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開:藤原四杰與長屋王,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公元702年是武周的長安二年,日本的大寶二年,則天皇帝革命代唐已經超過十載。當年六月,粟田真人率領的遣唐使團抵達中國。武周官員問他是何處使人,粟田真人回答:“日本國使?!边@是中日兩國史籍第一次正式出現日本這一國號。
武周之前,日本幾次遣唐已經提請國號變更,大唐置之不理,堅持倭國的稱呼。國號者,國之所以正名也。稱呼為倭,可以繼承兩漢魏晉以來天朝對倭人臣屬視之的心理優(yōu)勢。稱呼日本,則是對其獨立對等外交關系的默許。武則天承認日本國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國以周代唐在先,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粟田真人“好讀經史,解屬文,容止溫雅”,則天皇帝對他頗有好感。
文武朝值得大書一筆的就是藤原不比等的東山再起。

中臣鐮足死后,藤原離開了朝權的中心,尤其壬申之亂近江朝廷覆滅,與天智天皇關系緊密的藤原氏也連帶吃了掛落。藤原不比等是中臣鐮足次子,自下級官僚起步,兢兢業(yè)業(yè),憑借擁立文武天皇的功勞開始發(fā)跡。然而藤原不比等真正平步青云還要靠一名女子的助力,要不怎么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個優(yōu)秀的女人,不管這對男女之間有沒有正式的婚姻關系。
女子名叫縣犬養(yǎng)三千代,賜姓橘宿禰,也有簡稱橘三千代的。日本四大姓源平藤橘最后這一家除了橘右京最出名的就是她了。
三千代原是天武天皇的女官,后來成了輕皇子的乳母,深得天武與持統(tǒng)兩位先帝的信任。輕皇子登基為文武天皇,橘三千代跟著雞犬飛升,炙手可熱。
橘三千代的丈夫美努王遠赴九州就任太宰帥,留她一人在京城寂寞難耐,一來二去三千代與藤原不比等勾搭成奸。在三千代影響下,文武天皇發(fā)下詔書,命令先朝所賜藤原朝臣的姓氏由藤原不比等一人繼承,中臣鐮足其他子嗣恢復中臣姓氏,爬去繼續(xù)做供奉神明的神棍。
三千代又舉薦藤原不比等與原配的女兒藤原宮子入宮成為文武天皇的夫人,文武與宮子所出之首皇子后來即位為圣武天皇,而藤原不比等與橘三千代所出之安宿嬡長大以后嫁給首皇子成了光明皇后。憑借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聯姻,藤原不比等與天皇家牢牢綁定,仿佛附著于參天大木的菟絲藤。
慶云四年(707年)文武天皇病逝,時年二十五歲,與藤原宮子所出首皇子才只有七歲。文武天皇的母親阿閇皇女(草壁皇子之妃)即位為第四十三代元明女帝。元明女帝是天智天皇的女兒,繼位伊始便強調自己是依據天智所制定之根本大法而繼承大統(tǒng),此法與天地共長,與日月共遠,乃永世不得更改之常典。這個表態(tài)一改天武、持統(tǒng)兩朝對近江王朝的否定態(tài)度,轉而強調天智朝確立的王朝道統(tǒng),這或許隱約預示朝中天智、天武兩道血脈的明爭暗斗。
元明女帝期間,日本再度營造新都。和銅三年(710年)下詔自飛鳥藤原京遷都奈良平城京。自此直至延歷十三年(794年)桓武遷都平安京,朝廷將近一個世紀盤桓奈良盆地,被稱作日本史上的奈良時代。
之前藤原京遵周禮而建,王宮居中。平城京則是王宮居北,面朝南方,中央朱雀大街分全城為左右二京。城中街衢洞達,閭閻且千,紅塵四合,煙云相連,繁華之景,一如海東長安。
和銅八年(715年)老邁的元明女帝讓位給了女兒冰高內親王(即文武天皇的姐姐),后者即位為第四十四代元正女帝。退位的元明仿照持統(tǒng)的前例,自稱太上天皇,簡稱上皇。元正女帝作為過渡人,目的還是要將天皇之位切實地傳給文武之子首皇子。

第二年,藤原不比等和橘三千代的女兒安宿嬡被立為首皇子之妃。這么一來,藤原不比等既是首皇子的外祖父,又是首皇子的岳父。而安宿嬡既是首皇子的小姨,又是首皇子的妻子。這種略顯混亂的血緣關系在當時的貴族社會其實司空見慣,不必用現代的倫理觀念去加以苛責。
藤原不比等借著與皇家的姻緣,趁機將自己四個兒子都提拔成了朝中的議政官。日后長子藤原武智麻呂為南家,次子藤原房前為北家,藤原宇合為式家,藤原麻呂為京家(藤原武智麻呂與藤原房前的宅邸一南一北,藤原宇合曾任式部卿,藤原麻呂曾任左京大夫)。四兄弟在朝堂之上同呼吸,共命運,進退自如,聲勢不小。藤原四家的形成也意味著日本高層形制逐步從古典的氏族統(tǒng)治走向了中世的家族政治。
養(yǎng)老四年(720年),藤原不比等病故,皇親直戚一起揚眉吐氣。長屋王以大納言身份升任朝廷首班,統(tǒng)御文武百官。
養(yǎng)老八年(724年),元正女帝讓位給侄子首皇子,后者即位為第四十五代圣武天皇。長屋王升為左大臣。藤原四兄弟雖各有遞進,卻總及不上長屋王位高權重。以藤原氏為代表之外戚和長屋王為代表之皇族,對立雙方為著朝權歸屬,冷刀與絆子齊飛,陰謀共陽謀一色。

長屋王是天武天皇的長子長孫,其父高市皇子在壬申之亂里面立有大功,血統(tǒng)高貴,真龍血脈。而今他身居左大臣之高位,總理朝綱,手握文武權柄,朝堂上說一不二,藤原這樣后起的偽龍就算拼命拍馬也是追不上的。
2020年湖北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有一批來自日本的援助物資外包裝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情真意切,把國人感動得不要不要的。這句話正經出處就是出自長屋王手筆,原是寫給大唐佛子的良言善語。后來中國回贈物資,又是“青山一道,同擔風雨”,又是“鯨波萬里,一葦可航”,如膠似漆,好得沒話說。說到底中日之間文化同源,總有那不經意一句話會觸動到心底的柔軟。
等觸動感過去,照舊還是要喊打喊殺的。這是宿命。
剛剛登基的圣武天皇打算為母親藤原宮子上尊號“大夫人”,長屋王嫌棄藤原是暴發(fā)戶,沒有皇族血統(tǒng),表示強烈反對。朝堂上來回大吵了一通,圣武被迫向惡勢力低頭,收回成命。此后長屋王非但與藤原氏結仇,天皇這里也心存芥蒂。
神龜四年(727年),皇妃藤原光明子生下皇子基親王。 圣武得獲子嗣,喜不自禁,兒子剛剛滿月便將其立為太子。滿朝文武同來慶賀,只有左大臣長屋王、中納言大伴旅人裝聾作啞,不聞不問,說來還是瞧不上藤原家出身低微。
此時藤原南家的武智麻呂出面提議立光明子為皇后,長屋王立刻跳了出來,聲稱依照舊例唯有皇族出身才能立為皇后。藤原家再有榮寵,也是皇家的恩典,哪有資格榮升后位。
基親王未滿周歲因病夭亡,圣武夫婦十分傷心。武智麻呂再次提議立阿倍內親王(即后來的孝謙)為皇太女,以藤原光明子為皇后。長屋王照樣嗤之以鼻,稱其無有皇族血統(tǒng),難當大器。
藤原家族與長屋王其實各有打算。武智麻呂的想法是讓有藤原血統(tǒng)的阿倍內親王仿效前例,繼任為女帝,從而確保藤原外戚的地位永固。長屋王的打算則是讓其長子膳夫王與阿倍內親王結親,抬舉膳夫王繼任天皇,將皇位轉入長屋王一系。
藤原武智麻呂眼見長屋王氣焰極盛,倉促難以扳倒,于是糾合式家藤原宇合和京家藤原麻呂進獻讒言,宣稱基親王之死是長屋王巫蠱所致,并且長屋王私學左道,圖謀對天皇不利。
圣武天皇原本就為皇子的夭折暗自心傷,眾多朝臣甚至皇族大臣接連告密,天皇信以為真,詔令賜死長屋王??蓢@才指顧天下,轉瞬高樓成荒墟,為興亡笑罷還悲嘆,不覺得斜陽又晚。
長屋王死后,外戚藤原氏勢力大張,并非皇族出身的皇妃光明子也打破慣例順利成為人臣皇后。一時之間,朝堂內外,盡是藤原門下走狗。
天平九年(737年),天花蔓延,短短幾個月當中藤原北家房前,京家麻呂,南家武智麻呂,式家宇合先后過世。好一似青山折倒,大廈傾覆。原本與藤原并列的葛城王橘諸兄升任右大臣,遣唐歸來的新晉干才吉備真?zhèn)浜托P等人團結在橘諸兄周圍,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核心。這位橘諸兄是美努王與橘三千代的兒子,繼承了母親的賜姓,說起來和藤原家也是有千頭萬緒的牽連。
首起發(fā)難的,是式家藤原宇合的長子藤原廣嗣。藤原廣嗣喜好天文,精通陰陽道,傳說他乘坐寶馬,朝夕便可往返京城與鎮(zhèn)西。藤原廣嗣性情偏激,多次在朝堂上指斥吉備真?zhèn)浜托P,從而觸怒了圣武天皇,因“毀謗親族”而左遷至太宰少貳。

天平十二年(740年)藤原廣嗣在九州以清君側之名,舉兵反叛,冀圖驅逐吉備真?zhèn)浜托P為代表的海歸新勢力,恢復藤原氏的權柄。由于天災人禍,百姓困苦,藤原廣嗣的叛亂很是得到一些下層豪族和農民的支持,裹挾過萬,聲勢逼人。
圣武朝廷派遣大野東人將兵一萬七千前往平叛。兩軍于板柜川隔岸對陣,朝廷軍中的隼人趁機用當地言語勸說叛軍反正。敕使佐伯常人親自在陣前責問藤原廣嗣,廣嗣起初還以清君側來推脫,后來竟被詰問得無言以對。叛軍軍心浮動,被官兵打得大敗。藤原廣嗣試圖坐船逃亡濟州島,偏偏遇到逆風,只得束手就擒,乖乖授首。
藤原廣嗣之亂前后歷時兩個多月方才平息,僧人玄昉后來貶謫九州,遭到廣嗣余黨殺害,吉備真?zhèn)湟嘧筮w筑前守。朝中橘諸兄與藤原式家一時皆衰,接過權柄的是藤原南家的藤原仲麻呂。
平叛期間,圣武天皇忽然離開大和奈良,巡幸伊勢。當時的日本,畿內瘟疫肆行,九州叛行浩大,身為天皇的圣武只怕也是心神交瘁,惟愿抽身遠走,求一個清凈。
圣武在伊勢接獲叛亂平定的報告,他途經美濃、近江行至山背國(桓武以后改稱山城國),在當地修造恭仁京,預備遷都。第二年圣武在恭仁京下詔,命令列國設立國分寺和國分尼寺,虔誠誦經,祈愿除災滅疫。
恭仁京尚未完工,圣武又移駐近江紫香樂宮,在此下詔鑄造盧舍那大佛。未足一年,圣武又試圖遷居難波宮,連番奔波,朝廷疲于奔命,最后在諸位臣工一致懇請下,天平十七年(745年)還是還都平城京。

折騰了五年的風雨飄搖,圣武天皇或許是試圖擺脫朝堂上朋黨攻訐的惡局,換到新環(huán)境去刷新政治。結果讓他大失所望,若不改變根基,只在表面縫縫補補,終究擺脫不掉裱糊匠的處境。盛世輝煌的口號叫得再響亮,揭開風光彩飾,里面卻是一肚皮爛污。這樣的局面,還是躺平算逑。
天平勝寶元年(749年),盧舍那大佛鑄造完成,圣武天皇攜滿朝文武行幸奈良東大寺,為大佛開光。而后不久,身心俱疲的圣武出家離宮。圣武與光明皇后所出之阿倍內親王登基為第四十六代孝謙女帝。天皇退位,光明皇后晉升為皇太后,朝權掌握在光明皇太后和藤原仲麻呂手中。
天平勝寶四年(752年),出身天竺的僧正菩提仙那代替皇家主持盧舍那大佛開眼法會,自佛法東歸,齋會之儀,未曾有如此之盛況。2010年日本電視劇《大佛開眼》描繪了當時的場景,石原里美在劇中的古裝造型很是動人心魄。
奈良時代,名義上是承平盛世,實底里顛沛亂離,兵災、水旱、饑荒、地震、瘟疫來回交織,四色的馬匹在大地馳騁,殺死地上四分之一的人類。
如此張皇,如此困頓,盧舍那大佛成為世人沉淪浮世唯一的精神寄托。那么多的艱辛,那么多的迷茫,等到大佛鑄成,大概就能迎刃而解,從此全天下一道步入繁榮昌盛,共同富裕的極樂世界了吧。
于是大佛開眼......
于是多難興邦......
全世界受苦的人,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大佛只是傀儡,創(chuàng)造人類的幸福,要靠自己的斗爭。
(第五節(ji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