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主教哲學(xué)(其二)
6、安瑟倫:“本體論論證”的創(chuàng)立者。我們將“上帝”定義為“可以想象到的最偉大的存在”。如果一個思想中的存在并非真實存在,那思想中另一個和它完全一樣,也在現(xiàn)實中存在的,就比它更偉大。因此思想中最偉大的存在必然真實存在,不然的話,就會有另一個更偉大的存在。因此,上帝存在。
7、羅塞林:一個由部分組成的“整體”,“整體”本身并非真實存在,只是一個詞而已;真實存在的是組成這個整體的各個部分。(唯名主義者)
8、托馬斯·阿奎那:
? ?(1)證明上帝存在。第一,凡是被推動的,一定是被某種事物推動的,由于不可能無止境地向前回溯,我們必然會回溯至某處的某事物,只施加推動力,而沒有受到推動。這個非受動的始動者就是上帝。第二,是對始因的論證,同樣基于不可能無止境地向前追溯。(即每個結(jié)果都有一個原因,由于不能無限向前追溯,一定有一個沒有原因的原因,就是上帝。)第三,所有必然結(jié)果,一定存在最初的根源。第四,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完美,追根溯源,一定能找到一種絕對完美的存在。(各種各樣完美的總和。)第五,我們發(fā)現(xiàn),即便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也有它存在的目標(biāo),由于只有生命體有內(nèi)在的目標(biāo),所以無生命體的目標(biāo)一定源于外部。(我們可以認(rèn)為只有目標(biāo)是重力等,所受的自然運動和自身規(guī)律。)
? ?(2)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只能不斷以否定的形式來談?wù)撋系?。關(guān)于上帝的性質(zhì),我們唯一能知道的,是他不具備什么樣的性質(zhì)。上帝是永恒的,因為他是不受動的;上帝是不會變的,因為他不存在被推動的潛在可能。上帝的本質(zhì)就是他自己,否則的話,他就不是獨一體,而是本質(zhì)和存在的合成體。上帝是善良的,他自身就是仁慈的,是萬善之善。他是智慧的,他智慧的行動就是他的本質(zhì)。他通過自己的本質(zhì)去理解,百分之百地理解自己。同時,上帝理解萬物。他的理解不是一種習(xí)性,不是發(fā)散式的,也不是論證式的。上帝就是真理。上帝有意志,他的意志就是他的本質(zhì),上帝意志的主要目標(biāo)就是神的本質(zhì)。
? (3)惡是無意識的,不是一種本質(zhì),而且引發(fā)惡的偶然因素是善的。
9、羅杰·培根:他之所以受到現(xiàn)代人的賞識,是因為作為知識的一個來源,和論證相比,他更看重實驗。
10、鄧斯·司各脫:存在與本質(zhì)沒有區(qū)別。既然存在與本質(zhì)間沒有區(qū)別,“個體化原理”——使一個事物不同于另一個事物的原理——只適用于形式,而非質(zhì)料。
11、威廉·奧卡姆:“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薄澳芤暂^少者完成的事情,若以較多者去做,即是徒勞?!保?/p>
四、伊斯蘭教哲學(xué)
1、阿維森納:“思想使形式獲得普遍性?!蔽覀兛梢岳斫鉃椋幌嘈烹x開思想的共相。他說,類屬——也就是共相——既存在于萬物之前,也存在于萬物之中和萬物之后。在上帝那里,類屬存在于萬物之前;在自然事物那里,類屬存在于萬物之中;在我們的思想中,類屬存在于萬物之后。(唯理論,柏拉圖哲學(xué),唯名論)
2、阿威羅伊:他認(rèn)為,可以通過獨立于啟示之外的理性,證明上帝存在。他認(rèn)為并非靈魂不朽,而是心智(精神—努斯)不朽。但是,心智不朽并不能保證個體會永遠(yuǎn)存在,因為心智雖然是同一的,但它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