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3.4.6 康有為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6、康有為(公元1858—1927年)
? 戊戌變法運動的領導者,后來成為一個尊儒保皇的反面人物。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曾做過清朝政府工部主事。
? 康有為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他早年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敗,又受到西方民主政治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積極鼓吹改良主義理論,從一八八八年至一八九八年先后七次上書光緒皇帝,提出變法主張。他在《公車上書》中建議光緒:“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在另一篇上書中又提出“富國、養(yǎng)民、教士、練兵”的“自強雪恥之四策”。他還先后組織“強學會”、“圣學會”、“保國會”,辦報紙,寫了《大同書》,宣傳變法主張。他的變法主張得到光緒的贊同,一八九八年光緒任用他和譚嗣同、梁啟超參與政事,試圖變法。后來頑固派的代表慈禧太后重握政權,維新運動遂告失敗。變法運動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涤袨槭钱敃r代表資產(chǎn)階級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但是,康有為的變法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觸動封建的反動統(tǒng)治。教員指出:“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1]
? 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逃往日本,組織“?;蕰?,與孫中山先生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派相對立,成為反動的政治派別。辛亥革命后,他主張“虛君共和”,認為“中國帝制行已數(shù)千年,不可驟變;而大清得國最正,歷朝德澤淪洽人心。”[2]一九一七年,他和張勛策劃復辟,并為宣統(tǒng)擬了“復辟登極詔”等十幾道詔書,成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復辟的祖師”[3]。
? 康有為在鼓吹維新變法時,曾和嚴復、譚嗣同一起,對頑固派提倡的儒學、封建禮教進行批判。認為“方今之病,在篤守舊法而不知變”,提出“能變則存,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則亡”[4]的思想。但是,這種批判是很不徹底的。他宣揚“孔丘之圣,光并日月,孔丘之經(jīng),流亙江河”[5]。并杜撰了孔丘“托古改制”,來論證他的變法主張符合“圣人之道”。變法失敗后,其尊孔活動更加變本加厲,積極為袁世凱、張勛復辟制造輿論。他組織“孔教會”、“孔道會”,創(chuàng)辦《不忍》雜志,叫嚷“凡普大地萬國之人,雖欲離孔教須臾而不能也”,“若今不尊孔,自則非待烹滅絕種而何。”[6]一九一六年他提出要把孔教作為“國教”寫進憲法,一九一七年他致電黎元洪等人,“請飭全國祀孔仍行跪拜禮”,還主張在全國各地建孔廟,老百姓都要進廟跪拜。簡直是荒謬至極、反動透頂。
? 康有為在哲學上鼓吹唯心論、人性論和庸俗進化論。他把天看作是物的靈魂,人皆有“不忍之心”,社會歷史是以人性、人欲為基礎的。他把事物的變化,說成是“循序而行”的量變,“欲驟變而不能也”,根本否認質(zhì)變,以此作為他主張改良、保守,反對革命、前進的理論根據(jù)。
? 主要著作有《新學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大同書》和《戊戌奏稿》等。
注:
[1] 《毛澤東選集》一卷本1360頁。
[2] 《共和救國論》。
[3] 《魯迅全集·趨時與復古》。
[4] 《上清帝第六書(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
[5] 《請尊孔圣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為紀年而廢淫祠折》。
[6] 《孔教會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