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偉大的海
——海就在這里,見證過無數(shù)偉業(yè)與史詩
與其說是一篇變形走樣的書評,不如說是一篇似隨筆般的讀后感,可是僅僅只看過一部分的我卻無法抑制住“指點”一番的心。
中國的歷史,我們大多能耳熟能詳,一個王朝的衰亡至少需要興盛來鋪墊,可是呢?又有誰會記得歷史夾縫之間的塵埃?宗周封侯兩百年、春秋尊王三百載,被簡牘、金石所記者,不過寥寥數(shù)爾,但那些所謂“野人”的部落呢?止為牛氓。
而這才是所謂歷史的常態(tài),無論書上是如何記載的,被“眷顧”的幸運兒終歸是少數(shù)。
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來看著這本書,也不免有些唏噓:從有人類活動開始,無數(shù)的民族在地中海周遭交匯,在這個并不算大的舞臺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他們有的是農(nóng)夫、有的是海員、有的是商人還有的是牧民,但歷史并未給予他們太多時間,聚光燈一閃而過劃過他們并不豐滿的身形,有的民族只存在于“別人”的轉述中,而有的民族甚至連文字都未來得及留下便消失在陰影里。
海的周圍從不缺少賴以生存的各種資源,但地形、民族、氣候卻將他們分割開來,通過貿易又將他們串聯(lián),如同一枚做工極為精湛的齒輪嚙合著每一個凹槽,但其本身又極為脆弱,稍不留神便會被破壞——摧毀他們的原因多種多樣:疾病、饑荒、戰(zhàn)亂、天災,而在下一個時代,所有人又會自然而然的通過自己感知而恢復這個脆弱的循環(huán)……
環(huán)地中海最有名的故事恐怕就是存在于史詩與神話之間的特洛伊之圍了吧?有人總結,這場在荷馬筆下,雙方都擁有神明幫助的、且為期只有十年的戰(zhàn)爭,其實是濃縮了關于邁錫尼(希臘的先人)對愛奧尼亞(這里泛指土耳其西部海岸的各部族)長達數(shù)個世紀的征服過程??墒恰罢嫦唷?,卻是“特洛伊第六文化層”毀于一場慘烈的地震,而我們熟知的“特洛伊第七文化層”(特洛伊)在其立足未穩(wěn)的情況下(被天災、以及戰(zhàn)亂頻頻騷擾)被來自各個文明的流浪武士、商人、海盜給覆滅的,而特洛伊本身也正是這些流氓的主要產(chǎn)出地之一。
是的,國籍在那個時代并非十分重要,僅僅因為一個目標,不同文化的人便可以一起行動起來,雖然看待歷史應該從辯證的角度出發(fā),或許這與明朝中晚期的“倭寇”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的我仍然不好評價這種行為,而這是否是歷史的真正的真相呢?我也不確定,畢竟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那么又如何看待書呢?這或許又與每個人自己的見解有關……
至于使“精神羅馬人”狂喜的羅馬,對于我來說有著太多遺憾與不解:為什么君主制沒有在大陸彼端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我想這或許并非在本文討論的話題中,如果硬要說那也只能期期艾艾道:時也,命也。而對于海來說這一切重要嗎?它見證了這個城邦的興盛,也目睹了帝國的覆滅,在最后的一四五三之前,突厥人的戰(zhàn)艦就已經(jīng)跨過“白海”(Akdeniz,土耳其人對地中海的稱呼),當“我們的?!保∣ur sea羅馬人對地中海的稱呼)不再屬于“我們”時,這個國家的命運其實已經(jīng)顯而易見了,這個國家一直都有忠直之士呀,可惜他們都被淹沒在時代的浪花中……
在我躊躇寫這篇文章前聽到有人信誓旦旦的說,美國永遠不會滅亡,且永遠如此強大。這個笑話堅定了我寫文章的心——沒有什么國家是永遠不滅的,就連星辰的光輝也不可能永恒。如同兩極中的另一端蘇聯(lián)曾經(jīng)也如斯強大,可如今也不見蹤影,那么美國的消亡,那也并非不可接受之事吧?決定國家命運的并非虛無縹緲的“神佑”而是人,不接受改變的人又何談存續(xù)呢?
文明的火焰燃點了自然的荊棘,原本的游牧、采集已經(jīng)被耕種代替,歷史的長河并不是無限長的,歷史的進步不應由純粹的犧牲堆砌而成。人,正因為有思維的能力,所以才應該不斷反思過往的錯誤,修正軌跡,正因如此,人類才能在有限的長度中留下了足夠多有意義的東西……
從興盛到衰亡,從紛爭到和平,由海來見證,但如今它只風平浪靜……
——二零二二年五月三十
《THE GREAT SEA》讀后感
唯一一注:
最后我才想起標注所謂“偉大的?!笔窍2畞砣藢τ诘刂泻7Q呼的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