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全真祖庭陜西戶縣重陽宮的石刻造像

2021-10-11 15:20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全真祖庭陜西戶縣重陽宮的石刻造像

選自《文物世界》 2008年04期 張方

陜西戶縣重陽宮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修煉成道之地。元初全真教被奉為國教,風(fēng)行于中國北方,重陽宮更是被尊為“祖庭”,地位顯赫。在其極盛時有道士達萬人,建筑規(guī)模極其宏大,眾多高道在此修煉、傳道,以至仙逝,因此也就留存下來大量寶貴的道教石刻藝術(shù)資料。提起重陽宮的石刻藝術(shù),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祖庵碑林所安放的那些具有珍貴文獻史料價值和書法藝術(shù)價值的道教碑石。其實除了這些碑石之外,重陽宮還有一些元明時期的道教石刻造像同樣具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但這些文物卻至今鮮為人知。有鑒于此,本文將對重陽宮所藏的這些石刻造像進行整理并作以簡要考述,以求證于諸方家。

1.老君及二侍女二真人像

此五尊造像現(xiàn)存于重陽宮七真殿內(nèi),造像無銘文,出土地點亦不可考。現(xiàn)將此五尊造像的基本情況介紹如下:

老君坐像,高130厘米,頭戴蓮花道冠,面龐圓胖,眼微闔,滿腮長須。身穿圓領(lǐng)寬袖道袍,腰系帶,結(jié)跏趺坐于方臺之上,裙擺垂疊于臺座前。雕像表情沉著豁達,衣紋簡潔自然。該尊坐像手印比較奇特,左手微握放于胸前,右手拇指掐于中指下節(jié),平放于右膝之上。在道教的老君造像中做此手訣者并不多見,在陜西省延長縣七里村石窟中三清造像中有一尊所做的手訣與此處的老君像相似[1],不過七里村石窟造像的手訣為右手放于胸前,左手大拇指掐于中指,正好與此像顛倒。應(yīng)是做玉清訣。據(jù)《道法會元·明光樞要目》載“:玉清訣,左手大拇指掐中指中節(jié);上清訣,右手大拇指掐中指上節(jié);太清訣,右手大拇指掐中指下節(jié)?!盵2]因此筆者認為此尊造像所做手訣可能為太清訣,代表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而七里村石窟造像所做手訣應(yīng)為玉清訣,代表元始天尊。

二侍女立像,一侍女高114厘米,發(fā)螺髻,面圓胖,右耳戴一花狀耳飾,左耳耳飾殘缺,表情莊嚴。其身穿左衽寬袖道袍,內(nèi)著裙褐,下垂蔽膝,束帶。雙手捧香爐持于胸前,足穿云頭鞋踏于臺座之上。另一侍女高112厘米,發(fā)高髻,中年相。左衽道袍,內(nèi)著裙褐,腰系帶,下部微殘。雙手捧貢物(似印?)于胸前,造像表情慈祥,微露笑容。此種手捧貢物的侍女造像在山西太原的龍山元代道教石窟中是很常見的造型。

二真人立像,像高116厘米,皆束發(fā)戴冠,留山羊胡。身穿右衽寬袖道袍,內(nèi)著裙褐,下垂蔽膝,腰間系帶,裙帶下有扣結(jié),形式各異。雙手重疊抱握于胸前,足穿云頭鞋踏于臺座之上,臺座雕飾做壸門圖案和如意卷草紋的圖案。

此五尊造像出土后雖放置凌亂,但從形式風(fēng)格上來看應(yīng)屬一鋪造像?!抖葱`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中曾對道教的造像活動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凡造像皆依經(jīng)具其儀相, 衣冠華座,并須如法。天尊上帔以九色離羅或五彩云霞,山水雜錦,黃裳、金冠、玉冠。不得用純紫、丹青、碧綠等?!啊闭嫒瞬坏蒙l(fā)、長耳、獨角,并須戴芙蓉、飛云、元始等冠?!啊弊笥叶娼载暙I或持經(jīng)執(zhí)簡,把諸香華,悉須恭肅,不得放誕手足,衣服偏斜。天尊平坐,指捻太無,手中皆不執(zhí)如意塵拂,但空而已。凡天尊、道君、老君左右,皆有真人,玉童、玉女侍香侍經(jīng)?!盵3]因此在老君像旁邊造二侍女二真人侍香侍經(jīng)是符合道教的造像儀規(guī)的,在太原龍山的道教石窟第四窟有一天尊二童子二真人的一鋪五像的造像形式[4],與此處的造像形式相仿,因此,筆者認為這五尊造像應(yīng)是一老君二侍女二真人的一鋪五像的造像形式。

此五尊造像除一鋪五尊的造像形式之外,老君像裙擺垂疊于臺座前的做法以及真人足下石凳上的雕飾壸門圖案和如意卷草紋的圖案都與元代早期的龍山道教石窟的做法相一致,應(yīng)該是受龍山石窟造像風(fēng)格影響所致。據(jù)重陽宮所藏的《披云宋真人道行碑》所載:宋德方在修建完龍山石窟之后,曾涉河赴終南祖庭,會葬重陽祖師,又演道于秦鞏鳳隴之間,建宮觀于燕趙秦晉之間,凡四十余區(qū),后復(fù)到祖庭,直至仙逝[5]。宋德方在修建完龍山石窟之后,又來到了陜西,在西安寶雞一帶修修建了大量的道教宮觀,而這些宮觀的造像的塑造肯定會受到龍山石窟造像形式的影響,因此龍山石窟的道教造像風(fēng)格隨著宋真人的傳教活動而被帶到了戶縣祖庵一帶也是有可能的。另外,此五尊造像在服飾上也有顯著的時代特征,其二侍女造像的道袍皆為左衽,而二真人的道袍卻為右衽,男女服飾有著明顯的區(qū)別,這是元代服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漢族和北方游牧民族服飾文化交融所致。蒙古族男子本以窄袖長袍和套褲為主要服飾,但由于受漢人影響,多改為右衽,但元代婦女的袍服還是以左衽居多。到明代恢復(fù)了漢族統(tǒng)治后,統(tǒng)治者曾頒布禁令禁止婦女著左衽服飾[6],所以明代婦女的服飾又開始沿襲唐、宋漢族服飾的傳統(tǒng)式樣。

從風(fēng)格上來看,此五尊造像頰頤豐圓,人物神態(tài)更傾向于世俗化,服飾線條復(fù)雜,衣褶厚重,沉滯而缺乏飄逸之感,這些都體現(xiàn)了元代雕刻的時代特征。因此筆者認為此五尊造像乃是晚于龍山石窟的元代道教造像。

2.漢白玉童子殘像

現(xiàn)存放于七真殿門前左側(cè),此像是原重陽宮老君殿殿內(nèi)漢白玉老君像旁邊的童子像?!拔幕蟾锩逼陂g老君殿被拆,老君及童子像均遭破壞,現(xiàn)僅存童子殘像。殘像高約73厘米,下部有殘存銘文“長春觀 功德主呂 鐫玉石人匠恒山曲陽 山里”。長春觀建于元代,原在戶縣穆家莊北,屬重陽宮下院,今已不存?!抖丛撿o大使申公提點墓志銘》載:

“壬午,西游祖庭,增葺終南山傅村長春觀,以為菟裘焉。”[7]明弘治五年的《重陽宮廟產(chǎn)碑》亦記載“長春觀地四傾,東至大堰,南至道,西至橡林小水渠,北至道并趙家窠栗園頭”[8],可見元明時期,長春觀一直屬重陽宮,是重陽宮的一座重要下院,規(guī)模宏大。銘文“鐫玉石人匠恒山曲陽”,可知雕此像匠人乃山西恒山曲陽人氏,恒山曲陽素有中國“雕刻之鄉(xiāng)”美譽,是我國北方漢白玉雕像的發(fā)源地及雕塑中心。從漢代起,曲陽石工便用大理石雕刻碑碣諸物,到元代曲陽的漢白玉石雕更是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曲陽石雕藝人楊瓊雕刻的 一獅一鼎"作為貢品被元世祖忽必烈嘆為" 絕藝"】。此漢自玉石雕出自恒山曲陽工匠之手,即使在當時也應(yīng)是為上品。現(xiàn)此像損毀嚴重,但僅從下部的裙擺和殘存的瓔珞依稀能看出當時雕工之精湛。

3.王重陽及二真人像

此三尊像于20世紀 80年代出土于甘河鎮(zhèn)遇仙宮遺址之上,其中主尊王重陽坐像的石座下方右側(cè)刻有銘文 大明正德七年四月十七日,造像施主東嚴村楊榮張戊楊豐造真人像,西嚴村周連李杰,本宮住持康繼"。撼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nèi)傳》記載,重陽遇仙宮乃是于洞真為了彰大祖師仙跡而建,后來其弟子高道寬也曾為 提點甘河遇仙宮事"。 明什 重陽宮廟產(chǎn)碑》也載"妙真庵地東至遇仙宮,女仁義村東北。"到清代據(jù)縣志記載遇仙宮已不存在。

王重陽坐像,高約 160厘米,面近滿月,束發(fā)圓冠,雙耳長厚,額綴垂下,坐于石座之上。身穿寬袖長袍,外罩罩甲,項佩方心曲領(lǐng),腰系帶,帶至腰間挽為花形垂至足下。雙手持笏捧于胸前,表情肅嚴,衣褶線條幾乎完全對稱給人以沉著敦厚、莊重之感。其旁二真人與主尊同高,皆身穿道袍,拱手籠袖,恭敬站立,衣著服飾大同小異。

此三尊像雕工精細,保存完好,紀年準確,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其中王重陽坐像尤為特殊,此像服飾穿著并非道家打扮,手持笏板,頸戴方心曲領(lǐng),完全是漢族士大夫的裝束。更特別的是其長袍外罩罩甲,《明武宗外紀》記載:“正德時,諸軍悉衣黃罩甲,中外化之,雖金緋錦綺亦必加罩甲于上。市井佃民無不效其制,號時世裝。”[10]可見,當時工匠塑造此像是完全是按照當時社會士大夫形象塑造,取法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方法成為當時石刻造像的主要手法。在元明時期道教造像在世俗化方面繼宋以后又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道教造像再也不是“吳帶當風(fēng)”的飄飄仙人,俗骨人相,貼近生活的造型特征仿佛道教神祇就生活在平常百姓之中。

綜上所述,重陽宮現(xiàn)存的這些石刻造像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價值。為我們探尋全真教歷史、全真教藝術(shù)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值得我們重視和做進一步研究。

全真祖庭陜西戶縣重陽宮的石刻造像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昭平县| 平阳县| 雷波县| 浦县| 南宫市| 乌什县| 莱西市| 苏尼特右旗| 尼木县| 二连浩特市| 宜兰市| 万盛区| 柘城县| 富宁县| 黔江区| 清镇市| 厦门市| 奉化市| 临泽县| 松潘县| 霍山县| 睢宁县| 长丰县| 西贡区| 东莞市| 姜堰市| 长兴县| 汉源县| 泽库县| 平谷区| 闻喜县| 阳原县| 五原县| 高雄县| 青铜峡市| 望江县| 岑巩县| 平南县| 正阳县| 普陀区|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