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語法題:倒裝句
咱們又來看一道題。
題目分析

我似乎發(fā)現(xiàn)很多小伙伴對于這種題都無從下手。這道題其實并不難。
我知道你剛看到這個題絕對想不通。要么教室掛著燈所以用被動選 B 或者 C,要么主謂一致,發(fā)現(xiàn)了主語是單數(shù)就選了 D。
這題恰好不是被動,主語也不是單數(shù)。有人就覺得奇怪。下面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題。其實一句話就可以解釋清楚,而且你聽了就想打我。
這是個倒裝句。主語是這個 four lights,所以選 A。
聽完了有沒有想打我。所以答案選什么?A,因為主語 four lights,謂語動詞用復數(shù)形式 hang。為啥沒有被動?因為燈是主動的掛著。有人就問,燈泡怎么可能是主動的,不是人掛上去的嗎?是別人掛上去的燈,那么燈泡就應該是被掛上去的。
問得好,有點東西,但東西不多。hang 是什么意思?“懸掛”,對嗎?但是你別忘了它還有一個意思,是“上吊”的意思。作為懸掛的時候,它的過去分詞寫作 hung;而作為上吊的時候,它的過去分詞才會寫作 hanged。這個題嚴謹?shù)牡胤骄驮谒紤]到你會選被動,所以 B 和 C 用的是 hanged 來規(guī)避你去選它:燈是掛(are hung)上去的,不是上吊/絞死(are hanged)上去的。
那么這題就只能選主動了。不要抬杠。主動是可以的。燈泡主動掛在上面是想說燈泡的懸掛狀態(tài)是持續(xù)、平凡和事實性的。所以,不一定碰見被動關系就得用被動。主動是沒問題的。那么這題就只有 A 和 D 可以選了。
那么,為什么它是倒裝句呢?為什么就不能是這里的 our classroom 是主語呢?好小子,說出這話的一看就是沒聽課的。還好不是我教你英語,要我教你英語碰到你問這個問題我高低把你先撕碎。暫且不提倒裝的概念,我們來詳細說說為什么 our classroom 不能作主語。
主語是一個句子起頭的內容。主語一般是一個名詞、名詞性質的短語、詞組甚至是名詞性從句充當。這也就是為什么名詞性從句要叫名詞性從句的真正原因:它充當?shù)木褪敲~性質的成分,只是這里的成分變?yōu)榱司渥?,處于一種特殊的類型而已。
而?our classroom 雖然確確實實是名詞,但它左邊有一個 of。但凡學過英語基本語法的都應該知道,of 是介詞。我經常跟學生講,介詞短語一般在句子里都充當狀語的成分。所謂的狀語,在這篇文章里我以科普的形式簡單說明過它在句子里充當?shù)某煞忠约八霈F(xiàn)的目的:

這里就不多啰嗦了。我們就把總結性的話提出來說:狀語是用于修飾和限定動詞、形容詞、副詞以及句子這些不屬于名詞性成分的程度或方式等范圍的成分。注意這個說法里的主要詞語:修飾和限定范圍。它是修飾用,所以不能作為句子的主語。因為主語一般用名詞性質的東西來充當,而修飾成分怎么也不可能自己就是個名詞性質的東西。它的作用是修飾,那么修飾就必然要帶出一個對應的被修飾成分。這個所謂的“被修飾成分”才會是名詞性質的,而它自己則不會是。所以,通常作為狀語成分的一坨內容都是不會以任何形式作為主語使用的。
那么,這個句子主語是誰呢?按理說主語只能放在句子開頭啊。of our classroom 既然不是主語了,難道前面的 on the ceiling of 就是主語了嗎?顯然也不會啊。on 是什么?介詞。介詞短語作什么?狀語。所以,句子前面開頭的這一大坨內容都不會是句子的主語。
哦豁。句子主語不見了。句子主語在哪里去了呢?總不會句子沒主語吧??隙ú皇?。句子主語是這個放在句子最后面的這個 four lights。那么為什么我們可以明確斷言它是句子主語呢?這不很簡單嘛?hang 是動詞,填啥形式它也是動詞。動詞能作主語嗎?不能。前面的狀語成分能作主語嗎?也不能。所以只有它是主語了。
就這么簡單。可是,這主語怎么跑到這么后面去了?這英語能這么做嗎?是的,這是一個固定的語法格式,我們叫他倒裝句(Inversion)。inversion 這個單詞是反轉的意思,反轉/翻轉。指的就是句子里的主謂賓(或者主謂)翻轉成了謂主或賓謂主的現(xiàn)象。這在英語里是可行的。那么,這種現(xiàn)象一般會發(fā)生在什么時候呢?
一般來說,倒裝句有幾種分類:
虛擬語氣的 had、should、were 在使用期間故意倒裝放在主語左邊去,然后就可以消去 if 這個條件狀語從句引導詞;
“so + 形容詞”引發(fā)的語義上的倒裝;
狀語放在句子的最開頭。
其中出現(xiàn)最頻繁的就是最后這種了。我們挨個說一下吧還是。
第一種倒裝句:條件狀語從句引發(fā)的倒裝:去掉 if
這種倒裝句大多數(shù)都是由于虛擬語氣這個特殊語法導致的倒裝。我們簡單舉個例子。
如果我在這里的話,這事情也就不會發(fā)生了。
讀起來就很虛擬。因為它讀起來就有一種與事實違背的感覺在里面。很明顯讀起來你就會覺得這事情似乎已經發(fā)生了而且無法改變了。這便是虛擬語氣的使用情景。
先來說主句部分(這事情也就不會發(fā)生了)??紤]一下,事情是否已經發(fā)生?是的。它已經發(fā)生了。是一個過去就發(fā)生,但現(xiàn)在我才開始敘述這個東西。那么主句用什么時間?過去。單純的只是過去嗎?實際上并不是完全恰當。仔細讀句子,你會發(fā)現(xiàn)從句(“如果我在這里的話”)是過去時態(tài)。雖然這一點非常隱蔽,但是仔細看是看得出來的:既然事情已經發(fā)生,那么回到過去,如果(那個時候)我在這里的話,事情就不會發(fā)生。所以這個從句的時態(tài)應該是過去而不是現(xiàn)在;而主句呢?主句是參照過去時間來描述事情發(fā)生的狀態(tài)的,而發(fā)生事情的時候,實際上相較于我當時說“我在這里”的時間來說是靠后的,而并不是幾乎同時發(fā)生,也不可能在“我在這里”之前發(fā)生。所以,這是一種“站在過去的角度看未來發(fā)生的情況”的思維。我們把“站在過去看以后的事情發(fā)生”的時態(tài)稱為過去將來(Past Future)。
這種現(xiàn)象除了被用在這里以外,還有一種廣泛使用過去將來時間的地方是轉述別人過去的話。如果在對方使用一般將來時態(tài)的時候,我們在轉述他的話的時候說不定時間已經過了說這話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改成過去將來。
She said, "I will not do that again.". (她說:“她以后絕不再犯?!保?/p>
She said she would not do that again.(她說她以后絕不再犯。)
這是過去將來。那么就只用一般的過去將來時?肯定不是嘛。我們都知道英語有四種狀態(tài):一般(Simple)、進行(Continuous)、完成(Perfect)和完成進行(Perfect Continuous)。這四種狀態(tài)分別用的場景大家都知道吧。我們來想一想,什么狀態(tài)比較契合用來敘述這個話題。完成。一般和完成的區(qū)別在于,一般狀態(tài)只有客觀的事實描述;而完成狀態(tài)則強調對于某個事情的總結。不論事情是否已經做完,只要你是發(fā)出總結的一方,那么就可以使用完成時態(tài)來區(qū)別于一般時態(tài)來告訴對方,我是在總結什么東西。這個時候一般來說都會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或其他的感覺和感受,主要的用途就在于強調說明這個事態(tài)發(fā)展。這叫完成時態(tài)。來感受一下完成時態(tài)的使用場景:
我買了三支筆。一個黑色的,一個紅色的,一個藍色的。(一般狀態(tài))
我才買了三支筆啊,為什么都不見了?(完成狀態(tài))
看清楚區(qū)別了嗎?完成狀態(tài)一般不會單獨描述出來,它都帶有上下文,表示的是一種總結,來暗示出說話人的心態(tài)、情緒等等需要強調的地方。這種情況我們會用完成時態(tài)。
那么我們回來句子里。我們應該使用什么時態(tài)呢?對了,完成時態(tài)。一般時態(tài)是無法強調出這種感覺的;而這里也不可能使用進行狀態(tài)。所以,在虛擬語氣之中,我們要描述一個事情發(fā)生的情況的時候,我們一般用的是過去將來完成時(Past Future Perfect Tense)。
那么,我們先來寫一下主句部分:
the problem wouldn't have happened.
對吧。那么從句部分呢?從句就比較好想了。從句是引發(fā)事情發(fā)生的條件。既然是條件,就得至少在之前發(fā)生這個動作。那么,過去時間是跑不了的。狀態(tài)呢?一般狀態(tài)嗎?完成狀態(tài)?進行?顯然不是進行。對吧。那是一般狀態(tài)嗎?其實也不對。一般和完成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事情的總結性,完成一般都帶有一定的情感和強調在其中,是為了區(qū)別于一般狀態(tài)下的客觀描述。既然句子都包含悔恨的情感,那么自然應該是作為一種總結而存在。所以對于從句部分來說,虛擬語氣一般用的是過去完成時(Past Perfect Tense),表示對過去某個時間與事實違背/相反的情況。那么時態(tài)確定了,怎么用呢?
If I had been here,
就可以了。所以句子整個連起來就是
If I had been here, the problem wouldn't have happened.(要我那個時候要是在這里的話,這問題也就不會發(fā)生了。)
這個句子里,如果我們要想作為倒裝使用,句子得出現(xiàn) had、should 和 were。顯然從句確實有 had。我們只需要把 had 替換掉原來的 if 就可以了:
Had I been here, the problem wouldn't have happened.
這樣就是倒裝的寫法。它和中文的某個情況比較相似:
如果我那個時候有在場的話,……
有我那個時候在場的話,……
這個“有”并不是真的包含擁有某個東西,而是一種事情發(fā)生與否的助詞。比如說“我有在做這個事情”,就類似這種感覺。真正句子里的動詞是這個“在場”(be)。
所以,英語的倒裝句也不是特別復雜和難以理解的。這是第一種情況:虛擬語氣在從句部分使用 had/should/were 的時候就可以倒裝。那么為什么必須得是這三個詞語呢?你對比一下中文似乎也可以明白這一點:had、should 和 were 都是助動詞,放在句子開頭替換 if 的行為就好像是在強調說明這個行為是以“有”、“應該”、“是”之類的情況在發(fā)生,它就暗含了條件,所以 if 就可以在它們提前到句子開頭之后,直接去掉不要了。這仍然是一種口語表達描述的特殊提前的情況。
第二種倒裝句:So + 形容詞引發(fā)的倒裝
在這種情況下,so 一般都會搭配 that 從句。也就是說,so adj. 作為句子開頭也不是隨便就倒裝的,是得至少有從句出現(xiàn)才會引起句子的倒裝。原理其實也不難說明。so + adj. 本質上就是一種強調形容詞的感覺。就好像中文里我們經常遇到的倒裝:
這個食物簡直是美味至極,搞得我每次都會把它最后一口都吃掉,絕對不留剩。
美味至極了這個食物,搞得我每次都會把它最后一口都吃掉,絕對不留剩。
在描述的時候,我們習慣性把形容詞提前故意強調食物的美味,這樣不太重要的部分(主語啊謂語動詞)在這個句子里都是弟弟。不過我們稍加調整句子才能真正平衡。
首先,從句不用管,因為我們只動了主句部分。我們把形容詞提前之后,主語(The food)和謂語動詞(is/was)就需要交換一下位置,句子讀起來才會好聽一些,所以 so adj. 之后是這個 is/was,然后才是 the food。
至于本質的原理的話呢,如果我們不調整 is/was 到 the food 之前的話,由于形容詞被放在句子開頭去了,所以此時的 is/was 后就直接跟的是 that 從句。我們知道,這個 that 其實是 so...that 的配套用法,是一個狀語從句;而如果我們不調整 is/was 的位置的話,be 動詞將直接跟著 that 從句,導致英語語法出現(xiàn)歧義:be that 此時就成表語從句了。所以我們故意提前了謂語動詞就是為了區(qū)別于從句部分,避免從句和 be 動詞配套理解。
這就是為什么需要倒裝的原因。完整翻譯一下這個句子吧:
So delicious is the food that I eat?every last bite.
第三種倒裝句:狀語作為句子開頭
這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倒裝句類型。經常我們會遇到介詞短語放在句子最開頭的情況,這必然會引發(fā)倒裝。因為介詞短語作狀語,是我反復強調的東西;而狀語在八種成分(主謂賓定狀補表和同位語)里是除了同位語外,唯一一個可以隨意調整位置的句子成分:
Yesterday, I played Genshin with my friends.
I yesterday played Genshin with my friends.
I played Genshin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I played Genshin with my friends yesterday.
With my friends, I played Genshin yesterday.
等等……
(句意:我昨天和朋友玩了原神。)
加粗的成分就是句子里的狀語了。其中 yesterday 比較熟悉,表示時間限制,所以是時間狀語;而這個 with my friends 則是限制了句子成分 I 在 play 的過程之中的額外信息,我們稱之為伴隨。因此這種狀語我們也稱為伴隨狀語。
在中文環(huán)境下,我們總是把狀語放在了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這樣說起來比較順道:
我昨天吃了面。(時間狀語)
我媽帶著我去了動物園看動物。(伴隨狀語)
我女朋友跟我講了一下她的過去。(伴隨狀語)
你明天早上7點來這里開會。(時間狀語)
我一般只吃午飯和晚飯。(頻度狀語;以及不吃早飯你就等著去醫(yī)院去剌膽囊吧……)
當然,中文里的狀語也可以隨便換位置,不過一般都在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但是在英語里,狀語一般不放在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而是要么在句子開始的地方,要么就直接被放在了句子末尾。中間一般是不會的;除非你看過我上一篇文章(上面的那個鏈接講解的題目)里的那種插入的現(xiàn)象,用逗號隔開。
不過老實說一般我們也不會那樣說話。這樣一般會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里更多一些,主要想強調一些環(huán)境等客觀內容。
但是,有一部分狀語自身就帶強調(特別點名 only 等一系列狀語類型的東西),如果它們被丟到句子最開頭之后,句子必須因它而發(fā)生一定的變化。舉個例子: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bright future.
這句話屬于是經典作文名句了。它的原本說法是放在句子末尾的:
We can have a bright future in this way only.
由于我們的一些原因,我們不得不,或者說有必要強調說明“只”、“就只能”等限制性質的狀語,那么我們就不得不將其放在句子最開頭。中文不也經常為了強調,要么加重詞語讀音,要么提前詞語嗎?英語是一樣的。
這里我們說倒裝,因此我們要用到的是提前強調部分這一種情況。
Only we can have a bright future in this way.
很顯然,光提前?only 是沒有用的。我們知道句子里原本的 only 是跟 in this way 搭配的。畢竟,only 的意思是“只”、“僅”,它是起修飾用的詞,而一般不會直接單獨拿來用。它在句子里搭配的是這個 in this way,于是我們也一起提前。但是注意,這里我們不要提前之后寫成 in this way only 的順序了。畢竟我們都知道我們是為了故意強調 only 才提前的。因此,我們此時把 in this way only 一起提前的時候,還要把 in this way only 給拆成兩部分:in this way 和 only。然后故意提前 only,改成 only in this way:
Only in this way we can have a bright future.
很好。有沒有覺得這句子少了一點什么?意境和感覺。英語往往會使用一些和中文所謂“修辭”一樣的東西來表示一些額外的意境和感覺。我們在前置狀語之后,句子的順序除了換了狀語外,別的一點沒變。那么,它沒有完全起到強調的效果。就像是帶有句子的附帶信息一樣,句子的 can 在這個句子里也有一定的分量——only 和 can 是配套的。它倆在意思上是一起出現(xiàn)的。就好像中文的“只有……才……”一樣,只有一個“只有”或者“才”是無法完整表達出整個表示的意思的。
而這個 can 作為情態(tài)動詞來講,由于倒裝了 only in this way(放在句首),因此我們還需要繼續(xù)強調說明是“如何去做這個事情”:是“能”,還是“會”,還是“將要”,還是別的什么情況。于是,我們順帶也把這個 can 也給提前了: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have a bright future.
這便就達到了強調的作用。這就是倒裝。而經常遇到的就是這種,以 only 來進行倒裝的。英語語感上的話,這個句子一般會被理解成這樣:
只有以這種形式(in this way),才可以去做一些事情(can)。什么事情呢?也就是所謂的“我們擁有光明的未來”(we have a bright future)這個事情。
再比如:
Only after lunch?can you play.?(You can only play after lunch.)
Only by guessing?can you solve?this puzzle.?(You can only solve this puzzle by guessing.)
Only if everybody agreed?would I accept?this position.?(I would only accept this position if everybody agreed.)?
Only in this way?does this machine work.?(This machine only works in this way.)
這也就是所謂你們老師所說的“only + 介詞短語”啊類似的東西。
當然,狀語前提也并不是只有 only。還有很多典型的用法,最需要注意的,就是這些狀語,它們往往都帶有一定程度的強調,比如說帶否定的短語(never 啊、rarely、only 啊、not only...but also 啊、not until 啊這些)。有人說這 only 咋帶否定了?only 實際上是另外一個角度的否定:它表示只有的意思,也就意味著一個大范圍內別的人或事物全都無法達成某一條件。這就是只有的意思。
所以,一旦它們放在句子開頭之后,句子需要進行倒裝。其倒裝規(guī)則就是,把謂語動詞的“輔助”部分給拿出來提前。對于情態(tài)動詞+謂語動詞的話,就是情態(tài)動詞提前;如果是動詞時態(tài)帶助動詞的情況的話,那就把這個助動詞提前;即使它就算沒有任何的助動詞,它自身也可能發(fā)生變化,例如三人稱單數(shù)等。這種時候我們就將它這個所謂的形式,配著 do 作為助動詞給提前。動詞是不動位置的,但是動詞自己的形式、形態(tài)和暗示動詞的執(zhí)行邏輯和行為,都得提前。這就是部分倒裝(Partial Inversion)的由來和原理。
其他倒裝規(guī)則
有沒有其他的情況呢?實際上是有的。還不少呢。在不常見的倒裝規(guī)則里,最為常見的倒裝就莫過于 here 和 there 引發(fā)的倒裝了。
由于 here 和 there 本身的意思的問題,它倆是無論如何都不會作為句子主語的:它倆是副詞,是作為狀語使用。即使它被放在句子的最開頭,哪怕你就算看不懂看不明白句子的完整意思,這倆單詞你是認得的,你就不會也不可能將其當作句子的主語使用。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旦這兩個單詞放在了最開頭,句子就會呈現(xiàn)出“主+謂+狀(here/there)”變?yōu)椤盃睿╤ere/there)+謂+主”的情況。這種倒裝其實也算不得真的倒裝,因為謂語動詞和主語看似交換了位置,但是實際上就只是主語和狀語換了下位置。因此,本質上謂語動詞沒有改變位置。
There is a lamp.(這里有一盞燈。)
我們平時并不會刻意強調這個句子的主謂賓,因此很多人似乎都以為 there 是句子的主語。實際上并不是。因為 there 是狀語(它是副詞,副詞作狀語),所以不會也不可能讓它作主語。那么謂語動詞是這里的 is,而 a lamp 似乎就是順次結構的主謂賓了。那么它是賓語嗎?當然不是。它是主語。因此,這個句子原來的樣子是這樣的:
A lamp is there.(有盞燈在這里。)
副詞 there 就是在說明 lamp 的具體方位。這就是 there be 句型的原理了。
如何判斷一個句子是否是倒裝?
既然我們說完了倒裝的邏輯和原理,那么如何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倒裝呢?判斷方法其實很簡單,按照如下兩種情況來思考:
如果句子有明顯的順序錯誤,比如說本來句子是陳述句的,但助動詞卻放在了主語的左邊去了,看起來就跟個疑問句一樣。這種句子十有十一都是倒裝。陳述句是不可能呈現(xiàn)疑問句的語序的;一旦陳述句出現(xiàn)類似這樣的交換,那必然是倒裝;
如果句子沒有明顯的順序錯誤,看起來不太容易確保它是倒裝的話,可以看看句子最開頭。由于倒裝是狀語提前導致的,所以你優(yōu)先去看句子開頭,看它是不是狀語。眾所周知,狀語一般用副詞或副詞性質的短語充當,例如 only 什么的。一旦你看到了這種東西放在句子開頭了,不說十有八九是倒裝吧,因為部分狀語放在開頭也不會倒裝;但是,一旦是否定效果的副詞放開頭了,那句子多半都會按照倒裝形式呈現(xiàn):因為這才是符合英語倒裝的修辭手法和規(guī)范;要是這樣的強調詞語放在開頭都不倒裝的話,反倒說明了句子可能并不正確。
這兩點就可以解決 100% 的倒裝句。
如何自己寫一個倒裝句?
倒裝句的使用其實并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復雜。按照上面描述,倒裝都是由于狀語成分提前導致的句子順序顛倒的情況。那么,只要我們想要刻意強調一些狀語部分(只要需要的話),就可以使用倒裝。舉個例子:
Punishment is rarely severe for attackers who are found guilty.(對于自己會感到羞愧恥辱不堪的罪犯來說,懲罰很少會有嚴重的。)
句子要倒裝很簡單。找準否定狀語詞,然后提前:
Rarely punishment is?severe?for attackers who are found guilty.
提前之后,還記得我們剛才說的嗎?提前了狀語并不算真的強調:它沒有強調出句子謂語動詞。所以我們再把句子的謂語動詞給提前:
Rarely is punishment severe?for attackers who are found guilty.
簡單吧。
這里有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這里的 is 是謂語動詞,它被整個都提前了,而不是提前的形式 does ... be。這個問題需要嚴格講述一下完整的倒裝句語法和體系結構,咱們另開文章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