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生美文欣賞——清溪河的變遷
黃秀生美文欣賞——清溪河的變遷?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
詩仙李白的《清溪行》及其《秋浦歌十七首》,寫盡清溪河水之清澈與兩岸迷人之風景。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尋著李白的足跡,游秋浦,上清溪,如癡如醉,撒落一河的詩詞歌賦。清溪河也因此成為“千載詩人地”、池州母親河而聲名遠揚。
然而,千年風雨滄桑。發(fā)源于九華山西麓的清溪河,因曾經(jīng)的“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其六十幾公里的流經(jīng)之地,有些地段已失去了“千千石楠樹,萬萬女貞林,山山白鷺滿,澗澗白猿鳴”、“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之景象。
其下游,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因城市防洪的需要,改道在城南由東向西進秋浦河入江。清溪河也由其另一別稱——“白洋河”而取代。
清溪河改道后,剩下由南向北、穿城而過的十多公里老河道,成了一條死河。后因圍墾滅螺又將其截為八段。城中的幾段,無奈何變成接納城市生活污水的“龍須溝”。
污水橫流、垃圾瘀塞、惡臭難聞!其兩岸的“南湖煙柳”、“百牙曉月”、“貴口揚帆”,曾被列為古池州的十景。此時,也已風光不在!唯明、清兩代修建的妙因塔、百牙塔仍矗立兩岸,見證著清溪河的變化與滄桑!
2002年,池州地改市后的第二個年頭。池州市人代會,把清溪河整治列為第一號議案。
池州市委、市政府順應民意,把綜合整治清溪河作為2003年市政第一號工程正式啟動。計劃用三年時間,投資三個億,實施好引水、貫通、截污和景觀再造四大工程,以最終實現(xiàn)“讓河水清起來,讓兩岸綠起來,讓城市靚起來”的目標。
綜合整治,遵循“傳承歷史文化,感悟生態(tài)自然”的理念。環(huán)境整治中,注重沿線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景觀再造時,注重池州特色文化的打造與弘揚……
整治后的清溪河故道,如今的清溪河景觀公園,起于南外環(huán),穿越“南湖煙柳”,“古城遺風”、“詩韻飄逸”、“百牙曉月”,“貴口揚帆”五大景區(qū)而終于妙因塔。全長近10公里,貫穿城市中心南北。與齊山、杏花村、平天湖景區(qū)以及山水相依的百荷公園、剛建成的大型濕地公園連成一體、交相輝映。如一條鑲嵌在城內(nèi)的翡翠項鏈,熠熠生輝,魅力無限……
清澈的河水,倒映著藍天白云和兩岸的碧樹繁花、亭臺樓閣。水中,蘆葦叢叢,蓮花點點;岸上,楊柳依依,花團錦簇,綠草如茵,古樹參天,名木競秀。成群的白鷺在水面上、樹叢中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
漫步于河邊,便自然進入到“清溪清我心”、“已到云林境”的歷史意境。
更攝人心魄的是“一墻三廣場”展示的恢宏歷史文化畫卷。
清溪詩畫墻,居興濟橋與秋浦橋之間,長約350米。臨水一字排開,雕刻著自唐以來李白、白居易、李商隱、杜牧、蘇軾、岳飛、黃庭堅、李清照、楊萬里、梅堯臣、文天祥……等歷代名人詠嘆池州的詩畫109 幅。
吟誦著這些佳作名篇,仿佛置身于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之中。你不得不為池州美麗的山川而感嘆!
池州是儺戲之鄉(xiāng),有“無儺不成村”之說?!俺刂輧畱颉?,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儺戲文化是池州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作為文化交流,池州儺戲曾赴新加坡、匈牙利、德國等多國演出。2008年,池州人攜6個節(jié)目參加了法國第12屆意象藝術(shù)節(jié),連演5場,場場爆滿。
清溪河畔的儺文化廣場,形象地再現(xiàn)了池州儺文化的精髓與演出場景。廣場中央聳立著由各色臉譜構(gòu)成的“臉譜柱”;其四周的四扇墻面,則分別介紹儺戲的歷史、劇目、唱詞,展示其演出道具和部分演出場景。
牌坊文化廣場,折射出池州人杰地靈、人才輩出的輝煌歷史。廣場中央,復建一古牌坊,上書“清心逸志”。牌坊右下方是復制的古池州城98座牌坊的實景圖,牌坊兩邊各4塊扇形石碑,鐫刻著98座牌坊的名字。
貯立在這些不朽的牌坊之間,凝視著,默誦著,會禁不住心潮澎湃,熱血沸騰。既為古代先賢的輝煌而驕傲,又激發(fā)自己勵志圖強、奮發(fā)向上!
建筑文化廣場,是三個文化廣場中最大的。這里集中了池州地方特色的徽派建筑。廣場入口處是“清溪印月”牌坊,臨街、臨水錯落有致地擺放著七組建筑。
亭臺樓閣,祠堂宅院,粉墻黛瓦,庭院深深。拱橋迴廊,名樹奇石,小橋流水,荷塘花開,幽靜雅致,好一派江南園林風光!
或漫步于小橋流水之間,或小憩于廊坊之上,或品茗于宅院之內(nèi),處處都能感受到傳統(tǒng)歷史文化帶來的藝術(shù)享受。讓人感到格外的輕松愉悅、溫馨而愜意!
清溪河上的橋,也被貼上時代標簽,賦予其歷史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成為橫跨河上又一道道風景線。景區(qū)內(nèi)由上游到下游,先是仿唐風格的“南湖人行橋”,接著是仿趙州橋風格的“秋浦路橋”,往下是建于明代的“興濟橋”,爾后的“匯景橋”、“百牙路橋”、“紫悅橋”為仿清代、近代風格的多孔橋,最后為展示現(xiàn)代平板風格的“青峰路橋”。
這些傳承著歷史文化的橋梁,寓意池州像從山間滾滾奔流入江的清溪水,從遠古走來,走出閉塞,走向開放,融入祖國發(fā)展的江海大潮,走進燦爛輝煌的新時代!
清溪河的變遷,是池州歷史變遷的縮影。是池州人保護和重塑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生態(tài)文明,珍視與弘揚歷史文化,追求美好生活的又一華麗篇章。
編輯:高華芬,文字終審:張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