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就有人預言了chatgpt的出現(xiàn)--人工智能革命《遙遠的未來——即將到來》
站在這里是什么感覺?

看起來站在這里會感覺相當強烈,但你必須記住一個關(guān)于站在時間圖上的感受:你不能看到右側(cè)的事物。所以這就是實際站在那里的感覺:

遙遠的未來——即將到來
可能感覺相當正常...
想象一下乘坐時光機回到 1750 年——那個時候世界永久停電,遠距離通信意味著要么大聲喊叫,要么在空中開炮,所有的交通工具都靠干草。 當你到達那里時,你找回了一個家伙,把他帶到 2015 年,然后帶他四處走走,觀察他對一切的反應。 我們無法理解他看到閃亮的太空艙在高速公路上疾馳而過,與當天早些時候在大洋彼岸的人交談,觀看 1,000 英里外進行的體育比賽會是什么感覺 ,聆聽 50 年前發(fā)生的音樂表演,并玩我的魔法巫師矩形,他可以用它來捕捉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圖像或記錄生活中的瞬間,生成一張地圖,上面有一個超自然移動的藍點,顯示他所在的位置 ,看著某人的臉并與他們聊天,即使他們在這個國家的另一邊,以及其他不可思議的魔法世界。 這一切都在你向他展示互聯(lián)網(wǎng)或解釋諸如國際空間站、大型強子對撞機、核武器或廣義相對論之類的東西之前。
對他來說,這段經(jīng)歷不會令人驚訝或震驚,甚至不會令人興奮——這些詞還不夠大。 他可能真的會死。
但有趣的是——如果他回到 1750 年并且嫉妒我們看到他的反應并決定他想嘗試同樣的事情,他會乘坐時光機回到同樣的距離,從 在 1500 年左右,將他帶到 1750 年,并向他展示一切。 1500 個人會被很多事情震驚——但他不會死。 對他來說,這不會是一次瘋狂的經(jīng)歷,因為雖然 1500 和 1750 非常不同,但它們與 1750 到 2015 的區(qū)別要小得多。1500 的人會學到一些關(guān)于空間和物理的令人費解的狗屎,他會 歐洲對新帝國主義的狂熱態(tài)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得不對他的世界地圖構(gòu)想進行一些重大修改。 但看著 1750 年的日常生活——交通、通訊等——絕對不會讓他死去。
不,為了讓這個 1750 年的家伙和我們一起玩得開心,他必須回到更遠的地方——也許一直追溯到公元前 12,000 年左右,在第一次農(nóng)業(yè)革命產(chǎn)生第一批城市之前 和文明的概念。 如果來自純粹的狩獵采集世界的人——從人類或多或少只是另一種動物物種的時代——看到 1750 年廣闊的人類帝國及其高聳的教堂、他們的海洋渡輪、他們“身處其中”的概念 ”,以及他們堆積如山的集體、積累的人類知識和發(fā)現(xiàn)——他很可能會死。
然后,如果他死后嫉妒并想做同樣的事情怎么辦。 如果他回到 12,000 年前到公元前 24,000 年,找了一個人把他帶到公元前 12,000 年,他會向那個人展示一切,而那個人會說,“好吧,你有什么意思誰在乎?!?對于公元前 12,000 年的人來說,要有同樣的樂趣,他必須回到 100,000 多年前,找到一個他可以第一次向他展示火和語言的人。
為了讓某人被傳送到未來并死于他們所經(jīng)歷的震驚程度,他們必須提前足夠多的時間才能達到“死亡進步水平”或死亡進步單位 (DPU)。 因此,在狩獵采集時代,一個 DPU 花費了 100,000 多年,但按照農(nóng)業(yè)革命后的速度,它只用了大約 12,000 年。 后工業(yè)革命世界發(fā)展如此之快,一個 1750 歲的人只需要向前走幾百年,DPU 就會發(fā)生。
這種模式——人類進步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快——就是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所說的人類歷史的加速回報法則。 發(fā)生這種情況是因為更先進的社會有能力以比欠發(fā)達的社會更快的速度進步——因為它們更先進。 19 世紀的人類比 15 世紀的人類知道得更多,技術(shù)也更好,因此 19 世紀的人類比 15 世紀取得的進步要大得多也就不足為奇了——15 世紀的人類無法與 19 世紀的人類相提并論。
這也適用于較小的規(guī)模。 電影《回到未來》上映于 1985 年,“過去”發(fā)生在 1955 年。在電影中,當邁克爾·J·??怂够氐?1955 年時,電視的新奇、電視的價格讓他措手不及。 蘇打水,對刺耳的電吉他缺乏熱愛,以及俚語的變化。 那是一個不同的世界,是的——但如果這部電影是在今天拍攝的,而過去發(fā)生在 1985 年,那么這部電影本來可以有更多的樂趣,也有更大的不同。 這個角色將出現(xiàn)在個人電腦、互聯(lián)網(wǎng)或手機出現(xiàn)之前的時代——今天的 Marty McFly,一個出生于 90 年代末的少年,在 1985 年將比電影中的 Marty McFly 在 1955 年更加不合時宜。
這與我們剛才討論的原因相同——加速回報定律。 1985 年至 2015 年的平均進步速度高于 1955 年至 1985 年的速度——因為前者是一個更先進的世界——最近 30 年發(fā)生的變化比之前 30 年多得多。
所以——進步越來越大,發(fā)生得越來越快。 這暗示了我們未來的一些非常緊張的事情,對吧?
Kurzweil 認為,如果按照 2000 年的進步速度,整個 20 世紀的進步只需 20 年就可以實現(xiàn)——換句話說,到 2000 年,進步的速度是 2000 年平均進步速度的五倍 20世紀。 他認為,另一個 20 世紀的進步發(fā)生在 2000 年至 2014 年之間,而另一個 20 世紀的進步將在 2021 年之前發(fā)生,僅需七年時間。 幾十年后,他相信 20 世紀的進步將在同一年發(fā)生多次,甚至更晚,不到一個月。 總而言之,由于加速回報定律,Kurzweil 認為 21 世紀將取得 20 世紀 1000 倍的進步。?
如果 Kurzweil 和其他同意他觀點的人是正確的,那么到 2030 年我們可能會像 2015 年我們的 1750 人一樣被震撼——即。 下一個 DPU 可能只需要幾十年——而 2050 年的世界可能與今天的世界大不相同,以至于我們幾乎認不出它。
這不是科幻小說。 許多比你我更聰明、知識更淵博的科學家堅信這一點——如果你回顧一下歷史,這就是我們應該從邏輯上預測的。
那么,為什么當您聽到我說“35 年后的世界可能完全無法辨認”之類的話時,您是否在想,“很酷……但是不對勁”? 我們對未來的古怪預測持懷疑態(tài)度的三個原因:
1) 說到歷史,我們以直線思考。 當我們想象未來 30 年的進步時,我們會回顧過去 30 年的進步,以此作為可能發(fā)生多少事情的指標。 當我們思考 21 世紀世界將發(fā)生多大變化時,我們只是將 20 世紀的進步加到 2000 年。這與我們 1750 年的人犯的同樣的錯誤,他從 1500 年找人并期望 向前走同樣的距離,他的想法就和他自己的想法一樣大。 當我們應該以指數(shù)方式思考時,線性思考對我們來說是最直觀的。 如果有人對此更聰明,他們可能會預測未來 30 年的進步,而不是通過查看過去 30 年,而是通過采用當前的進展速度并據(jù)此做出判斷。 他們會更準確,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正確地思考未來,你需要想象事物的移動速度比現(xiàn)在快得多。

2)最近的歷史軌跡往往講述了一個扭曲的故事。 首先,當你只看它的一小部分時,即使是陡峭的指數(shù)曲線看起來也是線性的,同樣,如果你近距離觀察一個巨大圓圈的一小部分,它看起來幾乎像一條直線。 其次,指數(shù)增長并不完全平穩(wěn)和均勻。 Kurzweil 解釋說,進步發(fā)生在“S 曲線”中:

當新范式席卷全球時,進步的浪潮創(chuàng)造了 S。 曲線經(jīng)歷三個階段:
1、增長緩慢(指數(shù)增長初期)
2. 快速增長(指數(shù)增長的后期、爆發(fā)期)
3. 隨著特定范式的成熟趨于平穩(wěn)3
如果你只看最近的歷史,你目前所在的 S 曲線部分可能會掩蓋你對事物發(fā)展速度的看法。 1995 年到 2007 年這段時間見證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爆炸式增長,微軟、谷歌和 Facebook 進入公眾意識,社交網(wǎng)絡(luò)的誕生,以及手機和智能手機的問世。 那是第 2 階段:S 的增長突飛猛進部分。但 2008 年至 2015 年的開創(chuàng)性較少,至少在技術(shù)方面是這樣。 今天思考未來的人可能會檢查過去幾年來衡量當前的進步速度,但這沒有看到更大的圖景。 事實上,一個新的、巨大的第二階段增長突飛猛進可能正在醞釀之中。
3)我們自己的經(jīng)歷使我們成為對未來固執(zhí)的老人。 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基于我們的個人經(jīng)歷,而這種經(jīng)歷已經(jīng)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地表達了最近的增長速度,即“事情發(fā)生的方式”。 我們也受到想象力的限制,想象力會利用我們的經(jīng)驗來預測未來——但通常,我們所知道的并不能為我們提供準確思考未來的工具。2 當我們聽到關(guān)于未來的預測時 未來與我們基于經(jīng)驗的事物運作方式的概念相矛盾,我們的直覺是預測一定是幼稚的。 如果我在這篇文章的后面告訴你,你可能會活到 150 歲,或 250 歲,或者根本不會死,你的直覺會是,“這太愚蠢了——如果我從歷史中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每個人都會死。 ” 是的,過去沒有人沒有死。 但在飛機發(fā)明之前也沒有人駕駛過飛機。
因此,當您閱讀這篇文章時,雖然 nahhhhh 可能感覺不錯,但實際上可能是錯誤的。 事實是,如果我們真正符合邏輯并期望歷史模式繼續(xù)下去,我們應該得出結(jié)論,未來幾十年應該發(fā)生的變化比我們直覺上預期的要多得多。 邏輯還表明,如果一個星球上最先進的物種繼續(xù)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前邁進,那么在某個時候,它們將實現(xiàn)如此巨大的飛躍,以至于完全改變它們所知道的生活和感知 他們擁有成為人類的意義——有點像進化如何不斷向智能邁進,直到最終它對人類做出如此巨大的飛躍,以至于它完全改變了任何生物在地球上生活的意義。 如果你花一些時間閱讀當今科技領(lǐng)域的動態(tài),你就會開始看到許多跡象在悄悄暗示我們目前所知的生命無法承受即將到來的飛躍。
翻譯:
https://waitbutwhy.com/2015/01/artificial-intelligence-revolutio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