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開:左手是海,右手是愛,心在咆哮,無人知曉

公元七世紀中葉,朝鮮半島上的三國爭霸已經(jīng)到了最末了的終章。
高句麗立國最早,西漢時便已崛起于東北亞。王莽改制,貶高句麗為下句麗,后者遂叛服不常,養(yǎng)成邊患。東漢末年,高句麗趁著曹魏無暇東顧,攻打遼東,自詡雄壯。魏國毋丘儉兩度東征,屠丸都城,追高句麗王至肅慎地界,勒石而還。
西晉末年,高句麗東山再起,吞并樂浪和帶方二郡,多次入寇遼東。前燕慕容皝精兵南進,襲破丸都城,挖掘高句麗王父的墳?zāi)梗瑨妒瑸橘|(zhì),焚城而還。后來看高句麗認輸服軟,乖巧可人,這才歸還王父尸體。
直到第十九代廣開土王談德在位,高句麗這才迎來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擊敗百濟,占據(jù)遼東。北燕滅亡,高句麗將燕主馮弘迎到遼東,而后加以殺害,于是自立而成為東北亞之大國。

隋文帝一統(tǒng)山河,四海升平。偏偏高句麗屢屢侵占遼西,很是聒噪,隋文帝十分惱怒,詔曰:“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隋軍三十萬水陸并進,無功而返,高句麗懾于軍威,自稱“遼東糞土臣”,獻表求饒。
隋煬帝好大喜功,三征高句麗,師老民疲,百姓黔首一面唱著無向遼東浪死歌,一面揭竿而起,把個花花世界交到了李唐的手里。
大唐貞觀十六年(642年),高句麗大將蓋蘇文政變,殺麗王高建武,擁立傀儡寶藏王,聯(lián)合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大唐求救,李世民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發(fā)兵東征,大軍困頓安市城下,未能破敵。此次戰(zhàn)役在中國留下薛仁貴征東的傳說,在高句麗則留下蓋蘇文射瞎李世民一只眼的神話。
唐太宗退兵回國,修訂軍策為偏師襲擾,待其自潰。此后十?dāng)?shù)年高句麗幾乎無日不戰(zhàn),國家疲于奔命。唐高宗李治登基,制定新的方略為“欲滅高麗,先誅百濟,留兵鎮(zhèn)守,制其心腹?!?是年大將蘇定方領(lǐng)水陸軍十萬,聯(lián)合新羅征百濟,于熊津登陸以后包圍泗沘城。百濟義慈王棄城而走,遭到遺棄的宮中女子紛紛從城樓懸崖之上躍入錦江求死,此地后來命名為落花巖。幾天之后,義慈王投降,百濟滅亡,蘇定方留郎將劉仁愿鎮(zhèn)守。
百濟僧人道琛、故將鬼室福信聚眾守周留城,從日本迎回王子扶余豐璋宣布復(fù)國。唐高宗派青州刺史劉仁軌東渡援救,破百濟新軍,圍周留城。
百濟是日本屬國,如若滅亡,唐朝的兵鋒將直逼秋津列島。齊明女帝與中大兄皇子計議再三,決定出兵。大唐龍朔三年(663年)八月二十七日,唐朝水師七千人,戰(zhàn)船一百七十艘于錦江河口(又名白村江)迎戰(zhàn)日本水軍萬人,戰(zhàn)船千余。唐軍雖人數(shù)劣勢,但船堅器利,裝備遠遠好過日本。此戰(zhàn)“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戰(zhàn)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白江口一戰(zhàn),百濟復(fù)國失敗,新羅壯大,日本勢力退出半島,高句麗被唐朝、新羅南北夾擊,處境越發(fā)艱難。大唐乾封元年(666年),蓋蘇文死,諸子內(nèi)訌。兩年后大唐滅亡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安東都護。不久高句麗遺民爆發(fā)起義,安東都護府內(nèi)遷,新羅趁機吞并百濟和高句麗舊地。
正式開戰(zhàn)前后,駐扎九州的齊明女帝憂心國事,染疫病亡,中大兄皇子臨朝稱制。錦江一戰(zhàn),日本輸?shù)靡桓啥?,將近千年不再涉足半島事務(wù)。非但如此,日本在對馬、壹岐、筑紫等地布設(shè)防人,構(gòu)建烽火,于沿海一帶打造水城,護衛(wèi)太宰府。列國要害之地修建城池關(guān)塞,唯恐大唐挾勝東進,席卷諸島。
唐軍自然是留在高句麗故地忙著鎮(zhèn)壓反叛,日本辛苦打造的西線防御體系堪堪修了個寂寞。不過這些工事要塞也并非全無用處。后來蒙古東侵,太宰府一帶遺存的水城成為九州武士抵御元軍的最后堡壘。若沒有水城,太宰府陷落只在指顧之間,蒙古掃蕩九州吞并列島亦非不能想象。中大兄皇子一番布置,掀動六百年后的風(fēng)云變幻,也算是無心插柳。
公元667年,中大兄皇子自飛鳥遷都近江大津?qū)m,正式即位為第三十八代天智天皇。天智下令讓自己的臂膀中臣鐮足牽頭制定一系列律令法案,統(tǒng)稱為《近江令》。《近江令》現(xiàn)已全然佚失,猜想天皇通過律令的發(fā)布,進一步完善了大化改新以后不斷進步的國家政治體制。
之后天智下令正式編造戶籍,"禁止盜賊與浮浪",史稱庚午年籍。此次大面積的人口普查從九州筑紫直至本州東國,囊括四海,筆錄八荒。通過將全國百姓記錄在冊,再度削弱地方氏族的割據(jù)統(tǒng)治,加強了中央政權(quán)的直屬控制。
天智天皇英明神武,可是子嗣艱難,有可能繼位的大友皇子雖得歡心,卻是庶出,其母身份低微,難承大統(tǒng)。所以天智天皇任命弟弟大海人皇子代行左大臣職務(wù),有意培養(yǎng)弟弟繼任皇位。為了籠絡(luò)大海人,天智天皇把自己四個女兒一股腦兒全部嫁給了弟弟大海人,其中鸕野皇女為后,其余三女為妃。
然而天智天皇正式即位以后,與大海人之間漸漸生出齟齬來。某次天智大宴群臣,酒酣人醉,其樂融融,大海人皇子突發(fā)不滿,用長槍貫地,以示對文恬武嬉的憤懣。天智天皇盛怒,喝令斬殺皇弟,好在中臣鐮足解勸再三,才平息事態(tài)。
朝爭背后,還有情愫的糾葛。大海人愛妃額田女王姿容動人,文才出色,是當(dāng)朝第一的美人,與大海人育有十市皇女。天智天皇對額田女王一見鐘情,不惜橫刀奪愛。天智與大海人又從朝敵一變而成情敵。

天智天皇游獵蒲生野,額田女王與大海人皇子一同伴駕。大海人難捺相思之苦,頻頻向額田女王揮袖示愛。額田吟歌勸解:“紫茜圍獵場,君馬正徜徉。豈不虞人睹,君袖乃爾揚。”大海人不理會額田女王的苦心安慰,反而回送一首情詩:“紫茜同妹艷,往來圍獵場。何至他人婦,思慕斷我腸?!比绱嗽姼钁?yīng)答,眉目傳情,叫天智知道以后,心有咆哮,只是說不出口,不能叫人知曉。
公元669年,中臣鐮足病死,天智天皇悲痛萬分,授予其最高冠位大織冠,賜姓藤原。藤原鐮足便是后來日本攝關(guān)時期那一大票藤原氏的老祖宗了。鐮足死后,天智與大海人之間失去斡旋之人,矛盾越發(fā)不可收拾。

671年十月,天智天皇臥床不起,行將羽化。他召來弟弟大海人皇子,向其托付后事,大概意思君才十倍大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大海人多玲瓏剔透的,看透哥哥的小心思,立馬就表態(tài)說自己看破紅塵,無心俗世,請求出家。說完即刻在宮中佛殿前落發(fā),帶領(lǐng)家屬扈從遁入吉野深山修道。天智失掉誅殺大海人的借口,只得放虎歸山。
天智天皇病重期間,大唐派遣使者來訪,送還白村江戰(zhàn)役日方俘虜約一千四百人,提議日本出兵與大唐一起夾擊反目成仇的新羅。天皇將死,朝野上下已是人心惶惶,加之先前的血戰(zhàn)實在是打怕了,于是婉拒唐使的邀戰(zhàn)。
將近年底時,天智天皇將近江朝廷的高層官員叫到床榻旁邊,逼他們立誓精誠團結(jié),報效大友。未幾,天智便在一片愁云慘淡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第二年大友皇子匆匆即位,頭等大事就是征召美濃、尾張的壯丁為天智修造山陵,同時還給壯丁隊伍分發(fā)了武器。大海人皇子聽說此事,心知肚明近江朝廷這是在積極備戰(zhàn),將欲有所為,于是從吉野脫身,前往自家領(lǐng)地。
途中大海人任命長子高市皇子統(tǒng)領(lǐng)士兵三千人封鎖美濃不破關(guān),切斷朝廷與東國之間的聯(lián)系,而后征調(diào)東國士卒反撲近江。與之相對,近江征召中國和九州地方駐軍的企圖被當(dāng)?shù)毓賳T嚴詞拒絕,朝廷以羸弱疲敝之兵臨陣東國虎狼之師,一時間連戰(zhàn)連敗,落花流水。

大海人的軍隊兵分兩路,沿琵琶湖南北兩岸齊頭并進,前后只一個月,近江大津?qū)m便遭陷落。大津附近瀨田川決戰(zhàn)時,“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聲聞數(shù)十里,列弩亂發(fā),矢下如雨”。大友皇子眼見軍隊潰散,大勢已去,自縊而亡。由于大友登基時日太短,加上母家身份低微,其天皇地位歷來不作承認,直到近代才由明治天皇追謚其為弘文天皇。
大海人與額田王所出的十室皇女嫁給大友皇子為妻。戰(zhàn)亂當(dāng)中一邊是父家,一邊是夫家,左思右量,淚如雨下。戰(zhàn)后沒過幾年便猝然死逝,傳說是心碎自殺。
壬申之亂因紅顏一笑而起,以傾城傾國而終,成就后世無數(shù)墨客的文名。當(dāng)是之時,卻只有伏尸千里,血流漂杵而已。
大海人顛覆了兄長與侄子兩代保有的近江王朝,重返飛鳥修建飛鳥凈御原宮,第二年登基為天武天皇。由天武而至奈良時代的孝謙女帝,天皇皆出自天武一脈。孝謙死后無嗣,皇位又轉(zhuǎn)回到天智一脈的光仁、桓武父子。這么一算,倒是和中國歷史上的天水趙宋有些相似,太祖趙匡胤與太宗趙光義燭影斧聲,高宗趙構(gòu)無嗣,皇位又轉(zhuǎn)回到太祖一脈的孝宗趙眘。
天武朝在政治上延續(xù)了大化改新以來集中王權(quán),弱化氏族的基本國策,天武天皇始終沒有任命太政或是左右大臣與內(nèi)大臣,實行皇權(quán)自專,牢牢把權(quán)柄握在自己手里。他廢除氏族部曲,收回王親私領(lǐng),堅決貫徹公地公民的原則。率土之濱皆王土,不要以為跟鐵王座走得親近就可以為所欲為,分分鐘叫你體驗階級專政的鐵拳。
天武天皇在681年發(fā)表修造律令的計劃,此次律令直到后任持統(tǒng)女帝時才完成制定,即為《飛鳥凈御原令》。這一次頒發(fā)的律令被認定為日本最早一部體系完整的成文法典,成為后來《大寶律令》和《養(yǎng)老律令》的先驅(qū)。
天武頒行八色之姓,授予親信官員八種新的氏姓,即真人、朝臣、宿禰、忌寸、道師、臣、連、稻置。朝廷借用八色之姓彰顯功績,擢升優(yōu)異,成為分化氏族,加強統(tǒng)治的另一手段。
天武計有后妃十人,子女多人,最為朝野看好的是鸕野皇后所出的草壁皇子和大田皇妃所出的大津皇子。鸕野和大田同為天智天皇之女,是同母姐妹。草壁皇子較年長,但身體孱弱,性格怯懦。大津皇子比較而言更有王者風(fēng)范,受人擁戴。
686年,天武天皇病逝,鸕野皇后毫不遲疑,即刻搜捕大津皇子,逼他自殺。大津臨死留下辭世詩句:“金鳥臨西舍,鼓聲催命短。泉路無賓主,此夕離家行?!弊x來頗有煮豆燃豆萁的感覺。
而后鸕野皇后將天武的靈柩安置宮中長達兩年以上,期間不斷召集朝廷官員慟哭致哀,拿死天皇的威靈懾服活大臣。諸位臣工見識到鸕野的種種手段,無不喪魂落魄,為其驅(qū)遣。
然而天武剛剛落葬,草壁皇子卻也隨之一病而亡,留下的子嗣輕皇子年方七歲,不足以承襲大統(tǒng)。鸕野皇后一番策劃幾度籌謀,事到臨機又怎能就此罷手。690年鸕野皇后即位為第四十一代持統(tǒng)女帝,在位期間完成天武著手的《飛鳥凈御原令》,重新編制庚寅年籍,而后在年籍的基礎(chǔ)上實行班田收授。

持統(tǒng)女帝修建的藤原京首度采用中國古代形同棋盤格子類型的街坊結(jié)構(gòu),被評價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的都城。與大唐長安城和后來的平安京不同,藤原京依據(jù)周禮,將王宮內(nèi)里安置在京城的正中央。女帝酷愛唐風(fēng),崇信佛法,在位期間日本的白鳳文化達到最盛。

697年持統(tǒng)女帝讓位于自己的嫡孫輕皇子,后者即位為第四十二代文武天皇。持統(tǒng)作為“太上天皇”于幕后輔佐朝政。文武期間,朝廷編纂完成了著名的《大寶律令》。大化以后日本朝廷的年號使用斷續(xù)不常,大寶是文武天皇的年號,因為對馬島進獻黃金而設(shè)立。自此年號使用在日本成為常例,得到制度保證,直至如今的令和年號。
哎呀呀,一聲醒木萬人驚,幾下捶皮千古快。滿腔填上荊棘刺,兩肩挑起亂石山。試看那漢陵唐寢埋荒草,楚殿吳宮起暮煙。忠臣孝子是冤家,殺人放火享榮華。世間事風(fēng)里孤燈草頭露,縱有那幾串銅錢你慢扎煞。
(第四節(ji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