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舅
指封建王朝中太后或皇后的弟兄,即皇帝的母舅或妻舅。
唐,裴庭裕 《東觀奏記》卷中:“ 韋澳 為京兆尹,豪右歛手,國舅 鄭光 莊不納租, 澳 擊其主者?!惫?,宣宗母鄭太后之弟。
《紅樓夢》第十六回:“﹝ 鳳姐 ﹞見 賈璉 遠路歸來……便笑道:‘國舅老爺大喜!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
《遼史·蕭文傳》:“遷同知 奉國軍 節(jié)度使,歷國舅都監(jiān)?!?/p>
國舅一詞來自于國舅所言極是,意思就是用來形容說的話或者評論非常正確,說這句話的大多都是皇帝,所以說話者也提高了自己的身份的同時又夸了別人。
國舅,指封建王朝中太后或皇后的弟兄,即皇帝的母舅或妻舅。國舅是古代皇親國戚,也就是皇后的兄弟,經(jīng)常為皇帝經(jīng)常為皇帝獻言獻策,說話是很有分量的且基本都不會有失偏頗。
國舅——或者干脆用一個統(tǒng)稱,外戚——在漢朝的地位是最高的,漢朝后宮干政自呂后始,在太后或皇后的干預(yù)下其族人出任三公(尤其是丞相)和大將軍(包括大司馬大將軍)者比比皆是,幾乎代代皇帝或多(比如成帝哀帝)或少(比如武帝光武帝)都被太后族人或者皇后族人把持(或者把持過)權(quán)力。
他們往往會成為朝政的真正決策者——而不能成為決策者的原因往往是兩族在朝中的黨爭未分勝負。
此后由于戰(zhàn)亂的影響需要君主加強集權(quán),加之東漢中末年宦官勢力被皇帝拉入權(quán)力斗爭中以及豪族勢力的抬頭,外戚的權(quán)力地位大為下降,直至隋及唐初再度崛起。隋朝及唐初的混亂和政變十中有八都和后宮有關(guān),但是由于君主本人的權(quán)力相對于漢代有所加強,國舅黨(外戚集團)總體不像漢代那樣風云一時——當然這只是“總體”,武周時期是個例外。
明清兩朝繼承元制推崇理學(xué),國舅基本上就是閑散貴族,雖然仗著皇室姻親可以置地積財逃罪責,但是政治地位上無能重現(xiàn)漢唐時期那樣官高權(quán)重——當然事事總有例外,康熙朝明索二黨便是一例,不過不論索額圖還是明珠都是以重臣之身再成國戚,性質(zhì)與后宮受寵而雞犬升天的那些國戚不同。
國舅這個稱呼在我國浩繁的史籍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尤其是在各類演義性質(zhì)的文學(xué)作品中,國舅一度成為了依仗權(quán)勢,為非作歹之徒的代名詞,和“衙內(nèi)”并稱為封建社會的“二惡棍”。
古往今來,“舅”這個稱呼都是用來稱呼母系長輩的,民間如此,皇家也不例外。如《三國志集解》“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衣帶密詔,當誅曹公?!倍兄藿o漢獻帝為董貴人,因此,此處記載董承為漢獻帝之舅,指的是董承是漢獻帝的岳父。同時,有些資料考證,董承是漢獻帝奶奶董太后的侄子,董承之女嫁給漢獻帝,也屬于“侄女從姑”,不過,從的不是姑母,而是姑奶。
由此可見,國舅一詞最初的含義指的是皇帝的岳父或者是岳父行(岳父平輩的同姓兄弟),并不是皇帝的內(nèi)弟或者內(nèi)兄。也不知在何時,國舅的含義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皇帝的內(nèi)弟或者內(nèi)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