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論--楊寧】3.孟子文藝批評觀 1(逐字稿)
????? 我們來講孟子的文藝批評觀,孟子的文藝批評觀當中就已經(jīng)涉及到了很多的關于我們文學閱讀、文學闡釋的方法論問題和基本的觀念問題,所以孟子非常非常重要,以至于我們當今時代再去做文學批評,做文學闡釋的時候,孟子所提出的很多概念命題都需要我們再不斷的去反復揣摩。所以孟子的重要性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當然在進入孟子的時候,我們首先還是要談一下第一個問題,就是孟子的文化意義。我們要了解孟子是處在一個什么樣的文化狀態(tài)下,他才提出他的這些觀點的。當然第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就是孟子其人其書。關于孟子的生平,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去介紹。因為孟子,大家也都知道,孟子名軻,鄒人,山東鄒城的,這樣的一個山東鄒城人,一共活了84歲。中國古代我們經(jīng)常有這樣一說法,叫做七十三、八十四,73就指的是孔子的年齡,84是指的孟子的這樣一個年齡。這兩個年齡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門檻。當然你也可以見,孔子和孟子兩個人活的歲數(shù),尤其在先秦時代,歲數(shù)都是很長的。
?????? 當然我們簡要說一下孟子的人生經(jīng)歷。在他42歲之前,基本上都是在山東鄒城生活。他可以這么說,孟子,他的思想的來源依舊是源于孔子,他是子思子的門人。子思又是誰的學生呢?曾子的學生。曾子又是誰?又是孔子的學生。所以這個思路,整個的過程大家應該能夠很清楚的了解,孔子,曾參,子思,孟子這樣一個傳承的關系。后來因為子思和孟子后來在思想影響比較大,所以后來就形成了所謂的,大家也都知道,叫做思夢學派。思夢學派在宋代以后被譽為是儒家學派的一個正宗。為什么叫做正宗?就意味著其實儒家,儒學還有異端,比如荀子被認為是孔門的異端。而孟子呢,就是思孟學派,被之為儒學的正宗。接下來在他61歲,也就是公元前330到前312年的時候, 61歲前,他四處游歷楚國,游歷齊國、宋國、魏國等等,當然就是跟別人到處進行辯論。接下來公元312年的時候,到他公元前289年的時候,84歲之前回到了鄒國,講學著述,于是跟整個他的弟子,所謂的“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睹献印愤@本書,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孟子》這本書,應該說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版本,因為在《史記》當中就有,《孟子列傳》當中就已經(jīng)記載了關于孟子的篇數(shù)數(shù)量,所謂的孟子7篇,后來又把它分為上下,共14篇,這個是應該沒有什么問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孟子》就是最早期版本的《孟子》。
????? 當然有的同學就該問了,老師,我要學習《孟子》,我會不會像上節(jié)課那樣,也給我列一些參考書,肯定是要列的,《孟子》的參考數(shù)目。我把它分成三類,第一個類就是讀本類。讀本類首先給大家推薦的一本,這個還是老生常談了,這個肯定是必須要看的,文史哲專業(yè)必備的一本書,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當然就有《孟子集注》,中華書局的版本。我還上節(jié)課說過了,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在現(xiàn)代雖然有些觀點看起來是錯的,但是依舊很重要,它的影響很大,甚至有些觀點錯都錯的那么的偉大,錯都錯的那么的精彩。所以朱熹的這本書,大家一定要去多多的去認知,多多的去學習。接下來,如果稍微一個簡易版的版本,還是楊伯峻先生的。上節(jié)課我推薦的是他的《論語譯注》。除此之外,就是《孟子譯注》這本書,也是大家應該具備的。除此之外,大家有空的話,現(xiàn)代人,香港有個叫做劉殿爵的人,他寫過一本書,這本書叫做就叫《孟子》。這本書,它是把《孟子》翻譯成了英語,供西方人閱讀,而且劉殿爵翻譯的這個版本可以是西方人讀《孟子》的一個必備的基本的書目,可見他的翻譯是比較到位的。大家有空的話,建議大家,尤其你搞比較文學,你可以去看一看,你看看他是怎么翻譯的。這個里邊對于我們了解,比如孟子的經(jīng)典的翻譯方式,以及西方人是如何切入理解孟子的儒家經(jīng)典的思想,這都有很大的一個關系,很大的一個幫助。
??????? 接下來就涉及到關于《孟子》的注釋,怎么說呢,就關于《孟子》,因為《孟子》它跟《論語》不太一樣,就是《孟子》它已經(jīng)成篇了,上下的語言的邏輯性比較清晰,不像《論語》就是一些重點章句的一個摘抄,所以會導致《孟子》當中很多句子,它的意義的歧義性沒有《論語》那么的大,所以它的注釋也并不是很多。有代表性的就是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這本書可以說是,如果大家去研究的話,這本書應該是必看的。因為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它是整個第一本,可以這么說是第一本對于《孟子》的注釋的一本書。接下來另外的一本比較有名的就是清代的焦循的《孟子正義》,作為學術研究,你要進一步進入到深入的學術研究當中,這本書是要準備,是要看的,《孟子正義》。
?????? 關于孟子,我再給大家說一下關于孟子還有很多,你要想了解孟子這個人,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孟子經(jīng)常會有一些小故事,比如孟母三遷,比如斷肢欲學,比如始作俑者等等,很多的成語都是出自于《孟子》,所以建議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孟子的一些傳記。比較好的有,比如今現(xiàn)代人臺灣的黃俊杰寫的一本書,就叫《孟子》,現(xiàn)在好像三連書店也有出版,也把它出版了,就叫《孟子》。比如還有楊澤波,他寫的一本叫做《孟子評傳》。《孟子評傳》這本書我稍微說一下,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大套叢書當中的一部中國思想家評撰叢書,這套叢書有上百本,把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重要的思想家全都給他,每一個人都寫了一本非常詳細的一個評傳,當然有關于這個人的人生傳記,他的著述,他的思想主要觀點,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有空的話,不光是《孟子評傳》,你要去看,里邊很多的重要思想家評傳,你有空有時間都應該去看一看。
?????? 接下來我們來談孟子的思想。首先,在進入孟子思想之前,我們首先要談一個問題,就是孟子所面臨的社會情況是什么樣子的?我們在講孔子的時候,我們知道孔子所面臨的社會情況是一個什么樣子,我們管它叫做禮壞樂崩,或者叫禮崩樂壞。而孟子所面對的時代是什么樣子?很簡單,就是百家爭鳴。孟子所處的時代跟孔子不一樣,孔子處在一個春秋時代,而孟子處在戰(zhàn)國時代。孟子的時代是戰(zhàn)國時代,我們經(jīng)常就有一個特點,管戰(zhàn)國時代叫做什么呢?叫做百家爭鳴。但是百家爭鳴,我們現(xiàn)代人一旦提到百家爭鳴這個詞的時候,我們總覺得有一個好處,百家爭鳴往往就好處,為什么呢?每個人都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然后形成不同的流派。我們就跟另外一個概念就聯(lián)系起來了,言論自由。但是言論自由這件事情是不是一件好事呢?當然是好事,但是怕就怕,有自由,但是沒言論,或者是有自由,但是言論是錯的。這里邊我要強調一點,尤其是當代的大學生,我要強調的一點就是什么呢?百家爭鳴不見得會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通常帶來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什么?思想混亂。
??????? 如果大家了解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在孟子時代,他所針對的一個兩大非常重要的一個派別,他的所有的言論針對的一個派別就是楊子和墨子。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現(xiàn)代,這里邊就出現(xiàn)一個非常詭異的事情,就是我們現(xiàn)在老把百家爭鳴當成一件好事,老把言論自由當成一件好事,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的。在孟子的時代,百家爭鳴是一個麻煩。所以有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今天人看待歷史的時候,我們總是帶著一種后來人的一種傲慢,我們總是事后諸葛亮,我們總覺得好像我們現(xiàn)代的眼光是正確的,然后去看待歷史。你去看待歷史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真真正正走入歷史上,你會發(fā)現(xiàn)老子、孔子、孟子往往都不是這么想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在這里邊要跟大家,你學歷史也好,搞文史哲也好,不要帶著你的一種傲慢的心態(tài),你不要簡單地說怎么能夠這樣,當時的人怎么能這么想事情呢?你應該反過來想想,是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有些問題錯了。
?????? 接下來我們繼續(xù)說,孟子既然處在那樣一個時代,百家爭鳴的時代,往往就會出現(xiàn)兩個非常大的時代問題。第一個,從個體方面,百家爭鳴,每個人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所謂的言論自由往往就出現(xiàn)一個什么問題?每個人往往都特別自我。一個很重要的代表就是誰?楊子,他也姓楊,但是沒有辦法,可以是極為異端的學說。大家經(jīng)常聽到的成語叫做一毛不拔,所謂的拔一毛而利天下,就從你身上拔一根寒毛,但是這件事情有利于天下,這件事情你做不做?楊子說我不做。這是一個極端的自私自利之言。當然,自私自利之言,當然也就意味著在當時確實影響很大,也會煽動很多的人心。這樣就會導致一個什么問題?就會導致社會混亂了。每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只考慮自我,不考慮他人,所以說這是一個從個體方面的大的問題。而這種個體方面的問題,就會導致社會、國家出現(xiàn)一個很大的問題。什么問題呢?就是思想混亂。于是接下來,怎么辦?怎么去應對百家爭鳴?孟子說那好,我要給所有的思想找出它的根源。你既然是錯誤的,比如一個人認為人就應該自私自利,那好,接下來里邊我要給你的錯誤的思想,找出你錯誤的根源。難道人應該自私自利嗎?人性的本性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孟子從這個問題上入手。
???????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孟子的所處的時代,百家爭鳴的時代,尤其是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都認為百家爭鳴是好的。不,百家爭鳴在孟子那里是個麻煩,而且它經(jīng)常會誕生出錯誤的思想,而且不受任何的控制。孟子怎么辦?孟子就怎么辦?三個方面,一個要知言,一個要談仁政,最重要他要談人性。所以有的時候我建議大家,你在讀《孟子》也好,在讀孔子也好,尤其是在讀《論語》的時候,我原來上大學的時候讀《論語》,總想跟孔子進行辯論,我總覺得你這么說不對,你這個觀點有問題。但是你跟孔子辯論,其實背后暗含了一個觀點,你覺得你跟孔子是平等的,甚至你有點帶著現(xiàn)代人的觀點,有這種俯視孔子感覺。事實上來講,孔子的問題未必的是我們那么簡單能夠看得上。所以有的時候讀《孟子》,你要知道他處理的是什么問題,他暗自在跟誰對話,那么接下來你就要知道他為什么要說出這些話。因為這種問題,有的時候你可能讀一遍,讀不出來,沒感覺,要多讀幾遍,你才可以感受到《孟子》文章里邊背后的那種冷峻的思想功夫。尤其你讀孟子的文章,你就可以看出,甚至可以學到一些寫文章的功夫,語言極為簡練,但是思維邏輯極為清晰。
??????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他的社會狀況,因為他面臨著這樣一個社會狀況,接下來孟子在哲學上,孟子的哲學思想特別強調道德哲學和人格美。特別強調道德哲學,而道德哲學具體體現(xiàn)在什么身上?體現(xiàn)在他的性善論上,特別強調人的性本善,人性本善。那么這個觀點你會發(fā)現(xiàn),在孔子那里,在《論語》那里,你會發(fā)現(xiàn)人性善觀點提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在《孟子》提的很多。為什么他要提這個問題,還是跟剛才我們說的他所遇到的時代問題有關系。一旦百花爭鳴,到最后,言論自由,思想就會發(fā)生混亂。有的人就認為我就應該利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而且這種言論,確實它也不是說完全沒有道理的支撐,問題是它會造成社會的混亂。怎么辦?于是孟子就要在哲學思想上,從根源上我給你找到,其實人性應該本來就是善的,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善的,所以接下來我們在做的事情的時候,現(xiàn)實生活的惡是應該被我們排除在外的。你做出惡的事情,不要顯得自己還那么的有理由。當然這個問題不是簡單的說你強調人性善就可以了。
?????? 孟子的人性善是通過跟別人的辯論的過程當中,去進行討論了。大家有空去看《孟子·告子上》當中的四組辯論。孟子的所有的關于人性善的思考,都是在探討一個什么問題呢?善的可能性的問題。什么叫善的可能性?就是善到底源自于哪?善到底是源自于人的內在,還是源自于人的外在?善到底是人先天生下來就有的,還是后天慢慢被習得的?這兩種觀點在現(xiàn)代,哪怕到今天,當然你會發(fā)現(xiàn),今天我們基本上好像不再去談人性善,人性惡。這個問題持續(xù)了幾千年,都討論不出來一個結果。因為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就有點像美到底是什么的問題一樣,幾千年持續(xù)討論,到后來我們基本上不討論。但是在《孟子》當中,他一定要強調這個問題。你以為孟子他不懂這個問題嗎?不是的,孟子他對這個問題的考慮,其實有他的社會意義,整個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一種考量。所以恰恰是在孟子的性善論的基礎之上,于是他特別強調什么?強調了善或者是仁義,其實是人最本體的可能性。具體《孟子·告子上》的這4組辯論,孟子非常精彩,具體的講解,因為今天我們是文學理論,我們在這就不帶大家多談,大家有空去看一看。辯論得非常好,非常精彩,你通過《孟子》,你也可以看出他的辯論的功夫。恰恰是在這種性善論基礎上。孟子提出了所謂他的,非常有名的四端之心。當然孟子舉了很多的例子,當然我們在這不再多說。
?????? 接下來孟子還談了一個什么問題?談了一個關于美感的共同性問題。還是在孟子的告子上當中,孟子說出過這樣的一句話,這句話尤其是在美學上非常有名,美學上經(jīng)常會討論這句話,就是叫做什么呢?所謂的同然之美。當然孟子在談論這個話的時候,他是通過一個比喻,他說:“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就是口味對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其實這個道理有點不太能站得住腳,因為我們經(jīng)常說口味,每個人口味其實不太一樣?!岸诼曇玻型犙伞?,每個人相對于聲音都有相同的聽覺。眼睛對于,目之于色也,眼睛對于這個人的外貌,人的容顏,有相同的美感。談到心,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難道獨獨心就沒有相同的相同之處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理也,義也。心的相同之處是什么?是理,是義。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耳,圣人早就懂得了我們內心相通的理義。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就是理義使我心非常高興,就像什么呢,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樣。
?????? 這里邊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他特別強調的是什么?每個人有共同的感官,所以人有共同的美感。第二個,因為人心是相同的,所以對于理義也必定要有相同的愛好。在這個里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孟子的所有的哲學思想,尤其他在道德上面,還是在人格美上面,都特別強調一個字,就是根源和同理,不是一個字,特別強調的是根源性和相同性。就是每個人因為有他的共同的根源,每個人都性善,每個人都有四端之心,每個人的美感都是有共同性,那么接下來他再探討其他的原則,這個前提一旦立住了,后面的理論就可以實行了,就可以生發(fā)出來了。所以我們要追尋孟子為什么要特別強調性善,是因為他要給紛亂復雜的不同的人性,這個人類的表現(xiàn)找到一個共同的根源。找到共同根源之后,這個本一旦立住了之后,人不雖然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本心,都有一個本性。找到了這個本性,然后接下來在本性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大廈,這才是孟子的所有的后面的文藝思想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和核心。
??????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正式進入孟子的文藝批評觀。第一個,我們來說他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在孟子這里提出來之后,后來可以這么說,作為我們中國古代長期以至于現(xiàn)代學術研究當中,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我在講知人論世的時候,我想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引入進來。引入什么呢?如果大家了解的話,尤其是對文藝批評界了解的話,就知道在2014年著名的文學評論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可以說是一時驚起千層浪。這篇文章叫什么?題目很簡單,叫做《強制闡釋論》。而這個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總編輯張江教授,他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強制闡釋。什么叫做強制闡釋呢?他給出了一個問題,他給出了一個定義。他說,“強制闡釋就是指背離文本話語,消解文學指征,以前在立場和模式,對文本和文學作符合論者主觀意圖和結論的闡釋?!闭f的很簡單一點,就是什么呢?當我們在閱讀一個文學作品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尤其是當代的西方文學理論,特別強調把作者刨除在外,我們就強調文學文本,就從文本身出發(fā)看,基于作者他處在一個什么樣的背景下,他處于什么樣的語境下,我們不管。那么這種觀點,你會發(fā)現(xiàn),就會導致什么呢?就會導致有的時候對于作品的闡釋,容易導致一種什么問題?就是隨意闡釋,這種隨意闡釋接下來會產(chǎn)生,還會誕生出相應的文學理論。誕生出相應的文學理論之后,對于文學作品的闡釋,就會導致我們往往是先有理論,再有作品。
??????? 我把這個問題稍微的說一下,理論在先,闡釋在后。張江先生教授的這篇文章,它里邊舉了很多的例子,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如果大家了解的話,它是針對后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文論。他說女性主義文論,你會發(fā)現(xiàn),他當然對于整個文論、文學理論,他是有很大的建樹的,但是在闡釋的過程當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把本來不重要的人物,或者本來不符合作者主觀意圖的人物,成為了闡釋的重點,被他挖掘出來。比如他舉了一個例子,對于從女性主義對于《哈姆雷特》的闡釋,在《哈姆雷特》中,主角毫無疑問是哈姆雷特,但是還有另外一個人,奧菲利亞是一個女性角色。而女性主義在進行闡釋的時候,他會把奧菲亞這個人物角色突出,而把其他人物給他弱化。那么在這個過程當中,他說,你這種闡釋就是理論在先,你把女性主義理論放在前面,闡釋在后面,而以至于對于文本的闡釋,并不是針對文本本身,而是為了什么呢?印證你已經(jīng)有的結論。所以他就管這種闡釋方式是一種強制闡釋。這種強制闡釋論提出了,后來我就感覺他從某種程度上講,跟我們今天所要講的,尤其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知人論世是有著一脈相承關系的。
?????? 為什么張江要提出強制闡釋論?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更多的是受到西方文學理論影響,甚至我們受西方文學理論影響太深,深到什么程度?以至于我們脫離了西方文論話語,我就沒法說話,就沒法進行闡釋,甚至認為什么呢?我們以前固有的、早先的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感覺到了放到今天是失效的。那好,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反對強制闡釋論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挖掘自己自身已經(jīng)有的文論資源。那么可以說孟子的文藝批評觀、知人論世,以及后面要講的以意逆志,可以是對于我們闡釋文學作品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視角,就是這個作者到底應不應該死的問題。法國的羅蘭巴特曾經(jīng)專門說過,提出了一個口號叫作者之死。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一旦作者之死了,作者的原意不存在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作品就成為了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從哪個角度闡釋都可以,你從哪個角度說都可以,只要能夠自圓其說。那么文本到底有沒有一個它相對確定的原初的意義?這是我們在探討孟子文藝批評觀的時候,所需要深入分析的問題。
?????? 接下來我們來談,繼續(xù)來談。第一個問題,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到底是什么含義?孟子知人論世這句話出自于什么?《孟子·萬章下》這一篇,他原話是“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接下來我們稍微的簡單的進行一下分析。什么叫做知人?知人其實指的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要對作者的生平,還有一個是對作者的思想有所了解。就是你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你首先要知道作者這個人是誰,作者這個人他的生平,他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然后他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然后你再去理解這個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你會不會對這個作品的理解更加的深刻。第二個要論世,論世指的是什么?要對作家作品的時代背景有一個理解,這里邊特別強調是時代背景,就是作家作品是在什么時代背景下,什么前提下提出的這樣一個觀點。
?????? 關于知人論世,如果合起來,那就意味著什么?就是知人論世,我們在進行文學閱讀的時候,文學批評的時候,文學闡釋的時候,要站在作者的立場上,這里邊強調作者立場很重要,要體現(xiàn)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正確理解作品的寫作內涵。又要了解作品的生平,又要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它背后反對的,或者它針對的是什么?那種從主觀臆想出發(fā)去理解詩人之志,主觀,不能從主觀臆想出發(fā)去理解詩人的想法。要怎么樣?要了解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研究他的生平事跡,他的思想道德品質,他的人生經(jīng)歷等等一些具體的情況。你只有這樣的,最終他想達到的目的是什么?對于文本,尤其是經(jīng)典文本進行客觀的評價。這就是簡單而言,這就是知人論世的一個理論的內涵。這種文學的方式有沒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尤其是在我們今天,當然孟子那個時代還沒有預料到我們今天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情況,他當然還有沒有預料到會有什么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的問題。但是我們今天再去看孟子的知人論世的理念,或許會對我們以往一直以來跟著西方走的那種文學理論的觀念,起到一個很重要的糾偏的作用。
????? 我們來去談這種知人論世,這種理論有什么樣的價值,或者它有什么樣的意義,我們來談知人論世的理論價值。知人論世它背后其實是一種什么?你想,他要了解這個人,了解作品所處的時代,本質上它其實是什么?文學闡釋過程當中一種還原法。它的一個背后的預設,它把文學作品看成,它是在特定時代產(chǎn)生的一個產(chǎn)物,所以你必須要結合作者的生平來去進行考察。這個可以這么說,是一個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從古代,歷史來講,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而且它比較接近還原了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當然這里邊就涉及到,假如真的放到闡釋學領域當中,我們就涉會追問一個問題,文學作品到底有沒有它的本來面目?文學作品到底有沒有它的所謂的原義?原來的含義,有沒有?應該說是有的,或者說相對來講比較貼近原義的狀態(tài)是有的。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文學理論,尤其是結構主義風行了之后,我們求接受美學風行了之后,我們總覺得原義不重要,我怎么讀才重要,我重點在于讀者的閱讀。這個時候孟子告訴我們,其實未必是這樣。
?????? 第二個,我們看知人論世,它有第二個價值。第二個價值是什么?它非常關注文本的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這個是為什么呢?他其實是將詩書這些古代文獻視為整個歷史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加以闡釋了??梢詮哪撤N程度上講,它體現(xiàn)著整個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一個史學的研究傳統(tǒng)。這種研究傳統(tǒng)就是,你要學會考證,你要學會考據(jù),你不能憑空的,憑借你自己的義理、想法去抒發(fā)你對作品的理解。你所有的觀點,所有的認知,都是要有根據(jù)而言的。那么這個問題可見,就是非常重要。
?????? 這個特別強調了什么?有一個意識,闡釋學的一個語境意識。由此它背后又體現(xiàn)了第三種觀念。剛才我們說的語境意識,接下來又體現(xiàn)出它的第三種觀念。什么觀念?他特別強調語境這個東西對于文學文本意義的決定作用。如果大家了解這個,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在他的《政治無意識》當中上來就說出了一句話,叫做永遠歷史化。歷史化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講,體現(xiàn)背后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處在同一個時代的人,他有著他的共通性,文化他有著時代的共同性。你為什么要去論世?就因為這個人處在那個時代,在那個時代的人,他的思維方式,他有他的共通性。所以文化時代的共通性成為了一個知人論世的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基礎。所以這種研究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可以說是什么呢?提示了我們,語境也好,背景也好,上下文也好,它并不是那種可有可無的襯底,它多多少少會參與到意義的生成當中。比如一個人,你會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語境環(huán)境當中,他都會有他的,比如說特定的語言方式、思維模式。一個人的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并非僅僅是作家個人本人的體現(xiàn),他還會有一種意義產(chǎn)生,這個時代還會對他有影響。所以一個人的寫作多多少少會刻有某些時代的印記。我之前在講文學理論課的時候,反復都提到這樣一個點,那么所以生活這個就很重要。
?????? 當然最重要的接下來第四點,它也就奠定了中國闡釋學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闡釋學理論的基礎。我們中國不是沒有闡釋學,我們有。而且闡釋學基礎強調的是什么呢?是自我與他者,這個他者往往是時代、背景、環(huán)境等等,自我與他人構成的一個體系系統(tǒng)。當然,在這個里面,我們要再簡單談出來一個問題,就是什么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對于作者與世界的這種研究,它是文學職業(yè)研究者職業(yè)化的一個產(chǎn)物。什么意思呢?就是專業(yè)的研究者,就知人論世,你要知道,專業(yè)的文學研究者很難顯示出他們與普通讀者的一個區(qū)別。比如說我是專業(yè)的,你是普通的,你會發(fā)現(xiàn),對于同樣一部文學作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比如同樣對于讀《紅樓夢》,專業(yè)的研究者,你怎么體現(xiàn)出你的專業(yè)性來?從某種程度上講,如果你去談作品的意義,談作品的感受,談作品的啟發(fā)等等,有的時候,專業(yè)還未必能夠勝過業(yè)余的。那怎么辦?我們的專業(yè)性的體現(xiàn)在哪里?我們?yōu)榱司S護自己的職業(yè)尊嚴,于是就要怎么樣?考證作者的生平,談作品涉及到的時代背景的知識。那好,于是接下來就會產(chǎn)生一個很重要的階層,這個階層就會出現(xiàn),叫做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這個階層出現(xiàn)。
?????? 從某種程度上講,你會發(fā)現(xiàn)中文系專業(yè)的與非專業(yè)的讀者在閱讀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或者我說中文系可能說的有點窄,文史哲專業(yè)的與非這個專業(yè)的讀者的一個區(qū)別就是他可以把文本放到一個歷史當中,放在一個特定語境當中去關照它。這就涉及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知人論世的一種闡釋方法,可以說還可能意味著這是維護專業(yè)學者文學研究的職業(yè)尊嚴的一種方式。當然這種說法對不對?我反正我看到有人這么說,我也覺得很有道理。那么接下來各位同學,你自己想想,就是我去研究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我要去知人,我要去論世,我要去考證它的時代背景,這種考證的方法顯得很專業(yè),顯得很到位。但是這種專業(yè)方法是不是從某種程度上講,甚至它還形成了一系列的學術研究的規(guī)范,它是不是在努力的去建構一個壁壘,然后成為了非專業(yè)讀者難以逾越的一個鴻溝?這個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去思考。就是說從文學研究的學科化和體制化問題來去關照知人論世的問題。好,關于知人論世,它的意義,我們先說這么多。
?????? 我們說了它的好處,說它的意義,接下來我們來談知人論世,它也存在一些理論的問題。知人論世存在一些理論的問題,你會發(fā)現(xiàn)任何理論它一定都是有問題的,只要它強調它某一個方面,它在另外一方面的問題就立馬會暴露出來。比如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就是容易出現(xiàn)意圖謬誤的問題。什么叫意圖謬誤的問題?如果講西方文論,或者我們在大一的時候上文學理論的時候,就已經(jīng)談到這個問題了。特別容易導致一種什么呢?先入為主,確實也會先入為主。為什么?因為他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將作者或者對社會的一種先驗理解作用于作品的與解讀。比如我去讀李白的作品,我知道這是李白的作品,跟我不知道這是李白的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你解讀的方式很差異很大。當你知道這個作品是李白的時候,因為你帶有了之前李白的知識,他是浪漫主義的,他是偉大的詩人等等,你再去解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它會對你的解讀方式或者理解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而且影響直接決定,甚至誘導了你闡釋的結果。所以這會導致什么?或者比如這部作品產(chǎn)生于某某戰(zhàn)亂時代,這個時代本身的狀況其實會對你作品闡釋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它也會多多少少會導致剛才我們所說的,就是張江教授所說的強制闡釋的問題。這是第一個問題,這是意圖謬誤的問題,就是你太過于專注于探尋作者的意圖。表面上你是還原意義,事實上你是在重新建構一個意義,表面上你是以一種貌似邏輯的推理的方式然后進行,實際上你是在進行一種終極審判,告訴你他就在這個社會上,這就是這個作家。那么到最后的一個結果就是你采用了一種終極審判式的獨斷論的方法來去解釋作品。
?????? 第二種特別產(chǎn)容易導致一種什么樣的傾向?我們叫做庸俗社會學的傾向。庸俗社會的傾向就是什么?引導讀者把文學作品就等同于什么?如果說,我們每一部作品都知人論世,我們每一部作者都考察他的讀者,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就相當于一個史料。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經(jīng)常會尋求作品與社會,作品與作者之間簡單的直接的對應關系,因果關系或者是象征關系,那么這個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忽視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忽視了什么問題?忽視了作者的個性。忽視了一個作品的審美問題。我們老說審美是超功利的,它是不被作者和時代所局限的,這樣就會導致什么?一種單向的決定論或者是因果論。也不好。這是我們所說的關于知人論世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