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關注做了沒有,弱化做成了沒有
寫文章時一定要記住,截至日期是第一生產力。如果沒有截止日期,被無限拖延下去。好像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對照今天早上,5點睡醒想寫作,時間還早,過會兒是再寫。一會兒短視頻,看了一會兒小說,再一看6點了,7:20要出門,需要在7:20之前完成。

凡事一定要給自己截止日期,沒有截止日期什么都完不成。因為會無盡的往后拖延下去。畢竟寫作是長期投入,是成長,沒有現在看短視頻,看小說,快樂來的直接快速。
不是不能看,不能玩。而是不能沒有發(fā)展的玩,沒有成長,只有玩。這一定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工作之余,當然需要玩,只是要保證自己的工作和成長。
只關注自己做了沒有,弱化做成了沒有
這昨天看到的一句話,在前幾天我一直在糾結,寫文章做視頻有什么價值?花費那么多時間精力。沒人看,沒人注意,得不到正反饋總想放棄。
還把自己搞得好焦慮,很慌,感覺很慌,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時間又很少。算了做什么做?玩手機吧。昨天還在想,今天的文章主題是怎么避免焦慮。
有時,感覺這個世界很神奇,當我最近兩天在糾結一個問題時,很快,生活就會顯示給我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而然就發(fā)現了。
我昨天還在焦慮,做這么多沒有用,又沒有效果,我還做什么?但又看到這句話,我應該把放在結果上的注意力,轉回到過程上。

也就是我要盯著的是我的表現,而不是表現的結果。結果是不可控的,表現是可控的。我要專注自己可以控制的,忽略不能控制的,就像它是真理,它是無法改變的。
突然想到一句話,死亡是一座永恒的燈塔,不管你駛向何方,最終都會朝它轉向。一切都將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為什么我突然自動聯想到這句話呢?從不可控,聯想到空,聯想到死亡。也可能是不可控的終極就是死亡,說到不可控我就自然的想到了死亡。
也可能是最近是親人去世,看上去對我好像沒有什么影響,但實際上還是在我心里某處搏動了一下琴弦,出現了擾動。
還可能突然我感受到了空的存在,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我發(fā)現當我敘述完這些之后,焦慮值好像降低了,沒有昨天那么焦慮了。
如果0分到100分,零分是一點都不焦慮,100分是超級焦慮。我給自己昨天的焦慮值打分,大概是80,當我寫完這些之后,我焦慮值突然降到了20或者10。
區(qū)別于有明確目的性的焦慮,比如馬上要考試了,馬上要上臺演講了,馬上要跟心儀的異性見面了。這種焦慮隨著事情的過去,它會消失。

更頻繁出現的是這種焦慮廣泛的,沒有目的性的焦慮,也不知道焦慮什么,但就是很慌。我的心理方式都是寫作,從1聯想到2,再聯想到3,再聯想到4……
觀察在我思緒的流動過程中,有什么東西出現了?什么是可以被解決的?什么是可以行動的?昨天還學到了需要反思的三個問題。
1.我昨天做決定時是否受了情緒影響?
有,在昨天,一想到工廠里,接下來沒有加班,每個月工資只有1000多,還房貸也要1800多,沒有什么收入,我就感覺緊張,還有些煩躁。
在這種狀態(tài)下,可做可不做的事情,我就選擇傾向于把它扔掉,不做??梢酝笸涎拥墓ぷ?,就往后拖一下??粗鴷r間,坐等下班。
我做決定時受了情緒的影響嗎?一定有,但影響程度有多大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有被影響到。再回過頭看一下我的焦慮。
焦慮的是接下來沒有生活開銷,工資只夠還月供,是日常的消費額度接近0。更何況還有其他的開銷,工資不足以支撐我的生活,這讓我感覺到焦慮。
現在看來,我的焦慮情緒是有價值的。 它告訴我那個地方可能會出現危險,促使我重新審視我的工作和生活。盡早想出解決方案。

2.我有沒有被某個自動想法挾持?
當我看到這個問題,馬上想起身邊的某同事說了一句話。我判斷他話里的意象,自動感覺這個人不希望別人好,從此以后就離他遠一點,不想跟他做朋友。
我是不是被自己的自動想法劫持了呢?在那一瞬間我的答案,是。語言帶有很強的暗示性,如果使用不當,不經意的會把自己推到坑里去。
以后我要經常問自己類似的問題,我被自己的想法劫持了嗎?對方說的話,可能是在他那一瞬間真實的想法。
不完美,當我用完美的標準去觀察它,覺得對方不好,那有可能是自己心里的標準問題。因自己一時的感覺不好,就不跟他做朋友,就忽略了進入他的世界,這好像是錯過了。
下次出現這種情況,當對方出現了什么言行舉止,我產生了一個自動想法時,我需要把這個自動想法記錄下來。觀察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我是怎么樣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怎樣?怎么辦?
3.我默認的信念一定是對的嗎?
首先對錯是單一維度的。世界上的事,即使再簡單,單對錯為標準來衡量,好像也不太合適。而且也太幼稚了,小孩子才說對錯,成年人論的是利弊和環(huán)境的趨勢。

那我就可以拉入一個其他標準,比如適不適合現實,比如其他人會怎么看?不同的思路有不同的結果。
站在時間的維度上怎么看,比如一年兩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再看,這個事情會不會有不同觀點。
站在空間的維度重新看,自己的角度上,在村子的角度上,在城市的角度上,在國家的角度上,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會不會有不同的答案。
總結:1.最后截止日期是第一生產力。
2.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表現上,忽略表現的結果。
3.觀察記錄,分析自己的自動想法。日常反思三個問題。
謝謝你的欣賞,歡迎留言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