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原罪是不思考(完)不思考是什么?思考又是什么?
現(xiàn)在,你知道慣性化思維是什么意思了吧?傾向于接受現(xiàn)有的事物,不愿意接受改變,也不愿意思考事物的本質(zhì),對于事物只是逆來順受,而不愿意主動去改變。
?
比如說日子苦,自己窮,我們也最多是怨天尤人兩句,最后還是要回到面朝黃土背朝天。如果有人說這樣子不對,這樣子有問題,我們也只是拿自己的先入為主的觀點去一昧的去壓制他的思想。來消滅我們中的異類。而沒有想到其實這些問題,可能簡單的改進一下農(nóng)具,簡單的改變一下耕作模式,就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同樣的,在面臨一些問題的難關(guān)時,我們總是喜歡求助于別人,或者書本上的知識,而從來都不愿意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事邏輯。
?
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例如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我們不去思考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原因可能有很多種:我們不想去理會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或者走過去把蘋果吃掉,因為我們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掉下來的蘋果就是熟透了的蘋果,它掉下來,就是可以吃的:或者把蘋果樹搖一搖,讓蘋果掉下來,拿一堆蘋果,去賣錢。
?
但“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這個問題,我們從來不會去研究它的,我們要么是缺乏牛頓的頭腦,想不明白,然后放棄?;蛘吒揪筒粫ハ搿5覀儚膩聿粫ハ搿盀槭裁础?。
?
不問為什么,就是我們的不思考,思維的慣性使得我們不會問“為什么”。而天才,和優(yōu)秀的人,有時并不是他們的腦子比人多精明,而是他們會去問“為什么”。
?
那些在科研和文化領(lǐng)域上取得成就的人,其實就是會去問“為什么”的人。會思考的人,就會和別人不一樣,。當有人深入地研究一些看起來并不相關(guān)的事物,并且提取出其中一些一般要素時,科學就會取得極大的進步。博弈論也是這樣起源的。馮·諾依曼認識到在客廳里玩的游戲中蘊含著基本的沖突。這些隱藏在撲克牌、棋子、骰子的華麗裝飾背后的沖突深深地吸引了馮·諾依曼,他還在經(jīng)濟學、政治學、日常生活以及戰(zhàn)爭中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沖突。
?
缺乏天才的數(shù)學家或許也能發(fā)現(xiàn)上述問題,但他們對此卻無能為力,只能嘆口氣,重新退回去做“嚴肅的”工作。馮·諾依曼則不然,他抓住這個問題不放,以數(shù)學的嚴密性去對付它,最終獲得了非凡的成就。
?
同樣的,試想一下在遠古時代,是誰去馴化那些我們現(xiàn)在司空見慣的食物和動物的?據(jù)考古學來看,馴化植物,是公元一萬一千年前庫爾德山區(qū)(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山脈)婦女的杰作,馴化動物,可能是在之后的事情。為什么是她們?可能歷史永遠是沒有答案的,但我們還不如問:為什么不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