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鶴子(1948—)
Women’s Action Network(NPO)理事長,著名社會學家,日本女性學、性別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引領者及理論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著作主要有《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商務印書館,2004)、《一個人的老后》(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5) 、《資本制與家父長制》、《高齡化社會 : 四十歲開始探討老年》、《上野千鶴子的社會學式文學》、《為晚年做好準備》等書。
出生于富山縣,在京都大學社會學科畢業(yè)。上野是日本著名研究女性解放理論的女性主義者,在1980年代的日本學術界打出名堂,與淺田彰、今村仁司、栗本慎一郎、岸田秀等學者齊名。同時亦任東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代表作品《裙子底下的劇場》。
據(jù)《朝日新聞》報道,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26日在東京都世田谷區(qū)的昭和女子大學舉辦了一場演講,大約有400人到場聆聽。
在以“世田谷流單身者的人生設計”為題的演講中,上野千鶴子指出,在包括世田谷區(qū)在內(nèi)的東京都心,有近半數(shù)家庭是單身居民。她說:“現(xiàn)在日本已經(jīng)處于‘一生未婚時代’,因此人們需要具有‘單獨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在生活中,人們不僅需要錢和住所,還需要有可依賴的人,同時也需明白了解當?shù)氐闹贫纫约白稍兇翱诘闹匾?。?/p>
世田谷區(qū)立男女共同參畫中心以實現(xiàn)男女共同參與的社會為目標,常年舉辦著各種相關的講座和活動。
出生于1948年的上野千鶴子自年輕時起就不斷批判日本父權結構,是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現(xiàn)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其代表著作有《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資本制與家父長制》、《高齡化社會 : 四十歲開始探討老年》、《上野千鶴子的社會學式文學》、《為晚年做好準備》等書。2009年,上野千鶴子出版的《一個人的老后》直指日本老齡化問題,提出“二十一世紀是女人的世紀”,告誡所有女性及早準備老后問題。該書出版后引發(fā)社會熱議,熱銷100余萬冊。
《厭女》——上野千鶴子
對于女權的崛起以及女性獨立意識的增強,以及這個社會對女性不公的吶喊聲音逐漸變大,近年來關于這些方面的討論甚囂塵上,然而或許我們能夠從某一事件中簡單判斷出其屬性,但卻無法從學理和歷史以及心理等方面去全方位系統(tǒng)地闡述它產(chǎn)生的原因,還有存在的理由?!秴捙愤@本由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所著的書便具體討論了當我們在聊女權、男權社會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么,女性和男性的關系到底緣何于此?
這本書從厭女癥的表現(xiàn)形式,到形成原因以及消除的可能等多方面進行了闡述,旁證博弈,以一種學術性的行文方式進行了一次大眾性的科普,值得一讀。
推薦指數(shù):四顆星
文章摘錄:
1. 厭女癥的表現(xiàn)形式在男女身上并不對稱。在男人身上表現(xiàn)為“女性蔑視”,在女人身上則表現(xiàn)為“自我厭惡”。
2. “性存在”是什么意思?弗洛伊德將“生的欲動”分為自我確認(identification)和性欲發(fā)泄(libido cathexis)兩種。前者譯為“同化”,后者譯為“欲望滿足”。社會學學者作田啟一,用最為簡明的說法,將這兩者表達為“成為的欲望”和“擁有的欲望”。
3. 男人的同性社會性欲望的紐帶,就是互相認可的性的主體之間的紐帶。
4. 男人的同性社會性欲望是由同性戀憎惡來維系的。而確認男人的主體性的機制,則是將女人客體化。通過一致將女人作為性的客體,使性的主體者之間的相互認可和團結得以成立。
5. 社會學學者佐藤裕在《論歧視》書中尖銳地指出,“歧視需要三個人”。他的關于歧視的定義,可以稍加修改為:歧視就是通過將一個人他者化而與共同行動的另一人同化的行為。
6. 在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女人們把被分離為“圣女”與“娼妓”的身體完整地回收到了自己手中。也就是說,“外行女人”與“內(nèi)行女人”的隔墻變低了,母親·妻子·女兒們用自己的性身體去擠入性的自由市場。
7. 魅力資源不是由“交換價值”決定的,而是由只對消費者當事人有用的“使用價值”來測量的。
8. 在結婚只是女人的選擇項之一的社會里,一般而言,女人的結婚率會降低,離婚率會上升。這意味著,女人有了“永久就職”以外的選擇。
9. 在《勝間和代的獨立生活方式實踐指南》(2008)一書中,作者出示了一個女人要維持“獨立生活方式”的三項條件:年收入六百萬日元以上;有值得夸耀的伴侶;魅力隨年齡而增。
10. 無需擔心男人性主體地位被侵犯的危險,在性活動中控制他者,為此選擇障礙最小,無力反抗的對象,并且還希望對方也很情愿——這就是兒童性侵犯者。至于被害者是女童還是男童,已經(jīng)不重要了。
11. 以厭女癥為核心機制的社會,被稱為父權制。···············在東亞儒教圈的日本、韓國和中國這三個國家里,只有日本在選生男孩的問題上顯示出不同的傾向。這三個國家都出現(xiàn)了少子化傾向,······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選擇女孩的人就超過了男孩,而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選擇女孩的人數(shù)就超過了男孩?!ぁぁぁぁぁぁみ@個現(xiàn)象應該這樣來理解:在日本,一方面,人們對養(yǎng)育孩子沒有信心,男孩教育費用負擔沉重;另一方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不安使人們期待女兒將來照顧老人(超過兒媳)·····這些因素導致孩子從“生產(chǎn)資源”變?yōu)椤跋M資源”。所以,日本進入了一個“養(yǎng)女兒更輕松”的時代。
12. 女人的嫉妒指向奪去男人的別的女人,而男人的嫉妒指向背叛了自己的女人。因為女人的背叛是對男人所有權的侵犯,建立在占有一個女人的基礎上而得以維系的男人的自我,會因此面臨崩潰的危機。對于女人,嫉妒是以其他女人為對手圍繞男人展開的競爭;而對于男人,嫉妒則是維護自尊和自我確認的爭斗。
13. 與近世的“色情(Eros)”相比,近代的“性(sexuality)”,的確是野蠻的。
14. 西蒙·得·波伏娃寫道,女人不是生來而是變成的。那么,女人是怎么變成女人的呢?是通過接受“女人的范疇”、通過自認“我,一個女人”而變成的。......語言世界先于個體而存在,每個人都只能后來降生于那個先已存在的語言世界里。語言不是自己的東西,屬于他者。“女人”的范疇在自我誕生之前已經(jīng)存在,個體從他人那里接受“你是女人”的指名?!皩?,我是女人”當個體如此自我定義之時,“女人”就誕生了。正如阿爾都塞所言,當一個人回應“喂,那個女人”的質(zhì)詢(interpellation)時,女人的“主體”就誕生了。
15. 隨著少子化現(xiàn)象,女兒成了“長著女人面孔的兒子”。......可是,女兒還是與兒子不一樣。女兒要回應母親的雙重期待,既要像兒子,又必須做好女兒。女性的選擇可能性擴大的時代,同時也是“作為女兒”和“作為兒子”的雙重負擔使女兒的負荷更為沉重的時代。
16. 當母親不再做母親了,女兒才終于從女兒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死者也會成長。女兒的母親,存在于女兒身體之中。在與她的反復的對話中,我體內(nèi)的母親在慢慢發(fā)生變化。無論是回應母親的期待,還是背叛母親的期待,只要母親還活著,女兒就不可能逃離母親的束縛。無論是順從還是叛逆,母親都一直支配著女兒的人生,直到死后。女兒對母親的怨恨,表現(xiàn)為自責和自我厭惡。女兒無法喜歡不能愛上母親的自己,因為母親和女兒互為分身。對于女兒,厭女癥總是包括母親在內(nèi)的自我厭惡。
17. 女校文化有雙重標準?!氨荒腥私邮堋钡膬r值和“被女人接受”的價值是不一樣的。在男人世界里,價值標準是一元的,“讓男人傾倒”的男人,女人也會傾倒。金錢和權力,是衡量男人價值的最明快易懂的尺度。
18. 在家庭中處于最弱者地位的女兒,其攻擊并不直接指向強者父母親。弱者的攻擊,只是指向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不能反抗,是比自己更弱的弱者,是自己僅有的一點點領地。相反,兒子的攻擊性,通常表現(xiàn)為更單純的“他罰”或?qū)λ叩膫Γ瑑烧咝纬甚r明對照。從這個角度來看,將自己身體如同扔進陰水溝一般交給男人的越軌行為(包括賣娼在內(nèi)),便可被解釋為與厭食癥、割腕等具有相同性質(zhì)的自傷行為。
19. 人們多會認為,賣娼的金額是娼妓被標的價。可是,賣娼的反面是買娼。男人支付的金錢,也是男人對自己的買娼行為所標的價。......將自己標高價出售的女人,是承認買自己的男人有與那個價格相當?shù)膬r值;把自己廉價賤賣的女人,則是認定男人只有那個價;不要錢跟誰都干的女人,等于把自己身體“扔進陰水溝”,她們以此來驗證,男人的性欲也就是“扔進陰水溝”一般的東西。
20. 據(jù)說,衡量男人成功的一個社會指標,是擁有“美人妻”。其實,更準確地說是“花錢的妻子”。這是男人為了夸耀:我的性欲不是隨便就能滿足的,滿足我性欲的女人需要花這么多錢來維修???。在美國,這被稱為“花瓶妻”(trophyWife),是勝利的獎賞。于是富人妻要孜孜不倦地花錢美容保養(yǎng)著裝,因為那是衡量丈夫地位的指標。她們通過這種方式,證明她是與丈夫匹配的女人。給丈夫賦予價值的,是她自己。
21. 買娼的男人,買的不是女人,而是女人這個符號。
22. 買娼,使男人憎惡女人;賣娼,讓女人輕蔑男人。
23. 厭女癥之于女人即為自我厭惡,但女人也有可能不將厭女癥作為自我厭惡來體驗,其方式就是把自己當作女人中的“例外”,將除自己以外的女人“他者化”,從而把厭女癥轉嫁出去。為此,有兩種策略。一種是成為特權精英女人,被男人當作“名譽男人”來對待,即成為“女強人”的策略。另一種是自動退出女人的范疇,從而逃脫被估價的女人身份,即“丑女”策略。
24. “保護”,不過是“所有”的另一種表達,卻成了“愛”的代名詞,這正是“權力的色情化”。
25. 所謂文化,便如同強制性地加載我們身體與精神上的模型,去掉這個模型,就像不穿整形矯正服就不能走路的患者,或許身心皆會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