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原罪是不思考(3)不思考的普遍性
但這樣的事情,是僅僅在納粹德國上發(fā)生的嗎?
?
很顯然不是。
?
小時候,父母要告訴你要獲得個好成績,上個好幼兒園;再考個好成績,然后才能上個好小學(xué):再考個好成績,才能上個好初中:再考個好上個好高中:一個好成績,然后再來一個好大學(xué):找一個好工作,娶一個好老婆,在生下來一個好兒子。就這樣,你的一生也就僅此而已了:擁有萬貫家財,擁有聲名和威望,并且還有一個和諧的家庭,但人生往往就這樣結(jié)束了。我們不是說這樣子的人生不幸福,或者說生活的有多累,而是說這樣子的生活太過于模式化,過于死板,且太過單一。
?
我們社會所定義出來的成功,定義出來的生活,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僵硬。試想一下,我們社會里頭的多數(shù)人,難道可以達到這樣子的成功嗎?我們社會里頭,難道成功就僅限于此了嗎?我們只能夠去從商,或者從政,才能夠叫做成功?我們只有像是富翁一般有大房子,開豪車,才算成功?我們從小到老,活著的意義,僅僅是給自己賺錢而已?或者為了滿足社會的要求和大眾對我們的看法,父母對孩子的期待?那么,我們活著是干什么?
?
這就是我們社會的一種慣性化思維:擁有財富的人,才是成功之人(而不在乎他的手段或者賺錢的模式)。并且,只要擁有了財富,擁有了地位,我就成功了。我,只要有了錢,一切就行了。其他的什么,獨創(chuàng)性,思想,人格,價值觀,都不重要。
?
就和現(xiàn)代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1929-)的觀點一般:現(xiàn)代的傻不是無知,而是對既成事物的不思考。如同社會道德和規(guī)則下的奴仆,單一的去聽從書本或者他人的說教,而沒有自己的觀點可言。那么,我們的靈魂有沒有活著過?我們活在世界上,僅僅是為了讓自己的肉體獲得滿足感,滿足我們的七情六欲而已?
?
?
同樣的,那些生活在奴隸制時代和封建時代的普通人,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可悲:他們一生下來,就被告訴是王在管理他們,王是完美的,王是絕對的正確,王的法令無可違背,王的旨意,就是上帝的旨意。而作為一個農(nóng)民,只要掌握自己需要擁有的技能就行了(種田的種田,放牧的放牧,種橄欖的種橄欖),一輩子什么其他的都不需要去學(xué)習(xí),都不需要去想。那些農(nóng)民,就像我們說的一樣:老死不相往來,幾十年如如一日的過日子,每天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滿足了。對于他們來講,如果遭受了自然災(zāi)害,或者領(lǐng)主換人了,打仗了,對于他們無疑是天災(zāi)。
?
?你可以說農(nóng)民的愿望就是這么簡單,農(nóng)民的思想就是這樣樸實。但從歷史的角度上來講:打仗在封建時代幾乎非常常見:個人恩怨,領(lǐng)土爭端,甚至是一場簡單的擴聯(lián)姻糾紛,都會導(dǎo)致一場戰(zhàn)爭的爆發(fā)。自然災(zāi)害也和戰(zhàn)爭一樣常見,甚至在衛(wèi)生條件不發(fā)達的年代,一場感冒就是一場瘟疫了,而感冒可是年年都會有的。他們的愿望,簡單樸實,但卻遙遠。他們的思想,卻一直被保持在對領(lǐng)主的忠誠和服從,掌握基本的農(nóng)民技能,期望老天爺能夠給一個好收成上。他們的慣性思維,就是保持對領(lǐng)主的忠誠,保持對神的虔誠,那么,領(lǐng)主和上天就“可能”給他們一個好日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