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來源于紫微星和北斗七星 最早出現(xiàn)在河洛地區(qū)
四合院廣泛分布在中國南、北各地,由于氣候、地理條件等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四合院就是一個用房屋,墻從四面圍成的庭院,中國傳統(tǒng)四合院有門屋,有影壁,有廳堂,有游廊,有廂房,有深閨 ...... 關上大門,自成一統(tǒng)。南方和北方的四合院又有差異。北方冬季長,氣候寒冷,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采光,所以北方的四合院都有較大的庭院,門窗也高大,為了保暖的需要 北方的四合院的屋墻比較低; 同理, 南方因為夏天天熱的原因屋墻一般要高一些,室外的空地天井也會小一些。一進四合院像口字,二進四合院像日字,三進四合院像目字等等。中國最大的四合院就是北京的故宮,整個故宮由一條中軸線貫通著,在中軸宮殿兩旁,對稱分布著許多四合院組成的殿宇;黃土高原的四合院就是地坑院、"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土建風格在世界建筑史上獨樹一幟;東部沿海地區(qū)的四合院就是土樓,居民為了抵御侵略,把四合院演變形成了土樓,“福建土樓”造型獨特,規(guī)模宏大,結構奇巧。土樓按八卦觀念結構建造,卦與卦之間設防火墻,坐北朝南。每卦與內層一樓采用四合院格式。
四合院產生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是中國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 院落四壁都是墻壁,院里院外很難交流,一家人的活動都在院墻之內,與外界交流的唯一渠道就是大門,院落中的門樓、門墩、照壁、花坊、房檐屋脊和門窗等處的裝修、雕飾、彩繪無不顯示主人的顯赫等級,也處處體現(xiàn)著民俗民風和傳統(tǒng)文化,等級森嚴的四合院大門平時是緊閉的,四合院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封閉式文化。四合院對家庭成員的居住安排也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一定要符合“長幼有序”的傳統(tǒng)要求。正房高于側房,面積比側房大,家長住在正房,晚輩住在廂房耳房,一切都按規(guī)矩來。這種安排強化了等級觀念。人間的清靜與熱鬧,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這溫情的小院里。
四合院來源于北斗七星圍繞這的北斗星。為什么是北斗七星那。我想是這樣的。古人剛開始是依河而居的,慢慢地大家發(fā)現(xiàn),雨季來了住在河邊就很危險了,于是大家不得不搬的離河流比較遠的地方了,于是“井”出現(xiàn)了。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大,問題又來了,他們去打獵后、打仗后找不到家了,特別是夜晚問題更突出,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衣食住行中間的行出了問題。以前可以順著河流什么的參照物,現(xiàn)在沒有了參照物。怎么辦,再找唄,慢慢地大家在天空中發(fā)現(xiàn)了不會動的北極星,也就是紫微星,就這樣,古代先輩們找到北了。但這個北極星有個缺點就是不很明亮,大家很難找到。于是大家就繼續(xù)完善,先輩們發(fā)現(xiàn)在北極星四周有七顆星,也就是北斗七星,古代中國先輩把這七星聯(lián)系起來想象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這七顆星在不同的季節(jié)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xiàn)在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jié):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于是中國的先輩們解決了方向問題,終于可以找到家了。自此古代中國也就有了當時發(fā)達先進的天氣預報。再后來,中國有了四大發(fā)明之一的指南針,徹底解決了找不著北的問題了,也成就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因為北極星的重要作用,古人們把他當成神仙一樣的供奉。自然,統(tǒng)治階級也自稱是天的代言人,也必須住進天宮,這樣天子住的地方皇宮出現(xiàn)了,既然是天的代言人,那就必須有天的模樣,于是北斗七星的樣子出現(xiàn)在皇宮主殿的四周。大家看看詳細的研究一下,北斗七星圍繞北極星運轉的外形,像不像四合院的樣子,紫微星像不像四合院的主位,中國的等級制度像不像北斗七星的主次之分。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上的“七天建筑”建筑群,分別對應天上的七個星座,從南到北依次為:天闕(伊闕)、天街、天門(應天門)、天津(天津橋)、天樞、天堂?!捌咛臁苯ㄖ耗媳笨v貫隋唐東都洛陽城中,一幅以“紫微垣”為中心的天上三垣呈現(xiàn)在人間。北京故宮就是洛陽宮城的復制。
考古六十年的洛陽二里頭遺址發(fā)現(xiàn)了這個最早的四合院。這是一座經過縝密規(guī)劃、布局嚴整的王國都城。遺址分為中心區(qū)和一般活動區(qū)。中心區(qū)位于遺址的東南部至中部一帶,由宮殿區(qū)、官營作坊區(qū)、祭祀活動區(qū)和若干貴族聚居區(qū)等組成。宮城即位于“九宮格”的中心,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宮城城墻內為宮殿區(qū)。宮殿區(qū)發(fā)現(xiàn)有中國最早的多進院落宮殿建筑群和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宮殿建筑群。在已發(fā)掘的宮殿區(qū)示意圖上,中心區(qū)道路網縱橫交錯、宮城方正規(guī)矩,建筑基址群排列有序,10余座大中型宮殿基址組成了二里頭宮室建筑群。其中,晚期的1號和2號基址是單體四合院風格,早期的3號和5號基址屬于多重院落,7號和8號兩座基址又是單體建筑。早期的3號、5號基址東西并列,其間以道路及其下的排水渠相隔。兩座基址已揭露的部分至少都由三重庭院組成,都有經統(tǒng)一規(guī)劃、在同一軸線上的廊廡建筑。建筑營建和使用時間約在二里頭文化二期。工作隊在3號宮殿的中院和南院內,發(fā)現(xiàn)了貴族墓葬和石砌滲水井等遺跡,北院內發(fā)現(xiàn)有積水跡象的大型坑狀遺跡。5號宮殿基址經多次修建或增建,主殿以窄墻間隔成不同的房間,北院和中院院內也分別發(fā)現(xiàn)有同時期的貴族墓葬。晚期的1號宮殿基址為一大型單體四合院建筑,有明顯的中軸線,建筑物下鋪設有陶水管,應為排水設施。
今本《竹書紀年》記載:“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薄妒酚?夏本紀?正義》中提道:“《商書》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薄妒酚?孫子吳起列傳》說:“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薄秶Z?周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薄独ǖ刂尽繁砻鳎骸肮枢壋窃诼逯蒽柨h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p>
據此判斷,斟鄩正是位于伊洛盆地西端的二里頭遺址,是夏朝自太康至桀時期的王都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