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你對世界末日的迷戀,可能是一種媚俗

2020-11-16 12:49 作者:新周刊硬核讀書會  | 我要投稿



千年前與自然搏斗的人類祖先們,在現(xiàn)代人的心靈里留下了印記。電影、文學、繪畫中的末日,滿足了我們“隱秘的幻想”。


?作者?| 程遲

?編輯?| 蕭奉


如果說風行全世界的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是人們喜愛的火鍋,那么這些電影里的“末日”就像火鍋底料,是必不可少的配方。


在《X戰(zhàn)警》里,黑鳳凰毀天滅地,來自埃及的反派“天啟”領著四騎士帶來末日,未來的邪惡人工智能讓金剛狼不得不穿越時空讓世界重啟……


《X戰(zhàn)警:天啟》里的天啟。圖/豆瓣



在《復仇者聯(lián)盟》的終結之戰(zhàn),滅霸的響指也是末日終結和死亡的象征。


在《雷神:諸神黃昏》里,漫威更是直接大膽地參考了北歐神話里,“諸神的黃昏”這個諸神死于末日的傳說。

?

科幻電影和末日幾乎無法分割。除去上面提到的超級英雄,《2012》《第九區(qū)》《掠食城市》《瘋狂的麥克斯》等科幻電影都給我們描述了末日的無數(shù)種可能。

?

而在《三體》《云圖》等等科幻文學里,人類末日也是游蕩在全書的陰影。

?

為什么人們會著迷于末日的故事?末日的意象對人類而言,意味著什么?

?

從創(chuàng)世到末世

?或許對人類而言,對“末世”故事感到親切,是幾千年的文化在基因里的積淀。

?

人類最早的史詩是兩河流域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它講述的是半人半神的君主吉爾伽美什為讓好友恩奇都(ENKIDU)復活而經歷的漫長旅程。里面有一段水神伊亞為阻止眾神之王用洪水滅世,制造方舟以幫助人類和動物的故事。


《吉爾伽美什》是最早的史詩,此為譯林出版社2018年版本,譯者為 趙樂甡。圖/譯林出版社



這一段故事就是《圣經》中“諾亞方舟”篇章的原型。

?

不只是在兩河流域,在依賴自然的古代世界,“末日”是無法回避的話題。

?

在埃及神話里,關于末日的說法在《亡靈書》中有記載:太陽神阿吞說,他將會將現(xiàn)行的世界與秩序全部毀滅,讓世界回到原初——除了造物者以及冥王奧西里斯之外,所有的事物都不復存在。

?

壁畫中的冥王奧西里斯審判進入冥界的靈魂。圖/維基百科

埃及神話中的奧西里斯,既是冥王,也是農業(yè)、植物之王。由此可見,在尼羅河兩岸發(fā)展起來的埃及,河水既代表了生命,也代表著死亡。對早期的埃及人來說,每一次橫掃家園的洪水,都是一次“末世”。

?

在印度神話里,與梵天、毗濕奴并列三大神的濕婆,是毀滅之神。傳說濕婆的坦達瓦之舞是毀滅之舞,而濕婆的第三只眼則能噴射出毀滅萬物的火焰。但濕婆雖然是用暴雨、閃電、雷等毀滅世界的神,他也是可以治療疾病的治愈神祇。

?

在北歐神話里,最著名的終結之戰(zhàn),名為“諸神黃昏”。它不是一場單一的災難,而是一連串以諸神死亡為結局所組成的災難。


南方的火焰巨人、東方智慧巨人密米爾、大蛇耶夢加得、地獄惡犬加姆……向阿斯加德的奧丁、索爾、洛基等諸神發(fā)動了進攻——大戰(zhàn)結果是戰(zhàn)場上堆滿諸神的和巨人的尸體,星空從蒼穹落下,時間也不復存在,宇宙只剩下一片死寂的大沉默。


《雷神3:諸神黃昏》中的諸神之戰(zhàn)。圖/維基百科

在災難之后,新世界重啟,生命往復循環(huán)。

?

在中國,最著名的末世神話應當是女媧補天的傳說。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大戰(zhàn),共工失敗后,頭撞不周山,天空因而塌陷,天河之水傾瀉而至,人類面臨末世,是女媧用五色石補天讓世界免于災難。

?

可以看出在中國神話里,末世也與洪水密不可分。

?

在有記載的古文明創(chuàng)世中,“末日”幾乎是無可回避的一種景象,人類由此產生了一整套與自然災害、末日等息息相關的風俗。在弗雷澤的《金枝》中,記載了原始風俗與信仰之間的關系,關于“神的死而復生”以及各種創(chuàng)世與神話而衍生出的各種巫術,弗雷澤稱為“消極巫術”。

?

《金枝》是弗雷澤研究人類早期宗教的經典人類學著作。圖/商務印書館

人類的角色在最早期是“消極的”,因為人類在當時并未發(fā)展出能夠改造自然的力量。但是為何在今日,人類依然如此迷戀“末日”的景觀?在2009年,好萊塢甚至依據瑪雅歷法和神話中的“2012世界末日說”而專門拍攝了電影《2012》。

?

“末日”在流行文化里為何如此重要?已經擺脫蒙昧的我們?yōu)楹螘小澳┤涨榻Y”?

?

?冷戰(zhàn)陰影下的末日想象

?今天,我們的“末日情結“,已經與原始時期全然不同——人類的敵人不是蠻荒而又強大的自然,而是人類自身。


近些年的好萊塢科幻與流行文化中的科幻設定,與冷戰(zhàn)時期美蘇兩國的“核威懾”密不可分。

?

庫布里克根據彼得·喬治的小說《紅色警戒》而改編的電影《奇愛博士》里,空軍將領杰克·瑞下令攜帶核彈頭的部隊在蘇聯(lián)投擲炸彈,而蘇聯(lián)則啟動“末日機器”對在蘇聯(lián)境內爆炸的核彈進行報復。本片雖然是諷刺喜劇科幻,但是為后來好萊塢末日題材的電影提供了新的思路。

?

《奇愛博士》帶有明顯的對冷戰(zhàn)“核威懾”的諷刺。圖/豆瓣

這種“反核”思潮不僅在好萊塢電影中被體現(xiàn),在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中,也被展現(xiàn)出來。

?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隨著技術的更新和美蘇間太空競賽的進行,一種“入侵“的敘事成為最受追捧的類型。冷戰(zhàn)時期對蘇聯(lián)滲透的恐懼,投射在當時的好萊塢電影里。衍生出《怪形》《異形》這樣的外星生物入侵的電影。


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督K結者》系列,誕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雖然此時的科幻似乎從“冷戰(zhàn)”的陰影中擺脫出來了,但是電影中的“末日”是高發(fā)達的“天眼系統(tǒng)”所啟動的,而主角則是施瓦辛格飾演的人工智能。此時好萊塢電影仍然反映出人們對“他者”所持的巨大恐懼。

?

《終結者》里的末日景象。圖/豆瓣

這種對“他者”的恐懼并有隨著冷戰(zhàn)的停止而結束。在“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似乎擺脫了危機,但是另一種文化沖突卻正在襲來。

?

塞繆爾·亨廷頓對文明間的沖突有過非常明確的表述,他說:“在冷戰(zhàn)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統(tǒng)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識形態(tài)所分離,卻又被文化統(tǒng)一在一起……社會被意識形態(tài)統(tǒng)一在一起,卻又被文明所分裂?!?/p>

?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繆爾·亨廷頓著,周琪譯

新華出版社2010年出版

圖/新華出版社

這種文明間的沖突不斷累積,直接導致了9·11事件。


9·11事件中,雙子塔的倒塌、五角大樓的沖撞,都有著強烈的“好萊塢式”末世感??植婪肿铀坪鯇⒑萌R塢電影中的橋段搬進了現(xiàn)實。


在9·11之后,美國的“末日科幻”又迎來了小高潮。2002年根據游戲改編的《生化危機》上映,“僵尸末日”的時代開啟,之后《活死人黎明》《我是傳奇》等電影在銀幕上大放異彩。而2004年斯皮爾伯格所拍攝的的《世界之戰(zhàn)》中,主角為了保護家庭而與忽然降臨的外星人纏斗,是非常明顯的針對當時美國境況的影射。


貝爾等人的絕境求生真人秀在此時興起,大量關于“末日”的紀錄片也被制作出來,同時,美劇《行尸走肉》也成為無數(shù)劇迷的最愛。


《世界重啟(修訂版)》,[英]劉易斯·達特內爾著,秦鵬譯,未讀出品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出版

本書中詳細地介紹了在文明毀滅之后,普通人需要的關于“重啟世界”的必要知識

圖/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年前后,“末日”又有了一次轉向,影視工業(yè)的發(fā)展,和美國境內的環(huán)保思潮興起。人們將“末日”與“自然”更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最明顯的例子是卡梅隆的《阿凡達》,該片用最先進的3D技術,成為了科幻的集大成者。它將反戰(zhàn)、太空拓荒、神話、環(huán)保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元素雜糅在一起,成為了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環(huán)保片”。

?

《阿凡達》將各種元素雜糅在一起。圖/豆瓣

其后,《猩球崛起》《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等一系列的“末日”意象,都與環(huán)境息息相關。


?末日上癮

?對末日的著迷不僅僅是好萊塢的獨有,在中國作家劉慈欣的《三體》里,劉慈欣將“三體文明”放到“人類文明”的對立面,整個故事圍繞著三體文明可能給人類帶來的末日展開,而這種“發(fā)現(xiàn)-危機-對抗-威懾-解決”的敘事結構,與美蘇冷戰(zhàn)時期的“核威懾”敘事頗為類似。

?

而在更早期的英國作家托爾金的《魔戒》宇宙中,希望摧毀世界制造新秩序的索倫,也是末日的象征。而《魔戒》中的許多設定又與《圣經》等文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

《魔戒》,托爾金著作, 鄧嘉宛 / 石中歌 / 杜蘊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

這些“啟示錄”式的故事,又可以回溯到文明初期的神話文本,“生存-受難-復活”的故事已經被人類傳頌了千年。

?

但我們好奇的是,為何在今天,在好萊塢引領的流行文化里,末日如此讓人上癮。

?

今年九月中旬,美國東部海岸成為了全球關注的地區(qū)——這次是因為東部山火所帶來的“末日景象”。來自俄勒岡和加州的大火持續(xù)焚燒著山林,山火造成的污染則制造了現(xiàn)實的“末日“。

?

舊金山市呈現(xiàn)出了與科幻片《銀翼殺手2049》一樣的末世景象,人們驚異于電影里的這種對未來的預見性。末日景觀特有的詭異美感,讓許多社交網絡紅人爭相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qū)拍照。

?

加州山火與《銀翼殺手2049》中的景觀十分相似。圖/豆瓣

這種行為并不僅僅是社交網絡上的獵奇,加州的山火滿足的不僅是人們的“末日想象”,它還滿足了人們潛意識中的“后田園(自然田園)”期待。

?

在英國學者特里·吉福德的《田園》中,他表達了人們對于“后田園”的期待。后田園的特征是:人們有謙卑之心,對創(chuàng)生與毀滅同在的動態(tài)平衡宇宙有所認識;對認知內在過程與外在自然相互影響能夠感知;兼容人與自然,反對壓迫自然。


除卻人類對“自然田園”的本能期待,人們對末日上癮的另一個原因則可以在佛洛依德這里找到答案。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類有兩種本能,一種是愛欲或者性本能,另一種是“死亡本能“。這種本能是把有機的生命帶回到無機物狀態(tài)。這能夠解釋人類個體對“末日”的隱形期待如何不斷地在流行文化中變化,并且始終舉足輕重。


《弗洛伊德心理學》中詳細解釋了人類作為群體,對久遠“創(chuàng)傷”的集體性回應。圖/豆瓣



另一種則是從群體方面來解釋。弗洛伊德說,良心的本質,就是“社會性焦慮”?,F(xiàn)代社會能夠給個體、集體所造成焦慮的原因數(shù)不勝數(shù),不管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讓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對“末日”的敘述著迷。

?

弗洛伊德進一步提出了“創(chuàng)傷理論”,創(chuàng)傷本指的是物理的損害,經過佛洛依德的闡釋,創(chuàng)傷也可以是人類心靈所受的損害。他觀察到,人類集體承受到的毀滅、打擊,會在人類意識和文化中產生影響。

?

也就是說,千年前與自然搏斗的祖先們,在現(xiàn)代人的心靈里留下了印記。電影、文學、繪畫中的末日,滿足了我們“隱秘的幻想”。

?

消費社會與景觀社會造就的“媚俗末日”

?回想我們遇見的各種“末日景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都是產自“好萊塢”。近年來的國產片中的“末日”,也是標準的“好萊塢式審美”,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被稱為中國科幻里程碑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的末日景觀,非常“好萊塢”。圖/豆瓣

影片取得的巨大的票房成功能夠說明,盡管對特效大片有諸多批評,但是許許多多的觀眾仍然愿意為了這樣的“末日景觀”買票入場。

?

人類對“末日”有出于本能的偏好,但是這種偏好,被所謂的“景觀社會”放大了。在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中,他說:“影像的流動勢如破竹,這一流動的影像類似于隨意控制這個客觀覺得世界的單一化的內涵的他人?!癫粩嗟亩秩我獾钠嬉u一樣,它不留時間給反思,并完全獨立于觀眾可能對它的理解或思考。”


購買電影票、書本或者繪畫的觀眾,以服從的姿態(tài)進入作為商品的“末日”。于是在滿足了本能偏好后,消費行為本身讓末日的景觀有了價值。人們觀看各種各樣的末日,就像挑選商品。

?

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分析了商品社會中的一切是如何成為“景觀”的

圖/南京大學出版社



而現(xiàn)代消費社會的一個特征便是“媚俗”。在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里,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工業(yè)和平民化,使得媚俗激增。物品由一切記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截然不同的符號組成。

?

很顯然,在當下“末日”已經成為一種消費符號。在電影的海報上、書籍的封面上、雜志的頭版上,末日的景觀一次又一次地在消費社會中得到體認。越來越多的“末日”,讓人們逐漸對“末日”麻木。

?

讓·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是研究消費社會中人的“異化“的經典

圖/南京大學出版社


從久遠的創(chuàng)世神話,到現(xiàn)在的超級英雄,人類文明中的“末日”經過了數(shù)次流變。它帶有人類最樸素的認知、恐懼和期待。

?

但愿“末日之美”不要成為消費主義泡沫中盛放的一朵虛妄之花。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硬核讀書會】原創(chuàng)內容,未經本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你對世界末日的迷戀,可能是一種媚俗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洪雅县| 义马市| 玉溪市| 郓城县| 噶尔县| 广灵县| 颍上县| 盘山县| 嘉善县| 伊通| 大庆市| 西城区| 宝坻区| 应用必备| 塘沽区| 威远县| 万源市| 富蕴县| 西乌| 礼泉县| 会理县| 扶绥县| 巴林右旗| 浑源县| 白城市| 容城县| 镇巴县| 通江县| 孟津县| 东阿县| 万山特区| 阿坝县| 西林县| 囊谦县| 平顶山市| 富宁县| 松阳县| 罗田县| 崇左市| 霞浦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