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制裁后,德國平民有多慘?一個月電費近3000元,燃氣費更夸張
據有關報道,由于德國總理朔爾茨暫停北溪-2號工程并加大對俄制裁,德國平民的生活受到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僅普通德國家庭的正常電費,換算下來就需要一個月450歐元(約合人民幣3000元)而德國的平均工資則每個月只有2000歐元,光電費就已經達到了近四分之一的程度,這還不包括其他的生活成本,這樣下去德國人還在怎么活下去?
自從對俄制裁后,普通德國人對于用電是十分小心的,每個德國家庭基本上等到天一黑就關燈睡覺,甚至減少使用熱水器洗澡的次數,以免無法承擔飆升的電費。在德國的各個城市已經爆發(fā)了小規(guī)模的抗議電費燃氣費漲價,人們不得不降低生活質量以減少生活成本。
一名家庭主婦在接受采訪時說道,他們家的收入還算可以,但是生活越來越拮據了,因為暖氣的費用實在太高,所以只能暫停使用,家里的溫度現在只有4攝氏度。孩子們就算在家里也被迫套上毛衣抵御寒冷。
全家甚至很久沒有做一頓湯喝了,就連燒熱水洗澡都要謹慎的計算,家里的電器能不用就不用。家里已經不再使用電熨斗、吹風筒甚至洗衣機。冰箱直接就關掉了,因為屋子里的問題和外面無異。
就算是辦公需要的筆記本電腦,只要是使用完立刻就關掉,不敢在家里充電,有時候要跑到圖書館或者車站里去蹭免費電源??捎袝r候就算去了,也要排隊等候充電,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想去蹭公用電。
這就是德國普通人的真實現狀,像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那些省著用電的人還能支付起賬單,估計還有幾百萬的人是支付不起的,他們只能等著一張又一張的催繳單貼在門上,然后被無情的停電停氣。
德國再怎么說也是發(fā)達國家,既然淪落到這種地步,幾乎要倒退回中世紀了,連自由用電都成了一種奢望。而德國的中小型企業(yè)就更難過了,由于電費燃氣費的升高,造成企業(yè)的成本增加,資金鏈有斷裂的風險,有的企業(yè)實際上已經破產,大量的工人失業(yè)。
在默克爾還是總理的時候,德國與俄羅斯的關系很好,德國也大量的進口俄羅斯的天然氣,這雖然讓使得德國的經濟迅速增長,生活水平也的大幅度提高,但是卻形成了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以至于這次俄烏沖突爆發(fā)后,德國新總理朔爾茨宣布對俄制裁,使得對俄能源依賴極大的德國遭遇了重創(chuàng)。
有些人認為默克爾是德國的“張伯倫”,由于對俄羅斯的友好態(tài)度,導致德國陷入這種難堪的局面,而其他人則認為德國不該對俄制裁,認為朔爾茨的對俄態(tài)度太過于激進,才導致今天德國人連生活都成為問題。
對此,德國農業(yè)部長號召大家少吃肉,多穿毛衣,以此來依靠“堅強的意志”扛過這個寒冷的冬天,但這個想法實在是太天真了。不斷的進步本身就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現在卻要人們回歸中世紀的生活,這樣下去只會造成德國的不穩(wěn)定因素越來越多,甚至出現文明倒退。
不僅是德國,整個歐洲甚至美國都存在這些問題,由于缺乏原料,歐洲先進的工業(yè)無法發(fā)揮其它的優(yōu)勢,出現的停擺甚至倒退的現象,哪怕等俄烏沖突過去,對俄制裁停止,這些優(yōu)勢可能會永遠的喪失了。
雖然歐洲國家早在對俄制裁前就已經著手改變能源結構,但顯然目前的科技還不允許這些先進國家完全擺脫俄羅斯,歐洲的大批核電站、風力發(fā)電、水力發(fā)電、太陽能發(fā)電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些新能源只能作為輔助只用,而不能完全的取代化石能源。
德國與俄羅斯的化石能源脫鉤后,逐漸開始承擔這種嚴重的后果,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德國開始向中東地區(qū)進口石油,但履次遭到拒絕。正當德國一籌莫展之際,美國伸出了援手,但美國的石油價格并不比俄羅斯的低,德國被迫要花大價錢從美國手里購買石油。
俄羅斯也并沒有把事情做絕,面對制裁,并沒有直接斷了歐洲的氣,不過要用俄羅斯的盧布支付,德國也正在考慮把歐元兌換成盧布來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以解燃眉之急,不過這也做也可能遭到西方國家的抵制。
對俄羅斯來說,歐洲的制裁可能起不到太大的效果,早在2014克里米亞危機中,俄羅斯就已經在為歐洲的大規(guī)模制裁做準備了,不僅積極發(fā)展農業(yè),并且把軍工和能源業(yè)發(fā)展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而且俄羅斯在亞洲還有印度和中國的支持,中亞和中東國家也對俄羅斯持一種友好的態(tài)度。這就導致俄羅斯可以長期承受來自西方的制裁,歐洲國家所面臨的的能源短缺問題可能要持續(xù)很長的時間,對于對俄能源依賴較重的德國來說,可能是一個比較頭痛的問題。
不過這些痛苦都是可以忍受的,因為對俄的制裁再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德國的監(jiān)管。德國因此可以以支援烏克蘭或對抗俄羅斯為理由發(fā)展軍工企業(yè),德國議會前幾日批準了一項增加1000億歐元的擴軍計劃,并且打算向烏克蘭輸送重型武器裝備。
軍工的發(fā)展也會在一定程度緩解由于缺乏原料造成的經濟停滯,德國是發(fā)動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國家,德國軍工雖然在默克爾時代被打壓下去,一旦重啟其影響力也不容小覷。
雖然德國平民的生活受到了影響,但懸在德國頭上的軍備限制正在逐步被移開,對于德國來說,這是一個“踏著鋒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