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北郊龍首村西漢墓發(fā)掘簡報

2021-11-03 13:20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北郊龍首村西漢墓發(fā)掘簡報

《考古》 2002年05期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

1991年夏季,我隊在配合陜西省西安市房地產(chǎn)二分局基建過程中,于唐大明宮遺跡保護區(qū)內(nèi)先后發(fā)掘了兩座漢墓。兩座漢墓間距4.4米,自西向東依次編號為91CTDXM1、91CTDXM2(以下簡稱為M1、M2)。這兩座漢墓位于西安市北郊龍首村龍首北路東段南側(cè),西距草灘路約170米(圖一)。在該地點南部的鐵東村、鐵一村、龍首村、聯(lián)志村和西鐵黨校等地,我隊曾相繼發(fā)掘漢墓18座①,表明這一帶屬西漢長安城東郊墓葬比較集中的區(qū)域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因我隊工作人員變動等原因,這兩座墓葬的整理工作未能如期進行,但在此之前,我隊已委托白榮金先生將隨葬器物中的鐵甲胄做整理研究氣現(xiàn)將這兩座墓葬的發(fā)掘收獲報告如下。

一、墓葬形制

這兩座墓葬墓室方向均為南北向,其中Ml為土坑豎穴墓,M2為帶斜坡墓道的土洞墓。

Ml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6、東西寬約1.8米,墓室底部距地表約2.2米。此墓破壞嚴重,除發(fā)現(xiàn)20件散亂的骨鐮形器和一些人骨碎片以外,未見其他隨葬品。骨鐮形器呈弧形扁平狀,一側(cè)刻有四道凹槽,中部橫穿二孔。有長短兩種,長者4件,長度約11.5厘米;短者16件,長度約9.3厘米。長短兩者均寬0.9~1厘米(圖二)。這些骨鐮形器與M2所出II式骨鐮形器(M2:1)的形制完全相同,僅在長度上稍有差別,因此,Ml應(yīng)與M2同時或年代接近。

M2方向5度。由墓道、甬道、耳室、墓室四部分組成,南北總長19.88米,其中斜坡墓道長11.6米。側(cè)壁豎直,頂部略起縱券。

甬道過洞式,平面似長方形,長3.2、寬1.3米。甬道在近墓室門處,向墓室門敞開呈喇叭狀。甬道底部較平,頂部為券頂。甬道門已朽壞,底部留有門槽,寬0.1、深0.045米。東西兩側(cè)壁也留有豎立門槽一道,深0.19?0.26、高1.4米。門槽內(nèi)有白色門板灰跡,厚約0.04米。甬道南端近墓室門兩側(cè)各有一生土臺,平面呈直邊三角形,臺高0.38-0.44米,表面較水平。西側(cè)生土臺上出有動物遺骨及銅鈴1件。另外,甬道西南部近墓室門處有一長方形的白色板木灰跡,灰跡中部夾雜彩色漆跡。

耳室位于甬道東側(cè)底面以上0.6米處,南距墓室門1.3米。平面為長方形,縱券頂,耳室進口處寬1.3、頂高1.3、深3.42米。在耳室口部進深0.2米處有門一道,門已朽壞,只在兩側(cè)壁各留有豎立門槽一道,門槽寬0.06、深0.12?0.2米,槽內(nèi)有白色板木灰跡。在耳室前部近門處有方形黑色板木灰跡,邊長約0.7米,含有紅色漆跡,內(nèi)發(fā)現(xiàn)骨鐮形器2件,似為一木質(zhì)漆箱。耳室中部、后部置有陶倉、灶、罐、盆、壺及銅盂等隨葬品。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長4.8、寬2.5米。券頂,側(cè)壁較直。北端開門,門已朽壞,僅剩門槽與門板灰跡。底槽寬0.12、深0.1米,東西兩側(cè)壁豎立門槽深0.24、寬0.14、高2.34米。在東、西兩側(cè)壁豎立門槽1.24米高度處,均有一直徑0.17米的小圓洞,可能是插入門梁之用。在墓室的東、西、南三壁根部各有一道凹入壁內(nèi)0.1、高0.15米的生土槽。墓室底面較高,比甬道底面高出0.4米,并有東西向、呈南北排列、厚約0.02米的木板灰跡分布。在北距墓室門1.62米處,又有一道東西向、厚約0.08米的木板灰跡,將墓室分為前后兩部分。由此可知,原墓室底部可能鋪有一層木板,東、西、南三壁疊筑木質(zhì)墻,頂部還可能蓋有木板或鋪有草席,構(gòu)成外槨室,槨室又用木板隔開,形成頭(腳)廂、棺室。頭(腳)廂進深1.6、寬2.3米,內(nèi)置有銅鏡、燈和陶彷、鼎等隨葬品。棺室進深2.95、寬2.3米,西側(cè)有棺一具,棺木已朽,以棺內(nèi)保存的紅黑色漆板灰跡來看,似為漆棺。棺長約2.7、寬0.75-0.9米。棺北部發(fā)現(xiàn)人的頭骨和胸骨碎片,推測該墓主頭向朝北。另外,在棺內(nèi)及棺附近發(fā)現(xiàn)有陶鼎、壺、奩和鐵削、被以及大量鐵鎧甲片。在棺室東部,有朽壞的木質(zhì)漆箱1件,漆箱灰跡長1.74、寬0.5米,箱內(nèi)有大量稻谷殼以及陶奩、盒等隨葬品。在棺室的東南角有一直徑0.5米的圓形盜洞,盜洞中發(fā)現(xiàn)有銅鍬、鐵秘、骨鐮形器等器物。顯然,該墓曾被盜掘、擾亂過(圖三)。

二、隨葬器物

M2雖經(jīng)盜擾,但仍有較多隨葬品出±o種類有陶器、銅器、鐵器、銀器、錫器、玉器及骨器等,其中以陶器數(shù)量最多。計40件。均為泥質(zhì)灰陶。器形有鼎、盒、壺、鈁、盆、罐、倉、灶、匜、奩、燈、勺、熏爐和甑等。

鼎5件。形制大小相近。斂口,弧腹,圜底,附耳,三獸蹄形矮足;帶蓋,蓋呈球冠形。足跟飾凸弦紋,蓋素面,上有對等的三個環(huán)狀鈕。M2:42,鼎口徑20.2、通高24厘米,蓋徑24、蓋高5.8厘米(圖四,7;圖版貳,5)。

盒3件。其中2件為殘片,1件較完整。形制大小相同?;「?,平底,圈足,帶弧形蓋??谘赝馀c蓋邊緣飾三周凹弦紋。M2:89,口徑19.2、最大徑22、高18厘米(圖四,10)。

壺6件,分二式。

I式:2件。大小相近。侈口,長束頸,圓弧腹,高圈足,肩部有兩個對稱的鋪首街環(huán)??谘赝狻⒓缂案共匡棇拵Ъy。M2:67,口徑18.5、圈足徑22、高54厘米(圖四,1;圖版冬,6)。

II式:4件。彩繪陶壺,紅彩。侈口,束頸,圓腹,圈足;球冠形蓋,子口。蓋內(nèi)涂滿紅色,壺內(nèi)亦涂紅。壺口沿及頸部彩繪一周窄條紋和八個倒三角紋,間以星云紋;肩、腹部彩繪窄條紋與變形魚紋相間的帶狀圖案。

M2:18,口徑12.4、最大腹徑20.8、高31.6厘米(圖四,2;圖版貳,3)。

鏡1件(M2:45)。直口微侈,束頸,圓腹,高圈足,腹部相對處各貼塑一鋪首街環(huán);義頂形蓋,子口。鉉口邊長12、高43.4厘米(圖四,5;圖版叁,3)。

盆2件。形制相同。侈口,斜折腹,假圈足??谘赝狻⒏共考凹偃ψ愀饔幸坏勒劾?。M2:28,口徑60、底徑32、高12厘米(圖四,6)。

罐6件,分三式。

I式:3件。侈口,束頸,斜肩略弧,鼓腹,平底。肩與腹相接處飾細繩紋0M2:12,口徑10.7、底徑9.1、高20厘米(圖四,8)。

II式:2件。M2:9,侈口,束頸,圓肩,斜腹,小平底。肩部飾繩紋??趶?0.5、底徑11.2、高25厘米(圖四,3)。

III式:1件(M2:16)。直頸,圓肩,斜弧腹,平底略凹。素面??趶?8.4、最大腹徑30.5、底徑14.5、高20.8厘米(圖四,4;圖版叁2)。

倉7件,分二型。

A型:方形倉。5件。圓直口,折肩,平底。M2:3,口內(nèi)徑14.5、外徑17.6厘米,底長26.4、 寬23厘米,高52.8厘米(圖四,11)。M2:7,口內(nèi)徑12、外徑14.18厘米,底長20.4寬18.5厘米,高45.8厘米(圖四,9;圖版貳,6)。各方形倉出土時均裝有谷粒

B型:屋形倉。2件。M2:80,僅剩陶倉頂部殘片(圖五)。M2:20,面闊44、進深25.8、高49.6厘米。四阿頂,正脊長32.4、四條垂脊各長20厘米。前后檐長55.2、寬35.6厘米。正脊與四條垂脊斷面呈“凸”字形。屋頂為筒、板瓦相覆狀,面闊有十一道、進深有七道瓦壟,每道三塊板瓦。倉在高28.4厘米處有向前伸出的陽臺,長與面闊同,寬3.6、厚0.8厘米。陽臺圍以3.6厘米高的欄桿,兩角及距中軸線14厘米處各有一擎檐柱。欄桿正中斷開為16厘米寬的缺口。陽臺上的倉體開有兩個方形門,門長、寬均為8厘米,二門相距3.6厘米,以中軸線相互對稱。門有門板,為陶質(zhì),中有門環(huán)五個,分布于二門正中、門間中軸線以及二門外側(cè)。倉體在距底部16厘米處內(nèi)弧,距底部44厘米處長36.8、寬19.6厘米,此處略向外凸出,下呈底座狀,有高2厘米的柱足10個,正脊面各4個,側(cè)面各3個。倉通體涂白衣,并以紅彩勾畫一些細部。瓦壟前臉、陽臺、欄桿柱子及倉房四角外棱、底座均涂紅。倉體正面下方涂有“T”字形圖案兩處。側(cè)、背面與陽臺同高處有一周紅條帶。紅條帶以上的倉房兩側(cè)正中各繪有一窗戶圖形,背面也繪有對稱的兩個窗戶圖形。窗戶均呈長方形,長6.8、高3.4厘米。窗內(nèi)繪有細斜網(wǎng)紋。出土時發(fā)現(xiàn)倉內(nèi)有大量粟殼(圖六)。

灶1件(M2:24)。平面呈長方形,長34、寬27.7厘米。灶臺高12.4厘米,與灶門正對的灶底端及左側(cè)各有高出臺面8.8厘米的擋風墻。二墻夾角處有一瓶狀煙囪,高出臺面13.1厘米。煙囪上開有5個三角形小口,其下及墻根部貼塑有煙道。灶面上有三個火眼,分別塑有固定的釜,釜口徑分別為11.2、9.6、8厘米,并附有一大一小兩個甑。灶臺邊棱抹斜,接近兩個較小火眼的端壁上開有高7.2、寬8厘米的拱形灶門,門底距灶臺底面1.6厘米。灶通體涂白衣,底面四周涂紅邊線,擋風墻外側(cè)以紅彩繪成三等分的欄狀框(圖七;圖版貳,4)。

匜 2件。形制大小相同。平面呈圓角梯形。長底向外伸出一流,流斷面呈梯形;短底外側(cè)有一貼塑鋪首街環(huán)。腹中部偏上向外凸出。匝內(nèi)側(cè)凹平底,外側(cè)有一與之對應(yīng)的假圈足。M2:57,長29.4、寬24、前端高10.8、后端高8.4厘米(圖八,4)。

奩 1件(M2∶88)。已殘。圓筒形,壁較直,下有三個獸形蹄足;帶蓋,蓋略隆起,正中有一帶圓形鈕座的橋形鈕。鈕外圍有一周凸起寬帶和三個對稱的云頭形鈕飾,蓋面繪有紅白云氣紋、菱形幾何紋,奩壁外側(cè)繪有云氣紋(圖八,5)。

燈 2件。形制相同。平淺盤,竹節(jié)狀柄、喇叭口形圈足。M2∶40,口徑12.4、高10.4厘米(圖八,2;圖版叁.5)。

勺 3件,分二式。

Ⅰ式∶2件。勺體平面呈圓形;勺柄呈直棒形,下半部呈八棱形,上半部呈四棱形。M2∶43,勺體直徑8、深8厘米,勺柄長 34厘米(圖八,1)。

Ⅱ式;1件(M2;44)。平面呈橢圓形,長徑11.6、短徑7.67、深3.2厘米。勺柄呈八棱形,柄端有一圓孔,柄長20.6厘米(圖八,3)。

熏爐1件(M2:8)。器與蓋均呈斂口豆狀,以子母口相扣合。圈足狀蓋鈕,中有孔與器相通。通體壓印條紋、連續(xù)點紋,蓋上還有三角形鏤孔若干。M2:8,熏爐口徑12.7、蓋口徑14.9、高14.9厘米(圖九;圖版貳,1)。

(二)銅器

計29件。多為小件銅器。器形有盂、算、鏡、鍬、筒形器、錐形器、帶扣、環(huán)、泡釘、馬蹄形器等。

盂2件。均銹蝕破碎,從器內(nèi)的淤土可辨其形制。平折沿,直口,弧腹,凹底。腹壁對稱卯接二鋪首銜環(huán),卯釘、墊片加工精細。M2:30,口徑26.2、高10厘米。(圖一〇,1)

篦1件(M2:32)。已殘。圓形,篩狀??趶?3、高2.3、壁厚0.2厘米(圖一〇,2)。

鏡2件。均殘。M2:65,僅存鈕座。M2:47,保存較好。三角寬帶紋緣,細密如指紋的云狀地紋上飾線條較粗的蟠摘紋。鈕已殘,只剩圓形鈕座。該鏡入葬前已破碎,曾以紅銅作為粘接物修復(fù),故鏡面不平整,斷裂處多有箔狀紅銅(圖一一)。

鐓2件,分二式。

I式∶1件(M2∶75)。斷面呈橢圓形,表面光清無紋飾。長7、寬2.3厘米(圖一二,1)。可能是 M2∶68鈹柄下端的構(gòu)件。

Ⅱ式∶1件(M2∶91)。斷面呈五邊形,中留有木柄痕跡,開口一端有寬約0.6厘米凹入部分。長6.6、寬2.9厘米(圖一二,10)。

筒形器 1件(M2∶34)。圓筒狀,一端封口,近封口處有三周凸棱。高2.7、直徑1.3厘米(圖一二,3)。與洛陽燒溝 M82∶18 筒形器Ⅱ相似3、為銅車飾件。

錐形器 1件( M2∶22)。六棱錐形,中空,距底面0.4厘米處有一圓形穿孔。長2.8厘米(圖一二,5)。

帶扣 1件(M2∶14)。前部呈橢圓形,后部呈長方形、前寬3.5、后寬2.5、厚約0.2厘米。前部有一橢圓形穿,穿長徑1.7、短徑0.85厘米。穿前部有一向前上方伸出的牛角形倒鉤,高出扣面及向前伸出各0.6厘米。后部有一長方形穿??郾砻骅T出浮雕花紋(背面相應(yīng)凹下)。長方形部分正中為一頭牛,兩側(cè)各一鹿向外側(cè)臥,圖案延伸至橢圓穿周邊和倒鉤兩側(cè)。通長4.5厘米(圖一二,4;圖版冬,4)。

環(huán)2件。斷面為圓形,附有銅插釘。M2:25,直徑1.8厘米(圖一二,7)。

泡釘8枚。球冠形釘蓋。M2:59,蓋直徑1.2、高0.4厘米,釘長0.9厘米(圖一二,6)。

節(jié)約1件(M2:27)。圓錐形,中空,近底部有一橫梁。表面飾螺旋狀紋飾。直徑1.2、高1厘米(圖一二,2)。

馬蹄形器6件。形制大小相同。管狀,一端外撇呈馬蹄狀斜口,斜口面呈橢圓形。表面光滑,用途不明。M2:13,長3.6、管狀直徑0.7厘米(圖一二,9;圖版叁,1)。

拐把形器1件(M2:56)。管狀,一端較粗并成直角彎曲,中不通。通長3.3、彎頭長0.4、直徑1厘米(圖一二,8)。

鈴1件(M2:33)0近編鐘狀。遂上弧,內(nèi)有鈴舌。表面飾菱形網(wǎng)格紋,每格內(nèi)有一小乳釘。通高5.6、鈕高1厘米,舞長2.6、寬1.2厘米,鈴舌長3.3厘米(圖一〇,3;圖版貳,2)。

(三)鐵器

計11件。多數(shù)銹蝕嚴重。器形有鎧甲、削、燈、鋪首等。

鎧甲由2857片甲片組成,總重量達16.5公斤。甲片可分為八型十一式氣

A型I式:1297片。片體上平下圓,表面向上凸起,周邊或經(jīng)抹棱。片中心部貼金片、銀片或絲帛。甲片一般長2.8、寬2.2、厚約0.1厘米,每片平均重4.5克。片上開10孔,孔徑約0.2厘米。分布情況是在片體的兩上角各開一孔,中上、中下及左右兩側(cè)各開一對縱孔大部分甲片上可見窄帶穿過痕跡(圖一三,1~3)。

A型Ⅱ式∶12片。片體略呈半月形。長2.8、寬1.6厘米。片上開7孔,其上保留有編繩痕跡(圖一三,4、5;圖一四,1~3)。B型∶66片。片體與A 工式相似而略長。長3.2~3.47、寬2.27~2.56厘米。片上開8孔,兩個上角各一孔,中腰兩側(cè)及下部居中各一對縱列孔(圖一三,6,7;圖一四,4、6、7、10)。

C型I式∶618片。片體呈長方形,四角抹圓,正面微凸。長3.1~3.4、寬2.25~2.56厘米。片上開6孔,上部居中有一對橫孔,兩側(cè)邊中部偏上各有一對縱列孔(圖一三,8、9;圖一四,5、9)。

C型Ⅱ式∶62片。片體與C I式相同而尺寸稍大。長約3.45、寬2.62厘米。片上開8孔,除與CI式上的6孔布局相同外,在片體中部偏下另增一對橫列孔(圖一三,12、14;圖一四,8)。

C型Ⅲ式;9片。片體與CⅠ式相同。長約3.35、寬2.62厘米。片上開7孔,是在C Ⅰ式各孔之外又另加一孔,或在甲片中央、或在下邊正中,此孔大小不一(圖一三,10、11、13)。

D型∶462片。片體呈長方形,四角抹圓。片長2.65~2.9、寬2.23~2.42厘米。片上開8孔,在四個邊的中部順邊各開一對孔(圖一三,15、16)。

E型;69片。片體呈長方形,四角抹圓,表面較平。長約4、寬2.6厘米。片上開13 孔,居中的上中部兩處各開一對橫列孔,下端為一單孔,兩側(cè)邊對應(yīng)各開兩對縱列孔。其上保留有連級用編繩痕跡(圖一三,17;圖一五,8)。

F型Ⅰ式∶1片。微殘。體略呈圓形,表面微凸。直徑5.1~5.4、厚約0.1厘米。片上計有73個孔,中心開1孔,近中心處開8 孔,此8孔分為4對,規(guī)整地安排在圓片的垂直直徑線上,其余的開孔則分作32 對,均勻地分布在片體周圍邊上(圖一三,18;圖一五,5、9)。

F型Ⅱ式∶1片。片體呈圓形。直徑2.7厘米。片上開9孔,中心開1孔,四周8孔,排列情形與F Ⅰ式中部孔相同。出土時與F Ⅰ式片相連,片上清楚地留有細麻繩綴合的痕跡,表明了二者當初的組合關(guān)系(圖一三,19)。

G型I式:23片。片體呈葵花籽形扁片,上端較窄,下部寬圓,正面弓起形成一定弧度。片體長3.9、下部寬1.65、厚約0.12厘米。片上開8孔,居中部上下端及中腰兩側(cè)各開一對縱列孔。部分甲片出土時仍保持著原來的組合關(guān)系及編繩痕跡(圖一三,20、21;圖一五,1、3、2、6)。

G型II式:33片。片體較G I式略寬肥。長3.55~3.85、寬2.1-2.15厘米。片上開有8孔,布局與G I式相同(圖一三,22)。

H型I式:202片。片體呈橢圓形,正面微凸起。片上開8孔,分作四對,排列與G型片上的開孔相似。其中有28片形體略小,體長3.22、寬約2.34厘米;其余174片形3.94、寬2.5厘米(圖一三,23.24;圖一五,10、11)。

H型II式:2片。形狀大小與H I式中較大者相同,開孔情形除8孔與H I式布局相同外,在其中部還加開一個很大的長方孔。此孔縱長1.1、橫寬0.55厘米(圖一三,25;圖一五,4)。

另外,與上述鐵甲片共存者,還有2件殘鐵片,可能為此鎧甲上的附屬物。其中一件粘附在H II式甲片上,殘長0.8、寬1.5厘米,上有一對縱列開孔,與所附的H II式甲片上相近2孔基本對應(yīng)(圖一五,7)。另一件殘長2.5、寬1.9、厚約0.2厘米。折曲狀,其一端兩側(cè)各有一豁口,另一端殘存有半孔,孔徑0.2厘米(圖一六,5)。

鈹1件(M2:68)。表面黑紅色,有泡狀突起繡。斷面呈橢因形。鈹刃部與柄間有一銀白色合金格,格下接鐵柄,鐵柄外包有本質(zhì)。長27、最寬處2.6、厚0.8厘米(圖一六,2)。

秘 1件(M2∶92)。一端有管狀銅鑄,銅鑄長15、外徑2.3、內(nèi)徑1.9厘米,銅鑄中部飾一周寬帶凸弦紋。鐵秘插入鑄,外包木質(zhì)。秘直徑1.9、殘長31厘米(圖一六,1)。

削 3件。其中2件較完整、可分二式。

Ⅰ式;1件(M2∶48)。刃斷面呈楔形、柄斷面呈矩形。環(huán)首,刃與柄有較明顯分界。殘長11.6、刃寬1.2厘米,柄長8.5、寬1厘米(圖一六,9)。

Ⅱ式∶1件(M2∶51)。斷面呈楔形。環(huán)首,刃與柄無明顯分界。殘長14.2、寬1.1、背厚0.5厘米(圖一六,10)。

燈 1件(M2∶46。銹蝕嚴重??趶?1.2、高10厘米(圖一六,3)。

鋪首 2 件。獸首銜環(huán)狀。銹蝕嚴重,僅獸首二目尚可辨。M2;35,長20、獸首寬

15、銜環(huán)直徑12.5厘米(圖一六。8)。

工2件。橫斷面呈正六邊形,外方內(nèi)圓。M2:79,邊長4.2、內(nèi)圓直徑5.6厘米。釘內(nèi)留有木痕(圖一六,4)。

(四)銀器

計7件。器形有扣、花葉飾等。形體輕薄易碎。

扣總數(shù)不詳,存完整者2副,每副2件,由大、小兩個環(huán)形組成。大環(huán)上部向內(nèi)收殺或折成直角,小環(huán)上部向內(nèi)倒卷。M2:53,大環(huán)直徑5.8、高1.1厘米,小環(huán)直徑5.2、高0.8厘米(圖一七,8、9)°M2:54,大環(huán)直徑12.4、高1厘米,小環(huán)直徑10.4、高1厘米(圖一六,6、7)。

花葉飾殘存3片。M2:55,有明顯斷裂痕跡,原或為柿蒂形。可能是漆器上“平脫”花紋的組成部分(圖一七,12)。

(五)錫器

計6件。有環(huán)、扣形器、管狀飾等。

環(huán)4件,分二式。

I式:3件。圓形,體輕小。M2:82,直徑1.8厘米(圖一七,4)。M2:81,直徑1.2厘米(圖一七,3)。

Ⅱ式;1件(M2∶78)。略呈橢圓形。中孔斷面呈梯形,內(nèi)寬外窄,近中孔處有一周凸棱。長徑2.6、短徑2.2厘米(圖一七,5)。

扣形器1件(M2:86)0長方框形,長邊一側(cè)有鉤斜向上方。邊長1.5、寬1.3厘米,斜鉤長1.3厘米(圖一^,ll)。

管狀飾1件(M2:87)。一端外翻如環(huán)狀,似車害。殘高3.6、外徑2.6、內(nèi)徑0.8-1厘米(圖一七,10)。

(六) 玉器

僅1件玉瓏(M2:52)。表面拋光。略呈梯形,斷面呈橄欖形。下面向外弧出,上面有三孔,中間孔較直,兩側(cè)二小孔斜伸向中孔并相通。上寬2.3、下寬2.7、高1.9厘米,中孔徑0.5、深0.8,兩側(cè)孔徑0.2厘米(圖一八)。

(七) 骨器

計5件。有鐮形器、筆形飾等。

鐮形器3件,分二式。

I式:1件(M2:2)。木杵形,兩端寬薄,中腰窄厚。距兩端3厘米處有二孔,孔徑0.15厘米。長7.2、寬().9、厚0.5厘米(圖,6)。

II式:2件,僅1件保存較完整。M2:1,弧形扁平狀,一側(cè)刻有四道凹槽,中部橫穿二孔。長9.2、寬0.9厘米(圖一七,7)。

筆形飾2件。圓錐形。中部為骨質(zhì)構(gòu)件,兩端以銅管相套,一端還有一小穿孔。骨質(zhì)構(gòu)件染成綠色,表面陰刻三角折線紋、流云紋。M2:50,岀土時前端管中尚有錐形"筆毛”一撮°長4.1厘米(圖一-七,2)。

三、結(jié)語

(一) 關(guān)于墓葬年代

M2雖然沒發(fā)現(xiàn)可供斷代的紀年文字資料,但其隨葬品的種類、造型、裝飾等均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陶質(zhì)仿銅禮器鼎、盒、紡、壺的組合,這是戰(zhàn)國晚期甚至西漢早期墓葬隨葬陶器組合的一般規(guī)律氣象征財富的倉、灶等模型明器的出現(xiàn),更使陶器的組合體現(xiàn)了西漢早期西安關(guān)中地區(qū)以及受秦人占據(jù)較早的湖北江陵局部地區(qū)漢墓的特點。

再從出土陶器的形制看,鼎均是鼓腹、圜底、矮蹄足,明顯具有秦末漢初銅器特征。如陜西大荔氣江蘇徐州⑧,以及上海福泉山應(yīng)和湖北宜城町宜昌氣云夢?等。圈足盒與江蘇子房山?、徐州奎山?以及湖南長沙象鼻嘴一號西漢早期墓?出土的圈足盒相似。斜肩、鼓腹、平底的繩紋罐也是西漢早期墓所見。

蟠螭紋銅鏡擺脫了戰(zhàn)國時期那種圖案繁縛、細密的風格,而代之以粗線條勾勒,顯得簡潔明快,與云夢睡虎地M35?、徐州獅子山?、洛陽燒溝M155?I式銅鏡相似,是西漢早期的典型作品、

以上種種特征表明,M2的年代應(yīng)屬于西漢早期。

(二) 關(guān)于M2出土的鐵甲胄以及其他兵器

M2中所岀的鐵鎧甲,是繼洛陽西郊M3023?,內(nèi)蒙二十家子漢代城址T703窖穴⑶、滿城漢墓氣臨淄齊王墓氣廣州南越王墓氣安徽雙古堆一號墓25之后,出自漢墓或漢代窖穴的又一領(lǐng)較為完整的鐵鎧甲。目前,這在西安地區(qū)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白榮金先生對此已做過整理研究,并進行了復(fù)原免,本文不再論述。

M2所出土的一些兵器部件如被、秘、傲以及劍鞘末飾玉現(xiàn)、等,雖已殘破,但就形制、尺寸、大小來看,與當時實用兵器相差無幾。這些兵器可能為該慕主生前所使用,死后又葬入墓中。

(三)關(guān)于墓主身份

M2 隨葬品中,不僅有一定數(shù)量的陶禮器、銅器、鐵器、玉器等,而且還有部分銅簡形器、銅節(jié)約、錫扣形器、鐵江等車馬飾件、這表明該墓有隨葬車馬現(xiàn)象;鐵甲胄、鈹、秘等實用兵器的發(fā)現(xiàn),表明該草主生前可能為武官且居高位,或擁有顯赫戰(zhàn)功的男性。西安北郊龍首村西漢墓的發(fā)掘,給西安關(guān)中地區(qū)漢墓的研究增添了新資料。特別是貼飾金銀的鐵甲胄的發(fā)現(xiàn),對西漢的文物考古、社會歷史以及兵制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附記;參加發(fā)掘和初步整理工作的同志有馮孝堂、常青、丁曉雷等。李振遠負責繪圍、照像等工作。另外,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安家瑤先生、劉振東同志曾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執(zhí)筆者 何歲利

西安北郊龍首村西漢墓發(fā)掘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诸城市| 兰州市| 澜沧| 仁怀市| 理塘县| 田阳县| 静海县| 马公市| 红原县| 崇阳县| 米易县| 临朐县| 江口县| 漳平市| 阜平县| 海门市| 香港 | 西和县| 江安县| 青阳县| 靖江市| 湾仔区| 巴马| 新竹市| 包头市| 甘孜| 庄浪县| 南华县| 台安县| 东安县| 新田县| 威海市| 利川市| 霞浦县| 上饶县| 井冈山市| 安新县| 鹿泉市| 子长县| 东海县| 西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