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火未熄山東亂:焚書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竹帛煙消帝業(yè)虛
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火未熄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如果你去街上問老百姓,秦始皇該不該“焚書坑儒”,老百姓肯定100%說不應該,因為,他們不懂得秦始皇為什么要“焚書坑儒”。
秦始皇認為當時的儒生、術士有誹謗朝庭、妖言惑眾、以丹術等亂綱之舉,怒而毀焚其書,并坑埋儒、朮之士四百六十余人。
但凡涉及醫(yī)學、農(nóng)業(yè)及其科技之書不在焚毀之列。西漢孔子后人孔安國在〈尚書序〉中皆有記載焚書坑儒的紀錄。當時文人傳"術士坑,六藝絕",六藝大慨泛指丹術耋黃之秘藉一類之書。
其實,“焚書坑儒”的出現(xiàn),并非只是文化思想論爭的結果,其背后是與當時激烈的政治較量和權力的角逐有密切關系的。
焚書。起因是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秦帝國當時實行的“郡縣制”,并提出了“恢復古制,按照古制分封子弟”的要求,遭到丞相李斯駁斥和反對。
后來,李斯據(jù)此向秦始皇提出了“禁止百姓以古非今,借私學誹謗朝政”的建議,得到秦始皇采納,并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同時,限期交出博士館以外私藏的《詩》、《書》等燒毀;
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這就是轟動大秦帝國以及秦國史學界的“焚書”。
從“焚書”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可以看出,其實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和操盤手都是當時的精致利己主義者李斯,可以看出整個“焚書”的前因后果當中,夾雜著太多李斯的“私貨”,秦始皇只不過是一個“被動”的建議采納者,而且焚燒的只是《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和博士館以外私藏的《詩》、《書》等,如果因此“歸罪”于秦始皇,無論怎么說都顯得簡單粗暴了一些。
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之所以引發(fā)了“坑儒”,雖是嬴政采用了李斯的策略,但卻起因于秦始皇當時聽信方士們的長壽之術有關。
秦始皇大權在握,威震天下,他想能長壽不老。嬴政聽信方士關于長生不老的說法,屢次打發(fā)方士到處尋找長生秘訣。想是秦朝萬年,秦王萬年。
其實,世間哪有什么長生不老之秘訣呢?方士們只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奉了圣旨,拿了銀子,煉丹制藥,盡力耍弄各種各樣的花招想讓秦始皇相信有長生之術。
可是,到最后,根本就沒有能找到長生不老的實際招數(shù),于是,方士們再也法子了,他們不再敢覲見秦始皇,只有逃亡了。
方士侯生、盧生等潛逃之后,秦始皇雷霆大怒,當時,方士也屬于儒生,于是,秦始皇命御史抓來儒生,立案審查,秦法嚴酷,懦弱的儒生們頂不住了,便互相告密,案件牽連的人越來越多,涉案人數(shù)多達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震怒之下,下令在咸陽把他們都活埋了,并昭告天下,以示儆誡。
可見,所謂的“坑儒”,主要是起因于秦始皇被方士們欺騙而將涉案的儒生進行坑殺,秦始皇要坑殺的是欺騙他的那些方士們,是謊稱能煉丹制藥,能使人長生不死的方士,是一群行騙邀功、蠱惑人心的方士。
當時,迷信盛行,以“方術”欺瞞行徑而成名的人不少,如羨門高、正伯僑、徐福以及他們的徒子徒孫盧生、侯生、韓眾等等,都是欺騙眾人的方士。
侯生、盧生等迎合了秦始皇想長生不老的需要,謊稱能使秦始皇弄來長生不死之藥。
結果連累了很多儒生被坑殺。所以,“坑儒”原是坑殺方士,但卻因案情牽涉廣,“坑儒”擴大化了,使不少儒生冤死了。
其實,在秦代,雖實行了“焚書坑儒”的政策,但并沒有完全廢儒,有些儒生還當了不小的官,宋代鄭樵說:“陸賈,秦之巨儒也;酈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孫通,秦時以文學召,待詔博士數(shù)歲。陳勝起,二世召博士諸儒生三十余而問其故,皆引《春秋》之義對,是則秦時未嘗不用儒生與經(jīng)學也。”
可見,陸賈、酈食其、叔孫通在秦時已是著名的儒生,他們并沒有被坑殺。
秦始皇之后,秦二世還召儒生問策,所以,“坑儒”并不是針對大多數(shù)儒生,而只是被當時方士案件牽涉到的儒生。
歷史是客觀現(xiàn)實,也只有經(jīng)歷者以客觀公正的身份撰寫才最可信。但是集便是經(jīng)歷者,也會因身份地位不同,立場觀點有異,同樣一件事,結果也會相反或兩樣。何況大多歷史事件是后人撰寫,是否真實,真值得打個問號。
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但人們對于歷史的“看法”與“感覺”,往往會橫看成嶺側成峰,甚至千人千觀!
正如人說的歷史是個小姑娘,怕的是后人的淡妝濃抹,結果完全有可能掩蓋了小姑娘原來自然撲實的天真。人們看到的只是化妝后的小姑娘,脂粉掩蓋了真相,因此有的說丑,但也有的說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