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馬鋪山明代王墓碑考
大同馬鋪山明代王墓碑考
《大同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 2005年01期 呂秀琴(大同市地方史辦公室)
摘要:有關(guān)代懿王朱俊杖的三通墓碑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大同府志》、《云中郡志》和《大同縣志》中關(guān)于代懿王墓址的記載是不正確的,代懿王朱俊杖的墓就在大同城東北的馬鋪山。
一次偶然的機(jī)遇,筆者在大同市城區(qū)東北馬鋪山南麓發(fā)現(xiàn)一被盜古墓。此墓在京包鐵路路北,南距鐵路塔桿約25m,西距鐵路站房25m,墓室內(nèi)沉淀土為盜墓后的回填土,亂磚約1m厚,僅見三通漢白玉碑和一塊102cm×21cm×9cm的殘棺木片。此墓先后兩次被盜,先盜口在前墓室頂端距苫墻1m處,后盜口從墓道上至墓室的苫墻頂。墓道用磚券。墓東、北100m處,還可見土板墻。
一、三通墓碑的內(nèi)容
墓內(nèi)三通碑分別為嘉靖七年(1528年)、十七年(1538年)、二十九年(1550年)碑。據(jù)碑文考證,此墓是代懿王朱俊杖和兩個王妃的合葬墓。三通碑形制各不相同:中間為代懿王碑,碑體高160cm,寬70.7cm,厚19.6cm,正背面均刻有碑文;東側(cè)為王妃張氏碑,碑體高143cm,寬72.8cm,厚20.7cm;西側(cè)為王妃吳氏碑,碑體高155cm,寬79cm,厚23cm。現(xiàn)將碑文抄錄于茲,以為存志。
1、嘉靖七年碑
正面碑文:
代王壙志
王諱俊仗,乃代思王長子也,母妃王氏,成化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生,弘治十二年十月初二日襲封祖爵,嘉靖六年十月十六日以疾薨,享年四十八歲。妃張氏,山西行都司都指揮張?jiān)粗?,生子五人,長充火翟封泰順王,充火羲封河內(nèi)王,充煜封富川王,充火允、充火川俱未封。女三人,長封靈壽郡主,次望江郡主,成章郡主早卒。孫男三人,孫女四人,俱未賜名。訃聞,上輟視朝三日,遣官致祭,賜謚曰懿,仍命有司治喪葬如制。昭圣康惠慈壽皇太后及文武衙門皆致祭焉。以嘉靖七年秋,王宗室至親享有大國,茂膺封爵,富貴兼隆,夫何一疾,遂至不起,豈非命耶!爰述其概,納諸幽壙,用垂不朽云。
嘉靖七年歲次戊子秋七月廿八日立石
背面碑文:
我先王訃聞于朝,上震悼,輟視朝三日,遣官祭葬,命翰林院撰壙志,剝之貞石,顧大行未悉,謹(jǐn)書于石后。惟我先王生而聰明,天性忠孝,安于恬靜,書史之外,游藝翰墨,追跡古人,世味紛華泊如也。嘉靖甲申大同兵變,賊欲援我先王以拒朝廷,用計避出,由是賊不得假借,其勢始孤,易于撲滅之,我先王之力也。上聞而嘉之,賜敕褒以忠義,遣官來慰。夫自古宗王生長富貴,性習(xí)恣染,其見稱于后者,東平、河間而已。我先主享國三十年,忠孝恭儉,終身如一,而避變之節(jié)不污賊手,尤為卓識。千載之下,豈無稱之如河間、東平者乎?謹(jǐn)投淚以書,其端如此。
嘉靖七年歲次戊子秋七月廿八日奉祀長男泰順王充火翟泣血拜撰
2、嘉靖十七年碑
代懿王妃吳氏壙志
妃吳氏,大同人,父釗,母周氏,嘉靖十年八月初一封代懿王妃,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以疾薨,距生成化十四年十一月初五日,享春秋六十一。子,充火翟,嗣代王,妃周氏。孫男一,廷,封泰興王。孫女二,長封太和郡主,配儀賓張邦基;次幼。訃聞,上賜祭,命有司營葬事如制。昭圣恭安康惠慈壽皇太后、章圣慈仁康靜貞壽皇太后暨中宮皆致祭焉。卜本年九月十三月合葬于采掠山代懿王墓。嗚呼!妃以淑質(zhì),選配親藩,享有榮封,貴富兼?zhèn)洌澮詨劢K,夫復(fù)何憾。爰述其概,納諸幽壙,用垂不朽云。
3、嘉靖二十九年碑
代懿王妃張氏壙志
妃張氏,山西行都司都指揮受中城兵馬張?jiān)粗?,弘治十二年十月初三日冊封為代懿王妃,嘉靖二十九年正月初八日以疾薨,距生成化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享壽七十八歲。子五人:長充火翟,嗣代王,妃周氏;次充火羲,封河內(nèi)王,妃史氏;充煜,封富川王,妃彭氏;充火允封寶豐王,妃昝氏;充火川封碭山王,妃張氏。女二人:長靈壽郡主,配儀賓李時熙;望江郡主,配儀賓李應(yīng)春。孫男一,廷,襲封代王,妃陳氏。孫女二,長太和郡主,配儀賓張邦基;次慶云郡主,配儀賓高邦暨。曾孫男一、女一俱幼。訃聞,上賜祭,命有司營葬如制,公主皆遣祭焉。以嘉靖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九日合葬于采掠山之原。嗚呼!妃以賢淑,作配宗藩,蚤受榮封,享有貴富,壽考令終,夫復(fù)何憾。爰述其概,納諸幽壙,用垂不朽云。
嘉靖庚戌孟秋廿九日立石
二、代懿王世系考
代懿王朱俊杖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第五世嫡孫。朱桂原封豫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封代王,次年就藩大同,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去世,謚代簡王。王妃系中山王徐達(dá)之女,仁孝皇后之妹。代簡王有十一個兒子,長遜,封世子,次遜火民封廣靈王,遜火有封懷仁王,遜煤封山陰王,遜火單封襄垣王,遜火斗封宣寧王,遜封阝顯川王。世子遜早逝,孫隱王仕襲封代王,追封其父為代戾王。代隱王生七子,世子成煉冊封代王,弘治二年(1489年)去世,謚代惠王。代惠王生四子,長聰沫,成化十五年(1479年)封武邑王,因淫酗無度,被革去封爵,遷送太原,因其母惠王妃為之梳理才得以復(fù)爵,死后仍封武邑王。朱俊杖即是武邑王之子,襲封代王后,追封其父為思王。
代懿王生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冊封代王。明代諸藩王,大多橫行市井,驕奢淫逸,代簡王朱桂即是典型代表。《明史》記載:“桂性暴……縱戮取材,國人甚苦,告者數(shù)矣”,“桂已老,尚時與諸子遜火斗、遜火有窄衣禿帽,游行市中,袖錘斧傷人”。[1](卷12,P3581)代懿王之父朱聰沫因酗淫無度,曾被革去王位,廢為庶人。代懿王朱俊杖忠孝恭儉,安于恬靜,書史之外,游藝翰墨,淡泊名利,這在明代的皇親貴族中確是難能可貴的。明嘉靖三年(1524年)大同發(fā)生兵變,殺撫臣都御史張文錦,叛兵包圍王宮,脅迫代王共謀舉事,懿王以死相拒,東走宣府,朝廷敕諭嘉其忠貞。嘉靖六年(1527年)薨。
懿王有五子,長充火翟,封泰順王,充火羲封河內(nèi)王,充煜封富川王,充火允封寶豐王,充火川封碭山王,碑文也有明確記載,但清道光《大同縣志》記載:“懿王有十二子”。顯然與碑文的記載有出入。
充火翟為懿王庶子,嘉靖九年(1530年)襲封祖爵。生母吳氏,大同人,她是在其子充火翟襲代王位后被冊封為懿王妃,享年61歲(1478~1538年),故而懿王的墓志銘里沒有提及吳氏,只提到王妃張氏,即山西行都指揮使張?jiān)粗?,弘治十二年?499年)懿王襲封代王時被冊封為王妃,享年78歲(1481~1550年)。懿王有三女,長封靈壽郡主,配儀賓李時熙;次望江郡主,配儀賓李應(yīng)春;成章郡主早逝。
嘉靖十二年(1533年)大同再次發(fā)生兵變,大同總兵官李瑾被殺,代王不愿被叛軍脅迫,微服出城,東走宣府,再次受到皇帝的慰諭。第二年春,總督宣大侍郎張瓚撫定大同亂卒,代王得以返回封地。嘉靖二十六年(1533年)充火翟病逝,謚代昭王。子廷先封泰興王,嘉靖二十八年襲封,萬歷元年(1573年)去世,謚代恭王。子鼐鉉,嘉靖三十六年(1543年)封太平王,萬歷九年(1581年)襲封,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病逝,謚代定王。鼐鉉無子,傳于弟新寧王鼐鈞,又傳子鼎渭,崇禎二年(1629年)鼎渭薨,謚代康王。子彝□襲封,再傳子傳火齊。自代簡王而下,戾王、隱王、惠王、思王、懿王、昭王、恭王、定王、康王、莊王、端王、穆王至十四王傳,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攻陷大同,代王宗室闔門皆死。
三、關(guān)于代懿王墓址的確切地點(diǎn)
明正德年間張欽纂修的《大同府志》卷四有關(guān)代王墓的記載是:“代惠王墓,在府城東十里馬鋪山之原;代思王墓,在府城東十里馬鋪山之原;代懿王墓,在府城東十里采掠山祖陵右?!边@里,對代懿王墓的記載有些含糊其詞,“府城東十里采掠山祖陵右”與“府城東十里馬鋪山之原”顯然不是同一個概念。誠然,馬鋪山也在采掠山范圍之內(nèi),但畢竟不是一回事。既然如此,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記述?很顯然,志書的纂修者對代懿王墓的確切地點(diǎn)尚存有一些疑點(diǎn),只記載了一個大的地理概念,使后人迷惑不解。成書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的《云中郡志》也作了大同小異的記載:“明代簡王墓,在府城東十里采掠山;戾王墓,采掠山;隱王墓,城東五十里,采掠山之原;惠王墓,城東十里馬鋪山;思王墓,馬鋪山;懿王墓,采掠山;昭王墓,采掠山;恭王墓,采掠山;定王墓,采掠山”。[4](卷3,陵墓)再查清道光年間大同知縣黎中輔編撰的《大同縣志》,明代藩諸墓,代簡王桂墓,戾王遜墓,隱王仕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充火翟墓,恭王廷墓,定王鼐鉉墓,并在采掠山。惠王成煉墓,思王聰沫墓,并在馬鋪山。很顯然,這里也沒有明確記載懿王墓就在馬鋪山。
舊志大都因循沿襲前人所修志書,內(nèi)容上多有增補(bǔ),但有些史料以訛傳訛,三通墓碑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澄清了代懿王墓的疑點(diǎn)?!洞笸尽贰ⅰ对浦锌ぶ尽泛汀洞笸h志》對代懿王墓址的記載都是不確切的,代懿王墓就在大同城東北十里馬鋪山,這是毋庸質(zhì)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