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詞典】圣地

圣地(sacred ground)(Holy Places)
圣地,即神圣的地方,往往是有著重要作用和歷史意義的地方。
法國社會學家、漢學家葛蘭言(Marcel Granet,1844~1940)認為,“圣地”是一個空間概念,但并非抽象的空間,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某個地方,而是“中國人舉行季節(jié)性節(jié)慶儀式的地點”。葛蘭言在著作《中國人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描述信仰和崇拜舉行場所的變遷,各個歷史階段“圣地”之轉化。在農民宗教(Peasant Religion)階段,圣地是舉行儀式的自然山川,農民會在谷地上展開豐產儀式,載歌載舞,舉行競賽,青年男女也會在這一時期追求愛情。到了封建宗教(Feudal Religion)時期,圣地又演變成城墻、宮墻、社稷壇、明堂等祭祀和用以社會交換的場所。這一時期,圣地是首領之間“相互依存的聯(lián)系紐帶”,以父子關系呈現(xiàn)。
圣地出現(xiàn)在很多文化中,尤其是宗教中。如耶路撒冷就是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的圣地,有許多人到那里膜拜。
“圣地”也可以指祭祀的神龕、宗廟。在云南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納西族、阿昌族、布依族等)家庭里,火塘就是至高無上的圣地,是人與神靈溝通的渠道,有許多關于火塘的禁忌,如嚴禁婦女跨越火塘。從當?shù)厝说膬x式與禮儀上看,它是“一種帶有向心力和輻射力的文化空間”。“信仰空間承載文化事實,兩者互為認識論的表里,共同構成了外在于個體的空間力學”,也就是“因信仰導致的空間力學”。這種文化空間不同于村莊、社區(qū)所規(guī)定的行政空間,它是當?shù)厝松钪匾幕A。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