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紅樓夢|12 秦可卿與林如海隱喻謬誤



在秦可卿的葬禮上,大明宮掌宮內(nèi)相戴權(quán)先備了祭禮遣人來,次後坐了大轎,打傘嗚鑼親來上祭,賈珍忙接著讓至逗蜂軒獻茶。
內(nèi)相這個官職,是明朝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的尊稱,地位堪比內(nèi)閣首輔十分尊崇。著名的大太監(jiān)魏忠賢才不過是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可見戴權(quán)的職位是有多高了。大明宮也讓人想到明朝,身為一個大太監(jiān),這么高調(diào)去祭拜一個黌門監(jiān)的媳婦,也是很不合理的。
秦可卿的死譬喻了崇禎自縊殉國,是因為在書中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從死亡方式來看,她和崇禎同是上吊而亡,書中雖然沒直說,但是判詞和后面提及的合家皆知也印證了這一點。
崇禎皇帝留下血書后上吊自盡,一旁的太監(jiān)王承恩對面吊死。秦可卿死后,一個叫瑞珠的丫鬟選擇觸柱而亡。這個丫鬟的名字也可深思,瑞珠有因朱而瑞,有承恩之意。把偏旁‘王’去掉就是耑朱 ,也有承恩的意思,另有一個丫鬟認(rèn)作義女名叫寶珠,意為朱家之寶,兩個丫鬟的名字寶珠和瑞珠,也隱寓了明朝的忠臣海瑞,夸贊他是明朝之寶的意思。
秦可卿屋內(nèi)的陳設(shè)奢靡華麗,充滿了夢幻的色彩。

案上設(shè)著武則天當(dāng)日鏡室中設(shè)的寶鏡,一邊擺著飛燕立著舞過的金盤,盤內(nèi)盛著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設(shè)著壽昌公主于含章殿下臥的榻,懸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聯(lián)珠帳。寶玉含笑連說:"這里好!秦氏笑道:"我這屋子大約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說著親自展開了西子浣過的紗衾,移了紅娘抱過的鴛枕。
這其實是一種譬喻,這些東西給人一種很虛幻的感覺,歷經(jīng)千年的木瓜紗衾鴛枕自然是不能用的。武則天壽昌公主,同昌公主,這幾位都是和帝王有關(guān)的女子,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她們的名字連在一起,則有萬壽同昌之意。
安祿山制造安史之亂是致使大唐走向衰落的重要人物,相傳他與楊貴妃廝混抓傷了太真乳,而抓這個字讓后人誤寫成木瓜,所以就有安祿山用木瓜摔傷太真乳的軼事典故;
西施是越王贈送給吳王的美人,以此麻痹夫差,后來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打敗吳王,楊玉環(huán)和西施都導(dǎo)致了亡國之亂。
紅娘是《西廂記》里的角色,元代統(tǒng)治者采取高壓政策,等級森嚴(yán)階級分明,人被分成三六九等。紅娘雖是下等人,但是敢于反抗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
前面幾人身份十分高貴,不是公主就是王妃,紅娘和她們身份差別很大。作者用紅娘抱過的鴛枕來進行譬喻,也表明了崇禎已經(jīng)初步具有民主平權(quán)的思想。
據(jù)史料記載,崇禎教小太監(jiān)讀書對下人平等,不好聲色又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有嚴(yán)重的道德潔癖,對百官嚴(yán)厲不喜歡他們求饒喊冤,動不動就庭杖,打死了不少人,首輔與內(nèi)閣大學(xué)士不喜歡就換,就和換衣服一樣。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他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但儒家思想講究寬仁,先人后己。不是每個人都和他一樣,人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眼睛里容不下沙子,容不下別人的邪氣,誰還愿意跟著他干?下面的臣子早就學(xué)會審時度勢,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表現(xiàn)的比誰都要忠誠。
李自成將要打到京城時,崇禎已經(jīng)有了南遷的想法,怕別人看輕了他,當(dāng)他向大臣們征求意見時,或許那些臣子也琢磨不清皇帝是什么想法,或許也是為了和他較勁順應(yīng)他之前的做法,也不從實際出發(fā),表現(xiàn)出文死諫、武死戰(zhàn)的派頭。
但決定權(quán)還是在崇禎手里,崇禎有其疏忽之處,是他自己不辨真假,不識大義敏感多疑致使君臣離心離德。他只在乎正氣卻不懂人性,致使庸人掌權(quán),奸佞當(dāng)?shù)?。他只認(rèn)識心中的正而忽視了心中的邪,只想改變世界卻不懂如何順應(yīng)這個世界。
秦可卿房間的擺設(shè)都是些淫極險極之物,也暗示了隱寓出現(xiàn)的時機,這說明淫即是隱,這些荒唐故事的背后,也隱藏了曹公想要講的真事。
而之后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在薄命司里,看到金陵十二釵的判詞,聽到了紅樓夢仙曲,也充滿了預(yù)示的色彩。
秦可卿的病,張?zhí)t(yī)的藥方,都隱寓了朱由校病死傳位給朱由檢的事,而寶玉在秦可卿出殯時,遇到一個十七八歲的二丫頭教他紡織衣物,臨走時寶玉看著人家戀戀不舍,二丫頭要教寶玉紡織,這譬喻了崇禎為兄弟送靈時心中萬分不舍,讓人停下來親自為他放置衣物,表達不舍之情。
此外林如海去世日期也存在很大的謬誤:
第十二回賈瑞去世后
“誰知這年冬底,林如海的書信寄來,卻為身染重疾,寫書特來接林黛玉回去。賈母聽了未免又加憂悶,只得忙忙的打點黛玉起身。寶玉大不自在,爭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攔勸。于是賈母定要賈璉送他去,仍叫帶回來。一應(yīng)土儀盤纏不消煩說,自然要妥貼。作速擇了日期,賈璉與林黛玉辭別了賈母等,帶領(lǐng)仆從登舟往揚州去了?!?/p>
林如海這年冬底染病讓黛玉回去,賈璉就陪黛玉回鄉(xiāng)去了。這也點明了黛玉出發(fā)返回揚州的時間,恰好是這年的冬春之交。
按照京杭大運河的一般運速,從北京到揚州,一般要走三個月左右。而黛玉從冬天出發(fā),按理季春三月才能到家。

第十三回秦可卿托夢時書中寫道
這日夜間正和平兒燈下?lián)頎t倦繡,早命濃薰繡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該到何處,不知不覺已交三鼓。平兒已睡熟了,鳳姐方覺星眼微蒙,恍惚只見秦氏從外走來,含笑說道:"嬸嬸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兒們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嬸子故來別你一別。還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訴嬸子別人未必鐘用。
請注意,擁爐,早命濃薰繡被,賈母又提醒寶玉晚上風(fēng)大,這些詞語表明秦可卿去世時,應(yīng)是冬春之交,天氣乍暖還寒時候。
另有秦可卿留下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讖語。三春指季春三月,這也點明了秦可卿去世的時間。
鳳姐算黛玉現(xiàn)在形成應(yīng)該到何處,說明秦可卿去世的時候,黛玉還未到家,或者快要到家。按之前冬至推算出的時間,黛玉趕回家的時間也正好是1644年三四月間。
第十四回秦可卿的葬禮上,
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應(yīng)佛僧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參閻君,拘都鬼,延請地藏王,開金橋,引幢幡;那道士們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 “正鬧著人回:蘇州去的人昭兒來了。鳳姐急命喚進來。昭兒打千兒請安。鳳姐便問: “回來做什么的?” ,昭兒道: “二爺打發(fā)回來的。林姑老爺是九月初三日巳時沒的。二爺帶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爺靈到蘇州,大約趕年底就回來。二爺打發(fā)小的來報個信請安,討老太太示下,還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帶幾件去”。
在秦可卿去世后的第三十三天,五七正五日上,鳳姐收到來自姑蘇的消息,說林如海去世,算上昭兒走路的時間,林如海和秦可卿大概是同時去世的。
昭兒說的林姑爺九月初三巳時沒的,那么按時間推算,秦可卿死時應(yīng)在七月底八月初,正是炎天暑熱的大夏天,這和之前冬春之交的時間是矛盾的。
而昭兒,諧音詔兒,有圣旨之意,這是因為林如海秦可卿,同隱寓了崇禎的去世,二人一老一少,一正一反,所以九月初三巳時這個時間也應(yīng)該反過來看。
如果從反面來看,巳通十,九月初三巳時反過來看就是三月十九,林如海去世的時間也對應(yīng)了崇禎吊死煤山的日子,1644年農(nóng)歷三月十九日。
有人說,這個九月初三可能是后來人抄錯的,或是曹雪芹的疏漏。而后面接著說黛玉送靈要趕到年底回來,又要大毛服,要趕路時穿,說明這個日期并不是有意寫錯的,是作者故意留下的引線,設(shè)下的標(biāo)識。
這個三十三天也是有深意的,崇禎生平是1611年2月6日至1644年4月25日,在三十三周歲自殺殉國。魘魔法時,寶玉要懸掛通靈寶玉的時間也是三十三天。
而秦可卿死的并不光彩,讓人不禁要問,作者為什么要通過這種方式悼念崇禎?
其實作書人和批書人已經(jīng)告訴我們,要從風(fēng)月的反面去看,秦可卿自縊于天香樓,譬喻了崇禎自殺殉國,其實就是在點醒大家,淫是一個隱喻標(biāo)識。
淫就是情,警幻仙姑封寶玉為天下第一淫人,警幻說的淫,其實是對崇禎的敬愛之情。在那個時代,崇禎是漢民心中的精神寄托,曹雪芹要祭悼崇禎,也是為了要找回這種民族精神。
懷金悼玉大有深意,《紅樓夢》又名《風(fēng)月寶鑒》實則借女兒之情抒發(fā)愛國深情。曹雪芹把秦可卿的葬禮寫的這么隆重浩大,也欲讓天下人同哭此情。紅樓幻曲也是為逝去的漢家江山,譜寫的一曲凄婉而又哀傷的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