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
? ? ? ? ? ?《莊子·大宗師》
【原文】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
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與其譽(yù)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fù)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
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jì)邪!故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今譯】
人的死和生,是必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活動。它們猶如白天和黑夜永恒交替一樣,是自然規(guī)律。
許多事情是人所不能且無法干預(yù)的,這都是事物自身變化的實(shí)情。
人們都把“天”看作生命之父,而且終身敬愛它,何況對那卓越無比而至于玄冥的大“道”呢?
人們都認(rèn)為君主的權(quán)位高出了自己,而為之舍身效忠,終身愿為國君效死,更何況那獨(dú)立高超無與倫比的主宰萬物的“道”呢?
泉水干涸枯竭了,許多魚兒們一同被困,相互依偎著暴露在陸地上,它們只有靠大口噓氣,互相吹些潮濕的空氣來互相滋潤,用唾沫沾濕彼此的身體,以使對方得到一點(diǎn)水氣。
這樣還不如當(dāng)初在水波浩渺,的江湖中時彼此忘記的好。各自自由自在地管好自己。
與其贊譽(yù)唐堯的圣明而非議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們的是非善惡都忘了,而融化在大“道”之中。
天地賦予了我形體而讓我有所寄托,給我生命以使我操勞,用生存來勞苦我,用衰老來使我閑逸,用死亡使我安息。
所以,把生視為好事,也應(yīng)把死視為好事。
把船藏在山谷里,把山藏在大澤的深水中,可以說是很可靠的了。然而,半夜里有大力的人將它們背走了,睡夢中的人是不會知道的,絲毫沒有察覺。
將小的東西藏在大的東西里是很適宜的,但還是會有所丟失。
如果把天下藏在天下中是不會有所丟失了,這是萬物普遍實(shí)情。
人們一旦獲得了人的形體便欣喜。如果人的形體,萬千變化不曾有窮盡而沒有止境,這也可以快樂的話,那快樂就不可勝計(jì)了。
所以圣人游心于無得無喪,不會亡失的境地而與大道共存。
以少為善以老為善,以始為善以終為善,對于生老病死都善于安順的人,人們尚且仿效他,更何況對待萬物的宗師、一切千變所依賴的大“道”呢?
【賞析】
這則寓言著重講生、死,反映了作者樂死惡生的思想。
人生而操勞,死亡倒是一種休息,生死都屬于自然現(xiàn)象,人應(yīng)遵循天道安排,順乎命運(yùn),以一切變化所依賴的大道為效法對象。
“相濡以沫”魚用唾液互相浸潤身體。在患難中人們相互幫助、救助,共度難關(guān)。不如在太平年代互不來往,彼此忘卻的好。作者用干涸之泉的游魚喻瀕死的人,認(rèn)為與其在死亡降臨之時,苦苦掙扎,比如忘記生時的歡樂,順應(yīng)天道,坦然面對人生際遇,欣然接受命運(yùn)的安排,坦然赴死。
莊子用“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 ……然而夜半有力者負(fù)之而走” 來說明“藏天下于天下的好處。不管人將東西藏在什么地方,都有可能被偷。時間會偷走人的生命,時間卻偷不走宇宙,如果人可以打破宇宙的界限,與宇宙合而為一,宇宙不滅,人也不滅。
“相呴相生”泉水干涸,魚兒互相吐出口水以沾濕求生。
后用“相濡以沫”比喻在困難處境中,彼此都用其微薄的力量,同甘苦,共患難,竭盡微力互相援助、救援 mutual help,help each other when both are in humble circumsta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