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考教育經驗:孩子的"別管我",恰恰需要更多"傾聽與幫助"
一、案例導入(別管我?。?br/>
影視作品和新聞里總是出現(xiàn)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激烈對抗的場景,明明是彼此最親近的人,卻針鋒相對,用最殘忍的語言傷害彼此。
李玫瑾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關于一位警察爸爸和他的青春期兒子。
這位警察爸爸平常很忙,陪孩子的時間很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的時候還會出現(xiàn)一兩個月回不了家一趟的情況,這種狀態(tài)從孩子小時候一直持續(xù)到孩子長大。
孩子逐漸長大,到了青春期,16歲了,叛逆行為變得非常嚴重。
孩子沉迷網絡,天天去網吧,甚至一整晚一整晚不回家。
面對兒子的叛逆行為,警察爸爸覺得自己不能再坐視不理了,需要在必要的時候“教育”孩子了。
但,這位爸爸“教育”孩子的方法十分簡單粗暴——把孩子狠狠揍了一頓,要求孩子不能再出現(xiàn)類似行為。
可是這位爸爸忘了,孩子早已不是那個跟在爸爸媽媽后面的小不點。
16歲的兒子,早已成長成了一位身形與成年人無異的少年。
16歲的兒子,面對父親的暴力,不再是以前默默承受默默哭泣,而是激烈地反抗爸爸。
一次次的沖突,一次次的暴力,讓兒子對爸爸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恨意”。
有一天,爸爸不經意翻開了家里的相冊,發(fā)現(xiàn)家里所有的照片中,只要有自己出鏡的部分,他的臉上都被刀給劃破了。
當時爸爸就想,這可能,是我兒子干的。
這位爸爸非常驚訝,但是家里除了兒子,不會有另一人做這樣的事了。
這個時候他才驚覺,越來孩子已經這么“恨”自己了。
李玫瑾教授給到這位爸爸的建議是,不要想著立刻去“管教”孩子,不如先試試“陪伴”孩子。
這位爸爸聽了建議,和單位領導說明了情況,在工作之余盡可能地抽出時間陪兒子。
有的時候是一起出去玩玩,看看風景;有的時候是一起去做做運動,打打球。
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覺到了“陪伴”。
隨著時間過去,爸爸和兒子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也不再是以前針鋒相對的樣子,孩子也慢慢改變了。
心思考曾遇到有父親發(fā)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一樣的話,媽媽說就可以,自己說就不行?”
一樣的話,自己的朋友對自己說,和一個陌生人對自己說,感覺是不一樣的。
對于每個人來說,對于親近的人的說教,自己會多一點信任和理解;但是對于不那么熟悉的人的說教,心里只會覺得反感和抗拒。
所以心思考教育認為,想要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化解孩子的心結,一定要先讓孩子信賴自己,認可自己。
對于很多叛逆不愿意上學,把自己關在家里,關在房間里的孩子來說
他們表現(xiàn)出的對外界的抗拒,其實是對外界的不信任,和對自己的不認可。
他們把自己關在小小的房間里,是因為只有在房間里才能感覺到有安全感,才能感覺到自己有價值感。
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先理解和接納孩子,不要強行把孩子從他的安全區(qū)拽出來,要慢慢地讓孩子感覺到,外界對他來說,也是很安全的,讓孩子主動走出自己的安全區(qū)。
我們不希望孩子不上學,孩子心里也不希望。
哪個孩子不希望自己在學校名列前茅,受歡迎,被人認可呢?
但是很多不上學的孩子是得不到這些的。
他們在學校里,學業(yè)受挫,社交受挫;回到家里,家人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很多時候只會一味要求孩子“堅強點”。
這個時候的孩子,是走投無路的,對他來說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讓他有歸屬感。
只有接納和理解,能讓孩子不再和你站在對立面。
其次,要化解孩子的心結。
對于孩子來說,不是不想訴說自己的委屈,不是不想訴說自己的心聲。
是因為很多時候,這些委屈,是不被理解的。
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和被支持的時候,他自然會和你說他的心里話。
他有可能會告訴你,自己過去曾經受過什么委屈;他有可能會告訴你,過去你做的一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他有可能會告訴你,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懷疑人生的意義。
這個時候,心思考建議先不用急著跟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不要這么想。
只需要做兩件事,傾聽,和回應。
告訴孩子,原來你受了這么多委屈,我們以前都不知道,真的很抱歉;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理解你的感受,這樣確實很讓人難受;
告訴孩子,如果你現(xiàn)在很難受,沒關系,這不是你的錯;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會陪伴著你,一直在你身邊。
當孩子感覺到我們的理解,他自然就會卸下心防,愿意邁出化解心結的那一步。
最后,要陪伴孩子一起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找到人生的希望。
很多厭學、叛逆、甚至退學的孩子,是已經對自己喪失了信心的。
他們覺得未來無望,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做什么都沒意思。
這個時候不如陪伴孩子一起,多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
看到孩子優(yōu)秀的一面,看到家庭里幸福的一面,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引導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優(yōu)點,看到生活里的美好,重新?lián)碛袑ξ磥淼南M?/p>
有憧憬的孩子,才會有前進的動力。
如果您的孩子已經厭學,甚至休學了,請不要無視孩子的“求助”。
心思考教育經驗,父母,是孩子永遠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