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語非佛說
摘自《我從迷信出走》
作者:釋從信 法師
--------------------------------------------------------------------------------
不論是從“阿含經(jīng)”或“律部”里,皆處處可見佛陀明白地訶斥咒語,由此可知佛陀從未教授他的學生持咒!
事實上,如果以佛陀的教義去檢驗,可以很明顯的發(fā)現(xiàn)咒語根本與四圣諦“苦”、“集”、“滅”、“道”的宗旨背道而馳,是“戒禁取”,是“邪見”。
現(xiàn)今大乘經(jīng)典里處處宣揚咒語的功德,密宗更將持咒視為基本修持方法。面對如此矛盾現(xiàn)象,令人無所適從,這時更需要理性及冷靜的思考,如果我們相信佛陀是宇宙中的實語者,是諦語者,是不妄語者,那么佛陀說話便不可能自相矛盾,或自打嘴巴,對同一件事情于甲處說A,于乙處卻說非A,犯下如此嚴重的謬誤。
經(jīng)典的流傳及演繹過程中或有可能失真,更有可能是后人或外道惡意滅佛而偽造,但戒律的規(guī)定卻不容有太大的出入。許多法友對于佛陀是否教誦咒語一事仍心存疑惑,因相關(guān)資料繁多,僅就“北傳阿含經(jīng)”、“比丘與比丘尼戒律”中節(jié)錄選譯例示部分證據(jù)于下,供諸位有智法友們自行斟酌,本單元絕不強迫各位相信“咒語非佛所說”,只是事證既已明確,就留待各位看倌們自由心證。
咒語非佛說(一)
--------------------------------------------------------------------------------
不論是害人的邪惡咒語,或有利眾生的善咒,管他是大悲咒、或楞嚴咒、或什么什么咒,都是非佛所說。舉凡持咒、看相、算命、甚至醫(yī)療行為,都是佛陀所呵斥的邪命。
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jīng)》第十四卷
譯于公元2005/11/25
佛陀說:“就像世間其它外道沙門、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yǎng),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譬如替世間男女瞻卜看相,斷言吉、兇、好、丑,甚至以畜生占卜吉兇,以此博取名利,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作這種事。
又世間有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yǎng),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或以咒術(shù)召喚鬼神,或以咒術(shù)驅(qū)遣鬼神,種種祈禱厭咒,無數(shù)方術(shù),令人產(chǎn)生恐懼煩惱,或可能使役鬼神聚合顯相,也能使役鬼神消失散滅,能令眾生苦,也能令眾生樂;他們又能以此為人安胎,也能以咒術(shù)使人像驢、馬般被奴役,也能使人聾盲喑啞;或展現(xiàn)各種法術(shù),譬如叉手指向日月,作出各種苦行以博取名利。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去作以上的事。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yǎng),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以咒術(shù)為人治??;或可能持誦邪惡(害人)咒語,或可能持誦良善(對人有利)的咒語;或者從事醫(yī)療、針灸、藥石等行為,以此替人療治各種病痛,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去作這些事情。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yǎng),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或可能持誦水火咒,或可能持誦鬼咒,或持誦剎利咒,或持誦能使役大象的咒語,或持誦支節(jié)咒,或持誦或手繪安宅符咒,或持誦能滅除火燒、解除鼠患的解災(zāi)咒,或解讀能預(yù)知死生奧秘的書,或解讀能解析夢境的書,或替人看手相或面相,或解讀天文書,或誦讀通曉世間一切音韻的書。但沙門瞿曇(佛陀)絕不會去作這些事?!?/span>
長阿含第十四卷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兇好丑。及相畜生。
以求利養(yǎng)。沙門瞿曇無如是事。如余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召喚鬼神?;驈?fù)驅(qū)遣。種種[袖-由+厭]禱。無數(shù)方道。
恐熱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
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
亦能使人聾盲喑啞?,F(xiàn)諸技術(shù)。叉手向日月。
作諸苦行以求利養(yǎng)。沙門瞿曇無如是事。如余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或為人咒病?;蛘b惡咒?;蛘b善咒。或為醫(yī)方.
針灸.藥石。療治眾病。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蛑渌??;驗楣碇?。
或誦剎利咒?;蛘b象咒?;蛑Ч?jié)咒?;虬舱?。
或火燒.鼠嚙能為解咒。或誦知死生書。
或誦夢書?;蛳嗍置??;蛘b天文書?;蛘b一切音書。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如余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時。
言雨不雨。谷貴谷賤。多病少病。恐怖安隱。
或說地動.彗星.月蝕.日蝕。或言星蝕。
或言不蝕。方面所在。皆能記之。
沙門瞿曇無如此事。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或言此國當勝。彼國不如。
或言彼國當勝。此國不如。瞻相吉兇。說其盛衰。
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咒語非佛說(二)
--------------------------------------------------------------------------------
摩納是古印度的一位高種姓婆羅門,祖宗七代無一混雜其它階級,以當時社會標準來看可謂血統(tǒng)優(yōu)良,本經(jīng)是佛陀與他的一段對話,因全文過長,故僅節(jié)錄選譯有關(guān)佛陀駁斥咒語的內(nèi)容,本經(jīng)內(nèi)容與北傳長阿含第十四卷內(nèi)容雷同,如各位法友對全文有興趣,可自行利用佛經(jīng)檢索參閱。
節(jié)錄選譯自北傳《長阿含經(jīng)》第十三卷
公元2005/11/26
佛陀對摩納婆羅門說:“ 摩納,就像世間其它外道沙門、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yǎng),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譬如替世間男女占卜看相,斷言吉、兇、好、丑,甚至以畜生占卜吉兇,以此博取名利,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又世間有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yǎng),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或以咒術(shù)召喚鬼神,或以咒術(shù)驅(qū)遣鬼神,種種祈禱厭咒,無數(shù)方術(shù),令人產(chǎn)生恐懼煩惱,或可能使役鬼神聚合顯相,也能使役鬼神消失散滅,能令眾生苦,也能令眾生樂;他們又能以此為人安胎,也能以咒術(shù)使人像驢、馬般被奴役,也能使人聾盲喑??;或展現(xiàn)各種法術(shù),譬如叉手指向日月,作出各種苦行以博取名利。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yǎng),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可能以咒術(shù)為人治病;或可能持誦邪惡(害人)咒語,或可能持誦善良(對人有利)的咒語;或者從事醫(yī)療、針灸、藥石,以此療治各種病痛,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
又有些婆羅門接食信眾的布施供養(yǎng),但卻奉行障礙解脫之道的邪法,以此維生。他們或可能水火咒,或可能持誦鬼咒,或持誦剎利咒,或持誦能使役大象的咒語,或持誦支節(jié)咒,或持誦或手繪安宅符咒,或持誦能滅除火燒、解除鼠患的解災(zāi)咒,或解讀能預(yù)知死生奧秘的書,或解讀能解析夢境的書,或替人看手相或面相,或解讀天文書,或誦讀通曉世間一切音韻的書。但只要入我教法中修行者,就絕不會再去從事以上的行為?!?/span>
?
長阿含第十三卷
摩納。如余沙門.
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
吉兇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養(yǎng)。入我法者。
無如此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復(fù)驅(qū)遣。
或能令住。種種[袖-由+厭]禱。無數(shù)方道。
恐嚇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
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
亦能使人盲聾喑啞?,F(xiàn)諸技術(shù)。叉手向日月。
作諸苦行以求利養(yǎng)。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
邪命自活。為人咒病?;蛘b惡術(shù)?;驗樯浦?。
或為醫(yī)方.針灸.藥石。療治眾病。入我法者。
無如是事。摩納。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行遮道法。邪命自活?;蛑渌?。或為鬼咒。
或誦剎利咒?;蛘b鳥咒?;蛑Ч?jié)咒。
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嚙能為解咒?;蛘b別死生書。
或讀夢書?;蛳嗍置??;蛘b天文書。
或誦一切音書。入我法者。無如是事。摩納。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
瞻相天時。言雨不雨。谷貴谷賤。多病少病。
恐怖安隱。或說地動.彗星.日月薄蝕。
或言星蝕?;蜓圆晃g。如是善瑞。如是惡征。
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
咒語非佛說(三)
--------------------------------------------------------------------------------
什么是畜生咒?就是持咒的行徑即愚如畜生一般不具正見。又什么是邪命,凡沙門以持咒的方式為人消災(zāi)解厄,以此為生,即是邪命。
選譯節(jié)錄自北傳《中阿含心品多界經(jīng)第十》
公元2005/11/26
佛陀說:“什么是邪命?凡對于生活資具無法獲得滿足,而以一些愚如畜生之咒語為人消災(zāi)解厄,以此為生,就是邪命。這些人不以正當方式乞求衣被,反以非法方式為之,不以正當方式乞求飲食、床榻、湯藥、各種生活用具,就是非法,即謂邪命。
什么是正命?凡事一切知足,不以一些愚如畜生之咒語乞求民生用具,就是不邪命。他們能以正當方式乞求衣被,就是符合正法;他們能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各種生活用具,就是正法,這就是正命。”
(一八九)中阿含雙品圣道經(jīng)第三 (第五后誦)
云何邪命。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
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
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
以非法也。是謂邪命。云何正命。若不求無滿意。
不以若干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
彼如法求衣被。則以法也。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
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
是為見邪命是邪命者。是謂正命。
?
咒語非佛說(四)
--------------------------------------------------------------------------------
佛陀在本經(jīng)中明白的表示咒語與四圣諦背道而馳,只有凡夫才會企圖以持咒來滅除煩惱,而初果(見諦【真理、正法、入流】者,得法眼凈者)以上的如來圣弟子絕不會如此。
選譯節(jié)錄自北傳《中阿含心品多界經(jīng)第十》
公元2005/11/26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還會再去相信卜卦、問事吉、兇者,絕無可能;但凡夫相信卜卦、問事吉、兇者,這是一定會有的現(xiàn)象。
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還會因心中的痛苦或煩惱再去詢問沙門、梵志卜問吉兇相應(yīng),以此為真者,是絕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但凡夫就很有可能如此。
阿難,凡已親見正法者產(chǎn)生極重的痛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甚至因此斷送性命,如果還會舍離從內(nèi)心去探求滅苦之道,反而向心外求法,去學習外道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語,以此祈求令我脫離痛苦,這種行徑反而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已親見正法者絕不可能如此;但凡夫就有可能會這么做?!?/span>
(一八一)中阿含心品多界經(jīng)第十 (第四分別誦)
阿難。
若見諦人信卜問吉兇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兇者。
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從余沙門.
梵志卜問吉兇相應(yīng)。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
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余沙門.
梵志卜問吉兇相應(yīng)。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
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nèi)。
更從外求?;蛴猩抽T.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
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
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
若凡夫人舍離此內(nèi)。更從外求?;蛴猩抽T.
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
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
咒語非佛說(五)
--------------------------------------------------------------------------------
選譯節(jié)錄自北傳《中阿含舍梨子相應(yīng)品》第三十一篇
公元2005/11/26。
佛陀說:“諸位賢者,什么是正命?就是圣弟子念苦是苦時,念習(集,苦之因)是習(集),念滅是滅,念道是道時?;蛴^自身一切舉止,或?qū)W習念諸行,或正見諸行所導致的災(zāi)患,或正見涅盤止息,或無執(zhí)著正念現(xiàn)觀善心解脫時,在此過程中不以非理乞求,不心懷多欲,不貪無厭足,不以種種法術(shù)、咒語謀生,只以正法求取衣服,不以非法(種種法術(shù)、咒語謀生),只以正法乞求飲食、床座,這就是名正命。”
(三一)中阿含舍梨子相應(yīng)品 分別圣諦經(jīng)第十一(初一日誦)
諸賢。云何正命。
謂圣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
念道是道時?;蛴^本所作。或?qū)W念諸行。
或見諸行災(zāi)患?;蛞娔P止息。
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于中非無理求。不以多欲無厭足。
不為種種伎術(shù)咒說邪命活。但以法求衣。
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
是名正命。
?
咒語非佛說(六)
--------------------------------------------------------------------------------
本篇是佛陀在比丘戒律里明白告誡比丘持咒就是邪命。
選譯自北傳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
公元2005/11/26
佛陀說:“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yǎng),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他們召喚鬼神,或驅(qū)遣鬼神,種種祈禱詛咒,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yǎng),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他們可能以咒語為人治病,或持誦邪惡咒術(shù),或持誦可助人的善咒,或替人治背病令其出汗,或以針灸治病,或治鼻病,或治下半身病痛,這些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yǎng),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他們可能從事醫(yī)療行為,以藥物療治病人,或令其嗺吐,或治男人或女人下半身疾病等等,這些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
就如同世間外道沙門、婆羅門接受他人供養(yǎng),卻奉行妨礙解脫道的邪法維生,或持咒生火,或持咒祈求吉利,或持誦剎利咒,或持誦鳥咒,或持誦枝節(jié)咒。,或持誦安置舍宅符咒,或持誦能滅火燒、避鼠嚙物的解災(zāi)咒,或誦讀能判別死生書,或誦讀解夢書,或替人看手相或肩相,或誦讀天人問(注:類似簽詩),或誦讀能通曉鳥獸音聲的書。這些都是妨礙解脫道的邪法?!?/span>
北傳四分律卷第五十三(第四分之四)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
行妨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復(fù)驅(qū)遣種種厭禱。
除斷如是妨道法。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為人咒病。
或誦惡術(shù)?;蛘b好咒?;蛑伪巢∪魹槌龊埂?/span>
或行針治病?;蛑伪腔蛑蜗虏坎 ?/span>
除斷如是邪命妨道法。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
行藥療治人病或吐或下治男治女。除斷如是妨道法。
如余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妨道法邪命自活或咒火?;蛑湫衼砹罴?。
或誦剎利咒?;蛘b鳥咒?;蛘b枝節(jié)咒。
或誦安置舍宅符咒。若火燒鼠嚙物能為解咒。
或誦別死生書?;蛘b別夢書?;蛳嗍窒嗉??;蛘b天人問。
或誦別鳥獸音聲書。除斷如是妨道法。
?
咒語非佛說(七)
--------------------------------------------------------------------------------
有法友曾質(zhì)疑佛陀究竟有無教誦咒語?如果沒有,有何證據(jù)可以證明?本篇是選譯自北傳四分律的經(jīng)文,佛在比丘戒律中明白地制戒不可持咒!然現(xiàn)今大乘經(jīng)典里卻處處宣揚咒語的功德,密宗更將持咒視為基本修持方法。面對如此矛盾現(xiàn)象,頗令人有無所適從之茫然,這時更需要理性及冷靜的思考,佛陀如果真是宇宙中絕對不妄語者,是諦語者,那么他說話便不可能顛三倒四,對同一件事于甲處說A,于乙處便說非A,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
經(jīng)典的演繹或有可能失真,更有可能是后人或外道為滅佛而偽造,但戒律的規(guī)定卻不應(yīng)有太大的出入。證據(jù)既已擺在眼前,聰明的法友們,您愿意選擇相信什么呢?
選譯節(jié)錄自北傳《四分律》
公元2005/11/26
有一次,僧團中的六個頑皮比丘替人畫符及持誦安宅、趨吉避兇的咒語,種類包括枝節(jié)咒、剎利咒、尸婆羅咒、及預(yù)知他人生死吉兇的咒語等,這群六個頑皮比丘皆能通曉所有咒語的音律。
其它比丘知道后,便告訴佛陀,佛陀很明白地說:“不應(yīng)如此!你們?nèi)ジ嬖V這六群比丘說:‘佛說不可持咒??!也不可以此替人消災(zāi)解厄,賺取生活費??!’”
《四分律》
時六群比丘。
誦外道安置舍宅吉兇符書咒。枝節(jié)咒。剎利咒。尸婆羅咒。
知人生死吉兇咒。解諸音聲咒。諸比丘白佛。
佛言不應(yīng)爾。彼教他。佛言不應(yīng)爾。彼以此活命。佛言不應(yīng)爾。
?
咒語非佛說(八)
--------------------------------------------------------------------------------
佛陀在比丘尼戒律里也明白制訂出家人持咒,便犯下波逸底迦(注:中可悔罪,程度較突吉羅輕罪重,但重不及于失去出家人身份被逐出僧團【注:波羅夷罪,犯此罪者已失去出家人身份,無法再以發(fā)露懺悔使受到虧損的戒律恢復(fù)清凈【不通懺悔】,不可再接受在家人供養(yǎng),一定要被逐出僧團,若仍混跡僧團,就叫做賊住,死后必墮地獄,沒得商量!】。),以此檢驗現(xiàn)今臺灣出家人,有多少是合法、合律、合格的出家人呢?唉…..!
選譯自北傳《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卷第十九》
公元2005/11/26
從俗人受咒學處第一百五十條戒律
有一次偷罹難陀比丘尼從一位通曉咒語的在家人那里學習咒語,這個咒語的念法是:“呬里呬里普(破忽反)莎訶?!?/span>
她一度學習后,竟產(chǎn)生興趣,又去跟隨這位在家人學咒語。
比丘尼們告勸說:“圣者啊,我原本聽說上人您聰明絕頂,見多識廣,博達強記,諷誦三藏。又為何頻頻向此人學習小咒呢?”
偷羅比丘尼回答:“因為我喜歡這個人,我想要跟他說話?!?/span>
比丘尼們便將此事告知比丘,比丘又轉(zhuǎn)告世尊。
佛陀便詢問偷羅比丘尼有無此事,經(jīng)查屬實,便訶責偷羅比丘尼的行為,于是便制下比丘尼第一百五十條戒律:“如果有比丘尼,跟隨俗人學習咒法者,犯波逸底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毗奈耶卷第十九
從俗人受咒學處第一百五十
緣處同前。時吐罹難陀尼。
從解咒俗人學其咒法。咒曰。呬里呬里普(破忽反)莎訶。
一度受已更復(fù)受。諸尼告言。圣者。
我本聞上人聰明廣識博達強記諷誦三藏。
何故頻向此人令授小咒。吐羅尼曰。非不記憶。
我愛其人欲得共語。尼白苾芻。苾芻白佛。佛問實訶責。
廣說乃至制其學處。應(yīng)如是說
若復(fù)苾芻尼。從俗人受學咒法者。波逸底迦
尼謂吐罹難陀等。從俗人受學咒法者。
謂從在家人求受咒法。釋罪相等廣說如前
?
咒語非佛說(九)
--------------------------------------------------------------------------------
富貴榮華、妻妾成群、子孫滿堂、父母雙全.....等等,都是世間凡夫所冀求的喜樂,但事實上一般人總有缺陷,就算所有好事都落在身上,也終有一天會成過去,因為緣聚緣滅,此有故彼有,只要是因緣聚合,就不脫離無常、苦、空,就如同《紅樓夢》里描述賈家盛衰的經(jīng)典名言:“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本經(jīng)的婆羅門原本享有世間榮華富貴,但不幸遇上無常,轉(zhuǎn)眼成空,婆羅門精通所有咒語、方術(shù),用盡一切法力欲挽留他所擁有的一切,最后他終于發(fā)現(xiàn)咒語、方術(shù)改變不了宇宙的生、滅定律。
本經(jīng)是咒語非佛說最佳的案例。
選譯自北傳《增一阿含經(jīng)》第四十一卷之二
公元2003年12月21日八關(guān)齋戒日譯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尊者那伽波羅駐錫在鹿野城中。當時有一位年邁的婆羅門,與尊者小時候是舊識,來到尊者駐錫的地方,與尊者互相問候過,便坐在一旁。
老婆羅門感嘆地說:“你現(xiàn)在的喜樂是所有的喜樂中最高的喜樂?!?/span>
尊者問:“你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老婆羅門難過地說:“在過去的七天中,我的七個兒子都死掉了,他們個個勇猛健壯,聰明智慧無人能及。
接著,在過去的六天里,我的十二名員工遭遇無常,他們平時努力工作,從不偷懶。
最近這五天,我的四名兄弟也相繼過世,他們生前對各種技能,無不精通。
最近四天,我的雙親也往生了,他們已高達百歲,舍我離開人間。
近三日,我的兩名妻妾也去逝了,他們天生麗質(zhì),世間稀有。
還有家中八窖所珍藏的珍寶,在昨天竟然也不知去向。
像我今天所遭受的苦惱,根本無法計量。而尊者您今天能夠遠離這些憂患,以正法自娛,所以我才會說你現(xiàn)在的喜樂是所有的喜樂中最高的喜樂?!?/span>
尊者聽后便問:“你是婆羅門,為什么不以法術(shù)使他們遠離死亡呢?”
老婆羅門說:“其實我早已用盡各種方法,求愿他們不死,使我免于喪財。我不但行善布施,作種種功德,回向求愿。此外,我還祭祀諸天,供養(yǎng)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遍各種咒術(shù),還瞻視星宿,和合藥草,又以種種美食布施救濟窮困,反正我能做的、該做的,都已盡力去做了,但還是不能使他們免于一死?!?/span>
尊者說:“就算是和合藥草,又以種種美食布施救濟窮困,再以各種咒術(shù)加持,只要無常一到,仍然不能使人免于一死。
就算你齋戒沐浴,以香花供養(yǎng)諸天,祈禱他們免于一死,一樣是不能如愿。
就算供養(yǎng)諸長老梵志,努力修持梵行,以此回向使他們免于一死,無常一到,一樣還是不能如愿?!?/span>
老婆羅門便問:“既然如此,我該怎么做才能夠解脫我現(xiàn)在的苦惱?”
尊者回答:“無明、貪愛、執(zhí)取就是你痛苦的來源,它們會使你產(chǎn)生各種苦惱憂患,只有滅除渴愛,達到無余涅盤,便能夠從此不再承受這些苦惱的煎熬與逼迫?!薄咀ⅲ嚎?/span>→集→滅→道】
老婆羅門說:“我年紀雖大,但在解脫道上尚屬幼稚,我愿意聽你的建議,出家學習解脫之道,使我今后不再承受這些痛苦。”
這時尊者便授與老婆羅門三衣,使他出家,求取滅苦之道。尊者對老婆羅門說:“比丘,你應(yīng)當從頭到腳開始,先學習四念處的第一項【身身觀念處】,去觀察思惟發(fā)、毛、爪、齒、身體、皮肉、骨髓、腸胃等這些身上的東西是從何而來,它們又將歸向何處?
比丘啊,就是這樣去正思惟,不要再浪費時間去憂念世間的苦惱。你應(yīng)當在觀察思惟毛孔的緣起緣滅時,去領(lǐng)悟四圣諦,沒多久你就能證得法眼凈【注:初果】。
當你一一觀察思惟毛孔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緣生緣滅,這就是世間的實相,既然無常像閃電一般,那么世間的恩愛及榮華富貴就不值得我們?nèi)ヘ潙伲栽诓际r,應(yīng)該行解脫施,求愿趨向涅盤?!?/span>
老比丘剃除了須發(fā),堅定解脫的信念,聽從尊者的教導,在悠閑安靜的地方,以身念處為業(yè)處,如理思惟。由于老比丘努力修持,再加上清凈的梵行,沒多久他便能如實地自知自證:“我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fù)受胎?!边@時,老比丘已是一位阿羅漢。
有一位天神,前世是老比丘的舊識,知道老比丘已經(jīng)成為阿羅漢,便來到尊者的地方,在虛空中隨喜贊嘆:“老比丘獲得具足戒后,能在悠閑安靜的地方修行滅苦之道,使內(nèi)心不再有任何的染著,已滅除了導致憂悲苦惱的罪惡淵藪?!?/span>
接著便灑下天上的花朵作為禮敬供養(yǎng)那伽婆羅尊者及老比丘,隨后便消失在空中。
(二)聞如是。一時。
尊者那伽波羅在鹿野城中。是時。有一婆羅門年垂朽邁。
昔與尊者那伽婆羅少小舊款。是時。
婆羅門往至那伽婆羅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
梵志語那伽婆羅曰。汝今于樂之中。
最為快樂。那伽婆羅曰。汝觀何等義。而作是說。
于樂之中。最為快樂。婆羅門報曰。
我頻七日中。七男兒死。皆勇猛高才。智慧難及。
近六日之中。十二作使人無常。能堪作使。
無有懈怠。近五日已來。四兄弟無常。多諸妓術(shù)。
無事不閑。近四日已來。父母命終。
年向百歲。舍我去世。近三日已來。二婦復(fù)死。
顏貌端政。世之希有。又復(fù)家中有八窖珍寶。
昨日求之而不知處。如我今日遭此苦惱。
不可稱計。然。尊者。今日永離彼患。
無復(fù)愁憂。正以道法而自娛樂。我觀此義已。
故作是說。于樂之中。最為快樂。是時。
尊者那伽婆羅告彼梵志曰。汝何為不作方便。
使彼爾許之人而不命終乎。梵志對曰。
我亦多作方便。欲令不死。又不失財。
亦復(fù)隨時布施。作諸功德。祠祀諸天。
供養(yǎng)諸長老梵志。擁護諸神。誦諸咒術(shù)。
亦能瞻視星宿。亦復(fù)能和合藥草。
亦以甘饌飲食施彼窮厄。如此之比不可稱也。
然復(fù)不能濟彼命根。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藥草諸咒術(shù) 衣被飲餐具
雖施而無益 猶抱身苦行
正使祭神祠 香花及沐浴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假使施諸物 精進持梵行
計挍此原本 無能療治者
是時。梵志問曰。當行何法。
使無此苦惱之患。是時。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恩愛無明本 興諸苦惱患
彼滅而無余 便無復(fù)有苦
是時。彼梵志正聞?wù)Z已。實時便說此偈
雖老不極老 所行如弟子
愿聽出家學 使得離此災(zāi)
是時。尊者那伽婆羅即授彼三衣。
使出家學。又告之曰。汝今。比丘。
當觀此身從頭至足。此發(fā).毛.爪.齒為從何來。形體.皮肉.
骨髓.腸胃悉從何來。設(shè)從此去。當至何所。
是故。比丘。勿多憂念世間苦惱。
又當觀此毛孔之中。求方便成四諦。是時。
尊者那伽婆羅便說此偈
除想勿多憂 不久成法眼
無常行如電 不遇此大幸
一一觀毛孔 生者滅者原
無常行如電 施心向涅盤
是時。彼長老比丘受如是言教。
在閑靜之處。思惟此業(yè)。所以然族姓子。剃除須發(fā)。
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欲修無上梵行。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fù)受胎。
如實知之。是時。彼比丘便成阿羅漢。是時。
有天是彼比丘舊知識。
見彼比丘成阿羅漢已。便往至那伽婆羅所。
在虛空中而說此偈
以得具足戒 在彼閑靜處
得道心無著 除諸原惡本
是時。彼天復(fù)以天華散尊者上。
即于空中沒不現(xiàn)。爾時。
彼比丘及天聞尊者那伽婆羅所說。歡喜奉行
?
咒語非佛說(十)
--------------------------------------------------------------------------------
/釋從信
阿含經(jīng)也有咒語,可是它不是佛說,也不是佛法,它是插播的外道語。為什么學者不知咒語非佛說,還虔誠朝暮誦讀呢?這是因為我們對佛法只有宗教熱誠,缺少宗教智慧,無法辨別法非法義非義所致。如果我們熟諳佛法便可毫不遲疑的舍棄外道語,畢竟我們標榜學佛,怎么還不信受佛法反而誦讀外道語呢?譬如我們熟諳國歌,若有人于國歌插播情話,實時而知有非法語,絕不把情話當國歌唱誦,毫不遲疑的剔除出去。
學佛而不知法非法義非義,如同國民不識國歌一樣,是有不如之處,如同國民不識國家文化一樣,是有缺憾,如同國民不知自己是何國人氏,是很不應(yīng)該。
有說佛法浩瀚如海,難知難學,更難入佛知見,遑論知法非法義非義,此說不如理說。為什么呢?周利盤陀伽不知不識,單背誦“掃帚”二字就背誦了好幾天,居然自證阿羅漢果;在沒有佛法的時代,有人目睹花開花落而證獨覺佛;而釋迦牟尼佛更于菩提樹下不做學術(shù)研究,自知自證等正覺,成佛。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最易學者莫過于佛法,不必背負高深知識學問,也不是不立文字,如周利盤陀伽尊者依“掃帚”二字之意趣掃除了身心煩惱,一下下就自證阿羅漢果。由此而可知,學佛簡易不難。世間流行浩瀚的佛法是──學者自述學佛心得,各別循業(yè)所見,有曲解有不曲解,后來者不能跨越葛藤直截了當向佛學,反而喜歡研究葛藤,以致遺失了佛法,我們就都誤會佛法難知難學。
追源溯本,如來所說一切佛法流自于苦集滅道四圣諦,我們?nèi)舳⒆】嗉瘻绲浪氖ブB,熟透苦集滅道四圣諦,如同住在圓心,任它周圍擾亂,任它團團轉(zhuǎn)圈圈擴大,圓心如如不動,凡是與圓心不符合的弧線,都非圓心所出。
此一圓心,苦集滅道四圣諦極簡要明白,一則苦諦,二則集諦,三則滅諦,四則道諦,捉住此四圣諦,一切佛法盡在此四圣諦中。
一則苦諦,所謂苦諦是說宇宙人生只有三種受,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嗍芄倘皇强嘧圆辉谠捪?,樂受其實也是苦受,為什么呢?因為宇宙人生無常,我們無法令樂受常住不變易,我們喜貪樂受,樂受一旦變易,便在苦受或不苦不樂受中,而我們又不能稍離貪嗔癡,耐不住不苦不樂受的寂寞,所以說不苦不樂受也是苦受。一切有情眾就在苦中作樂,以苦為樂,是名苦諦。
二則集諦,所謂集諦就是喜貪苦受。我們?yōu)橄藏潣肥?,不得不忍受苦受及不苦不樂受,以苦為樂,實際上就是樂于苦受而不厭倦。也就是說,所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我們自己招集種種貪嗔癡而來??嗍苁俏覀兯幌膊辉?,但苦受是我們?yōu)椴簧贫鶓?yīng)受之不善報,如同欠債無法逃避,不然,誰愿意受苦受呢?若是如此,又誰愿意為不善而招集苦受呢?因為愛喜貪嗔癡,舍不得不貪欲不嗔恨不愚癡,為了發(fā)泄貪嗔癡,禁不住非行不善不可。若是如此,受苦受只好承擔下來,無法推給別人,無法要求他人替代我受苦。若說樂受,樂受是我們所追逐,為什么有人受樂,有人不受樂呢?榮華富貴,博學多智,健康快樂,這是為善行所應(yīng)受之善報,如同工作報酬一樣,做什么工作便得什么酬勞,我們想要拒絕酬勞都不可得,善有善報是大家共同的意愿。若是如此,誰不愿多做善行呢?很難啊!我們愛喜貪嗔癡,難割難舍貪嗔癡,所以為善者少,為不善者多。若我樂少苦多,應(yīng)當警惕自己,莫非為不善者多為善者少?至于不苦不樂受,就是所作所為不善不惡,譬如不工作,游手好閑便無所得,不做也不錯,一無所成,然而又耐不住無成就感,此種行為不是善不是不善,便受不苦不樂報。如是種種無非都是喜貪這世間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貪嗔癡所招集。是名集諦。
三則滅諦,所謂滅諦就是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我們喜貪心不舍離貪嗔癡諸煩惱,循善不善業(yè)而受苦報、樂報及不苦不樂報,若厭離喜貪心,永盡貪嗔癡,則寂靜涅盤,心解脫慧解脫,不受苦報,不受樂報,不受不苦不樂報,不受后有。厭、離欲、滅盡、涅盤,是名滅諦。滅諦別無商量的余地,不滅盡苦因貪嗔癡,必定在苦果中嘗受苦、樂、不苦不樂。若說不離欲而得解脫者,滅諦便失其真諦之意義,四圣諦實時壞失。究其實際,從來沒有人不離欲而得解脫,所以四圣諦是一切學佛者所應(yīng)當知,應(yīng)當學。
四則道諦,所謂道諦就是完成“厭、離欲、滅盡、涅盤”,自知自證解脫的方法。周利盤陀伽參“掃帚”而滌除心身垢穢,滅盡貪嗔癡自證阿羅漢,雖一下下,其過程有八個步驟,依次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叫做八正道。是名道諦。
如是所說苦集滅道四圣諦之義趣,簡明易知Z。雜阿含四一九經(jīng):“若于佛不惑者,則于苦圣諦不疑惑,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不疑惑?!睂W佛人若于苦集滅道不疑惑,凡是學佛行履中,任何行為知見違背了四圣諦,即知非法非義,即應(yīng)不遲疑與予剔除。
咒語是外道語非佛說,不論善咒不善咒都非佛說,為什么呢?若為祈福得樂,集諦之理說,行善行得善報,與人同樂必也得樂,而今我們不行善行不與人樂,于諸不善行不稍舍離,但勤于持誦咒語欲得福得樂,若有是事,苦諦苦集諦便一無是處,四諦就應(yīng)叫做四妄語諦。以其四諦是圣諦,是故可知持咒若干遍便得如何善果,便得所求如愿,如同畫餅充饑,我們?nèi)艨吹接腥宿彰嬶炗漯?,怎不搖頭嘆息呢?中阿含一八九經(jīng)(大正一冊七三六頁上):“若有求無滿意,以若干種畜生之咒,邪命存命,彼不如法求衣被,以非法也,不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以非法也,是謂邪命?!睂W佛而邪命,怎么可能于佛法中獲得法喜呢?
若為趨吉避兇,理應(yīng)舍諸不善行,不招集苦因得苦果,勤于布施持戒發(fā)慈悲心,與一切善行界共鳴,不趨吉也難,自然遠離兇厄。而今我們不勤于行善舍諸不善行,反而不稍舍離惡行,惡報臨頭不能承擔,但勤于誦讀咒語,以用消除惡報,若有是事,苦集滅道實時壞失,如來便是大妄語者不實語者。畢竟從來無如此事,只是逃債人暴露窘態(tài)的行為,我們?nèi)艨吹教觽瞬磺蟪袚鷤鶆?wù),而一味逃避喃喃誦念咒語以求免債,怎不令人輕賤學佛者呢?增一阿含經(jīng)卷十八(大正二冊六三八頁下):“當知有此四大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亦不可以言語、咒術(shù)、藥草、符書所可除去,云何為四?一者名為老,壞敗少壯使無顏色,二者名病,盡壞敗無病,三者名為死,盡壞敗命根,四者有常之物歸于無常?!?/span>
更有甚者,不離五欲諸不善行,不稍舍離貪嗔癡諸煩惱,拚命誦讀咒語欲求解脫,如同用穢水洗澡而欲求身心清潔無染,若有是事,滅諦道諦實時壞失,四圣諦無法自圓其說,如來便是不如語者。畢竟如來是實話者,不異語者,惟有厭、離欲、滅盡、涅盤,實踐八正道才有心解脫慧解脫之可能,中阿含(八一經(jīng)(大正一冊七二四頁上):“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span>
流行于世間之種種咒語,如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準提咒、大明咒、十小咒等等,無不與四圣諦相違背,咒語若是佛說,如來便是一面推銷矛,一面推銷盾,若肯定咒語是佛說,豈非意謂如來是不肖之徒?若不是如此,何以我們不信受佛說,反而聽信外道語呢?
雜阿含三九八經(jīng):
“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于苦圣諦不如實知,于苦集圣諦、于苦滅圣諦、苦滅道跡圣諦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習智慧。”
文中小綿丸就是小綿球,小劫貝華丸就小棉花球,隨風飄搖,沒有智慧不知四圣諦是如來慧,所以放諸經(jīng)典中,若有外道插播咒語不知剔除,反而丟棄經(jīng)文專誦咒語,不只自誦還教他誦,若是在家居士只叫做沒智慧,若是出家比丘比丘尼就都犯了戒,若不舍持咒,可于僧眾中舉不舍邪見罪,可是中國僧眾都自顧不及此。因為大乘經(jīng)典傳誦地區(qū)的學者不知四諦是如來根如來慧,不知戒,不知咒語非佛說,不知持咒是邪命活,此等持咒者尚有可原諒處,若研讀阿含經(jīng)而不知經(jīng)文中所插播之咒語非佛說,這是智不及此,也有可原諒處,若更擷取阿含經(jīng)中之咒語廣為流傳,用資證明咒語是佛說,就如同國民不知自己是何國人氏一樣。
雜阿含二五二經(jīng):
尊者優(yōu)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冢間蛇頭巖下石屋靜坐,時有毒蛇于石梁上墮優(yōu)波先那身上,即呼喚舍利弗:“毒蛇墮我身上,我身中毒,你們趕緊過來,扶持我身出石室外,以免毒發(fā)身亡時污染室內(nèi)。”
舍利弗及附近諸比丘聞聲都趕過來:“優(yōu)波先那,我觀你臉色不異平常,你真被毒蛇所咬傷嗎?”
優(yōu)波先那說:“我觀色受想行識五陰非我我所,離欲,滅盡,解脫,我不介意中毒身將亡死,是故毒不即發(fā)作,然,有生不免老病死,稍后將不免毒發(fā)身亡。”
舍利弗贊嘆說:“如是如是,優(yōu)婆先那?!?/span>
時舍利弗即扶持優(yōu)波先那身出于石屋外,優(yōu)波先那身中毒碎壞而死。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圣道 歡喜而舍壽 猶如棄毒缽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圣道 歡喜而舍壽 如人重病愈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圣道 如出火燒宅 臨死無憂悔
久植諸梵行 善修八圣道 以慧觀世間 猶如穢草木
不復(fù)更求余 余亦不相續(xù)
此偈說是贊嘆優(yōu)波先那比丘善修八圣道,梵行清凈,永盡無余,不受后有,臨死無憂悔。
隨后舍利弗往詣佛所,佛告舍利弗:“若優(yōu)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糟糠?!狈鸺礊樯崂ザf偈言:
常慈念于彼 堅固賴吒羅 慈伊羅盤那 尸婆弗多羅
欽婆羅上馬 亦慈迦拘吒 及彼黑瞿曇 難陀跋難陀
慈悲于無足 及以二足者 四足與多足 亦悉起慈悲
慈悲于諸龍 依于水陸者 慈一切眾生 有量及無量
安樂于一切 亦離煩惱生 欲令一切賢 一切莫生惡
常住蛇頭巖 眾惡不來集 兇害惡毒蛇 能害眾生命
如此真諦言 無上大師說 我今誦習此 大師真實語
一切諸惡毒 無能害我身 貪欲嗔恚癡 世間之三毒
如此三毒惡 永除名佛寶 法寶滅眾毒 僧寶亦無余
破壞兇惡毒 攝受護善人 佛破一切毒 汝蛇毒今破
文中“堅固賴吒羅,慈伊羅盤那,尸婆弗多羅,欽婆羅上馬,迦拘吒,黑瞿曇,難陀跋難陀”是諸龍蛇之名。此偈是說,若于一切有情眾生起慈悲喜舍心,常久慈愛一切有情,縱然居住在毒蛇出入的蛇頭巖,眾惡也不來加害。如來所說四真諦若依教奉行,一切眾毒以貪嗔癡三毒為最毒,三毒都不能害我身心何況毒蛇之毒。如來三毒永盡是第一佛寶,而佛寶所傳法寶得滅眾毒,一切僧寶依法奉行也都永盡無余,破除兇惡諸毒,如來說法為攝受諸善人破一切毒,區(qū)區(qū)蛇毒自也被破除。
這是稱贊優(yōu)波先那尊者依教奉行,已永盡三毒,所以不畏蛇毒,雖被毒蛇咬而無憂畏。假使有情眾生害怕毒蛇之害,應(yīng)當先慈愍一切有情,不害眾生命,自也不受他眾生毒害,若更依如來所傳授法寶,實踐八正道,永盡貪嗔癡三毒,何畏于蛇毒呢?經(jīng)文之旨趣在于此,并非教授誦讀咒術(shù)章句以用避免因果報應(yīng)。當知經(jīng)文后所附之咒文是后人插播之外道語,不如理說。
經(jīng)文中佛告舍利弗,若優(yōu)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慷糟。這是揭示優(yōu)波先那與毒蛇之間有宿仇(詳見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六,大正二十三冊六五四頁下至六五八頁中),若于招集仇恨前先聞此偈,得免于毒害。
原來優(yōu)波先那在未出家證阿羅漢之前,兄長遠出經(jīng)商多年回家后,誤會叔嫂通奸,兄為報奪妻之恨,遠途追殺已出家逃難之弟弟,不想反而被獵人殺害,臨死加深誤會及仇恨,投身為毒蛇一心要報仇,卻一連幾次意外死于優(yōu)波先那無心之害。這無心之害就是于一切眾生,慈不及畜生類,糊里糊涂害死畜生都不自知。雖然是無心之過,“假令經(jīng)百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眱?yōu)波先那被毒蛇咬死乃不可逃避之宿報,如來豈教授弟子誦咒逃避罪報耶?此種認知與四圣諦理不合,與本經(jīng)文之理趣也不合,是故此經(jīng)文所附誦之咒文不如理說。
雖然此一經(jīng)句在多種經(jīng)律中都有相同之記載,仍得以四圣諦破除其虛偽,當知咒語非佛說。信受雜阿含經(jīng)為原始教說者,萬勿以雜阿含經(jīng)中有咒語而肯定咒語是佛說。
一切咒語皆非佛說,是故說。
(按:本文作者從信法師為汐止“阿含精舍”已改名“廣善精舍”住持)
?
咒語非佛說(十一)
--------------------------------------------------------------------------------
(摘自我從迷信出走一書)
作者:釋從信法師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和五百比丘來到阿荼脾邑,當?shù)氐淖∶裾J為世尊難得來此,隨后離去再見遙遙無期,紛紛要求諸比丘教授誦讀經(jīng)偈,以便世尊離去后,日日誦習玩索其義趣意味。
時諸比丘由各國來追隨世尊,語音語法各國有別,各別隨其所用語法教授當?shù)厝苏b讀經(jīng)偈,竟遭受譏呵:“為什么比丘晝夜親近如來,不知我們男女所用語法不同,語音也不正!”諸比丘受譏嫌各各羞恥,以是白佛,佛責諸居士:“在家人怎么可以譏呵異國誦經(jīng)音句不正?!保ㄒ娢宸致纱笳匀彭撓拢?/span>
于是世尊制戒,告諸比丘:“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誦經(jīng)波逸提?!彼^具戒就是使此身清凈無漏的戒,未受具戒人就是未依法承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人,除在家男人女人未受具戒,沙彌沙彌尼和式叉摩那也都是未受具戒人。
從此諸比丘比丘尼依教奉行,不再教授在家人誦經(jīng),也不再教授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誦經(jīng)。因為在家人譏呵比丘比丘尼將折福吃大虧,為免在家人受不善報,是故世尊如是制戒。然在家人實有記誦經(jīng)偈之需求,頻頻要求受誦經(jīng)偈,諸比丘說:“在家人嫌我們音句不正,不從我受,世尊已戒我們出家人教授在家人誦經(jīng)。”有未曾譏呵比丘的人就說:“大德,我不毀佛法,豈可以他人有過而不教我耶?”
又由于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要學習經(jīng)偈,于是世尊說:“從今是戒應(yīng)如是說:‘若比丘教未受具戒人經(jīng),并誦者波逸提?!姆致杀惹鸾浔静ㄒ萏岱ǎ骸叭舯惹鹋c未受戒人共誦者波逸提?!?/span>
所謂并誦就是共誦,比丘或比丘尼誦經(jīng)時,未受具戒人只可旁聽或默誦,不可同步出聲一起誦。在家人若和比丘比丘尼同聲誦經(jīng),比丘比丘尼即得波逸提罪,若在家人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同聲誦經(jīng),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即得突吉羅罪,而在家人沒有戒罪,但使出家人得罪,自身必也不善。若比丘比丘尼教授未受具戒人誦經(jīng),應(yīng)先行告之,只可比丘比丘尼誦一句,聲盡隨后才學誦一句,若有一音未便出聲同誦即得罪,不可同聲誦自也不可抄越先誦。若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教授在家人誦經(jīng),也應(yīng)先行告之。
由于學習歷程必須日日誦習所知所學,早晚誦讀經(jīng)竭于世尊初轉(zhuǎn)法輪度五比丘已開始。但世尊時代學者早晚誦經(jīng)的方式內(nèi)容,和我們中國佛法不同。世尊時代,學者早晚誦經(jīng)和現(xiàn)代人學習一般知識學問一樣,只為求得學問用為解除煩惱。而我們中國佛法,早晚誦經(jīng)只為求功德,所以,中國人誦經(jīng)自古以來便不如法,其不如法有四,一者共誦不如法,二者歌詠聲不如法,三者無義語不如法,四者求功德不如法,依次說明如下:
一者共誦不如法,誦經(jīng)不可出家人和在家人共誦,這是彰顯出家和在家有別,出家人是福田,是良田,在家人在福田上稻則得稻,種穢草則得穢草。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時才有共誦之現(xiàn)象,也才有在家人譏呵出家人之事。
在中國,早晚課誦,往往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同步一起誦經(jīng),出家人不知戒,不知告訴在家人不可共誦,彼此只知誦經(jīng)求功德。因此,誦經(jīng)共誦,竟然連穿著也同一海青,吃飯也共碗共桌。學者若信佛相信有因果報應(yīng),當回避不如法,從此不再同聲共誦,如前文中說。不再同一色海青,假使海青是出家人法衣,在家人便不可穿著,若海青是在家人法衣,出家人便不可穿著,假使出家人和在家人都非穿海青不可,出家人所穿海青應(yīng)割截應(yīng)染壞色,不可穿正色衣,不可和在家人同色同式樣。從此也不再共碗共桌同時吃飯,應(yīng)有所分別,若馬馬虎虎,出家人就不必出家,因果報應(yīng)可是絲毫不爽,分別得一清二楚。
二者歌詠聲不如法,誦經(jīng)是為了溫故知新,為了知善義善味,為了傳遞佛法教授后來者,佛聽誦經(jīng)合唄,只是單調(diào)的音節(jié),不是歌唱,而今中國人誦經(jīng)宛若歌詠,四分律卷第三十五大正二二冊八一七頁上:“諸比丘,若過差歌詠聲說法,有五過失,何等五?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便自生貪著,愛樂音聲,是謂第一過失。復(fù)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wù)呱澲瑦蹣菲渎?,是謂比丘第二過失。復(fù)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其有聞?wù)吡钇淞晫W,是謂比丘第三過失。
復(fù)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諸長者聞皆共譏嫌言:‘我等所習歌詠聲,比為亦如是說法。’便生慢心不恭敬,是謂比丘第四過失。復(fù)次,若比丘過差歌詠聲說法,若在寂靜之處思惟,但緣憶音聲以亂禪定,是謂比丘第五過失。”
果如世尊說,中國人以歌詠聲誦經(jīng),在家人不尊重出家人,不知求經(jīng)文中之善義善味,只愛樂音聲,不信佛法者則譏嫌吵鬧迷信。
如果我們知道早晚誦經(jīng)只為了溫故知新,便可理解,從來沒有學生用唱歌方式早晚溫習功課,若有,不但吵死人,也不得好成績。
三者無義語不如法,誦經(jīng)是為了溫故知新,溫故之前應(yīng)先求經(jīng)文的善義善味,由于不知不解,早晚誦習要求領(lǐng)悟其善義善味,是故應(yīng)有玩習千遍不厭倦的精進力,若已知已解則應(yīng)依法奉行,只停留在反覆誦讀的階段,多誦無益事,應(yīng)如現(xiàn)代學生讀書,每天所溫習的功課,視其所須每天都不一樣。
但我們中國人早晚課誦是萬年本,不求溫故知新,也不求善義善味,課誦內(nèi)容大部份是無義的外道語,若有義有文卻日日誦讀如算牛頭數(shù),亦如無義語。增一阿含經(jīng)卷第二十四大正2冊六七三頁中:“爾時世尊便說此偈‘多誦無益事,此法非為妙,猶算牛頭數(shù),此非沙門要,若少多誦習,于法而行法,此法極為上,可謂沙門法。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以忍者上?!?/span>
外道為滅佛,夾雜無義咒語令佛教徒日日課誦,猶如算牛頭數(shù),佛教徒竟然乖乖就范,不求善義善味,只求千遍萬遍億萬遍,不義不益的功德,事實上,不但沒有一絲絲功德,入三惡趣如射箭??!
四者求功德不如法,誦經(jīng)的最大利益,是令誦者溫故知新,使誦者經(jīng)由聞思修而趣向解脫趣向涅盤,是故說,其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算數(shù),非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能比。并非誦經(jīng)的行為本身有何功德,誦出的經(jīng)文若未經(jīng)聞思修的實踐,只是經(jīng)文,光只是誦經(jīng)偈而不去聞思修,不會滅罪,也不得任何功德,更不會令亡者超度,否則,實時毀壞因果法,為善沒有善報,為惡不必受惡報,只須花些錢請人誦經(jīng)。
而中國佛教徒早晚課誦以求功德為目的,竟然以誦經(jīng)功德消磨一生的生命,寺院竟然以誦經(jīng)為營收的工具,用誦經(jīng)所得建立佛法僧戒事業(yè),其功過不待言說,自有業(yè)報為其算帳。
由前文中說,中國佛教誦經(jīng)行為一無是處,學者若學佛應(yīng)知非即舍,早晚課誦之經(jīng)偈應(yīng)誦習所應(yīng)知所應(yīng)學之佛法,如同現(xiàn)代學生溫習功課,每個學者的誦本可以不同他人,每個寺院的誦本也應(yīng)各別不一。應(yīng)如佛說:“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不如一句聞可得道,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可得道。猶算牛頭數(shù)此非沙門要。”
(完)
咒愿不能扭轉(zhuǎn)善惡趣
《相應(yīng)部五》第八 聚落主相應(yīng)(六)
--------------------------------------------------------------------------------
有一日,耆那教的聰慧弟子刀師氏村長來到那爛陀拜訪佛陀。刀師氏恭敬問訊佛陀后,問說:“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羅門拿著水瓶,佩帶著百合花環(huán),以水凈身,以火祭祀,他們宣稱做這樣的宗教祭拜儀式,能使亡者迅速離苦得樂,超生到天界。大德!你是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你能否把全世界的亡者超渡到天界?”
佛陀回答說:“村長!我要問你,你若有適當?shù)南敕ǎ憔突卮稹<偃缬腥艘恢睔⑸?、偷竊、邪淫、說謊、兩舌、惡口、綺語、壞心眼、邪惡見,在他死后,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他祭杞、析禱、禮贊、合掌繞行,口中念誦:‘愿此人死后生到天界!’你認為怎樣?這個人能生到天界嗎?”
“大德!不能?!?/span>
“譬如有人把大石頭投進很深的水中,然后,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它祭祀、祈梼、禮贊、合掌繞行,口中念誦:‘大石頭??!浮上來!浮上來!浮到岸上來!’你認為怎樣?大石頭能浮上來嗎?”
“大德!不能?!?/span>
“村長!同樣的,造殺業(yè)乃至懷邪惡見的死者,雖有人為他祈愿,但他仍然生在惡趣中。村長!假如有人一直禁止殺生、偷竊、邪淫、說謊、兩舌、惡口、綺語,沒有壞心眼,具有正見,在他死后,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為他祭祀、祈禱、禮贊、合掌繞行,口中念誦:‘愿此人死后生到惡趣!’你認為怎樣?這個人能生到惡趣嗎?”
“大德!不能?!?/span>
“譬如有人將油瓶沉入深水中而打破之,瓶子的碎片將沉入水底,而油將浮于水上。而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祭祀、祈梼、禮贊、合掌繞行,口中念誦:‘油啊!沉下去!沉下去!’你認為怎樣?油能沉下去嗎?”
“大德!不能?!?/span>
“村長!同樣的,有禁止殺生乃至具有正見的死者,雖對他做惡意的祈愿,他仍然生在善趣、天界?!?/span>
刀師氏村長聽聞佛陀所說的法之后,解除心中的疑惑,歡喜信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