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新冠后遺癥重大發(fā)現(xiàn)!單細胞多組學揭示新冠后遺癥的免疫學特征

許多新冠患者會出現(xiàn)COVID-19相關的急性后遺癥(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PASC),常見的如記憶喪失、胃腸痛、疲勞、嗅覺喪失、呼吸障礙等,甚至出現(xiàn)哮喘、心血管疾病等嚴重病癥。近兩年,新冠后遺癥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相關聯(lián)的免疫系統(tǒng)的變化仍不清楚。
2022年3月,由美國西雅圖系統(tǒng)生物學研究所James R. Heath聯(lián)合多家單位在Cell上發(fā)表題為《Multiple early factors anticipate post-acute COVID-19 sequelae》的文章,該研究通過單細胞測序、蛋白組、代謝組等多組學聯(lián)合方法對209名出現(xiàn)新冠后遺癥的患者進行深入研究,探究新冠不同程度后遺癥相關的變化。發(fā)現(xiàn)COVID的后遺癥發(fā)生與四個先期風險因素密切相關:II型糖尿病、血液中SARS-CoV-2 RNA水平、EBV感染水平和特異性自身抗體。

研究對象
209例新冠后遺癥患者,457名健康對照
?
技術路線
步驟1:描繪新冠后遺癥研究隊列的基本情況
步驟2:分析自身抗體和新冠特異性抗體與后遺癥的關聯(lián)
步驟3:利用單細胞TCR測序分析后遺癥患者T細胞分群特征
步驟4:進一步分析患者的新冠特異性T細胞在單細胞水平特征
步驟5:單細胞測序揭示出新冠后遺癥患者的四種免疫應答類型
?
研究結(jié)果
1. 新冠相關后遺癥統(tǒng)計學特征及蛋白組和代謝組標志物
作者利用兩個隊列研究新冠后遺癥(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PASC)。INCOV隊列入組了209名新冠后遺癥患者和457名健康對照,患者在新冠確診(T1期)、急性期(T2期)、發(fā)病后2-3個月恢復期(T3期)記錄臨床特征并取樣分析。另有HAARVI隊列作為驗證人群。主要后遺癥類型有呼吸疾?。?2%)、神經(jīng)疾?。?5%)、嗅覺/味覺喪失(18%)、胃腸道疾病(9%)等。新冠還可能導致先前潛伏的病毒再度激活。
通過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新冠后遺癥的發(fā)生與患者的性別(sex)、年齡、疾病嚴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自身免疫相關的疾病等密切相關。研究者通過對血漿的蛋白組和代謝組分析,找到了新冠后遺癥相關的生物標志物。皮質(zhì)醇和皮質(zhì)酮水平降低的患者易出現(xiàn)呼吸道相關后遺癥,負調(diào)控晝夜節(jié)律和睡眠周期相關蛋白升高易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

2. 自身抗體和新冠特異抗體與新冠后遺癥的關聯(lián)
先前報道顯示自身抗體異常是新冠死亡和后遺癥的風險因素,因此本文分析了新冠后遺癥患者體內(nèi)6種自身抗體和9種新冠病毒特異抗體的滴度變化。結(jié)果顯示,后遺癥患者自身抗體的檢出率在T1期和T3期分別達到56%和44%,而這些人群在患新冠前僅有6%有自身免疫問題,表明兩者間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此外,神經(jīng)相關后遺癥的抗核殼蛋白IgG更高,胃腸道后遺癥、咳嗽和多痰患者病情與抗IFN-α2等自身抗體正相關,這些抗體的早期滴度特征可作為預測新冠后遺癥特定的生物標志物。
通過進一步分析顯示,9種新冠特異抗體滴度相互間呈正相關,但新冠抗體與抗IFN-α2等6種自身抗體有不同程度的負相關,這種負相關可能推動了后遺癥患者的免疫和炎癥反應。抗IFN-α2自身抗體可通過中和IFN-α2信號,使得依賴IFN的B細胞反應失調(diào),限制病毒特異性抗體的產(chǎn)生;對IFN-α2信號的抑制還會促進IFN-γ、CRP、IL-6等促炎因子上調(diào),使得自身抗體陽性的患者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炎癥反應。

3. 利用單細胞TCR測序分析T細胞分群及動態(tài)變化
T細胞受體(TCR)基因的特異性和多樣性可以反映出免疫系統(tǒng)的應答變化,因此本文利用單細胞TCR測序,分析了患者CD8+和CD4+ T細胞的動態(tài)演變。單細胞TCR測序?qū)D8+和CD4+ T細胞均分成了5個亞群,不同亞群豐度在T2期、T3期變化巨大,例如CD8+ T細胞亞群1和亞群2均有細胞毒性TEMRA細胞樣特征,但亞群1在T2期占主導,亞群2在T3期占主導。從細胞亞群的基因表達特征來看,效應型記憶T細胞前體細胞亞群中,上調(diào)表達的基因參與了抑制炎癥和防止T細胞過度激活,這種特異性表達會影響細胞亞群演變及后遺癥的形成。此外,研究者注意到胃腸道后遺癥的患者,其CD4+第4亞群(細胞毒性T細胞)在T3期富集,該亞群與后遺癥同樣存在關聯(lián)。

4. 不同后遺癥患者的SARS-CoV-2特異性T細胞存在演化差異
研究者進一步分析了特異性識別新冠病毒的T細胞的基因表達情況。首先通過MIRA技術(TCR抗原特異性多重鑒定)找到新冠抗原表位,再利用CITE-seq技術標記識別對新冠病毒親和的CD8+T細胞,并在單細胞水平分析這些細胞的特征。結(jié)果表明,胃腸道后遺癥病人的新冠特異CD8+T細胞在T2急性期呈現(xiàn)未分化狀態(tài),而在T3期則表現(xiàn)出更多的細胞毒性T細胞特征。相比之下,有呼吸道后遺癥的患者,其新冠特異性T細胞的變化則是相反的趨勢。以上結(jié)果表明胃腸道和呼吸系統(tǒng)后遺癥的病因可能不同。

5.免疫細胞單細胞轉(zhuǎn)錄組揭示了新冠后遺癥患者的四種免疫應答類型
綜合以上對免疫細胞在單細胞水平的分析結(jié)果,研究者將新冠后遺癥患者的免疫應答類型分為4組。第一組,CD4+T細胞具有Th1樣免疫反應特征,巨噬細胞具有M1極化的促炎特征,CD8+T細胞和NK細胞具有細胞毒性特征,B細胞具有記憶細胞特征。第二組的特征則相差較大,CD4+T細胞為Th2樣特征,巨噬細胞為M2極化的抗炎特征。第三組為中間型,其免疫細胞變化特征介于第一組和第二組之間。第四組(naive組)表現(xiàn)出Naive T細胞和B細胞狀態(tài),NK細胞處于靜息狀態(tài)。其中,第二組的住院率更高,提示其免疫狀態(tài)可能不利于清除新冠病毒。

小編小結(jié)
目前,關于新冠的后遺癥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但引起新冠后遺癥的因素,尤其是免疫學方面的認知,仍存在較大的空白。本研究針對209例新冠后遺癥患者較為系統(tǒng)地分析了患者免疫相關變化。通過通過單細胞多組學聯(lián)合,系統(tǒng)展示了免疫細胞在確診初期、急性期和恢復期的細胞亞群變化和對應的基因表達變化,并發(fā)現(xiàn)了不同亞群細胞與對應后遺癥的聯(lián)系,最后揭示了新冠后遺癥患者的四種免疫應答類型。本研究為新冠后遺癥的早期診斷和預測指出了新的方向,為研究新冠后遺癥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關鍵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