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六篇至第十篇 魯迅全集 漢宮之楚聲 司馬相如與司馬遷
《魯迅全集》━漢文學(xué)史綱要
目錄
第六篇 漢宮之楚聲
第七篇 賈誼與晁錯(cuò)
第八篇 藩國之文術(shù)
第九篇 武帝時(shí)文術(shù)之盛
第十篇 司馬相如與司馬遷
第六篇 漢宮之楚聲
? ? ? ??秦既焚燒《詩》《書》,坑諸生于咸陽,儒者乃往往伏匿民間,或則委身于敵以舒憤怨。故陳涉〔1〕起匹夫,旬月王楚,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歸之;孔甲則為涉博士,與俱敗死。漢興,高祖亦不樂儒術(shù),其佐又多刀筆之吏,惟酈食其,陸賈,叔孫通文雅,〔2〕有博士余風(fēng)。然其廁足漢廷,亦非盡因文術(shù),陸賈雖稱說《詩》《書》,顧特以辯才見賞,酈生固自命儒者,而高祖實(shí)以說客視之;至叔孫通,則正以曲學(xué)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儀,知典禮也。即位之后,過魯,雖曾以中牢祀孔子,蓋亦英雄欺人,將借此收攬人心,俾知一反秦之所為而已。高祖崩,儒者亦不見用,《漢書》《儒林傳》云:“孝惠高后時(shí),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shù),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jìn)者?!?/p>
故在文章,則楚漢之際,詩教已熄,民間多樂楚聲,劉邦以一亭長登帝位,其風(fēng)遂亦被宮掖。蓋秦滅六國,四方怨恨,而楚尤發(fā)憤,誓雖三戶必亡秦〔3〕,于是江湖湖昂之士,遂以楚聲為尚。項(xiàng)籍困于垓下,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shí)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4〕楚聲也。
高祖既定天下,因征黥布過沛,置酒沛宮,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自擊筑歌〔5〕曰:“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yáng)。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亦楚聲也。且發(fā)沛中兒百二十人教之歌,群兒皆和習(xí)之。其后欲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因而廢太子,不果,戚夫人泣涕,亦令作楚舞,而自為楚歌〔6〕: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房中樂》〔7〕始于周,以樂祖先。漢初,高帝姬唐山夫人作樂詞,以從帝所好,亦楚聲。至孝惠二年(前一九三)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安世樂》,凡十六章,今錄其二:
“豐草夢,女羅施。善何如,誰能回?大莫大,成教德;長莫長,被無極?!?/p>
“都荔遂芳,窅窊桂華。孝奏天儀,若日月光。乘玄四龍,回馳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孝道隨世,我署文章?!?/p>
又以沛宮為原廟,令歌兒吹習(xí)高帝《大風(fēng)》之歌,遂用百二十人為常員。文景相嗣,禮官肄之。楚聲之在漢宮,其見重如此,故后來帝王倉卒言志,概用其聲,而武帝詞華,實(shí)為獨(dú)絕。當(dāng)其行幸河?xùn)|,祠后土,顧視帝京,忻然中流,與群臣醼飲,自作《秋風(fēng)辭》〔8〕,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秋風(fēng)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jì)汾河,橫中流兮揚(yáng)素波,簫鼓鳴兮發(fā)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shí)兮奈老何。”
降及少帝〔9〕,將為董卓所酖,與妻唐姬別,悲歌云:“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藩。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唐姬歌曰:“皇天崩兮后土頹,身為帝兮命夭摧。死生路異兮從此乖,奈我煢獨(dú)兮中心哀!”雖臨危抒憤,詞意淺露,而其體式,亦皆楚歌也。
參考書:
《漢書》(《帝紀(jì)》,《禮樂志》)
《全漢詩》(丁福保輯)
《中國大文學(xué)史》(謝無量)第三編第一章
〔1〕 陳涉(?—前208) 名勝,字涉,秦末陽城(今河南登封)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漢書·儒林傳》:“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于是孔甲為涉博士,卒與俱死?!笨准祝s前264—前208),名鮒,孔丘九世孫。
〔2〕 酈食其(?—前203) 漢初陳留(今河南杞縣)人。劉邦謀士。陸賈,漢初楚人。從劉邦定天下,拜大中大夫。撰《新語》十二篇。叔孫通,漢初薛(今山東薛城)人,原為秦博士,后歸劉邦。漢王朝建立時(shí),他曾擬定朝會(huì)典章制度。
〔3〕 雖三戶必亡秦 《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載:范增往說項(xiàng)梁曰: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p>
〔4〕 即《垓下歌》?!妒酚洝ろ?xiàng)羽本紀(jì)》載:“項(xiàng)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表?xiàng)王“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xiàng)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shí)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p>
〔5〕 即《大風(fēng)歌》?! 妒酚洝じ咦姹炯o(jì)》載:高祖追擊黥布,“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fā)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yáng),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今兒皆和習(xí)之”。
〔6〕 高祖為戚夫人作歌,《史記·留侯世家》載:“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眳魏?、張良設(shè)計(jì)加以阻撓。高祖告訴戚夫人,太子“羽翼已成,難動(dòng)矣。呂后真而主矣?!薄捌莘蛉似?,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薄?〕 《房中樂》 周代樂歌的一種,系宗廟所用樂章?!稘h書·禮樂志》載:“漢興,……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樂》,至秦名曰《壽人》。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碧粕椒蛉?,高祖姬,唐山系復(fù)姓。樂府令,一說疑為“太樂令”,因惠帝時(shí)尚未設(shè)立樂府;一說此系以后制追述前事。
夏侯寬,生平未詳。
〔8〕 《秋風(fēng)辭》 見蕭統(tǒng)編《文選》卷四十五。
〔9〕 少帝 東漢少帝劉辯(173—190),中平六年(189)即位,不久被董卓廢為弘農(nóng)王。《后漢書·皇后紀(jì)》載:初平元年(190),“卓乃置弘農(nóng)王于閣上,使郎中令李儒進(jìn)酖,曰:‘服此藥,可以辟惡?!踉唬骸覠o疾,是欲殺我耳!’不肯飲。強(qiáng)飲之,不得已,乃與妻唐姬及宮人飲醼別”,“(王)遂飲藥而死”。此處所引少帝及唐姬歌,俱見于該《紀(jì)》。
第七篇 賈誼與鼂錯(cuò)
? ? ? ??漢初善言治道,亦擅文章者,先有陸賈佐高祖,每稱說《詩》《書》;高帝命著書言秦所以失天下及古今成敗,每奏一篇,帝未嘗不稱善,名其書曰《新語》〔1〕;今存。文帝時(shí)則有潁川賈山,嘗借秦為喻,言治亂之道,名曰《至言》〔2〕;其后每上書,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不見用。所言今多亡失,惟《至言》見于《漢書》本傳。
賈誼〔3〕,雒陽人,嘗從秦博士張蒼受《春秋左氏傳》〔4〕。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廷尉吳公〔5〕薦于文帝,召為博士,時(shí)年二十余,而善于答詔令,諸生莫能及。文帝悅之,一歲中超遷至大中大夫,且擬以任公卿。絳灌馮敬〔6〕等毀之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xué),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于是帝亦疏之,不用其議;后以誼為長沙王〔7〕太傅。誼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吊屈原,亦以自諭也: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cè)聞屈原兮自湛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兮逢時(shí)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阘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踵的?,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dú)離此咎兮。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dú)壹郁其誰語。鳳漂漂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遠(yuǎn)去。襲九淵之神龍兮,覩深潛以自珍;鼂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缻。所貴圣人之神德兮,遠(yuǎn)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xì)德之險(xiǎn)征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鯨兮,固將制于螻蟻?!?/p>
三年,有鸮飛入誼舍,止于坐隅。長沙卑濕,誼自懼不壽,因作《服賦》以自廣,服者,楚人之謂鸮也。大意謂禍福糾纏,吉兇同域,生旨,蓋得之于莊生。歲余,文帝征誼,問鬼神之本,自嘆為不能及。頃之,拜為帝少子梁懷王太傅〔8〕。
時(shí)復(fù)封淮南厲王子四人〔9〕為列侯,誼上疏以諫;又以諸侯王僭擬,地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乃屢上書陳政事〔10〕,請(qǐng)稍削之。
其治安之策,洋洋至六千言,以為天下“事勢,有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因歷指其失,頗切事情,然不見聽。居數(shù)年,懷王墮馬死,無后;誼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年三十三(前二○○至一六八)。
鼂錯(cuò)〔11〕,潁川人,少學(xué)申商刑名于軹張恢〔12〕所,文帝時(shí)以文學(xué)為太常掌故,被遣從濟(jì)南伏生受《尚書》,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遷博士,拜太子家令。又以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hào)曰智囊。舉賢良文學(xué),對(duì)策高第,又?jǐn)?shù)上書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帝不聽,然奇其材,遷中大夫。景帝即位,以為內(nèi)史,言事輒聽,始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袁盎申屠嘉〔13〕皆弗善之,而錯(cuò)愈貴,遷為御史大夫。又請(qǐng)削諸侯之地,收其枝郡。其說削吳〔14〕云: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dāng)誅。文帝不忍,因賜幾杖,德至厚也。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禍??;不削之,其反遲,禍大?!?/p>
錯(cuò)請(qǐng)削地之奏,諸貴人皆不敢難,惟竇嬰〔15〕爭之,由是與錯(cuò)有隙。諸侯亦先疾其所更法令三十章,于是吳楚七國遂反〔16〕,以誅錯(cuò)為名;竇嬰袁盎又說文帝〔17〕,令鼂錯(cuò)衣朝衣,斬于東市(前一五四年)。
鼂賈性行,其初蓋頗同,一從伏生傳《尚書》,一從張蒼受《左氏》。錯(cuò)請(qǐng)削諸侯地,且更定法令;誼亦欲改正朔,易服色〔18〕;又同被功臣貴幸所譖毀。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司馬遷亦云:“賈生鼂錯(cuò)明申商?!薄?9〕惟誼尤有文采,而沉實(shí)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與鼂錯(cuò)之《賢良對(duì)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nóng)疏》,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yuǎn);然以二人之論匈奴者相較,則可見賈生之言,乃頗疏闊,不能與鼂錯(cuò)之深識(shí)為倫比矣。
惟其后之所以絕異者,蓋以文帝守靜,故賈生所議,皆不見用,為梁王傅,抑郁而終。鼂錯(cuò)則適遭景帝,稍能改革,于是大獲寵幸,得行其言,卒召變亂,斬于東市;又夙以刑名著稱,遂復(fù)來“為人陗直刻深”〔20〕之謗。使易地而處,所遇之主不同,則其晚節(jié)末路,蓋未可知也。但賈誼能文章,平生又坎壈,司馬遷哀其不遇,以與屈原同傳,遂尤為后世所知聞。
參考書:
《史記》(卷八十四,一百一)
《漢書》(卷四十八,四十九)
《全漢文》(清嚴(yán)可均輯)
《中國大文學(xué)史》(第三編第二章)
《支那文學(xué)史綱》(第三篇第四章)
〔1〕 《新語》 陸賈撰,十二篇?!端膸烊珪偰刻嵋吩疲骸鞍浮稘h書》賈本傳稱著《新語》十二篇。《漢書·藝文志》‘《陸賈》,二十三篇’,蓋兼他所論述計(jì)之?!?/p>
〔2〕 賈山 西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曾任潁川侯灌嬰騎尉。
《漢書·藝文志》著錄《賈山》八篇?!吨裂浴?,敘論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xùn),強(qiáng)調(diào)帝王應(yīng)聽取臣下勸諫。
〔3〕 賈誼 《漢書·藝文志》著錄《賈誼》五十八篇,又賦七篇。
〔4〕 張蒼(?—前152) 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人。秦時(shí)御史,漢初封北平侯,后為丞相?!稘h書·藝文志》著錄《張蒼》十六篇。
《春秋左氏傳》,即《左傳》,相傳系春秋時(shí)左丘明所作。是一部依據(jù)《春秋》記述當(dāng)時(shí)各國史事的編年體史書。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終于魯?shù)抗哪辏ㄇ?54),比《春秋》多出二十七年。《隋書·經(jīng)籍志》:“《左氏》,漢初出于張蒼之家,本無傳者。至文帝時(shí),梁太傅賈誼為訓(xùn)詁?!?/p>
〔5〕 吳公 名字失傳,西漢上蔡(今屬河南)人。曾就學(xué)于李斯。
他任河南郡守時(shí)頗器重賈誼,任廷尉后薦誼入朝。
〔6〕 絳灌 絳指絳侯周勃(?—前169),西漢沛縣(今屬江蘇)
人。灌指潁侯灌嬰(?—前176),西漢睢陽(今河南商丘)人。二人隨劉邦起義,后協(xié)力共誅諸呂,迎立文帝。周勃為右丞相,灌嬰為太尉。馮敬(?—前142),文帝時(shí)任典客、御史大夫。周勃、灌嬰、馮敬等毀賈誼事,見《漢書·賈誼傳》。
〔7〕 長沙王 漢初建長沙國,封吳芮為長沙王。賈誼所傅者系第五世長沙王吳產(chǎn)(產(chǎn),一作著)。
〔8〕 梁懷王太傅 梁懷王指漢文帝少子劉揖(?—前170)?!稘h書·賈誼傳》載,賈誼被貶長沙后歲余,文帝召見賈誼?!吧弦蚋泄砩袷拢鴨柟砩裰?。誼具道所以然之故?!薄澳税菡x為梁懷王太傅。懷王,上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誼傅之”。
〔9〕 淮南厲王四子 淮南厲王即文帝庶弟劉長,因謀叛罪押赴四川,中途不食而死,文帝甚悔,后分封其子安、勃、賜、良四人為列侯。賈誼“知上必將復(fù)王之”,將不利于國,上疏諫阻。
〔10〕 陳政事 《漢書·賈誼傳》載,誼曾多次上疏陳述政事,這些疏稱為《陳政事疏》,或稱《治安策》。以下引文即《治安策》中語。
〔11〕 鼂錯(cuò)(前200—前154) 西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歷任博士、御史大夫?!稘h書·藝文志》著錄《鼂錯(cuò)》三十一篇。
〔12〕 張恢 西漢軹縣(今河南濟(jì)源)人。《漢書·袁盎鼂錯(cuò)傳》載:鼂錯(cuò)“學(xué)申商刑名于軹張恢生所”。唐顏師古注:“軹縣之儒生姓張名恢,錯(cuò)從之受申商法也?!?/p>
〔13〕 袁盎(?—前148) 即爰盎,字絲,西漢楚人,后徙安陵(今陜西咸陽)。文帝時(shí)為郎中,后為太常。申屠嘉(?—前155),西漢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文帝時(shí)為御史大夫,官至丞相?!稘h書·袁盎鼂錯(cuò)傳》載:“錯(cuò)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
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dāng)是時(shí),太子善錯(cuò)計(jì)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cuò)。景帝即位,以錯(cuò)為內(nèi)史。錯(cuò)數(shù)請(qǐng)間言事,輒聽,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
〔14〕 說削吳 《漢書·荊燕吳傳》載:“朝錯(cuò)為太子家令,得幸皇太子,數(shù)從容言吳過可削。數(shù)上書說之,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王日益橫?!奔熬暗奂次?,錯(cuò)為御史大夫,上書請(qǐng)削吳。朝錯(cuò),即鼂錯(cuò);
“王天下半”,《漢書·荊燕吳傳》及《史記·吳王濞列傳》均作“分天下半”。
〔15〕 竇嬰(?—前131) 字王孫,西漢觀津(今河北衡水)人。
景帝時(shí)拜大將軍,武帝時(shí)為丞相?!稘h書·袁盎鼂錯(cuò)傳》載,鼂錯(cuò)為御史大夫,“請(qǐng)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dú)竇嬰爭之,由此與錯(cuò)有隙”。
〔16〕 吳楚七國反 《漢書·景帝本紀(jì)》載:前元三年(前154)
正月,“吳王鼂、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jì)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舉兵反。大赦天下,遣太尉亞夫、大將軍竇嬰將兵擊之,斬御史大夫鼂錯(cuò)以謝七國”。二月,“諸將破七國,斬首十余萬級(jí)。追斬吳王濞于丹徒。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jì)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自殺”。
〔17〕 文帝 應(yīng)作“景帝”。
〔18〕 改正朔,易服色 《漢書·賈誼傳》載:“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dāng)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也?!?/p>
按秦以十月為歲首,色尚黑。據(jù)《漢書·武帝紀(jì)》,至太初元年始“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
〔19〕 “賈生鼂錯(cuò)明申商” 語見《史記·太史公自序》:“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鼂錯(cuò)明申、商?!鄙辍⑸?,指申不害和商鞅。
〔20〕 “為人陗直刻深” 語見《漢書·袁盎鼂錯(cuò)傳》:“錯(cuò)為人陗直刻深?!?/p>
第八篇 藩國之文術(shù)
? ? ? ??漢高祖雖不喜儒,文景二帝,亦好刑名黃老,而當(dāng)時(shí)諸侯王中,則頗有傾心養(yǎng)士,致意于文術(shù)者。楚,吳,梁,淮南,河間五王,其尤著者也。
楚元王交〔1〕為高祖同父少弟,好書多材藝,少時(shí),與魯穆生,白生,申公,〔2〕俱受《詩》于孫卿門人浮丘伯〔3〕。故好《詩》,既王楚,諸子亦皆讀《詩》;申公始為《詩》傳,號(hào)“魯詩”;元王亦自為傳,號(hào)“元王詩”。漢初治《詩》大師,皆居于楚;申公,白公之外,又有韋孟〔4〕,為元王傅,傅子夷王,及孫王戊。戊荒淫不遵道,孟乃作詩諷諫;后遂去位,徙家于鄒,又作詩一篇,其敘事布詞,自為一體,皆有風(fēng)雅遺韻。魏晉以來,逮相師法,用以敘先烈,述祖德,故任昉《文章緣起》〔5〕以為“四言詩起于前漢楚王傅韋孟《諫楚夷王戊》詩”也。
吳王濞〔6〕者,高祖兄仲之子。文帝時(shí),吳太子入見,與皇太子爭博道,皇太子引博局提殺之。吳王由是怨望,藏亡匿死,積三十余年,故能使其眾。然所用多縱橫游說之士;亦有并擅文詞者,如嚴(yán)忌,鄒陽,枚乘等。吳既敗,皆游梁。
梁孝王名武〔7〕,文帝竇皇后少子也。七國之叛,梁距吳楚最有功,又最為大國,鹵簿擬天子;招延四方豪杰,自山東游士莫不至。傳《易》者有丁寬,以授田王孫,田授施仇,孟喜,梁丘賀,〔8〕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三家之學(xué)。又有羊勝,公孫詭,韓安國,〔9〕各以辯智著稱。吳敗,吳客又皆游梁;司馬相如〔10〕亦嘗游梁,皆詞賦高手,天下文學(xué)之盛,當(dāng)時(shí)蓋未有如梁者也。
嚴(yán)忌本姓莊,后避明帝〔11〕諱,稱嚴(yán),會(huì)稽吳人。好詞賦,哀屈原忠貞不遇,作詞曰《哀時(shí)命》。遭景帝不好詞賦,無所得志,乃游吳;吳敗,徒步入梁,受知孝王,與鄒陽,枚乘時(shí)見尊重,而忌名尤盛,世稱莊夫子?!稘h志》有《莊夫子賦》二十四篇;今僅存《哀時(shí)命》一篇,在《楚辭》中。
鄒陽,齊人,初與嚴(yán)忌,枚乘等俱仕吳,皆以文辯著名。
吳王將叛,陽作書以諫,不見用,乃去而之梁,從孝王游。其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茍合,為羊勝,公孫詭所讒〔12〕,孝王怒,下陽于獄,將殺之。陽在獄中,上書自明:
“……語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軻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列,以卻齊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于志而慕義無窮也?!袢酥髡\能去驕傲之心,懷可報(bào)之意,披心腹,見情素,隳肝膽,施德厚,終與之窮達(dá),無愛于士,則桀之犬可使吠堯,而跖之客可使刺由。
何況因萬乘之權(quán),假圣王之資乎?然則荊軻湛七族,要離燔妻子,豈足為大王道哉?……”
書奏,孝王立出之,卒為上客,后羊勝公孫詭以罪死,陽獨(dú)為梁王解深怒于天子。蓋吳蓄深謀,偏好策士,故文辯之士,亦常有縱橫家遺風(fēng),詞令文章,并長辟闔,猶戰(zhàn)國游士之口說也?!稘h志》縱橫家,有《鄒陽》七篇,而不錄其詞賦,似陽之在漢,固以權(quán)略見稱?!段骶╇s記》〔13〕云:梁孝王游于忘憂之館,集諸游士,使各為賦。枚乘《柳賦》,路喬如《鶴賦》,公孫詭《文鹿賦》,鄒陽《酒賦》,公孫乘《月賦》,羊勝《屏風(fēng)賦》,韓安國作《幾賦》不成,鄒陽代作。鄒陽安國罰酒三升;賜枚乘路喬如絹,人五匹。《西京雜記》為晉葛洪作,托之劉歆〔14〕,則諸賦或亦洪之所為耳。
枚乘,字叔,淮陰人,為吳王濞郎中。吳王謀為逆,乘上書以諫,吳王不納,乃去而之梁。漢既平七國,乘由是知名,景帝召拜弘農(nóng)都尉。乘久為大國上賓,不樂郡吏,以病去官;復(fù)游梁。梁客皆善屬詞,乘尤高。梁孝王薨,乘歸淮陰。武帝自為太子聞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征乘,道死(前一四○)。
《漢志》有《枚乘賦》九篇;今惟《梁王菟園賦》存。
《臨灞池遠(yuǎn)訣賦》僅存其目,〔15〕《柳賦》蓋偽托。然乘于文林,業(yè)績之偉,乃在略依《楚辭》《七諫》之法,并取《招魂》《大招》之意,自造《七發(fā)》?!?6〕借吳楚為客主,先言輿輦之損,宮室之疾,食色之害,宜聽妙言要道,以疏神導(dǎo)體。于是說以聲色逸游之樂等等,凡六事,最末為觀濤于廣陵:
“……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jìn)也,浩浩蜺蜺,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也,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六駕蛟龍,附從太白。純馳浩蜺,前后駱驛。颙颙卬卬,椐椐強(qiáng)強(qiáng),莘莘將將。壁壘重堅(jiān),沓雜似軍行。訇隱匈蓋,軋盤涌裔,原不可當(dāng)。觀其兩傍,則滂渤怫郁,暗漠感突,上擊下律。有似勇壯之卒,突怒而無畏,蹈壁沖津,窮曲隨隈,逾岸出追,遇者死,當(dāng)者壞。
……”
其說皆不入,則云:
“將為太子奏方術(shù)之士,有資略者,若莊周,魏牟,楊朱,墨翟,便娟,詹何之倫,使之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孔老覽觀,孟子持籌而算之,萬不失一。此亦天下要言妙道也,太子豈欲聞之乎?于是太子據(jù)幾而起,曰:渙乎若一聽圣人辯士之言。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由是遂有“七”體,后之文士,仿作者眾,漢傅毅有《七激》,劉廣有《七興》,崔駰有《七依》,〔17〕……凡十余家;
遞及魏晉,仍多擬造。謝靈運(yùn)有《七集》十卷,卞景有《七林》十二卷,〔18〕梁又有《七林》三十卷,蓋即集眾家此體為之,今俱佚;惟乘《七發(fā)》及曹植《七啟》〔19〕,張協(xié)《七命》〔20〕,在《文選》中。
《文選》又有《古詩十九首》〔21〕,皆五言,無撰人名。唐李善曰:“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薄?2〕然陳徐陵所集《玉臺(tái)新詠》,則其中九首,明題乘名?!?3〕審如是,乘乃不特始創(chuàng)七體,且亦肇開五古者矣,今錄其三: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jié)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fēng)發(fā),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相去日已遠(yuǎn),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復(fù)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濯素手,札札弄機(jī)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處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p>
其詞隨語成韻,隨韻成趣,〔24〕不假雕琢,而意志自深,風(fēng)神或近楚《騷》,體式實(shí)為獨(dú)造,誠所謂“畜神奇于溫厚,寓感愴于和平,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yuǎn)”者也。稍后李陵與蘇武〔25〕贈(zèng)答,亦為五言,蓋文景以后,漸多此體,而天質(zhì)自然,終當(dāng)以乘為獨(dú)絕矣。
淮南王安〔26〕為文帝所封,好書,鼓琴;招致賓客方術(shù)之士數(shù)千人,作為《內(nèi)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shù),亦二十余萬言。時(shí)武帝方好藝文,以安為諸父,辯博善文辭,甚尊重之。嘗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shí)上。傳今亡;所傳者惟《淮南》二十一篇,亦曰《鴻烈》?!?7〕其書蓋與諸游士講論,掇拾舊文而成。其諸游士著者,則為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是曰八公〔28〕;又分造詞賦,以類相從,或稱《大山》,或稱《小山》,〔29〕其義猶《詩》之有《大雅》《小雅》也。小山之徒有《招隱士》〔30〕之賦,其源雖出《離騷》《招魂》等,而不泥于跡象,為漢代楚辭之新聲: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山氣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嶄巖兮水曾波。猿狖群嘯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分聊淹留。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坱兮軋,山曲岪,心淹留兮慌忽;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叢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骩;青莎雜樹兮薠草靃靡;白鹿麏麚兮或騰或倚,狀兒崟崟兮峨峨,凄凄兮痠痠。獼猴兮熊羆,慕類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羆咆,禽獸駭兮亡其曹。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p>
河間獻(xiàn)王德〔31〕為景帝子,亦好書,而所得皆古文先秦舊書。又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山東諸儒,多從而游。其所好蓋與楚元王交相類。惟吳梁淮南三國之客,較富文詞,梁客之上者,多來自吳,甚有縱橫家余韻;聚淮南者,則大抵浮辯方術(shù)之士也。
參考書:
《史記》(卷一百六,一百十八)
《漢書》(卷三十六,四十四,四十七,五十一,五十三)
《全漢文》(清嚴(yán)可均輯)
《中國大文學(xué)史》(第三編第三章)
〔1〕 楚元王交 即劉交(?—前179),劉邦同父少弟。隨劉邦起兵,后封楚王。好文藝,集儒生于楚,撰有《元王詩》,已佚。事跡見《漢書·楚元王傳》。
〔2〕 穆生《漢書·楚元王傳》:“元王既至楚,以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卑咨?,又稱白公,《漢書·楚元王傳》東漢服虔注:“魯國奄里人?!鄙旯昱?。初為楚夷王劉戊之傅,武帝時(shí)召為太中大夫。他創(chuàng)立《魯詩》學(xué)派,撰有《魯故》、《魯說》等,已散佚。事跡見《漢書·儒林傳》。
〔3〕 浮丘伯 又稱浮丘公,浮丘系復(fù)姓。漢初齊人?!稘h書·楚元王傳》:“伯者,孫卿門人也?!狈ⅲ骸案∏鸩?,秦時(shí)儒生?!?/p>
〔4〕 韋孟 西漢彭城(郡治今江蘇徐州)人。曾任楚國劉交、劉郢、劉戊三王之傅。戊無道,韋孟作《諫楚夷王戊詩》,后棄位遷家于鄒,作《在鄒詩》?!对卩u詩》一名《述志詩》,《漢書·韋賢傳》云:
“或曰其子孫好事,述先人之志而作是詩也?!卑错f孟系韋賢先人,《韋賢傳》云:“自孟至賢五世?!?/p>
〔5〕 任昉 參看本卷第52頁注〔16〕。所撰《文章緣起》,又名《文章始》,一卷,隋已亡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任昉《文章始》一卷,注:“張績補(bǔ)?!苯駛鞅究赡芗磸埧冄a(bǔ)本。該書論述詩、文、騷、賦等各種文體起源,共八十五題。
〔6〕 吳王濞 即劉濞(前215—前154),劉邦侄,封吳王。景帝時(shí)發(fā)動(dòng)吳、楚等七國叛亂,兵敗逃至東越,被殺。事跡見《漢書·荊燕吳列傳》。
〔7〕 梁孝王武 即劉武(?—前144),文帝劉恒次子。最受竇后寵愛,欲以他為帝嗣,大臣袁盎等反對(duì)。梁王怨望,使人刺殺袁盎,得罪景帝,抑郁而死。事跡見《漢書·文三王傳》。
〔8〕 丁寬 字子襄,漢初梁人。景帝時(shí)從梁孝王抵御吳、楚,稱丁將軍。從田何受《易》,《漢書·藝文志》著錄《丁氏》八篇。田王孫,西漢碭(今安徽碭山)人,景帝時(shí)博士。施仇,字長卿,西漢沛縣(今屬江蘇)人,宣帝時(shí)博士。孟喜,字長卿,西漢蘭陵(今山東嶧縣)人。舉孝廉為郎,曲臺(tái)署長?!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周易》八卷,孟喜章句。梁丘賀,梁丘系復(fù)姓,字長翁,西漢瑯琊諸縣(今山東諸城)人。宣帝時(shí)任太中大夫,官至少府。《漢書·藝文志》著錄《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丁、田、施、孟、梁丘五人事跡見《漢書·儒林傳》。
〔9〕 羊勝(?—前150) 羊勝與公孫詭(?—前150)同為梁王門客。公孫詭多奇計(jì),號(hào)曰“公孫將軍”?!稘h書·文三王傳》載,勝、詭二人曾為梁王謀嗣位,袁盎等反對(duì),梁王與勝、詭使人刺殺袁盎等多人,景帝下令緝捕,梁王遂令勝、詭自殺。韓安國(?—前130),字長孺,西漢梁成安(在今河南)人。先任梁孝王中大夫,武帝時(shí)為御史大夫。事跡見《漢書》本傳。
〔10〕 司馬相如 參看本書第十篇。
〔11〕 明帝 即東漢明帝劉莊(28—75)。
〔12〕 關(guān)于鄒陽為羊勝、公孫詭所讒事,見《漢書·鄒陽傳》:
“梁王始與勝、詭有謀,陽爭以為不可,故見讒?!编u陽于獄中上書自明,“孝王立出之,卒為上客?!薄凹傲菏聰。瑒?、詭死,孝王恐誅”,乃問計(jì)于鄒陽。鄒陽結(jié)交景帝寵姬王美人兄王長君,請(qǐng)王美人于景帝前為梁王說情,事遂解。參看《漢書》本傳。
〔13〕 《西京雜記》 東晉葛洪撰,托名西漢劉歆。原為二卷,后世分為六卷。記敘西漢遺聞軼事及神話傳說。其中記忘憂館作賦事,未見他書。路喬如、公孫乘,不詳。《柳賦》等七篇,內(nèi)容均為詠物頌圣。
葛洪(284—363),字稚川,東晉句容(今屬江蘇)人。除《西京雜記》外,尚撰有《抱樸子》、《神仙傳》等。
〔14〕 劉歆 參看本卷第11頁注〔5〕。
〔15〕 《梁王菟園賦》 敘寫菟園山石、林禽之勝及賓客宴飲射釣之樂,收入《古文苑》?!杜R灞池遠(yuǎn)訣賦》,文已佚。《文選》謝朓《休沐重還道中》唐李善注:“《枚乘集》有《臨灞池遠(yuǎn)訣賦》?!?/p>
〔16〕 《七諫》 西漢東方朔撰。內(nèi)容系悼念屈原。除小序外共有《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謬諫》七段?!墩谢辍贰ⅰ洞笳小返淖髡邊⒖幢緯谒钠捌渥ⅰ?0〕〔27〕。內(nèi)容系列述飲食、女子、宮室之美,招魂歸來。枚乘《七發(fā)》,假設(shè)楚太子有病,吳客往問,用音樂、飲食、車馬、游觀、田獵、觀濤、論道七事啟發(fā)太子,故稱《七發(fā)》。以后稱此類文體為“七體”,或稱“七”。按枚乘首創(chuàng)“七”體,他死時(shí)東方朔方十四歲,《七諫》似不能作于《七發(fā)》之前。
〔17〕 關(guān)于《七發(fā)》的仿作,《藝文類聚》卷五十七引西晉傅玄《七謨序》:“昔枚乘作《七發(fā)》,而屬文之士,若傅毅、劉廣世、崔駰、李尤、桓麟、崔琦、劉梁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紛焉《七激》、《七興》、《七依》、《七疑》、《七說》、《七蠲》、《七舉》之篇。通儒大才馬季長、張平子亦引其源而廣之。馬作《七厲》,張?jiān)臁镀咿q》?!备狄悖??—約90),字武仲,東漢扶風(fēng)茂陵(今陜西興平)人。章帝時(shí)任蘭臺(tái)令史,與班固等共典校書。所撰《七激》,寫玄通子以珍味、駿馬等七事說徒華公子。見《藝文類聚》卷五十七。劉廣,應(yīng)為劉廣世,生平不詳。所撰《七興》已佚,《藝文類聚》卷五十七及《文選·七命》注中存有殘文。崔駰(?—92),字亭伯,東漢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少年時(shí)與班固、傅毅齊名,撰有《達(dá)旨》等詩賦共二十一篇?!镀咭馈芬焉⒇?,《藝文類聚》卷五十七及《北堂書鈔》卷一四二、一四四輯有殘文。
〔18〕 謝靈運(yùn)(385—433) 南朝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入宋任永嘉太守。有《謝康樂集》。卞景,生平不詳?!端鍟そ?jīng)籍志》著錄《七林》十卷,原注:“梁十二卷,錄二卷,卞景撰。梁又有《七林》三十卷,音一卷,亡?!?/p>
〔19〕 曹植(192—232) 字子建,三國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謚思,后世稱陳思王。有《曹子建集》,《七啟》,敘寫玄微子與鏡機(jī)子問答七事。
〔20〕 張協(xié) 字景陽,西晉安平(今屬河北)人,官河間內(nèi)史。有《張景陽集》?!镀呙?,敘寫沖漠公子與殉華大夫的對(duì)話。
〔21〕 《古詩十九首》 無名氏作,非一時(shí)一人所為,或謂出于西漢時(shí),一般認(rèn)為多出于東漢。梁蕭統(tǒng)輯為一組收入《文選》,題作《古詩十九首》。為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重要作品。
〔22〕 李善(約630—689) 唐江都(今屬江蘇)人。曾任崇賢館學(xué)士,后因罪流放,遇赦后專事研究、講授《文選》,從學(xué)者甚多,號(hào)“文選學(xué)”,所注《文選》共六十卷。這里的“并云古詩”等句,系該書《古詩十九首》題下的注文。
〔23〕 徐陵(507—583) 字孝穆,南朝陳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梁時(shí)任東宮學(xué)士,陳時(shí)任尚書左仆射、中書監(jiān),宮體詩代表作家。有《徐孝穆集》?!队衽_(tái)新詠》,是他所編的詩歌總集,十卷。其中題為枚乘所作詩九首,八首見于《古詩十九首》,即《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東城高且長》、《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另一首《蘭若生春陽》,不入《古詩十九首》。按此九首究竟是否枚乘所作,學(xué)者頗多異議。
〔24〕 “隨語成韻,隨韻成趣”二句及下文“畜神奇于溫厚”等句,見明胡應(yīng)麟《詩藪·古體·五言》:“至《十九首》及諸雜詩,隨語成韻,隨韻成趣,辭藻氣骨,略無可尋,而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dòng)天地。”“詩之難,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溫厚,寓感愴于和平;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yuǎn);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蓋千古元?dú)?,鍾孕一時(shí),而枚、張諸子,以無意發(fā)之,故能詣絕窮微,掩映千古?!?/p>
〔25〕 李陵(?—前74) 字少卿,西漢隴西成紀(jì)(今甘肅秦安)人,名將李廣之孫。官騎都尉,漢武帝時(shí)伐匈奴,兵敗降敵。蘇武(?—前60),字子卿,西漢杜陵(今陜西西安)人。武帝時(shí)以中郎將出使匈奴,被拘十九年,守節(jié)不降,后匈奴與漢和好,始得歸國?,F(xiàn)存蘇武與李陵贈(zèng)答詩,學(xué)者疑系后人偽托,參看本書第九篇及其注〔26〕。
〔26〕 淮南王安 即劉安(前179—前122),淮南厲王劉長子,劉邦孫。他因武帝無子,有異志,又因厲王之死,心懷怨望,遂謀反,事發(fā)自殺。事跡見《漢書·淮南衡山濟(jì)北王傳》。
〔27〕 《內(nèi)書》 《內(nèi)書》、《外書》與《中篇》均系淮南王劉安集門客編撰?!稘h書·藝文志》著錄《淮南內(nèi)》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唐顏師古注:“《內(nèi)篇》論道,《外篇》雜說?!薄秲?nèi)書》又稱《鴻烈》,《外書》又稱《淮南外篇》。東漢高誘《淮南子序》稱:劉安與諸儒“共講論道德,總統(tǒng)仁義而著此書,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jīng)道。……然其大較歸之于道,號(hào)曰《鴻烈》。鴻,大也;
烈,明也。以為大明道之言也?!钟惺牌撸^之《淮南外篇》?!薄而櫫摇方?jīng)西漢劉向???,改稱《淮南》,后稱《淮南子》?!吨衅罚稘h書·藝文志》未著錄,書名見《漢書·淮南王傳》中。
〔28〕 八公 蘇飛、李尚等八人均為淮南王門客,號(hào)稱“八公”。
左吳、雷被、伍被事跡見《史記·淮南王傳》。雷被、伍被又見《漢書·淮南王傳》,伍被《漢書》另有傳。
〔29〕 《大山》、《小山》 王逸《楚辭章句·招隱士序》:“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贝颂帯洞笊健?、《小山》系指篇章;高誘《淮南子序》云:“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則以為是人名。
〔30〕 《招隱士》 此文題解不一:王逸《楚辭章句·招隱士序》認(rèn)為系“閔傷屈原”之作;清王夫之《楚辭通釋·招隱士》則云:
“今按此篇義盡于招隱,為淮南召致山谷潛伏之士,絕無閔屈子而章之之意?!?/p>
〔31〕 河間獻(xiàn)王德 即劉德(?—前130),景帝劉啟子。他收集古書,立博士,推崇儒術(shù)。事跡見《漢書·景十三王傳》。
第九篇 武帝時(shí)文術(shù)之盛
? ? ? ?武帝有雄材大略,而頗尚儒術(shù)。即位后,丞相衛(wèi)綰即請(qǐng)奏罷郡國所舉賢良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者。〔1〕又以安車蒲輪征申公枚乘等;議立明堂;置“五經(jīng)” 博士。〔2〕元光間親策賢良,則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3〕又早慕詞賦,喜“楚辭”,嘗使淮南王安為《離騷》作傳。其所自造,如《秋風(fēng)辭》(見第六篇)《悼李夫人賦》〔4〕(見《漢書》《外戚傳》)等,亦入文家堂奧。復(fù)立樂府,集趙代秦楚之謳〔5〕,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作詩頌,〔6〕用于天地諸祠,是為《十九章》之歌〔7〕。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謂之“新聲曲”,實(shí)則楚聲之遺,又?jǐn)U而變之者也。其《郊祀歌》十九章,今存《漢書》《禮樂志》中,第三至第六章,皆題“鄒子樂”。
“朱明盛長,雱與萬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詘。敷華就實(shí),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嘗。廣大建祀,肅雍不忘。神若宥之,傳世無疆。”《朱明》四“鄒子樂”“日出入安窮,時(shí)世不與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沱,遍觀是邪謂何。吾知所樂,獨(dú)樂六龍。六龍之調(diào),使我心若。訾,黃其何不來下!”《日出入》九是時(shí)河間獻(xiàn)王以為治道非禮樂不成,因獻(xiàn)所集雅樂;大樂官亦肄習(xí)之以備數(shù),然不常用,用者皆新聲。至敖游駰飲之時(shí),則又有新聲變曲。曲亦昉于李延年。延年中山人,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坐法腐刑,給事狗監(jiān)中。性知音,善歌舞,武帝愛之,每為新聲變曲,聞?wù)吣桓袆?dòng)。嘗侍武帝,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dú)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币蜻M(jìn)其女弟,得幸,號(hào)李夫人,早卒。武帝思念不已,方士齊人少翁〔8〕言能致其魂,乃夜張燭設(shè)帳,而令帝居他帳遙望,見一好女,如李夫人之貌,然不得就視。帝愈益相思悲感,作為詩曰:“是耶非耶?
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绷顦犯T音家弦歌之。隨事興詠,節(jié)促意長,殆即所謂新聲變曲者也。
文學(xué)之士,在武帝左右者亦甚眾。先有嚴(yán)助〔9〕,會(huì)稽吳人,嚴(yán)忌子也,或云族家子,以賢良對(duì)策高第,擢為中大夫。助薦吳人朱買臣〔10〕召見,說《春秋》,言“楚詞”,亦拜中大夫,與嚴(yán)助俱侍中。又有吾丘壽王〔11〕,司馬相如,主父偃〔12〕,徐樂,嚴(yán)安,〔13〕東方朔〔14〕,枚皋〔15〕,膠倉,終軍,嚴(yán)蔥奇〔16〕等;
而東方朔,枚皋,嚴(yán)助,吾丘壽王,司馬相如尤見親幸。相如文最高,然常稱疾避事;朔皋持論不根,見遇如俳優(yōu),惟嚴(yán)助與壽王見任用。助最先進(jìn),常與大臣辯論國家便宜,有奇異亦輒使為文,及作賦頌數(shù)十篇。壽王字子贛,趙人,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詔,遷侍中中郎;有賦十五篇,見《漢志》。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xué)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愔鬻者以千數(shù)。朔初來,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yǎng)兄嫂。年十二學(xué)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xué)擊劍。十六學(xué)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xué)孫吳兵法,戰(zhàn)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聞?!逼湮霓o不遜,高自稱譽(yù)。帝偉之,令待詔公車;漸以奇計(jì)俳辭得親近,詼達(dá)多端,不名一行,然時(shí)觀察顏色,直言切諫,帝亦常用之。嘗至太中大夫,與枚皋郭舍人〔17〕俱在左右,但詼啁而已,不得大官,因以刑名家言求試用,辭數(shù)萬言,指意放蕩,頗復(fù)詼諧,終不見用,乃作《答客難》〔18〕《見《漢書》本傳)以自慰諭。又有《七諫》(見《楚辭》),則言君子失志,自古而然。
臨終誡子云:“明者處世,莫尚于中,優(yōu)哉游哉,與道相從。
首陽為拙,柳下為工。飽食安步,以仕代農(nóng)。依隱玩世,詭時(shí)不逢。……圣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shí)之宜,無有常家?!庇贮S老意也。朔蓋多所通曉,然先以自愔進(jìn)身,終以滑稽名世,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語,附著之朔;方士又附會(huì)以為神仙,作《神異經(jīng)》《十洲記》〔19〕,托為朔造,其實(shí)皆非也。
枚皋者字少孺,枚乘孽子也。武帝征乘,道死,詔問乘子,無能為文者。皋上書自陳,得見,詔使作《平樂觀賦》,善之,拜為郎,使匈奴。然皋好詼笑,為賦頌多嫚?wèi)颍什坏米痫@,見視如倡,才比東方朔郭舍人。作文甚疾,故所賦甚多,自謂不及司馬相如,而頗詆娸東方朔,又自詆娸。班固云:“其文骫骳,曲隨其事,皆得其意,頗詼笑,不甚閑靡。
凡可讀者百二十篇,其尤嫚?wèi)虿豢勺x者尚數(shù)十篇?!薄?0〕至于儒術(shù)之士,亦擅文詞者,則有菑川薛人公孫弘,字次卿,元光中賢良對(duì)策第一,拜博士,終為丞相,封平津侯,于是天下學(xué)士,靡然向風(fēng)矣。廣川董仲舒與公孫弘同學(xué),于經(jīng)術(shù)尤著,景帝時(shí)已為博士,武帝即位,舉賢良對(duì)策,除江都相,遷膠西相,卒。嘗作《士不遇賦》(見《古文苑》),有云:
“……觀上世之清輝兮,廉士亦煢煢而靡歸。殷湯有卞隨與務(wù)光兮,周武有伯夷與叔齊;卞隨務(wù)光遁跡于深山兮,伯夷叔齊登山而采薇。使彼圣賢其繇周遑兮,矧舉世而同迷。若伍員與屈原兮,固亦無所復(fù)顧。亦不能同彼數(shù)子兮,將遠(yuǎn)游而終古?!?/p>
終則謂不若反身素業(yè),歸于一善,托聲楚調(diào),結(jié)以中庸,雖為粹然儒者之言,而牢愁狷狹之意盡矣。
小說家言,時(shí)亦興盛。洛陽人虞初〔21〕,以方士侍郎,號(hào)黃車使者,作《周說》九百四十三篇。齊人饒,不知其姓,為待詔,作《心術(shù)》二十五篇。又有《封禪方說》十八篇,〔22〕不知何人作,然今俱亡。
詩之新制,亦復(fù)蔚起。《騷》《雅》遺聲之外,遂有雜言,是為“樂府”?!稘h書》云東方朔作八言及七言詩〔23〕,各有上下篇,今雖不傳,然元封三年作柏梁臺(tái)〔24〕,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詩,乃得上坐,則其辭今具存,通篇七言,亦聯(lián)句之權(quán)輿也:
“日月星辰和四時(shí)皇帝,驂駕駟馬從梁來梁王,郡國士馬羽林材大司馬 ,總領(lǐng)天下誠難治丞相,和撫四夷不易哉大將軍 ,刀筆之吏臣執(zhí)之御史大夫。(中略)蠻吏朝賀常會(huì)期典屬國 ,柱欂櫨相枝持大匠。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 ,走狗逐兔張罘罳上林令 ,嚙妃女唇甘如飴郭舍人 ,迫窘詰屈幾窮哉東方朔 ?!?/p>
褚少孫補(bǔ)《史記》〔25〕云:“東方朔行殿中,郎謂之曰:人皆以先生為狂。朔曰:如朔等,所謂避世于朝廷間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時(shí)坐席中酒酣,乃據(jù)地歌曰——
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亦新體也,然或出后人附會(huì)。
五言有枚乘開其先,而是時(shí)蘇李別詩〔26〕,亦稱佳制。蘇武字子卿,京兆杜陵人,天漢元年,以中郎將使匈奴,留不遣。李陵字少卿,隴西成紀(jì)人,天漢二年擊匈奴,兵敗降虜,單于以女妻之,立為右校王;漢夷其族。至元始六年〔27〕,蘇武得歸,故與陵以詩贈(zèng)答:
“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cè),悢悢不能辭。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shí)。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崩盍昱c蘇武詩三首之一“二鳧俱北飛,一鳧獨(dú)南翔。子當(dāng)留斯館,我當(dāng)歸故鄉(xiāng)。一別如秦胡,會(huì)見何詎央。愴悢切中懷,不覺淚沾裳。愿子長努力,言笑莫相忘?!碧K武別李陵。見《初學(xué)記》卷十八,然疑是后人擬作武歸后拜典屬國;宣帝即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神爵二年(前六十)卒,年八十余。陵則在匈奴二十余年,卒,有集二卷。詩以外,后世又頗傳其書問,在《文選》及《藝文類聚》中?!?8〕參考書: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漢書》(卷六,二十二,五十一,五十四,六十五,九十三)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編)
《全漢文》(清嚴(yán)可均輯)
《全漢詩》(丁福保輯)
《中國大文學(xué)史》(第三編第四章)
〔1〕 衛(wèi)綰 西漢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人。文帝時(shí)任中郎將,景帝時(shí)因平吳楚有功,官至丞相,武帝初續(xù)任,旋即免職。《漢書·武帝紀(jì)》:“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qǐng)皆罷?!嗫伞!?/p>
〔2〕 征申公枚乘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六月,議立明堂?!稘h書·儒林傳》載:“(趙)綰、(王)臧請(qǐng)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于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舍魯邸,議明堂事?!闭髅冻耸聟⒖幢緯诎似?。置“五經(jīng)”博士,《漢書·武帝紀(jì)》載:建元五年(前136)春,“置‘五經(jīng)’博士”。
〔3〕 親策賢良 《漢書·武帝紀(jì)》載:元光元年(前194)五月,“詔賢良曰:‘……朕之不敏,不能遠(yuǎn)德,此子大夫之所睹聞也。賢良明于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咸以書對(duì),著之于篇,朕親覽焉。’于是董仲舒、公孫弘等出焉。”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廣川(今河北棗強(qiáng))人。文、景二帝時(shí)任博士,武帝時(shí)任江都王相、膠西王相,曾建議罷黜百家,獨(dú)尊儒術(shù)?!稘h書·藝文志》著錄《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撰有《春秋繁露》等。公孫弘(前200—前121),字季,西漢薛(今山東滕縣)人。早年研究《公羊傳》,六十歲始被召為博士,罷免后又被重新召用,歷任御史大夫、丞相?!稘h書·藝文志》著錄《公孫弘》十篇。
〔4〕 《悼李夫人賦》 漢武帝悼念寵妃李夫人之作?!稘h書·外戚傳》載:“孝武李夫人,本以倡進(jìn)”,甚得寵幸。她死后武帝思念不已,“自為作賦,以傷悼夫人”,辭曰“美連娟以修嫮兮,命珽絕而不長”云云。按漢武帝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上所自造賦二篇”,未注篇名。
〔5〕 趙代秦楚之謳 當(dāng)時(shí)民間歌謠。按《漢書·藝文志》著錄《邯鄲河間歌詩》四篇、《燕代謳雁門云中隴西歌詩》九篇、《左馮翊秦歌詩》三篇、《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等。
〔6〕 李延年(?—約前87) 西漢中山(郡治今河北定縣)人,武帝寵妃李夫人之兄?!稘h書·佞幸傳》載:“延年善歌,為新變聲,是時(shí)上方興天地諸祠,欲造樂,令司馬相如等作詩頌。延年輒承意弦歌所造詩,為之新聲曲。而李夫人產(chǎn)昌邑王,延年由是貴為協(xié)律都尉?!?/p>
《漢書·禮樂志》載:“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diào),作《十九章》之歌。”
〔7〕 《十九章》之歌 即《郊祀歌》十九章。此類新歌與舊時(shí)雅樂不同,內(nèi)容除贊美天地神吵,外,還歌頌其他神靈和祥瑞。其第三至第六章,題《青陽》、《朱明》、《西顥》、《玄冥》,分別祭祀春、夏、秋、冬四神?!妒酚洝窌吩疲骸按焊琛肚嚓枴?,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毕挛牡泥u子樂,胡應(yīng)麟《詩藪·古體·雜言》:“漢《郊祀歌十九章》,以為司馬相如等作,而《青陽》、《朱明》四章,史題鄒子樂名。按四章體氣如一,皆四字為句,辭雖淳古,而意極典明,當(dāng)出一人之手,是為鄒作無疑。”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亦云:“唯《青陽》、《朱明》、《西顥》、《玄冥》四章,注明為‘鄒子樂’,當(dāng)是鄒陽作。陽,景帝時(shí)人,似不逮事武帝。想是當(dāng)時(shí)樂府采其辭以制譜?!?/p>
〔8〕 少翁 西漢齊人,武帝時(shí)方士。以方術(shù)得寵,封文成將軍。
招李夫人魂魄事,見《漢書·外戚傳》?!妒酚洝ば⑽浔炯o(jì)》亦有招魂魄事,“李夫人”作“王夫人”,無武帝詩。
〔9〕 嚴(yán)助(?—前122) 本姓莊,后人因避明帝劉莊諱,或改為嚴(yán),西漢會(huì)稽吳(今江蘇蘇州)人。嚴(yán)忌之子或族家子,曾任中大夫,拜會(huì)稽太守?!稘h書·藝文志》著錄《莊助》四篇、賦三十五篇,均已佚?,F(xiàn)存《喻意淮南王》一篇,見《漢書》本傳。
〔10〕 朱買臣(?—前115) 字翁子,西漢吳(今江蘇蘇州)人。
先為中大夫,后任會(huì)稽太守、主爵都尉?!稘h書·藝文志》著錄朱買臣賦三篇,已佚。
〔11〕 吾丘壽王 字子贛,西漢趙人。以善格五為待詔,官東郡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稘h書·藝文志》著錄《吾丘壽王》六篇、賦十五篇?,F(xiàn)存《議禁民不得挾弓弩對(duì)》見《漢書》本傳,《驃騎論功論》見《藝文類聚》卷五十九,賦篇已佚。格五,《漢書》本傳注引劉德曰:
“格五,棊行?!逗浄ā吩缓?、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p>
〔12〕 主父偃(?—前126) 主父系復(fù)姓,西漢臨淄(今山東淄博)人,武帝時(shí)官至中大夫,后任齊王相。《漢書·藝文志》著錄《主父偃》二十八篇,《漢書》本傳存《上書諫伐匈奴》等三篇。
〔13〕 徐樂 西漢燕郡無終(今天津薊縣)人,因上書被召為郎中。《漢書·藝文志》著錄《徐樂》一篇。現(xiàn)存《上書言世務(wù)》一篇,見《漢書》本傳。嚴(yán)安,原姓莊,西漢臨淄人。原為丞相史,因上書武帝被任為郎中,后為騎馬令。《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安》一篇。
現(xiàn)存《上書言世務(wù)》一篇,見《漢書》本傳。
〔14〕 東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西漢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漢書·藝文志》著錄《東方朔》二十篇,現(xiàn)存《上書》、《諫除上林苑》、《化民有道對(duì)》、《答客難》、《非有先生傳》五篇,見《漢書》本傳。此外《藝文類聚》卷二十三收有《誡子》,《初學(xué)記》卷十八收有《從公孫弘借車》等。
〔15〕 枚皋 字少孺,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枚乘庶子?!稘h書·藝文志》著錄枚皋賦百二十篇,皆不傳。后文說到的“詔使作《平樂觀賦》”,《漢書》本傳“觀”作“館”。平樂館在上林苑中。
〔16〕 膠蒼 一作聊蒼,西漢趙人。與朱買臣、吾丘壽王等并侍武帝左右,《漢書·藝文志》著錄《待詔金馬聊蒼》三篇。終軍(?—前112),字子云,西漢濟(jì)南(今屬山東)人。十八歲上書武帝,召為謁者給事中,遷諫大夫。奉命赴南越,被殺,年方二十余歲?!稘h書·藝文志》著錄《終軍》八篇。現(xiàn)存《白麟奇木對(duì)》、《自請(qǐng)使匈奴》等,見《漢書》本傳。嚴(yán)蔥奇,本姓莊,西漢吳(今江蘇蘇州)人。《漢書·藝文志》著錄常侍郎莊蔥奇賦十一篇,已佚。唐顏師古注:“《七略》云‘蔥奇者,或言莊夫子子,或言族家子莊助昆弟也’?!?/p>
〔17〕 郭舍人 姓郭名舍人,漢武帝寵幸的藝人。事跡見《史記·滑稽列傳》。
〔18〕 《答客難》 《漢書·東方朔傳》:“朔上書陳農(nóng)戰(zhàn)強(qiáng)國之計(jì),因自訟獨(dú)不得大官,欲求試用。其言專商鞅、韓非之語也,指意放蕩,頗復(fù)詼諧,辭數(shù)萬言,終不見用。朔因著論,設(shè)客難己,用位卑以自慰喻?!?/p>
〔19〕 《神異經(jīng)》 《隋書·經(jīng)籍書》著錄一卷,仿《山海經(jīng)》,偏重于記載奇產(chǎn)異物。《十洲記》,《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一卷,記漢武帝召東方朔詢問海內(nèi)十洲物產(chǎn)事。二書均系偽托,《漢書·枚乘傳》不載。參看《中國小說史略》第四篇。
〔20〕 “其文骫骳”數(shù)句,見《漢書·枚乘傳》。骫骳,顏師古注:
“猶言屈曲也?!?/p>
〔21〕 虞初 西漢洛陽(今屬河南)人。《文選·西京賦》李善注:
“初,河南人也。武帝時(shí),以方士侍郎,乘馬,衣黃衣,號(hào)黃車使者?!?/p>
《漢書·藝文志》著錄《虞初周說》九四三篇,已佚。
〔22〕 《心術(shù)》 《漢書·藝文志》著錄《待詔臣饒心術(shù)》二十五篇。顏師古注:“劉向《別錄》云:饒,齊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shí)待詔,作書名曰《心術(shù)》也?!薄斗舛U方說》,《漢書·藝文志》著錄《封禪方說》十八篇,原注:“武帝時(shí)?!?/p>
〔23〕 關(guān)于東方朔的詩,《漢書·東方朔傳》載:朔所撰有“八言、七言上下?!蔽鲿x晉灼注:“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
〔24〕 柏梁臺(tái) 《漢書·武帝紀(jì)》載:元鼎二年(前115)“春,起柏梁臺(tái)”。顏師古注:“《三輔舊事》云以香柏為之。”《柏梁臺(tái)詩》收入《古文苑》,有序云:“漢武帝元封三年作柏梁臺(tái),詔群臣二千石有能為七言詩,乃得上座?!卑亓号_(tái)聯(lián)詩后人疑為偽托。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一考證甚詳:“漢武《柏梁臺(tái)詩》本出《三秦記》,云是元封三年作。……按《孝武紀(jì)》元鼎二年春,起柏梁臺(tái),是為梁平王之二十二年,而孝王之薨,至此已二十九年。又七年始為元封三年?!庇謪⒓勇?lián)句者的某些官名,如光祿勛、大鴻臚、大司農(nóng)、執(zhí)金吾、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fēng)等“皆太初以后之名,不應(yīng)預(yù)書于元封之時(shí)”。
“反復(fù)考證,無一合者。蓋是后人擬作。”
〔25〕 褚少孫 西漢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從王式學(xué)《魯詩》,為博士,見《漢書·王式傳》?!妒酚洝せ袀鳌窋⒋居隗偂?yōu)孟、優(yōu)旃三人事,其后有褚少孫補(bǔ)文云:“臣幸得以經(jīng)術(shù)為郎,而好讀外家傳語。竊不遜讓,復(fù)作故事滑稽之語六章,編之于左??梢杂[觀揚(yáng)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讀之,以游心駭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所補(bǔ)者為郭舍人、東方朔、東郭先生、淳于髠、王先生、西門豹六人事跡。
此處引文即出自褚少孫補(bǔ)作。
〔26〕 蘇李別詩 指蘇武、李陵的贈(zèng)答詩,蘇武《別李陵》見《初學(xué)記》卷十八、《古文苑》卷四。李陵《與蘇武詩》三首見《文選·雜詩》。劉勰、蘇軾、顧炎武、梁啟超等均認(rèn)為是后人擬作。
〔27〕 元始 應(yīng)作“始元”,漢昭帝劉弗陵年號(hào)。始元六年為公元前八十一年。
〔28〕 書問 即《李陵答蘇武書》,見《文選》卷四十一及《藝文類聚》卷三十,內(nèi)容是為他的投降作辯護(hù)。后人疑是六朝人偽作。劉知幾《史通·雜說》:“《李陵集》有《與蘇武書》,詞采壯麗,音句流靡。觀其文體,不類西漢人,殆后來所為,假稱陵作也。遷《史》缺而不載,良有以焉,編于《李集》中,斯為謬矣。”蘇軾《答劉淝書》:
“陵與武書,辭句儇淺,正齊梁間小兒所擬作,決非西漢人,而統(tǒng)不悟,劉子玄獨(dú)知之?!薄端囄念惥邸?,唐歐陽詢奉命編纂的類書,一百卷,引錄古籍達(dá)一千四百余種。
第十篇 司馬相如與司馬遷
? ? ? ?武帝時(shí)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1〕,文莫若司馬遷〔2〕,而一則寥寂,一則被刑。蓋雄于文者,常桀驁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人。
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少時(shí)好讀書,學(xué)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既學(xué),慕藺相如〔3〕之為人,更名相如。以訾為郎,〔4〕事景帝。帝不好辭賦,時(shí)梁孝王來朝,游說之士鄒陽枚乘嚴(yán)忌等皆從,相如見而悅之,因病免,游梁,與諸侯游士居,數(shù)歲,作《子虛賦》。武帝立,讀而善之,曰:“朕獨(dú)不得與此人同時(shí)哉?”蜀人楊得意為狗監(jiān)侍帝〔5〕,因言是其邑人司馬相如作,乃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qǐng)為天子游獵之賦。帝令尚書給筆札。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義。故虛借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于節(jié)儉,因以諷諫。其文具存《史記》及《漢書》本傳中;《文選》則以后半為《上林賦》,或召問后之所續(xù)歟?
相如既奏賦,武帝大悅,以為郎;數(shù)歲,作《喻巴蜀檄》〔6〕,旋拜中郎將,赴蜀,通西南夷,以蜀父老多言此事無益,大臣亦以為然,乃作《難蜀父老》文。其后,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shí)受金,遂失官,歲余,復(fù)召為郎。然常閑居,不慕官爵,亦往往托辭諷諫,于游獵信讒之事,皆有微辭〔7〕。拜孝文園令。武帝既以《子虛賦》為善,相如察其好神仙,乃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嘗為《大人賦》〔8〕,未就;請(qǐng)具而奏之?!币庖詾榱邢芍?,居山澤間,形容甚臞,非帝王之仙意。惟彼大人,居于中州,悲世迫隘,于是輕舉,乘虛無,超無友,亦忘天地,而乃獨(dú)存也。中有云:
“……屯余車而萬乘兮,粹云蓋而樹華旗。使句芒其將行兮,吾欲往乎南娭?!娬空科洳铄e(cuò)兮,雜遝膠輵以方馳。騷擾沖蓯其紛挐兮,滂濞泱軋麗以林離。攢羅列聚叢以蘢茸兮,曼衍流爛痑以陸離。徑入雷室之砰磷郁律兮,洞出鬼谷之掘礨崴魁。……時(shí)若曖曖將混濁兮,召屏翳,誅風(fēng)伯,刑雨師。西望昆侖之軋覩荒忽兮,直徑馳乎三危。排閶闔而入帝宮兮,載玉女而與之俱歸。
登閬風(fēng)而遙集兮,亢鳥騰而壹止。彽徊陰山翔以紆曲兮,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昇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亦幸有三足烏為之使。必長生若此而不死兮,雖濟(jì)萬世不足以喜。
……”
既奏,武帝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意。蓋漢興好楚聲,武帝左右親信,如朱買臣等,多以楚辭進(jìn),而相如獨(dú)變其體,益以瑋奇之意,飾以綺麗之辭,句之短長,亦不拘成法,與當(dāng)時(shí)甚不同。故揚(yáng)雄以為使孔門用賦,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9〕。班固以為西蜀自相如游宦京師,而文章冠天下〔10〕。蓋后之揚(yáng)雄,王褒,李尤,〔11〕固皆蜀人也。然相如亦作短賦,則繁麗之詞較少,如《哀二世賦》,《長門賦》〔12〕。獨(dú)《美人賦》頗靡麗,殆即揚(yáng)雄所謂“勸百而諷一,猶騁鄭衛(wèi)之音,曲終而奏雅”者乎?
〔13〕“……途出鄭衛(wèi),道由桑中,朝發(fā)溱洧,暮宿上宮。
上宮閑館,寂寥空虛,門昇晝掩,曖若神居。臣排其戶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dú)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zhì)艷光,睹臣遷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國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yuǎn)乎?’遂設(shè)旨酒,進(jìn)鳴琴。臣遂撫弦為《幽蘭》《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獨(dú)處室兮廓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有美人兮來何遲?日既暮兮華色衰,敢托身兮長自私?!疋O掛臣冠,羅袖拂臣衣。時(shí)日西夕,玄陰晦冥,流風(fēng)慘冽,素雪飄零,閑房寂謐,不聞人聲?!寄嗣}定于內(nèi),心正于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p>
相如既病免,居茂陵,武帝聞其病甚,使所忠往取書〔14〕,至則已死(前一一七)。僅得一卷書,言封禪事。蓋相如嘗從胡安〔15〕受經(jīng)。故少以文詞游宦,而晚年終奏封禪之禮矣。于小學(xué),則有《凡將篇》〔16〕,今不存。然其專長,終在辭賦,制作雖甚遲緩〔17〕,而不師故轍,自攄妙才,廣博閎麗,卓絕漢代,明王世貞評(píng)《子虛》《上林》,以為材極富,辭極麗,運(yùn)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dòng),長沙有其意而無其材,班張潘有其材而無其筆,子云有其筆而不得其精神流動(dòng)之處云云,〔18〕其為歷代評(píng)禛家所傾倒,可謂至矣。
司馬遷字子長,河內(nèi)人,生于龍門,年十歲誦古文,二十而南游吳會(huì),北涉汶泗,游鄒魯,過梁楚以歸,仕為郎中。
父談〔19〕,為太史令,元封初卒。遷繼其業(yè),天漢中李陵降匈奴,遷明陵無罪,遂下吏,指為誣上,家貧不能自贖,交游莫救,卒坐宮刑。被刑后為中書令,因益發(fā)憤,據(jù)《左氏》,《國語》;采《世本》,《戰(zhàn)國策》;述《楚漢春秋》,〔20〕終成《史記》一百三十篇〔21〕,始于黃帝,中述陶唐,而至武帝獲白麟止,蓋自謂其書所以繼《春秋》也。其友益州刺史任安〔22〕,嘗責(zé)以古賢臣之義,遷報(bào)書有云:
“……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p>
《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適會(huì)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遷死后,書乃漸出;宣帝時(shí),其外孫楊惲〔23〕祖述其書,遂宣布焉。班彪〔24〕頗不滿,以為“采經(jīng)摭傳,分散數(shù)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略者廣博,貫穿經(jīng)傳,馳騁古今上下數(shù)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繆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jìn)奸雄,述貨殖則崇埶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漢興,陸賈作《楚漢春秋》,是非雖多本于儒者,而太史職守,原出道家,〔25〕其父談亦崇尚黃老,則《史記》雖繆于儒術(shù),固亦能遠(yuǎn)紹其舊業(yè)者矣。況發(fā)憤著書,意旨自激,其與任安書有云:“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yōu)畜之,流俗之所輕也。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焙逓榕?,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于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故能如茅坤〔26〕所言:“讀游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斗,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yǎng)士”也。
然《漢書》已言《史記》有缺〔27〕,于是續(xù)者紛起,如褚先生,馮商,劉歆〔28〕等。《漢書》亦有出自劉歆者,故崔適以為《史記》之文有與全書乖、與《漢書》合者,亦歆所續(xù)也;
至若年代懸隔,章句割裂,則當(dāng)是后世妄人所增與鈔胥所脫云。〔29〕遷雄于文,而亦愛賦,頗喜納之列傳中。于《賈誼傳》錄其《吊屈原賦》及《服賦》,而《漢書》則全載《治安策》,賦無一〔30〕也?!端抉R相如傳》上下篇,收賦尤多,為《子虛》(合《上林》),《哀二世》,《大人》等。自亦造賦〔31〕,《漢志》云八篇,今僅傳《士不遇賦》一篇,明胡應(yīng)麟以為偽作〔32〕。
至宣帝時(shí),仍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征能為楚辭者,于是劉向〔33〕,張子僑,華龍,柳褒〔34〕等皆被召,待詔金馬門。又得蜀人王褒字子淵,詔之作《圣主得賢臣頌》,與張子僑等并待詔。褒能為賦頌,亦作俳文;后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寶,宣帝詔褒往祀,于道病死。
參考書:
《史記》(卷一百十七,一百三十)
《漢書》(卷五十七,六十二,六十四)
《史記探源》(崔適)
《中國大文學(xué)史》(第三編第四及第五章)
《支那文學(xué)史綱》(第三篇第六章)
《支那文學(xué)之研究》(日本鈴木虎雄)第一卷
〔1〕 司馬相如(前179—前117) 字長卿,西漢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所撰辭賦甚多,有《司馬文園集》。事跡見《漢書》本傳。
〔2〕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6) 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妒酚洝ぬ饭孕颉贩Q“遷生龍門”,唐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龍門山在夏陽縣,遷即漢夏陽縣人也,至唐改曰韓城縣?!?/p>
所撰《史記》,為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事跡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及《漢書》本傳。
〔3〕 藺相如 戰(zhàn)國時(shí)趙國人,官至上卿。事跡見《史記·藺相如傳》。
〔4〕 以訾為郎 語見《漢書·司馬相如傳》。唐顏師古注:“訾讀與貲同。貲,財(cái)也。以家財(cái)多得拜為郎也?!?/p>
〔5〕 楊得意 《漢書·司馬相如傳》載:“蜀人楊得意為狗監(jiān),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dú)不得與此人同時(shí)哉!’得意曰:
‘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上驚,乃召問相如?!惫繁O(jiān),顏師古注:
“主天子田獵犬也?!?/p>
〔6〕 《喻巴蜀檄》 《漢書·司馬相如傳》載:“相如為郎數(shù)歲,會(huì)唐蒙使略通夜郎、僰中,發(fā)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為發(fā)轉(zhuǎn)漕萬余人,用軍興法誅其渠率。巴蜀民大驚恐。上聞之,乃遣相如責(zé)唐蒙等,因諭告巴蜀民以非上意。”顏師古注:“夜郎、僰中,皆西南夷也。”下文《難蜀父老》,《司馬相如傳》又載:“相如使時(shí),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之不為用,大臣亦以為然?!毕嗳纭澳酥鴷迨窀咐蠟檗o,而己詰難之,以風(fēng)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皆知天子意。”《喻巴蜀檄》、《難蜀父老》二文均見《漢書》本傳。
〔7〕 關(guān)于相如諷諫游獵信讒,據(jù)《漢書·司馬相如傳》載:相如“嘗從上至長楊獵,是時(shí)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野獸,相如因上疏諫,……上善之。還過宜春宮,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賦中有云:“持身不謹(jǐn)兮,亡圖失勢;信讒不寤兮,宗廟滅絕。”《諫獵疏》及《哀二世賦》均見《漢書》本傳。
〔8〕 《大人賦》 《漢書·司馬相如傳》載:“相如見上好仙,……
以為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奏《大人賦》?!鳖亷煿抛ⅲ骸叭澹嵋?,術(shù)士之稱也,凡有道術(shù)皆為儒?!薄按笕?,以諭天子也?!辟x見《漢書》本傳。
〔9〕 賈誼升堂,相如入室 揚(yáng)雄語。語見《漢書·藝文志》:“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意謂相如辭賦造詣高于賈誼。
〔10〕 文章冠天下 班固語見《漢書·地理志》:“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及司馬相如游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于世,鄉(xiāng)黨慕循其跡。后有王褒、嚴(yán)遵、揚(yáng)雄之徒,文章冠天下”。
〔11〕 王褒 字子淵,西漢蜀郡資中(今四川資陽)人,宣帝時(shí)為諫大夫。所撰《圣主得賢臣頌》,以為“圣主必待賢臣而弘功業(yè),俊士亦俟明主以顯其德”,見《漢書·王褒傳》。又有俳文《僮約》,是一篇反映當(dāng)時(shí)奴仆勞苦生活的游戲文章,見《藝文類聚》卷三十五。李尤,字伯仁,東漢廣漢雒(今四川廣漢)人,安帝時(shí)為諫議大夫。受詔與劉珍等撰《漢記》,又撰有賦、銘多篇及《七嘆》、《哀典》等。事跡見《后漢書·文苑列傳》。
〔12〕 《長門賦》 相如為謫居長門宮的陳皇后作。賦中描寫一個(gè)棄婦的寂寞痛苦,以求感動(dòng)武帝。收入《文選》。
〔13〕 《美人賦》 司馬相如游梁時(shí)作。賦中敘述相如不慕女色,以自炫高潔。收入《古文苑》。揚(yáng)雄語見《漢書·司馬相如傳贊》:“揚(yáng)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諷一,猶騁鄭衛(wèi)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按班固引揚(yáng)雄的話非專對(duì)《美人賦》而發(fā)。又,《史記》本傳末“太史公曰”亦有這段文字,但司馬遷早于揚(yáng)雄多年,不可能引用揚(yáng)雄的話,當(dāng)系后人所加。
〔14〕 《漢書·司馬相如傳》:“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后之矣?!顾彝嗳缫阉?,家無遺書。問其妻,對(duì)曰:‘長卿未嘗有書也,時(shí)時(shí)著書,人又取去。長卿未死時(shí)為一卷書,曰有使來求書,奏之?!溥z札書言封禪事,所忠奏焉。”封禪書,見《漢書》本傳。所忠,武帝近臣,曾任諫大夫,事跡散見《食貨志》、《郊祀志》等。
〔15〕 胡安 西漢蜀郡臨邛(今屬四川)人。清嘉慶《邛州直隸州志》卷三十四《人物志》載:“胡安,舊志臨邛人,聚徒教授白鶴山點(diǎn)易洞先生明天文歷象陰陽之?dāng)?shù),司馬相如從學(xué)焉。后乘鶴仙去?!?/p>
〔16〕 《凡將篇》 《漢書·藝文志》:“武帝時(shí)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fù)字。元帝時(shí)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shí)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薄斗矊⑵诽茣r(shí)尚存,宋代已佚。
〔17〕 關(guān)于相如制作遲緩,據(jù)《漢書·枚皋傳》:“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少而善于皋?!薄段骶╇s記》:“枚皋文章敏疾,長卿制作淹遲。”
〔18〕 王世貞 參看本卷第186頁注〔4〕。他撰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藝苑巵言》等?!端囋穾佈浴肪矶骸啊蹲犹摗贰ⅰ渡狭帧?,材極富,辭極麗,而運(yùn)筆極古雅,精神極流動(dòng),意極高,所以不可及也。長沙有其意而無其材,班、張、潘有其材而無其筆,子云有其筆而不得其精神流動(dòng)處?!遍L沙,指賈誼。班、張、潘,指班固、張衡、潘岳。子云,指揚(yáng)雄。
〔19〕 談 司馬談(?—前110),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武帝時(shí)任太史令?!妒酚洝ぬ饭孕颉份d,談“學(xué)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xí)道論于黃子。”所撰《論六家之要指》,見《太史公自序》中。
〔20〕 《左氏》 即《春秋左氏傳》,參看本卷第392頁注〔4〕。
《國語》,《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一篇,相傳為左丘明撰,記載西周末年和春秋時(shí)期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各國貴族的言論,可與《左傳》相參證?!妒辣尽罚稘h書·藝文志》著錄十五篇,戰(zhàn)國時(shí)史官編撰。記述自黃帝至春秋時(shí)諸侯、卿大夫的氏姓、世系及都邑、制作等,后人曾有增補(bǔ)。原書已佚,現(xiàn)有清人輯本多種?!稇?zhàn)國策》,《漢書·藝文志》著錄三十三篇,戰(zhàn)國時(shí)各國史官或策士所輯,西漢劉向編訂,內(nèi)容系記載戰(zhàn)國時(shí)期游說之士的謀略和言論?!冻h春秋》,《漢書·藝文志》著錄九篇,西漢陸賈撰,記項(xiàng)羽、劉邦初起及漢惠帝、文帝時(shí)事。原書已佚,現(xiàn)有清人輯本。
〔21〕 《史記》一百三十篇 《史記》全書有表十篇、本紀(jì)十二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陶唐,即帝堯。堯初定居陶丘(今山東定陶),后遷于唐(今河北唐縣),故稱陶唐氏。武帝獲白麟,《漢書·武帝本紀(jì)》:“元狩元年(前122)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獲白麟?!薄洞呵铩分褂隰敯Ч哪辏ㄇ?81)獲麟,《史記》止于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
〔22〕 任安 字少卿,西漢滎陽(今屬河南)人。因巫盅之禍獲罪,被判死刑。他在獄中致書司馬遷,司馬遷回書,敘述自己不幸遭遇及《史記》撰寫過程。此書即《報(bào)任安書》,見《漢書·司馬遷傳》及《文選》。
〔23〕 楊惲(?—前54) 字子幼,西漢華陰(今屬陜西)人。宣帝時(shí)封平通侯,遷中郎將,后被免為庶人,又因怨望被處死。事跡附見《漢書·楊敞傳》。《漢書·司馬遷傳》載:“遷既死后,其書稍出。
宣帝時(shí),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p>
〔24〕 班彪(3—54) 字叔皮,東漢扶風(fēng)安陵(今陜西咸陽)人。
《后漢書·班彪傳》載:“武帝時(shí),司馬遷著《史記》,自太初以后,闕而不錄,后好事者頗或綴集時(shí)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彪乃繼采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后傳數(shù)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其略論曰:‘……(《史記》)采經(jīng)摭傳,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疎略,不如其本,務(wù)欲以多聞廣載為功,論議淺而不篤。其論術(shù)學(xué),則崇黃老而薄‘五經(jīng)’;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游俠,則賤守節(jié)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濒斞复颂幩淖謸?jù)《漢書·司馬遷傳贊》。
〔25〕 關(guān)于太史職守原出道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系老子李聃,《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唐司馬貞《索隱》:
“藏室史,周藏書室之史也。”藏書室是古代帝王收藏圖書文獻(xiàn)的地方;
史,古代掌管圖書、記事、歷象的官。
〔26〕 茅坤(1512—1601) 字順甫,號(hào)鹿門,明歸安(今浙江吳興)人。嘉靖進(jìn)士,官至大名兵備副使。引文見《茅鹿門先生文集》卷一《與蔡白石太守論文書》,其中“立斗”、“養(yǎng)士”原作“力斗”、“好士”。
〔27〕 《史記》有缺 《漢書·司馬遷傳》列舉《史記》篇目后云:“而十篇缺,有錄無書?!比龂簭堦套ⅲ骸斑w沒之后,亡《景紀(jì)》、《武紀(jì)》、《禮書》、《樂書》、《兵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鳖亷煿抛ⅲ骸靶蚰勘緹o《兵書》,張?jiān)仆鍪?,此說非也?!眲⒅獛住妒吠āす沤裾贰芬詾椤笆闯?,有錄而已”。
〔28〕 褚先生 即褚少孫,參看本卷第415頁注〔25〕。關(guān)于他續(xù)《史記》的事,《漢書·司馬遷傳》張晏注:“元、成之間,褚先生補(bǔ)缺,作《武帝紀(jì)》、《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瘪T商,字子高,西漢陽陵(今陜西高陵)人?!稘h書·張湯傳贊》三國魏如淳注:
“(商)成帝時(shí)以能屬書待詔金馬門,受詔續(xù)《太史公書》十余篇”;顏師古注:“劉歆《七略》云商……與孟柳俱待詔,頗序列傳,未卒,會(huì)病死?!薄稘h書·藝文志》著錄馮商所續(xù)《太史公》七篇。劉歆,參看本卷第11頁注〔5〕。關(guān)于他補(bǔ)《史記》的事,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云:“《史記》所書,年止?jié)h武,太初已后,闕而不錄。其后劉向、向子歆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wèi)衡、揚(yáng)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次撰續(xù),迄于哀平間,猶名《史記》。”
〔29〕 崔適(1854—1924) 字懷謹(jǐn),一字觶甫,浙江吳興人,曾任北京大學(xué)教授。著有《春秋復(fù)始》、《史記探源》等書?!妒酚浱皆础肪硪弧缎蜃C》:“案《漢書》亦有自言出自劉歆者?!端囄闹尽吩讳洝镀呗浴贰ⅰ堵蓺v志》曰錄《三統(tǒng)歷》是也。乃《儒林傳》言經(jīng)師受授,與《七略》相表里;《律歷志》言六歷、五德,與《郊祀志》、《張蒼傳》相牽屬;《天文、地理志》言分野,與五經(jīng)相印證;皆可知其為歆作。
《史記》之文,有與全書乖,與此合者,亦歆所續(xù)也。至若年代懸隔、章句割裂,當(dāng)是后世妄人所增,與鈔胥所脫?!?/p>
〔30〕 《漢書·賈誼傳》除載《治安策》外,也錄有《吊屈原賦》及《服賦》。
〔31〕 關(guān)于司馬遷造賦?!稘h書·藝文志》著錄司馬遷賦八篇。
《藝文類聚》卷三十收有司馬遷《悲士不遇賦》。
〔32〕 胡應(yīng)麟 參看本卷第14頁注〔35〕。主要著作有《少室山房筆叢》、《詩藪》等?!对娝挕るs編·遺逸》:“董仲舒有《士不遇賦》,直致悁忿,殊不類江都平日語。且《漢志》無仲舒賦,偽無疑。太史亦有此賦,尤可笑?!闭J(rèn)為此二賦系“六朝淺陋者”的“贗作”。
〔33〕 劉向 參看本卷第11頁注〔5〕。《漢書·藝文志》著錄劉向所序六十七篇,原注:“《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又劉向賦三十三篇,多已亡佚,現(xiàn)存《九嘆》(見《楚辭》)、《請(qǐng)雨華山賦》(見《古文苑》)等。
〔34〕 張子僑 又作張子蟜?!稘h書·王褒傳》載:“宣帝時(shí)修武帝故事,講論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征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見誦讀;益召高材劉向、張子僑、華龍、柳褒等待詔金馬門?!薄稘h書·藝文志》著錄光祿大夫張子僑賦三篇,已佚。華龍,事跡附見《漢書·蕭望之傳》?!稘h書·藝文志》著錄漢中都尉丞華龍賦二篇,已佚。
柳褒,著作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