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Belta:第二代Vios的原型

小型三廂車為什么都很丑?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在這些丑小鴨里面,豐田Belta,算得上是矮子里面拔將軍了,更別說,在一系列以Vitz/Yaris平臺衍生出來的三廂車里面,Belta,絕對稱得上是顏值天花板(?)

對于Belta這個名字,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實際上在日本以外的市場,這款車還有別的名字,譬如在中國以及東南亞市場,這臺車是第二代Vios,在澳洲,它叫做Yaris Sedan。這兩個名字很清晰地反映出了它的誕生意義以及來源。

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很多車迷認為這款產品是很典型的特供咖喱車(沒有任何貶低咖喱車的意思),畢竟小型三廂車這種造型怪異的東西,總會被人們所誤解,但其實第二代Vios在2007年才正式亮相(中規(guī)版本是2008年),而日規(guī)版本的Belta,其實在2005年就正式推出了。

在日本市場,Belta乃是作為Platz……也就是國內的夏利2000/威樂的繼任者而存在。它的設計理念是Compact Stylish Sedan,就看看你喜歡怎么去解讀Stylish的意思了。

相比早了足足9個月發(fā)售的第二代Vitz,Belta的軸距長了90mm(車長也拉伸了550mm),為了擺脫過往Platz給人感覺過于呆板,尾巴像骨質增生般的印象(畢竟Platz跟初代Vitz有大量覆蓋件是通用的),豐田大幅度調整了它的造型,車高也降低了60mm,整體來看,的確會更順眼一些。

內飾部分,Belta倒是和Vitz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最明顯的,自然是那個中置的儀表盤以及空調旋鈕(低配車有三顆,高配車是兩顆+小屏幕),但兩車的細節(jié)處理又有著很多的不同點,譬如中控臺兩翼、儲物格的設計、空調出風口的位置以及造型,各有特色。不過最明顯的,還是它的后排,得益于加長的軸距,Belta的前后排間距拉伸到905mm,腿部空間表現自然是要好很多,但因為車高為了設計的協(xié)調性有所縮短,所以開揚感就稍遜色于Vitz了。另外,Belta的尾箱容積為475L,后排支持6:4放倒(中改后作為1.3L車的標配功能),雖然不像同期的Fit Aria有魔術座椅之類的玩意,但其實已經相當夠用。


動力部分,Belta提供1.0L/1.3L共計三款機器,其中1.0L是1KR-FE型機器,雖然都說這是豐田歷史上第一套3缸機,但實際上KR系都由大發(fā)開發(fā)生產,不過搭上了豐田的VVT-i技術。這副機器可以輸出71ps,另外一副是2SZ-FE,也是由大發(fā)開發(fā)生產,擁有87ps的輸出。與這兩套機器匹配的均為CVT。

另外,Belta還有一副國人可能比較熟悉的2NZ-FE型1.3L機器,匹配4AT,這副機器僅出現在4WD車上。其實除了KR系,別的機器是從第一代Vitz/Platz沿用過來的。


按照日媒的說法,Belta的行駛質感比較粗糙,隔音也一般般,1.0L車的懸掛設定似乎還會硬一點點。駕駛這臺車,就像是“工作”一樣,用羊多年的工作經驗去理解這句話,大概就是很TM無聊的意思。不過大概也沒人期待Belta能帶給你任何駕駛快感。

Belta一直生產到2012年,5年間,約13萬臺的銷量,實在是很難跟海外市場的Vios比,甚至比Platz還要差點點,但考慮到日本的轎車市場在進入21世紀開始就逐步萎縮,當時的豐田小轎車產品線又算是豐富多樣,所以表現其實還算不錯了??偟膩碚f吧,算是一臺平平淡淡,無功無過,非常豐田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