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主義】宇宙悲觀主義(1-1-1-4)——科幻小說家的虛無主義自戀范本...

宇宙虛無主義
|名稱:宇宙虛無主義
|代表:霍華德·菲利普,劉慈欣
|評價:前反思
|編號:1–1–1–4
宇宙悲觀主義
|總述:它的實質就是對世界的去目的論化
一種很挫的意識形態(tài)。在那些膚淺的科幻小說中,文明根據能級被分級,讓后被進行比較。這就像小朋友剛學會數數字,在數字后添0然后進行比較的游戲一樣[我有100!我有100000!我比你大!//我是地球文明!我是三體文明!我是歌者文明!……]
用康德的話說,這是一種數學上的崇高,數學上的無限,數學的二律背反,通過量上的堆積,不停超過它的外部邊緣。
科幻小說中的文明就是這樣,無論你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后面再搞一個能級比你多個0的文明,就直接把你干掉了。
所以宇宙悲觀主義感受到了物理秩序的自行其是,是不顧利益自我中心化的人類世界的,符號系統的自主性被感受出來了
這種斗獸棋式的思考源于這些笨蛋沒有意識到有限性,存在的意義在于有限性[窗口期],窗口期指的是主體化的生存的發(fā)生學或者說它的整個歷史,是需要有意義的。意義需要在一個差異性的符號系統內。這個差異性的系統,需要維持自己的差異,所以它一定會設立自己的邊界,比如一種認識論的邊界
舉個例子:一張二向箔一瞬間把整個人類文明給滅了,這時候符號系統就不在進行符號化了,因為這個差異性的系統被毀了,這時后面那種悲慘的結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沒有一個敘事學的框架[1字頭]讓悲劇發(fā)生。[已經沒有悲劇這種概念性的東西了]
|場域論:1=“宇宙[能級比拼場]”
這種宇宙框架是1112式的,即整個敘事維度在不斷上升[有序度越強,一個文明的level越高]
宇宙作為一個能級的比拼場,能級可以無限上升的。宇宙在力量的增長上是沒有限度的,毀滅性的力量不被約束。宇宙“法則”當中沒有一個法則為一個渺小有限的主體撐腰,主體只作為讓宇宙悲劇上演,被看到的一個中介。這里其實設定了一種任意或者無限增長的東西,它來自于1113,1113中快樂的增長變成了人類恐懼的無限增長。
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增長的力量不是同質的,所以這里的力量之所以可以無腦地拿來比較,就是因為只有數量能級的區(qū)分。
思考:宇宙場本身是怎么來的,這個斗獸場本身是怎么符號化的。這個場本身是需要本體論支撐,使其涌現的。(這個場的根據是什么?)進一步,這個場的涌現是需要主體中介的,這里其實有一種幸存者原理,因為我已經體驗到這個世界的存在,所以我可以回過去把這個宇宙當成有能級,能比拼的宇宙。
|本體論:1=“能量[量化的能級]”
讓場域中的既存之物的描述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量,說穿了就是話語權。如果把這個場看出一個符號系統,對于其中的被敘述之物,不同的能級的描述者可以掌握不同程度的話語權,去爭奪作為符號系統的宇宙。
在物理主義的框架下,宇宙變成一個符號系統,那么誰越智慧,誰掌握的能級更多,誰就能駕馭更厲害的符號系統。
這個本體論說穿了就是物理主義者幻想不同的科學秩序間存在話語權強弱問題然后粗制濫造的產物[比如我們人類只能掌握核聚變這種話語所以我們搞不定掌握二向箔的歌者balabala]這種觀念其實是毫無政治經驗,毫無反思性。
|認識論:1=“感覺”
在認識論上,現實現象被認為是同質的能量產生的。能量決定了主體的感覺[高能級的就可以讓能級低的有痛苦的體驗]
一切感覺體驗被還原成能量,一些物理秩序在場里發(fā)生作用,駕馭起統御起這些能量,讓這些能量具有某種性質
由于1114的本體論是過于數學化的,所以1114已經不能理解本體論為何了,不知道本體論的發(fā)生環(huán)節(jié)。比如定在[事物較為穩(wěn)定的存在]。比如在存在論走向定在時,是不能討論場域的。說“有場域”,是要對這種憑空的符號化的描述作辯護的。你不能說“我的第一人稱體驗告訴我有時空場”。符號學秩序是通過符號學的流動,第一人稱體驗,意義鏈去不斷支撐的,需要通過認識活動不斷去設立的[比如你被泥頭車創(chuàng)了,你死掉了,你還說“有”時空場什么東西,它都已經毫無意義了]。所以我們說符號學系統是敘事的發(fā)生系統,意識的視域。脫離這種視域談論什么都是無意義的。
所以你談論任何東西的時候都必須考慮它里面有一個發(fā)生機制。這種發(fā)生機制中包含了主客體的博弈和有限和無限之間的博弈。如果這種無限是戕害性的,將有限不斷瓦解的。那這里其實根本不會有意識到發(fā)生,發(fā)生機制是無法演繹的。
[中間省去29:00~34:00,文字表述沒效果]
如果這里的文明真正接近無限—這里的無限不是指比大小的無限—那它肯定已經把這種無聊的比大小的游戲揚棄掉,拉開距離了,他不是無腦的,是有意識的。
精神在現實化的時候,現實化成具體的意識體驗時,它會以一種偶然的方式,將它遇到某個東西定義為“一”,一個一元的基本單位,它會將它的基本單位錨定到一個物質的最小剩余上,讓后再用它作為一個基本單位,架設一個符號系統。在架設這個符號系統的時候,它要維持它的有限性。這種有限性代表了絕對性本身,絕對性本身代表對于無限的惡的一個拒絕。所以它鋪設的意識體系精神體系是有限的,可以被窮盡的[比如人類的意識域只能體驗200hz到22000hz的音波]
這種精神的設界能力是很強的[就算突然降下一個核彈炸掉我,但我的精神也不會體驗到]
[39:00~48:00略過]
|目的論:4=不被中介的在,沒有目的
但實際上“在”一定是要被中介的,而且要自我中介自己,通過內在的不同性狀或者結構的失衡不停地涌現出本體論的緯度。這就是你為什么不能直接是支撐你的那些物質[就比如你的第一人稱體驗的時候,你大腦內數前億個神經元的活動一定會被中介掉,你總不會親自去感受它的電位變化。]
這種中介意味著有限化的維度,它會把那些沒有生存價值,沒有敘事價值的屏蔽掉。
|批判:
這種意識形態(tài)是大學話語(無限往后延伸)[S2]對主人話語(自我限縮)沖突的結果。它會感到主體性的匱乏,精神上會奔潰。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是泛意識形態(tài)化的,他會在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間來回切換
|補充信息:本文字稿只用于傳播和交流學習。創(chuàng)作權歸原創(chuàng)者。文本有差異于原創(chuàng),有疏漏和錯誤請予以指出,編輯者將承擔修改的責任,避免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