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蒙太奇剪輯手法的邏輯
蒙太奇是什么?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讀一首王維的詩:
空山新雨后,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什么?
閉上眼睛,我們腦海里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一組畫面:
[遠景]秋雨之后,薄暮時分的山色,淡淡仿如水墨浸染的畫卷。
[慢搖鏡]明月的清輝照耀著的松樹林,慢慢移到雨后陡漲漫過石堆、輕濺浪花的清澈山泉,再搖向對岸的竹林。
[仰拍特寫]天色昏暗,明月當空。
[近景]青松如蓋。
[中景拉開成全景]清冽山泉,宗涂于松石之間,有如一條無取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一派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竹林里傳來了一陣歡聲笑語。
[鏡頭遠景推成中景]竹林里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完衣服笑逐而歸。
[特寫]姑娘的笑顏。
[慢搖鏡]遠處的湖塘,遠遠望見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散,掀翻無數(shù)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水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
這一組詩文描述的畫面,展現(xiàn)了山間美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異常清新,充滿了生機和情趣,幽靜而不孤寂,讓人心曠神怡。
這就是蒙太奇,詩文中的蒙太奇。通過字與字的組合,句子與句子的排列,講述一些事情并形成一種新的意義,表達出一種思想、一種意境。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本是建筑學上的用語,意為裝配、安裝。沿用到影視藝術領域,則是指影視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剪輯組合。電影美學家貝拉·巴拉茲曾說過:蒙太奇是電影藝術家按事先構想的一定的順序,把許多鏡頭連接起來,結果就使這些畫格通過順序本身而產生某種預期的效果??梢姡商娌皇窍耒R頭、聲效或是燈光那樣單一的電影元素,而是將這些元素進行組裝的規(guī)則,是一種影視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中的修辭手法,就像王維那首用漢字組成的詩。
現(xiàn)、當代的電影大師們也曾對于“蒙太奇”下過許多定義,綜合來說,有廣、狹之分。狹義的蒙太奇專指對鏡頭畫面、聲音、色彩等元素編排組合的方式方法,即在后期制作中,將一部影片的各種鏡頭按照某種順序或內在聯(lián)系組織起來。其中最基本的意義是畫面的組合。
廣義的蒙太奇則不僅指鏡頭畫面的組接,也指從影視劇作開始直到作品完成的整個過程中藝術家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普多夫金的著名論斷“電影藝術的基礎是蒙太奇”這句話今天仍然適用,并且極有可能永遠適用。作為電影藝術的一塊重要基石,蒙太奇理所當然成為了每個電影工作者的研究核心。
在這里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對于一名剪輯師來說,蒙太奇的概念也要遠遠大于剪輯本身,它既是一種技術手段,也是一種敘事方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很多的剪輯師把蒙太奇拘泥于剪輯技法的范疇之內,其實是限制了電影語言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