M16、M17、M19、M27、M39、M70、M71和M77。如M27,系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5°。墓長1.9、寬0.54、殘深0.4米。無任何葬具及隨葬品。葬有3具人骨,頭向、面向不一,皆為屈肢葬。3具均為女性青年(圖二)。再如M4,為東西向不規(guī)則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95°。墓長1.80、寬(0.62—0.72)、殘深0.18米。無葬具,在人骨的足部隨葬一殘破的陶罐。葬有1具老年男性人骨,為側(cè)身屈肢葬,頭向北,面向東,上肢平伸,肱骨上部壓在下頜的牙齒中,下肢卷屈于胸前,整個骨架緊貼墓葬南壁,骨架和隨葬所占面積不到墓室平面的二分之一(圖三)。
Ⅱ式8座。平面呈長方形,也有少數(shù)短邊長短略有差別的不規(guī)則長方形。墓室較寬,寬長比例約為1/2,墓壁豎直,無收分。此式墓葬的編號為M9、M45、M49、M61、M62、M65、M79、M81。如M65,為南北向不規(guī)則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0°。長1.80、寬(0.70—0.80)、殘深0.22米。無任何葬具和隨葬品。葬有4具人骨(采集一例頭骨,為青年男性)。頭向、面向各種各樣,卷屈亂葬于墓坑內(nèi)(圖四)。再如M61,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75°。長2.40、寬1.00、殘深0.66米。無葬具和隨葬品。葬有1具人骨,青年,男性。軀體仰臥和墓室的長邊垂直而和短邊平行,即頭南足北,面向西,上肢肱骨和肩部垂直,肘骨向內(nèi)折屈,雙手平交置于腹部,骨盆緊貼墓室南壁,下肢的股骨和脛骨正面折屈,豎直貼于墓壁上(圖五)。
Ⅲ式4座。平面呈長方形或近似于長方形。墓室較寬,上大下小,有收分。此式墓葬有M29、M60、M63和M78。如M60,為近似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5°。墓室上口長2.10、寬0.90米,底長1.72、寬0.74、殘深0.60米。無隨葬品和葬具。共葬有4具人骨,三男一女,均為青年。四個人骨卷屈垂直相互交錯疊壓置于墓室的東半部,軀體和墓室的長邊垂直,和短邊平行,均頭北足南,頭向、面向不一(圖六)。
B型 共19座。長方形豎穴土壙墓,在墓壙的下部設(shè)有生土二層臺,少數(shù)二層臺面上有擺放棚木的痕跡,多數(shù)二層臺面上則沒有棚木,上下連通。根據(jù)二層臺的位置、龕的有無分為三式。
I式 3座。為單邊或雙邊二層臺。墓壁豎直,上下無收分。M 20和M76為單邊二層臺,而M46為雙邊二層臺。例如M20,系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360。在墓室的東邊留有生土二層臺,二層臺以上的墓壙長1.56.寬0.72.殘高0.40米,二層臺以下墓壙長1.56、寬0.50、深0.12米。無葬具和隨葬品。墓主人為仰身屈肢葬,女性,青少年。頭向北,面向東,上肢肱骨和肩部垂直,肘骨向內(nèi)折屈,雙手置于頸部,下肢正面折曲微側(cè),雙足位于臀部東邊(圖七)。M46,系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土坑菜,方向180°墓長1.60. 寬(0.96一0.86 米,墓室東、西兩邊有生土二層臺,二層臺以下的墓室長1.60、寬0.58、深0.30米。有木棺痕跡。無隨葬品。墓主人為中年男性。葬式為側(cè)身屈肢特甚,上肢的肱骨和肩部基本垂直,肘骨向內(nèi)交叉雙手置于胸前,下肢的股骨和脛骨正面折屈,并置于腹上部,腳跟緊貼臀部(圖八)。
Ⅱ式13座。系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四邊均有生土二層臺,二層臺以上墓壁有收分4座,分別為M22、M40、M57和M77?,F(xiàn)以M57為例,此墓系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356°。二層臺以上有收分,上口長2.36、寬(1.20—1.36)、殘高0.70米,下口長2.20、寬(0.96—1.10)米,二層臺以下長1.80、寬(0.83—0.74)、深0.30米,二層臺以下墓壁豎直。此墓有木棺,棺長1.58、寬0.45米,無隨葬品,墓主人為仰身屈肢葬,頭向北,面向上,左臂平放和肩部垂直,右臂肘骨和肱骨垂直,右手置于腹部左邊,下肢正面折曲,足位于臀部的右側(cè)(圖九);二層臺上下墓壁豎直的8座。分別為M8、M25、M38、M42、M44、M51、M59和M80,現(xiàn)以M38為例,此墓系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5°。墓室上口長2.1、寬(1.42—1.22)、殘深0.20米,二層臺長1.70、寬(0.94—0.74)、高0.16。無隨葬品。葬具為木棺,長1.60、寬(0.70—0.60)。葬式為側(cè)身屈肢葬,且卷屈特甚,頭向北,面向南,上體肢骨和下體肢骨相互彎折疊合,卷屈成一團(圖一○);另外還有M66,二層臺以上墓壁豎直,而二層臺以下有收分,此墓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75°。墓室上口長2.98、寬1.90、殘深0.70米,二層臺邊長2.30、寬1.08、深0.50米,墓底長1.96、寬0.84米。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西,面向上,上體肢骨和下體肢骨均平放于墓室內(nèi),墓主人為青年男性。無棺槨和隨葬品(圖一一)。
Ⅲ式3座。系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四邊均有生土二層臺,在頭端的二層臺壁上鑿一頭龕,二層臺上下墓壁豎直的有M28和M41。現(xiàn)以M41為例,此墓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75°。二層臺以上墓壙長2.2、寬1.16、殘深0.36米,二層臺以下墓壙長1.76、寬0.98、深0.60米。頭龕為方形,長0.40、深0.30、高0.36米,龕內(nèi)放一陶壺。葬具為木棺,尺寸不清,僅存部分板灰。葬式為仰身屈肢特甚,頭向西,面向北,下肢的肱骨和脛骨正面折屈,并置于腹上部,腳跟緊貼臀部(圖一二)。二層臺以上墓壁有收分的只有M21,此墓系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方向270°。二層臺以上墓壁有收分,口大底小,上口長3.10、寬1.60、殘深1.00米,下底長2.88、寬1.28米。二層臺以下墓壁豎直,墓底長2.36、寬0.96、高0.78米。二層臺上有棚木痕跡,棚木寬0.10米,共有三條。頭龕為弧形,長0.60、深0.30、高0.60米,龕內(nèi)放有一小動物骨骼。有棺木痕跡,尺寸不清。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西,面向南,右臂折、曲,手置于肩部,左臂及下肢平放。墓主人為青年女性。墓室內(nèi)隨葬陶壺1件(圖一三)。
C型共3座。系偏洞室墓,即在長方形豎穴土壙(墓道)下部長邊一側(cè)鑿一長方形洞室,洞室與土壙的方向相同。此型墓葬的編號分別為M36、M54和M74。例如M36,此墓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墓道偏洞室墓,方向96°。墓道壁豎直,無收分。洞室在墓道的南邊,為長方形弧頂直壁。墓道長2.50、寬1.60、殘深0.70米,偏洞室長2.10、進深0.60、殘高0.60米。葬具為木棺,因只有板灰痕跡,故尺寸大小不詳。墓主人為青年女性。人頭部隨葬一陶罐,腿部有銅帶鉤1件。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東,面向上,上肢折曲,下肢平直(圖一四)。又如M74,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墓道偏洞室墓,方向105°。墓壁豎直,但在東、北、西三邊留有生土二層臺,墓道長2.10、寬1.50、殘深0.30米,二層臺寬約0.23米,二層臺至墓底深0.17米,洞室在墓道的南側(cè),洞室長1.70、進深0.40、殘高0.56米。洞室內(nèi)置一木棺,棺長1.60、寬(0.52—0.48)米。無隨葬品。墓主人為青年男性。葬式為側(cè)身屈肢,頭向東,面向南,左臂平直,右臂稍彎,手置于腹部,下肢骨正面折屈,足貼近于臀部(圖一五)。
D型 共10座。系直線式洞室墓,即在長方形豎穴土壙(墓道)下部短邊一端鑿有一長方形洞室。洞頂均為弧頂。此型的墓葬編號為M5、M12、M18、M31、M32、M35、M56、M68、M69和M72。墓道壁上下有收分,口大底小的有8座。如M31,系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墓道洞室墓,方向90°。墓道上口長2.80、寬2.20米,下底長2.40、寬1.72米,墓道被一座東漢墓(M34)墓室打破,南北兩邊各有一盜洞,是通往M34的。墓室的底部與墓道底平行,葬具為木棺,長1.68、寬(0.56—0.32)米。但是葬具的下邊墊有0.20米厚的堅硬五花土和0.10米厚的淡黃色堅硬花土。墓主人為青年男性。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東,面向北。墓內(nèi)只出土銅帶鉤1件(圖一六)。又如M35,系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墓道洞室墓,方向355°。墓道壁略有收分,墓道上口長2.40、寬1.20、殘深0.50米。洞室在墓道的北邊,墓室長2.10、寬0.83、殘高0.48米。墓室內(nèi)有木棺痕跡,長1.80、寬0.70米。墓主人為中年男性。葬式為仰身屈肢,且屈肢特甚,頭向北,面向上。出土隨葬品4件,分別為陶盂、陶釜、銅環(huán)和銅帶鉤各1件(圖一七)。再如M12,為東西向長方形豎穴墓道洞室墓,方向78°。墓道壁略有收分,上口長2.08、寬1.18、殘深0.50米,緊貼墓道北壁殉有四具人骨,殉人相互交錯、上下疊壓,擠壓在長1.30、寬0.60米的見方內(nèi)。墓道內(nèi)殉人采集了兩例骨架,性別為一男一女,均為青年。墓室底低于墓道底0.30米,墓室內(nèi)葬有一具人骨,為男性青年,頭向東,面向上,為側(cè)身屈肢特甚,骨架比較零亂(圖一八);墓道壁豎直的有2座。如M68,系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墓道洞室墓,方向5°。洞室位于墓道的南端近底部,洞室的底高于墓道的底。墓道長2.74、寬(1.90—1.76)、殘深0.74米,洞室長1.86、寬1.10、殘高0.60米。葬具不明。葬式為仰身屈肢葬,頭向北,面向西,上肢垂直于肩部平放,下肢折屈,足位于臀部。墓內(nèi)隨葬陶罐1件,骨器1件,殘鐵器1件(圖一九)。
二、葬式和葬具
59座秦墓,均發(fā)現(xiàn)有人骨架。葬式可分為三大類。分別為亂葬、屈肢葬和直肢葬。
第一類 亂葬
共19座。亂葬中又可分為單人亂葬、雙人亂葬和多人亂葬。19座墓穴中共葬有63具人骨,最少1具,最多8具。我們共采集了29例人骨標(biāo)本,經(jīng)專家①鑒定:9例為男性,20例為女性。只有1例老年,1例中年,余皆為青少年。單人亂葬有M17、M61和M79三座。如M17的頭骨緊貼墓壁,下頜骨和頸椎偏離過大,顯然是非正常埋葬(圖二○)。又如M61,約2平方米的長方形墓穴,人骨架卻縱放在墓穴的一邊,和墓穴的長邊垂直,以致于下肢緊貼于墓壁上(圖五);雙人亂葬只有M15一座,兩人均為側(cè)身屈肢,兩頭位于墓室的中部,面面相對,一東一西,經(jīng)鑒定,墓主為一男一女,青年(圖二一)。多人亂葬最多,分別為M2、M3、M6、M9、M14、M16、M19、M27、M39、M 、M63、M65、M71、M73和M78。如M71,8具骨架左右相互交錯、上下疊壓,人骨架和墓室的長邊平行(圖二二)。另如M60,四具骨架相互疊壓橫放在墓室的一邊,人骨的方向和墓的短邊平行(圖六)。亂葬墓中葬式全部為屈肢葬。亂葬式的墓葬形制均為A型豎穴土坑墓,墓內(nèi)填土皆為黑褐色花土。均無任何隨葬品和葬具。
第二類 屈肢葬
共33座。屈肢葬可分為三種。仰身屈肢9座(圖二三,2、7)、側(cè)身屈肢11座(圖二三,5)、蜷曲特甚 12座 (圖二三,6、8),另外還有俯身屈肢葬 1座(圖二三,l)。屈肢葬的慕葬形制,A 型豎穴墓有4座,B型豎穴帶二層臺墓有16座,C 型偏洞室墓 2座,D型直線式洞室墓有9座。
第三類 直肢葬
共7座。其中1座為俯身直肢(圖二三,4;圖二四),其余6座均為仰身直肢(圖二三,3。A型豎穴2座(其中俯身1座、仰身1座),B型豎穴3座,C型偏洞室1座,D型直線洞室1座。
59座墓葬中,19座亂葬墓和2 座俯身葬菜均沒有任何葬具,剩下的38座只有 12座墓葬有木棺,還有3座二層臺上有棚木痕跡,墓室里有木館,其余有無葬具不清。這些有葬具的墓葬除2座為C型墓,2座D型墓,余為B型墓。有木棺的墓葬只有2座葬式為直肢葬,其余均為屈肢葬。大多數(shù)木棺尺寸不詳,只有下列幾座墓葬木棺的尺寸分別為M25∶長1.84、寬0.70米;M57∶長1.58、寬0.46米;M59∶長1.70、寬0.63米;
四、隨葬器物
明珠花園13號發(fā)掘的59座秦墓,隨葬器物較少,只有12座出土有隨葬器物,僅占所有墓葬的五分之一,而且數(shù)量很少,最多的4件,最少的只有1件。其余47座無任何隨葬品。共出土隨葬品21件。有陶器、銅器、鐵器、玉器和銅錢1枚。
1.陶器 最多,11件。器形有罐、壺、釜、盂、甕。
罐4件。根據(jù)其形制不同,可分為三式。
Ⅰ式2件。標(biāo)本M36∶1,泥質(zhì)灰陶。直口,圓唇,圓折肩,鼓腹,下腹斜收,小平底??诓坑幸恍】祝孛???趶?2、最大腹徑20、底徑8、高13.2厘米(圖二八,4)。標(biāo)本M68∶1,泥質(zhì)灰陶。直口,圓唇,圓折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口部有一小孔,腹中部飾一道寬1厘米的豎繩紋??趶?4、最大腹徑21.6、底徑10、高16.8厘米(圖二八,1)。
Ⅱ式1件。標(biāo)本M54∶1,泥質(zhì)灰陶。侈口,卷沿,尖圓唇,束頸,圓折肩,鼓腹,下腹斜收,小平底。腹部飾一道寬2厘米的豎繩紋。口徑11.2、最大腹徑19.2、底徑9.2、高22.8厘米(圖二八,10)。
Ⅲ式1件。標(biāo)本M4∶1,泥質(zhì)灰陶(殘)。圓肩,鼓腹,平底。肩部有兩道凹弦紋,弦紋以下飾8厘米寬一周豎繩紋。最大腹徑22.4、底徑12.8、殘高20.8厘米(圖二八,3)。壺3件。分為兩式。
Ⅰ式2件。標(biāo)本M41∶1,泥質(zhì)灰陶。侈口,雙唇,頸粗長,圓鼓腹,底部豎直,似假圈足,平底。頸、腹部有凸弦紋6周。口徑11.2、最大腹徑17.2、底徑8.8、高20.8厘米(圖二八,6)。標(biāo)本M21∶1,器形同上??趶?0.4、最大腹徑20、底徑8、高20厘米(圖二八,5)。
Ⅱ式1件。標(biāo)本采集∶1,泥質(zhì)灰陶,有蓋。侈口,平沿,方唇,短束頸,圓折肩,鼓腹,下腹斜收,小平底。肩、腹部有兩道凹弦紋??趶?1.2、腹徑20.8、底徑7.6、通高21.6厘米(圖二八,7)。
釜2件。分兩式。
Ⅰ式1件。標(biāo)本M35∶2,夾砂灰陶。侈口,
方唇,翻折短沿,短頸微束,凸肩,深鼓腹,圜
底,稍尖。腹部飾橫向繩紋,圜底飾方格紋??趶?5.2、最大腹徑22、高14.8厘米(圖二八,9)。
Ⅱ式標(biāo)本M32∶1,夾砂灰陶。直口,圓唇,凸肩,淺鼓腹,圜底。腹部飾豎繩紋,圜底。飾橫向繩紋??趶?4.8、最大腹徑17.6、高12.4厘米(圖二八,8)。
盂3件。根據(jù)形制和大小的不同分為三式。
Ⅰ式1件。標(biāo)本M14∶2,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斜平沿,上腹稍內(nèi)曲,下腹斜收,折腹明顯,小平底。素面。口徑27.6、底徑7.2、高8.8厘米(圖二八,12上)。
Ⅱ式1件。標(biāo)本M32∶2,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上腹微束,折腹不明顯,平底。素面。口徑10.4、底徑7.2、高6.4厘米(圖二八,11)。Ⅲ式1件。標(biāo)本M35∶1,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頸微束,上腹較直,下腹斜收,矮圈足。腹部有四道凸棱??趶?2、底徑8.8、高10.4厘米(圖二八,2)。
甕1件。標(biāo)本M14∶1,泥質(zhì)灰陶,有陶盂(M14∶2)當(dāng)蓋。直口,方圓唇,圓肩,鼓腹,平底。腹上部飾四道弦紋間隔的三周豎繩紋,腹中部飾一周寬1厘米的豎繩紋,其余素面??趶?9.2、底徑14、高20.4厘米(圖二八,12下)。
2.銅器 共6件。器形只有帶鉤和銅環(huán)兩種。
銅帶鉤 4件。根據(jù)形制不同分為二式。
I式 2件。標(biāo)本M35∶1,器身扁圓,厚突如琵琶形,鉤首似鳥頭,細(xì)長而粗圓。鈕位于腹后半部。長5.5、腹寬1.2、腹厚0.5厘米(圖二九,3)。標(biāo)本M42∶1,形狀同上,鉤首殘,腹前部有兩道凹弦紋(圖二九,4)。
Ⅱ式2件。標(biāo)本M31∶1,曲棒形,鈕位于腹中部,鉤首殘。殘長9.3、腹寬0.5厘米
(圖二九,5)。標(biāo)本M36∶2,曲棒形,鈕殘,位于腹部1/3處,鉤首殘。殘長12.2、寬0.8厘米(圖二九,6)。
銅環(huán)2件。圓形,斷面均為扁橢圓形。標(biāo)本M35∶3,環(huán)外徑5.2、環(huán)寬0.6厘米(圖二九,1)。標(biāo)本M42∶2,環(huán)外徑5.1、環(huán)寬0.3厘米(圖二九,2)。
3.鐵器共出土5件。因銹蝕嚴(yán)重,無法分辨器形。
4.玉器2件。白玉,玉質(zhì)較差,表面看似骨器。一件鼻塞,標(biāo)本M18∶1,圓柱形,長3.8、直徑1.2厘米(圖三○,1)。另一件肛塞,標(biāo)本M68∶2,圓柱形,長5.2、直徑1.3厘米(圖三○,2)。
5.銅錢1枚。標(biāo)本M59∶1,出土于墓主人腿部位置。圓錢方孔,無內(nèi)外槨,正面有半兩二字,兩字上一短橫,半字上部方折,半字下邊一橫較短。直徑2.8、孔徑0.75×0.8厘米(圖三一)。
五、結(jié) 語
1.關(guān)于墓葬的年代
此墓地的 59座秦墓,除19座為亂葬墓外,其余 40座均為正常埋葬。墓葬形制為A、B、C、D 四型,也就是豎穴土坑,豎穴土坑帶二層臺,偏洞室和直線式洞室墓。根據(jù)以往的發(fā)現(xiàn),直線式洞室墓的出現(xiàn),當(dāng)在戰(zhàn)國中期前后,而且豎穴墓道的長寬均大干墓室,40座中有 10座為直線式洞室墓;所以說此墓地的上限應(yīng)不早于戰(zhàn)國中期。19座亂葬墓中的63具人骨均為屈肢葬,40座正常埋葬墓中有33座為屈肢葬,屈肢葬是秦人特有的葬式,這59座墓葬應(yīng)為秦墓無疑。有隨葬器物的墓葬只有12座,大多數(shù)為直線式洞室墓,但是器物的數(shù)量僅有 20件,式罐和西安半坡I式罐相似,Ⅲ式罐和西安半坡Ⅲ式罐相同,IⅢ式盂和西安半坡Ⅲ 式孟相同,廣式陶壺和咸陽塔爾1.關(guān)于墓葬的年代
此墓地的 59座秦墓,除19座為亂葬墓外,其余 40座均為正常埋葬。墓葬形制為A、B、C、D 四型,也就是豎穴土坑,豎穴土坑帶二層臺,偏洞室和直線式洞室墓。根據(jù)以往的發(fā)現(xiàn),直線式洞室墓的出現(xiàn),當(dāng)在戰(zhàn)國中期前后,而且豎穴墓道的長寬均大干墓室,40座中有 10座為直線式洞室墓;所以說此墓地的上限應(yīng)不早于戰(zhàn)國中期。19座亂葬墓中的63具人骨均為屈肢葬,40座正常埋葬墓中有33座為屈肢葬,屈肢葬是秦人特有的葬式,這59座墓葬應(yīng)為秦墓無疑。有隨葬器物的墓葬只有12座,大多數(shù)為直線式洞室墓,但是器物的數(shù)量僅有 20件,式罐和西安半坡I式罐相似,Ⅲ式罐和西安半坡Ⅲ式罐相同,IⅢ式盂和西安半坡Ⅲ 式孟相同,廣式陶壺和咸陽塔爾二層臺上有棚木,12座墓有木館的痕跡,隨葬品也少的可憐,僅有 20件,最多的M35也只有4 件,所以根本談不上什么器物組合,可見此墓地為很窮的秦人貧民墓地,他們處于社會的最底層。
3.關(guān)于亂葬墓
19 座亂葬墓,除3座單人、1座雙人外,其余均為4人一8人的多人亂葬。同一墓葬中,性別有男女混合,或均為女性,多人葬中沒有均為男性;只有單人亂葬都是男性,而且女性占多數(shù)。從年齡上看均為青少年。墓內(nèi)無任何隨葬品和葬具,但也沒有任何刑具和生前被毆打的骨折等現(xiàn)象,所以他們也有別于刑徒墓;只是很隨便地被埋葬,又好象是被強制地將許多人埋在一個很小的墓穴里。因此這些人的死因我們難以知曉,只能作以下推測,很可能是因勞累過度而死的貲人;或是瘟疫在青少年中流行,大人們無法也不想很好地埋葬他們,所以就倉促將他們草草一埋了事。
明珠花園秦墓的發(fā)掘為研究關(guān)中秦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尤其對研究西安地區(qū)秦墓的分期、墓葬結(jié)構(gòu)、隨葬器物的特點及秦人起初在西安地區(qū)的活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附記∶簡報中人骨的性別和年齡,是由西北大學(xué)文博學(xué)院張宏彥教授鑒定,特致感謝。
發(fā)掘∶宋遠(yuǎn)茹 齊東林 馬金虎 雷立智劉占龍 陳省安 呂建平等
繪圖∶齊東林 雷立智 齊麗花
攝影∶張明惠
執(zhí)筆∶宋遠(yuǎn)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