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解析抑制劑介導膀胱癌腫瘤微環(huán)境改變的作用機制
2020年10月8日,華中科技大學諶科教授團隊于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在線發(fā)表了膀胱癌單細胞測序的相關研究成果。對8例膀胱癌腫瘤樣本和3例配對癌旁樣本進行了10x Genomics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繪制了膀胱癌腫瘤微環(huán)境細胞圖譜。
該篇文章重點探討了iCAFs的炎性作用,發(fā)現(xiàn)iCAFs亞群(inflammatory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與臨床預后和腫瘤生長增殖等密切相關。以上結果闡明了iCAFs的作用機理,對膀胱癌的治療提供了新見解。該文章目前是ESI高被引論文,他引次數(shù)超過100次。
通過對以上單細胞測序數(shù)據(jù)的進一步挖掘,團隊發(fā)現(xiàn)腫瘤來源的淋巴細胞中免疫檢查點數(shù)量顯著增加,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這些免疫檢查點中,CD39與膀胱癌進展顯著相關?;谶@一信息,團隊進行了后續(xù)的深入研究。
2022年11月8日,華中科技大學該團隊再次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 IF 17.694)上在線發(fā)表了膀胱癌單細胞測序揭示CD39i(CD39)抑制劑介導腫瘤微環(huán)境改變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別利用C57BL/ 6J(batf3 KO)小鼠和C57BL/ 6小鼠作為實驗動物,通過注射和灌注MB49細胞構建了膀胱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和膀胱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將以上小鼠模型隨機分成10-14只/組,隨后采用六種方案對各組小鼠進行腹腔內(nèi)處理,結合單細胞測序繪制了不同處理組的膀胱癌腫瘤微環(huán)境細胞圖譜,挖掘到CD39與膀胱癌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并強調(diào)了CD39i在腫瘤治療中的重要性。
該項目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qū)嶒灪头治?/strong>結果展示了CD39i介導膀胱癌腫瘤微環(huán)境的改變,單細胞數(shù)據(jù)的進一步挖掘揭示了CD39i抗腫瘤的作用機制,該結果為膀胱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基本信息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響因子:17.694
發(fā)表年月:2022年11月
材料:MB49細胞,C57BL/ 6J(batf3 KO)雄性小鼠,C57BL/ 6雄性小鼠,NTPDase抑制劑多氧鎢酸鈉(POM-1/CD39i),單克隆抗小鼠NK1.1抗體,單克隆抗小鼠PD-1(CD279)抗體,CIS,0.5%CMC‐Na或PBS
方法:10x Genomics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研究背景
膀胱癌(BC)是指發(fā)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惡性腫瘤,是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世界范圍內(nèi),膀胱癌發(fā)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 9 位。近幾十年來,局部腫瘤切除聯(lián)合膀胱內(nèi)BCG免疫治療一直是NMIBC的一線治療方法,但總體治療效果一直不理想,仍有相當比例的患者疾病會復發(fā)。而基于CIS的化療聯(lián)合根治性膀胱切除術作為MIBC和晚期BC的治療方案也并不令人滿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解決以上方案缺陷的一種新的治療策略,已有幾種PD-1抑制劑和PD-L1抑制劑被批準用于治療MIBC,但該方案客觀緩解率僅為13–25%,因此,迫切需要開發(fā)新的BC治療靶點或聯(lián)合治療策略。
腫瘤微環(huán)境(TME)是潛在的BC治療靶點,作者所在的團隊之前通過對8個BC腫瘤樣本和3個BC腫瘤樣本進行單細胞RNA測序,揭示了腫瘤內(nèi)部存在的高度異質(zhì)性?;趯?shù)據(jù)的進一步挖掘,發(fā)現(xiàn)腫瘤來源的淋巴細胞中免疫檢查點數(shù)量顯著增加,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這些免疫檢查點中,CD39與膀胱癌進展顯著相關。本研究旨在利用單細胞測序深入探究CD39在膀胱癌發(fā)展過程中的相關性,后續(xù)采用不同的治療手段進一步驗證CD39i應用在臨床治療上的可行性,為臨床中膀胱癌的有效免疫治療提供新思路。
研究結果
Result1 CD39在膀胱癌細胞BC中過表達,主要定位于腫瘤間質(zhì)區(qū),其表達水平與T細胞衰竭呈正相關
作者對之前發(fā)表的數(shù)據(jù)(來自BC患者的8個腫瘤樣本和3個腫瘤旁樣本)進一步挖掘,發(fā)現(xiàn)腫瘤來源的淋巴細胞中免疫檢查點數(shù)量顯著增加,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在這些免疫檢查點中,CD39與膀胱癌進展顯著相關(附圖1B)。
8個BC和3個癌旁樣本中的所有細胞通過tSNE降維聚類和經(jīng)典的marker標記,被鑒定成10個主要的細胞類型,包括:上皮細胞、內(nèi)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周細胞、成纖維細胞、髓樣細胞、B細胞、 T和NK細胞、肥大細胞、LYVE1 +細胞和漿細胞(圖1A)。進一步探究CD39的分布,CD39主要表達于內(nèi)皮細胞、SMC和周圍髓細胞、纖維細胞和膠質(zhì)細胞。對BC和癌旁組織進行免疫組化(IHC)染色,發(fā)現(xiàn)BC組織中CD39表達明顯高于正常膀胱組織(P < 0.001),此外,CD39表達較高的BC患者預后較差(圖1C-E)。
作者發(fā)現(xiàn)腫瘤浸潤的CD4 +T細胞和CD8 +T細胞均表達了較多的CD39,同時T細胞衰竭的標志—LAG3表達量也有所增加(圖1F,G),說明CD39表達水平與T細胞衰竭特征呈正相關,同時CD39的表達水平與耗竭CD8 + T細胞的比例呈正相關,這意味著CD39與T細胞的功能障礙也存在著一定相關性。
Result2 CD39i在體內(nèi)抑制BC發(fā)展
作者用POM-1治療小鼠皮下腫瘤模型和小鼠膀胱原位腫瘤模型,結果表明,CD39i能顯著抑制腫瘤生長,提高小鼠存活率(圖2A-C)。在小鼠原位膀胱癌模型中,作者發(fā)現(xiàn)通過CD39i治療可以顯著降低腫瘤的最大橫截面積和小鼠的膀胱重量,再次證明CD39i治療可以顯著抑制腫瘤生長(圖2D-G)。流式分析結果如圖2H–L所示,CD39i治療顯著增加了腫瘤組織中免疫細胞浸潤,包括CD45+細胞、CD4+和CD8+T細胞。為了了解CD39i治療后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的全景變化,我們從POM-1和PBS處理組中分選CD45+細胞,然后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細胞分為了9種主要細胞類型,包括:T細胞、髓細胞、中性粒細胞、樹突狀細胞(DC)、NK細胞、B細胞、肥大細胞、Ctsk+細胞和惡性細胞。結果表明CD39i和對照組之間CD45+細胞的主要成分沒有顯著變化,僅觀察到CD39i組中T細胞比例有輕微增加(圖2M,N),表明CD39i可能會增加所有免疫細胞類型的豐度。
Result3 CD39i激活了cDC1的增殖
作者進一步對DC進行亞群細分,分成了6個亞群,包括:遷移性DC2 (mDC2)、遷移性DC1?CD80 + (mDC1?CD80 +)、cDC1、cDC1-增殖型(cDC1-p)、常規(guī)2型樹突狀細胞(cDC2)和漿細胞樣DC (pDC)(圖3A-C)。與對照組相比,CD39i治療腫瘤的DC亞群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表現(xiàn)為mDC1?CD80+和pDC減少,cDC1和cDC1-p比例顯著增加(圖3D)。盡管在CD39i處理后,DC亞群的比例發(fā)生了相對重塑,但作者沒有觀察到細胞亞群功能基因的顯著變化(圖3E-G)。這些結果表明,CD39i只是促進了cDC1的擴增,增加了cDC1的比例,沒有對DCs的功能造成明顯影響。
Result4 CD39i治療激活了CD8 + T細胞,促進T細胞增殖
為了進一步研究CD39i介導的T細胞變化,淋巴細胞進一步降維聚類成10個簇,包括:CD8-G2M、CD8-S、CD8-Slfn5、CD8-TRM、CD8-Ifitm1、NK、Th、CD4-Pdcd1、Th17和Treg(圖4A-C)。作者發(fā)現(xiàn)CD39i引起了免疫細胞絕對數(shù)量的增加,其中循環(huán)CD8 + T細胞(CD8- g2m和CD8- s)的增加最為顯著(圖4D)。作者還觀察到Treg豐度略有下降,NK細胞比例略有增加。隨后,作者通過流式細胞術對NK細胞表型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CD39i治療顯著增加了CD27+CD11b+和CD27-CD11b+NK細胞的比例,降低了CD27CD11b-和CD27+CD11b-NK細胞比例,表明成熟NK細胞占比增大(圖4E,F)。
此外,作者分析了不同CD8 + T細胞亞群的功能變化,結果表明,經(jīng)CD39i處理后,循環(huán)CD8 + T細胞的常見組織標記物(Gzmk和Cd69)下調(diào),而與一系列顆粒酶(Gzmb, Gzmc, Gzme, Gzmf)形成有關的eome和Prf1顯著上調(diào)(圖4G)。結合流式細胞術分析,作者發(fā)現(xiàn)CD39i治療促進了T細胞增殖,并通過分泌更多的顆粒酶B和穿孔素增強了T細胞的腫瘤殺傷能力。綜上所述,這些結果表明CD39i激活了細胞毒性T細胞并促進了這些細胞的增殖。
為了探究CD39i是否影響NK細胞、cDC1和T細胞之間的通信網(wǎng)絡,作者構建了細胞-細胞通信網(wǎng)絡,發(fā)現(xiàn)cDC1和mDC1表達的Il15、Il12b、Cd80和Cd86,可能會與Il15ra、Il12rb1/2、Cd28相互作用,增強CD8 + 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圖4H)。之前的研究表明,分泌Il12b的mDC主要來源于cDC1,NK細胞可通過表達Xcl1與cDC1交流,募集cDC1趨向腫瘤細胞,而CD39i可通過增加腫瘤中的NK細胞來增強這一作用??傮w而言,CD39i加強了NK細胞的浸潤從而募集了更多的cDC1靶向腫瘤, cDC1通過表達Il15、Il12b、Cd80和Cd86來激活周期CD8 + T細胞,從而達到抗腫瘤作用(圖4I)。
Result5 NK細胞的衰竭逆轉了CD39i在體內(nèi)的抗腫瘤作用
為了驗證CD39i對BC的潛在抑制機制,作者再次構建了小鼠皮下腫瘤模型,并將小鼠隨機分為四組,分別用同型對照抗體CD39i、aNK1.1和CD39i+aNK1.1.1處理(圖5A-C)。。與對照組相比,CD39i顯著抑制了腫瘤生長并提高了小鼠的總體存活率(P<0.0001),但在NK細胞缺失的小鼠中,CD39i的作用被顯著逆轉(P<0.001)。此外,我們發(fā)現(xiàn)CD39i增加了對照小鼠中腫瘤浸潤的cDC1的比例(圖5D)以及腫瘤Xcl1蛋白水平,但在NK細胞缺失的小鼠中沒有表現(xiàn)出這一現(xiàn)象。上述結果表明,NK細胞是CD39i發(fā)揮抗腫瘤作用的關鍵。
為了分析Batf3?/?cdc1缺失對腫瘤微環(huán)境和CD39i療效的影響,作者對經(jīng)POM-1或PBS處理的WT和Batf3?/?小鼠進行了單細胞測序,所有細胞被聚集成10個cluster,包括:髓系細胞、T細胞、B細胞、中性粒細胞、樹突狀細胞(DCs)、NK細胞、肥大細胞、Ctsk+細胞、基質(zhì)細胞和上皮細胞(圖6A,B)。作者發(fā)現(xiàn)CD39i引起了cDC1顯著富集和擴增,而這種效應在Batf3?/?模型中被完全阻斷(圖6C,D)。值得注意的是,在Batf3?/?小鼠中mDC/cDC2比值增加,推測Batf3?/?可能會促進cDC2的成熟。
作者利用Marker基因,進一步將以上樣本的淋巴細胞細分為CD4-C01-Tcm、CD4C02-Th、CD4-C03-Th-PD1、CD4-C04-Th17、CD4-C05-Treg、CD8-C01TRM、CD8-C02-Ifit、CD8-C03-Tex、CD8-C04-Tex、cd8 - c05 - cycle、NK-C01、NK-C02 - c02、NK-C03-Gzmf、NK-C04、nk - c05 - cycle 15個簇(圖6F)。發(fā)現(xiàn)CD39i處理顯著增加了增殖CD8 + T細胞和5種亞型NK細胞的比例,也提高了Batf3?/?cDC1缺陷小鼠中NK細胞數(shù)量(圖6G)。
Result6 以CD39i為基礎的聯(lián)合治療研究
體內(nèi)實驗表明,雖然單獨應用CD39i或aPD-L1抗體治療小鼠,對其皮下腫瘤模型的生長和小鼠的存活率具有相似的治療效果,但聯(lián)合CD39i和aPD-L1共同治療并無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圖7A-C)。通過流式細胞術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CD39i處理顯著減少了前體耗竭T細胞的數(shù)量,而aPD-1被認為增強了前體耗竭T細胞的擴增,這可能削弱了它們協(xié)同作用。
接下來,作者嘗試了CD39i、aPD1和CIS不同的組合策略。如圖7D-F所示,在聯(lián)合策略中,CD39i + CIS和aPD1 + CIS在抑制腫瘤生長和改善預后方面具有顯著的協(xié)同作用。為進一步探討CD39i與CIS聯(lián)合的協(xié)同作用機制,作者應用流式細胞術分析不同計劑量的順鉑與CD39i的協(xié)同效果。作者發(fā)現(xiàn)劑量≥3 mg/kg 的順鉑在增加腫瘤中cDC1的比例方面存在協(xié)同作用,但3 mg/kg和4 mg/kg順鉑的效果相同。進一步,我們發(fā)現(xiàn)3 mg/kg的順鉑與CD39i在增加腫瘤浸潤cDC1的比例方面具有協(xié)同作用(圖7G)。
考慮到順鉑會引起腫瘤細胞死亡釋放大量的ATP,而使用CD39i可以抑制細胞外的退化ATP,作者推測兩者結合的方案可能會進一步增加ATP在腫瘤微環(huán)境的積累,產(chǎn)生更強的抗腫瘤效應。CD39i或CD39i與aPD-1聯(lián)合可作為化療后的后續(xù)治療。
研究結論
單細胞測序技術顯著提高了我們對膀胱癌(BC)基因圖譜和分子特征的理解。作者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確定了CD39是BC的潛在治療靶點。在皮下腫瘤模型和原位膀胱癌模型中,聚氧化錫酸鈉(CD39i)對CD39的抑制能夠限制BC的生長并提高患病小鼠的總體存活率。通過單細胞RNA測序,作者發(fā)現(xiàn)CD39i介導腫瘤微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CD39i增加了腫瘤內(nèi)NK細胞、cDC1和CD8+T細胞的比例,并降低了Treg豐度。而NK細胞耗竭模型和cDC1缺陷模型均阻斷了CD39i對腫瘤微環(huán)境的重編程,這意味著NK細胞是CD39i發(fā)揮抗腫瘤作用的關鍵。隨后作者開展了以CD39i為基礎的聯(lián)合治療,發(fā)現(xiàn)CD39i+順鉑的聯(lián)合治療能產(chǎn)生協(xié)同效應,但CD39i+抗PD-L1沒有顯示出協(xié)同效應。本研究揭示了CD39是BD腫瘤微環(huán)境的作用靶點,基于CD39i的聯(lián)合治療方案為膀胱癌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詳細技術請訪問歐易生物官網(wǎng)
?
百度搜索歐易生物(oebiotech)
?
了解更多多組學技術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qū)嶒灪头治龅?/strong>)
猜你想看
1、酵母三雜交 | 植物中蛋白質(zhì)復合體功能研究案例解析
2、Nature 文章分享會 | 解密課題研究思路設計與發(fā)文經(jīng)驗
3、項目文章 | 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助力解析膠質(zhì)母細胞瘤模型中EGFR可重復編程的替莫唑酰胺耐受細胞的特性
4、New Phytol | 北京農(nóng)學院姚允聰團隊再發(fā)miRNA調(diào)控蘋果花青苷機制成果
本文系歐易生物原創(chuàng)
轉載請注明本文轉自歐易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