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外國-歐洲17、18世紀-法國美術
巴洛克藝術指因強權擴張和教會支持而流行于十七世紀的德國、弗蘭德斯、西班牙等地的美術風格,洛可可藝術指因經濟繁榮和社會享樂風氣而流行于十八世紀法國等地的美術風格。二者異同如下:
共性方面——皆崇尚精細華貴,不追求正邪兩立,透露宗教情感和貴族享樂趣味。
其一,以構圖方面析之,二者有別于文藝復興藝術的對稱均衡和線性安排,打破了常規(guī)構圖或穩(wěn)定的三角形構圖,多用s形的動態(tài)結構分割畫面。
其二,以線條方面析之,遠非簡練概括的線條、清晰完整的邊緣線,而是崇尚曲線造型,曲折多變,復雜繁褥,極具裝飾性。
個性方面——巴洛克風格強調運動感和力量感,有多重綜合形式;洛可可風格講求優(yōu)雅甜俗并融合異國風情元素。
其一,以色彩方面析之,巴洛克風格傾向強烈、高飽和的色彩對比,色域相對更寬;洛可可風格傾向明快柔和的田園風色彩,注重光線,充滿脂粉氣,浮華柔媚,代表當時貴族富豪的審美趣味。
其二,以題材方面析之,巴洛克風格描繪世俗景象或神跡場面,題材帶有戲劇性和浪漫主義色彩,既有奢華莊重的一面,也有自然寫實的一面;洛可可風格則直接描繪或借宗教題材隱喻上流社會輕佻浮華的歡愉生活,迎合宮廷貴族的趣味。
其三,巴洛克風格還是雕塑、繪畫、建筑的綜合形式;洛可可風格受到東方美學趣味影響,比如中國工藝品的輸入使得一些藝術收藏家的趣味發(fā)生了變化,在法國18世紀壁毯、紡織品、瓷器、家具上??梢姷綆в袞|方趣味的人物。
17世紀
嚴正、高貴、酷愛秩序

烏?!敦S盛》
普桑被譽為“法國繪畫之父”、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

《阿卡迪亞的牧人》

《薩賓婦女被劫》

《詩人的靈感》

《臺階上的圣家族》

《摩西遇救》




《四季》
勒絮埃爾作品令人感到親切可及的樸實自然。

《朋友聚會》

勒布倫《塞古埃大臣》

米涅爾《持葡萄的圣母》

瓦朗丹《所羅門的裁決》

香拜涅《男子肖像》
洛蘭被譽為“大自然的歌手”。

《帕里斯的評判》
拉圖爾被譽為“燭光畫家”。

《木匠圣約翰》

《燈前的瑪德萊娜》

路易·勒南《農民一家》
18世紀
微細輕巧、繁瑣華麗
洛可可藝術是以上流社會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的艷情藝術;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yōu)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難,從而在反映現實上邁進了一大步。

華托開創(chuàng)了雅宴體,《舟發(fā)西苔島》

華托《熱爾桑花店》

華托《小丑》

布歇是皇家美術學院院士,《浴后的狄安娜》

布歇《蓬巴杜夫人》

弗拉戈納爾《秋千》

弗拉戈納爾《門閂》

弗拉戈納爾《浴女》

利戈《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格勒茲《鄉(xiāng)村的訂婚》

夏爾丹《銅水罐》

夏爾丹《煙斗與茶壺》

夏爾丹《集市歸來》

夏爾丹《午餐前的祈禱》

夏爾丹《鰩魚》
洛可可建筑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其紋樣花飾具有纖細輕巧、華麗繁縟的特性,弧線用c型、s型或漩渦型;尤其愛用貝殼、漩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多連成一體;室內建筑部件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流于矯揉造作;室內墻面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精致復雜。其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在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方面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甚至文學藝術都發(fā)生了影響。
凡爾賽宮主體建筑為古典主義風格,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被譽為“立體的詩篇,凝固的畫卷”,是世界五大宮殿(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之一。其接待大廳有鏡廳和鏡廊之稱。

《凡爾賽宮》

烏東《伏爾泰坐像》

烏東《狄德羅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