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亂政【10】:曹袁優(yōu)劣
書接上文,曹操不同意袁紹殺張邈的建議。第二件事是袁紹擁立劉虞當(dāng)皇帝,曹操知道后表示反對。曹操他說:“現(xiàn)在陛下年幼,被奸臣董卓操縱,并沒有昌邑王(?;韬睿┠菢拥牡溁?。如果廢掉他,天下靠誰來安定?你們自己對劉虞稱臣去吧,我只對西邊的皇帝保持忠誠!”
話說劉虞是漢室宗親,一貫主張用和平主義手段解決邊境危機(jī),得到了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認(rèn)可。這也是袁紹他們擁戴劉虞當(dāng)皇帝的原因。當(dāng)然,劉虞自己拒絕了袁紹的請求,袁紹他們不肯放棄,劉虞就揚(yáng)言投奔匈奴,袁紹他們這才放棄讓他稱帝。
《三國志·魏武帝紀(jì)》: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
《魏書》:"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yuǎn)近莫不響應(yīng),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三國志·公孫瓚傳》:朝議以宗正東海劉伯安既有德義,昔為幽州刺史,恩信流著,戎狄附之,若使鎮(zhèn)撫,可不勞眾而定,乃以劉虞為幽州牧。
《吳書》:虞,東海恭王之后也。遭世衰亂,又與時主疏遠(yuǎn),仕縣為戶曹吏。以能治身奉職,召為郡吏,以孝廉為郎,累遷至幽州刺史,轉(zhuǎn)甘陵相,甚得東土戎狄之心。
同上:紹亦使人私報虞,虞以國有正統(tǒng),非人臣所宜言,固辭不許;乃欲圖奔匈奴以自絕,紹等乃止。
第三件事是袁紹向曹操炫耀他剛得到的玉印,曹操表面上笑容滿面,內(nèi)心里卻很鄙夷袁紹的為人。《魏書》補(bǔ)充了一些細(xì)節(jié),曹操笑著對袁紹說:“我是不會聽你的。”袁紹試圖拉攏曹操,說:“我兵強(qiáng)馬壯,孩子年長,哪位天下英雄能夠比得過我?”曹操不搭理袁紹,心里想著如何滅掉袁紹。
《三國志·魏武帝紀(jì)》: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魏書》:太祖大笑曰:"吾不聽汝也。"紹復(fù)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qiáng),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應(yīng)。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
第四件事是曹操和袁紹討論如何東山再起。袁紹想著占領(lǐng)好地盤,曹操想著任用賢才,這就是兩人在思想上的差距?!陡底印防镅a(bǔ)充了曹操對此的觀點(diǎn):湯武他們成就大業(yè),是因為占據(jù)好地盤嗎?如果只依賴地利,就做不到隨機(jī)應(yīng)變。
《三國志·魏武帝紀(jì)》: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jù)?"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jù)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jì)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傅子》:太祖又云:"湯、武之王,豈同土哉?若以險固為資,則不能應(yīng)機(jī)而變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