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用“言傳”時,物哀不等同于悲哀
音樂筆記136、當用“言傳”時,物哀不等同于悲哀

物哀(日本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百度百科):…
?
物哀論
…論:見《歐幾里得66》…
(…《歐幾里得》:小說名…
…《歐幾里得66》:《歐幾里得》這部小說的第66話…)
?
日本的詩歌多是短歌,
日本的音樂?旋律單調(diào),
…音、樂、音樂:見《歐幾里得146、147》…
…旋、律、旋律:見《貝多芬70~76》…
…單、調(diào)、單調(diào):見《牛頓293》…
?
日本的舞蹈?動作緩慢,?
日本的繪畫?很少追求濃艷的色彩……
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結(jié)造成的,你相信嗎?
?
?
什么是物哀?
“物”指自然萬物,
…自、然、自然:見《歐幾里得128》…
?
“哀”即悲哀,
睹物傷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觀的理解。
…直觀:見《牛頓220》…
…理、解、理解:見《歐幾里得58》…
?
中國古詩詞中有一些詩句,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無邊落木蕭蕭下”、“昨夜星辰昨夜風”、“平林漠漠煙如織”……都表達了因自然景物?而誘發(fā)的一種哀傷情緒,與日本的“物哀”十分類似。
…表、達、表達:見《伽利略40》…
?
然而這樣理解并不全面。
?
?
物哀的含義比悲哀廣。
…含、義、含義:見《歐幾里得193》…
?
葉渭渠指出:“‘物哀”除了作為悲哀、悲傷、悲慘的解釋外,還包括哀憐、同情、感動、壯美的意思?!?/p>
…解、釋、解釋:見《歐幾里得56》…
?
“在美的形態(tài)上?‘哀’已經(jīng)不是悲哀的同義語,
因而本居宣長(十七世紀日本學者)將這種‘哀’的感動?稱作‘物哀’?!?/p>
…形、態(tài)、形態(tài):見《歐幾里得14》…
?
“對日本文藝中的‘物哀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悲哀美’。
…簡、單、簡單:見《伽利略13》…
?
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種情緒,
而這種情緒所包含的同情,意味著對他人悲哀的共鳴,乃至對世相悲哀的共鳴?!?/p>
…共、鳴、共鳴:見《牛頓92》…
?
楊薇(wēi)指出:“所謂的‘物哀美’ 即指喜怒哀樂的種種感動?和體驗,
其所展現(xiàn)的?是一種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p>
…世、界、世界:見《歐幾里得110》…
?
林林說:“物哀包括對人的感動、對自然的感動?和對世相的感動?三個層次的結(jié)構(gòu)?!?/p>
…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見《歐幾里得41》…
?
在不同的層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
…化:后綴。加在名詞或形容詞之后構(gòu)成動詞,表示轉(zhuǎn)變成某種性質(zhì)或狀態(tài):綠~。美~。惡~。電氣~。機械~。水利~…見《歐幾里得2》…
?
?
物哀比悲哀恬淡。
恬淡到什么地步?
恬淡到“靜寂”、“閑寂”甚至“空寂”的地步。
川端康成寫《伊豆的舞女》,其中“大學生‘我’與舞女兩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終誰也沒有向?qū)Ψ絻A吐一句愛慕的話,
而彼此對對方的感情?又都處于似覺察?又非覺察之間。
作者有意識地將似愛情?而又非愛情的情感色調(diào)淡化、‘物哀’化?!?/p>
…感、情、感情:見《牛頓106》…
…意、識、意識:見《歐幾里得142》…
…情、感、情感:見《牛頓101》…
…色、調(diào)、色調(diào):見《牛頓149》…
?
葉渭渠說:“物哀作為日本美的先驅(qū),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蘊含的靜寂美的特殊性格,
成為‘空寂’的美的底流。”
…發(fā)、展、發(fā)展:見《伽利略21》…
…過、程、過程:見《歐幾里得194》…
?
物哀的表現(xiàn)形式若十分強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
…形、式、形式:見《歐幾里得13》…
?
?
物哀是一種審美意識。
川端康成多次強調(diào):“平安朝的‘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
“悲與美是相通的。”
他寫《伊豆的舞女》時,把主人公“兩人的悲從屬于美,又使美制約著悲,
淡淡的悲?與真實的美交融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種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見《歐幾里得152》…
…世、界、世界:見《歐幾里得110》…
?
葉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閑寂’這三種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態(tài)的藝術(shù)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識?及其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深度。……日本人對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當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學藝術(shù),而是及于生活的各個層面?!?/p>
…精、神、精神:見《牛頓154》…
…藝、術(shù)、藝術(shù):見《牛頓103》…
…生、活、生活:見《伽利略29》…
?
“日本國民性的特點……更愛殘月、更愛初綻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兒,
因為他們認為殘月、花蕾、花落中潛藏著一種令人憐惜的哀愁情緒,會增加美感。
這種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特、點、特點:見《牛頓95》…
?
?
物哀是一種生死觀。
其主體追求“瞬間美”,不惜在美的瞬間“求得永恒的靜寂”。
川端康成既認為“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也“認為死是最高的藝術(shù),是美的一種表現(xiàn)?!J為藝術(shù)的極致就是死滅”。
葉渭渠更指出:“日本人的美意識中存在著一種‘瞬間美’的理念,即贊美‘美之短暫’。”
…理、念、理念:見《歐幾里得146》…
?
古代日本人“更以櫻花自比,將那‘瞬間美’的觀念?轉(zhuǎn)變?yōu)橐曌詺槿松畼O點的行為。
他們的殉死,其意義也在于追求瞬間的生命的閃光,企圖在死滅中求得永恒的靜寂”。
…行、為、行為:見《歐幾里得197》…
…意、義、意義:見《歐幾里得26》…
?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閃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質(zhì)。
…生、命、生命:見《牛頓155》…
?
?
“物哀的感情?是一種超越理性的?純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個體體驗,可以意會,難以言傳。
…理、性、理性:見《歐幾里得19》…
…精、神、精神:見《牛頓154》…
“‘物哀美’是一種感覺式的美,
它不是憑理智、理性來判斷,
而是靠直覺、靠心來感受,
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p>
…式:見《歐幾里得13》…
…判、斷、判斷:見《歐幾里得70、71》…
…直、覺、直覺:見《伽利略60》…
?
當用“言傳”時,物哀不等同于悲哀。
而當以“意會”時,它又確實表達了一種隱隱約約的?有時甚至是極深極痛的哀情。
?
“日本女詩人加賀千代年輕時,兒子在河邊捉蜻蜓落水身亡。
請看下集《音樂筆記137、我的愛子啊,今天你又跑到哪里去捉蜻蜓了?》”
若不知曉歷史,便看不清未來
歡迎關(guān)注嗶哩號“中國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