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shù)纳⑽脑?/h1>

爺爺是七十九歲那年走的,老人逢九是道坎,爺爺終究未跨過去。而母親非要說爺爺已經(jīng)八十歲了,按虛歲論,老人活得年長小輩有面子。關(guān)于家里上一輩的故事是母親說給我聽的,她說過許多次,我聽了好幾遍,今天終于想用文字記錄那一代人的艱辛與奮斗。
奶奶生了三個女兒,一場大病后撒手人寰。爺爺嘆氣說奶奶不負責任,說這句話時,爺爺眼含淚水。那年母親八歲、大姨四歲、小姨一歲。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農(nóng)村家庭,缺衣少食。在爺爺?shù)膸ьI(lǐng)下,“五開間”屋頂上種上了南瓜,屋前屋后種滿了冬瓜。母親說為什么做農(nóng)活一般都低著頭,那是對土地的敬畏,在泥土上討生活,需要一種虔誠。那時候南瓜粥、冬瓜湯代替了主食,爺爺把省下的糧食慷慨地接濟了親戚。
母親是“打頭囡”,長女為母,從小就挑起家里重擔。一早爺爺先把家里的南瓜冬瓜挑到集市上,然后再趕回生產(chǎn)隊出早工。母親深一腳淺一腳地跟著爺爺,集市離家有五里路,八歲的母親用細細的童聲怯生生地叫賣,不識秤的她在別人的幫襯下,學(xué)會了做生意。到母親上學(xué)的年紀,爺爺猛吸了幾口水煙,交了學(xué)費,母親上學(xué)后,家里少了一個主要勞動力。爺爺拒絕了媒婆的好意,他怕三個女兒受委屈,他寧愿苦自己,用深鎖的眉頭,換女兒們的笑容。
生產(chǎn)隊照顧爺爺,安排他在大隊牧場工作,爺爺用行動感激隊里的照顧,臟活累活總是搶著干,同事給他取了個外號“鐵牛”。后來爺爺?shù)娘L濕病估計和當年蠻干有關(guān),我喜歡給他揉腿,聽他講當年的故事。
每年九月牧場山芋成熟季,作為組長的爺爺會帶領(lǐng)幾個工友去翻山芋。我總是去牧場看他們勞動,主要是為了蹭只山芋吃,其實爺爺明白我的心思,等收工時,他會拿兩只不大不小的山芋放在我的口袋里。然后掏出一角錢交給牧場會計,爺爺態(tài)度堅決,不能占公家的便宜。
爺爺沒什么積蓄,大姨、小姨出嫁時他傾其所有。可大方的性格一直沒變,晩年的他很孤獨,總喜歡站在夕陽里,守在路口,等著遠處走來的鄉(xiāng)親。他為對方點煙,點著點著把西天的晚霞也一起點燃了。
爺爺?shù)墓菤庥矚夂秃罋饩拖褚皇咨⑽脑?,潤澤我們,時代在發(fā)展,生活變寬裕。每當我?guī)赣H去做公益活動,總是給老人們發(fā)個水果,看著老人們吃得開心,仿佛看見了爺爺一樣。(蔣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