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游真的毀了一代人嗎?

本文引自我在知乎上的同名問題下的回答:
最近,浙江一家長發(fā)表在《新華每日電訊 》的文章《被網(wǎng)游毀掉的孩子》引熱議。他說,兒子沉迷網(wǎng)游,荒廢了學業(yè),高考失利。其努力10年才幫兒子從網(wǎng)游中走出。文章全文如下圖:

網(wǎng)友問如何看待此事,于是我仔細拜讀這位父親的文章后,覺得:
這孩子天生是個軍迷啊。
如果他的成長過程中,從沒接觸過更高級的愛好,一直玩《穿越火線》這種低門檻、強癮性的免費射擊游戲,他能沉迷多少年我都不奇怪。
所以,建議這位父親除了打罵,禁足,送去當兵之外,不如試試我這招:
《使命召喚》和《戰(zhàn)地》讓他玩玩看?《歐陸風云》和《全面戰(zhàn)爭》讓他玩玩看?我保證他馬上忘掉《穿越火線》這玩意。
興趣需要引導到高處,而不是扼殺在搖籃。
下一步,想買《使命召喚:二戰(zhàn)》嗎?想換一臺PS4 pro嗎?全戰(zhàn)又出DLC了嗎?好好學習去吧,完成了學習目標,爹給你買。

死都不想學習嗎?也行,那就跟爹出去玩實彈射擊,去軍事博物館,去野外生存,去歐洲旅游,看看當年盟軍打突出部之役的地方。
總之就是,用游戲作為獎勵,根據(jù)孩子的興趣,讓他接觸游戲以外的愛好。
其實很多中國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戲,是因為他們不像西方世界的孩子們一樣,有那么多選擇。
妞也不能泡,樂隊也不讓組,不能出去gap year,也不能在車庫里鼓搗機械。最后最后,連游戲也不讓我玩了?。磕抢献涌隙ǜ闼揽牡降讎D。
洪水宜疏不宜堵。老祖宗傳了幾千年的道理,現(xiàn)在都被忘得差不多了。
退一萬步講,就算這位父親的一篇文章,真的帶來權威媒體的批判和游戲發(fā)行商的保護,這就真的可以讓小孩子們不玩游戲了嗎?

前段時間的人民網(wǎng)素質三連,加上大陸游戲用了十幾年的所謂什么“防沉迷系統(tǒng)”,這些有讓玩《王者榮耀》的小孩子變少嗎?并沒有。
相反,越來越多的小孩子開始玩游戲了。因為這是社會潮流、科技潮流、也是文化潮流,沒人能阻止。
游戲就跟A片一樣,是人類的天性。粗暴一刀切,一點意義都沒有。別把孩子們當傻子,只要他們有欲望,你再怎么壓制也只會適得其反。
不信的話,不妨去搜搜“王者榮耀+防沉迷”,結果絕對發(fā)人深省……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句話咱們中國人當成信仰說了一百年,真的到了教育自己后代的時候,卻變成了“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壓迫”。
這幾年來,跟題主截圖類似的諸如“優(yōu)等生沉迷網(wǎng)游成績一落千丈”、“父親不讓玩游戲導致孩子跳樓”、“母親怒摔兩部手機,以防女兒玩《王者榮耀》”,這樣的報道,少嗎?

至于孩子“沉迷”游戲的解決辦法,網(wǎng)絡上的信息和評論更是讓我笑掉大牙。
不妨再去搜搜“孩子沉迷游戲怎么辦”,結果肯定嚇得你趕緊去預約一個腦部CT:

掌握中國話語權的媒體尚且如此,更何況普通父母?
在中國,游戲這頂“鴉片”的帽子實在是戴得太久了,太冤了。
心情復雜,有感而發(fā)。威廉今天就要說一說這個被“專家教授”們嘔心瀝血研究了十幾年的問題:
我們到底為什么“沉迷”打游戲?游戲真的能害孩子嗎?

請不要摔手機、砸電腦、關禁閉、抽嘴巴,讓我們理性地來探討這個問題。
正所謂以史鑒今,要說解釋人類的行為,威廉覺得歷史就是最好的參考書。
自人類誕生以來,任何一種形式的藝術作品——繪畫、雕刻、建筑、音樂、文學、舞蹈、戲劇、電影,它們的終極訴求其實大同小異。藝術家們通過作品來刺激觀眾的感官,以此來向觀眾表達自我、建立溝通、繼而引發(fā)共鳴。

藝術家們表達這種訴求的方式日新月異——從洞穴里的史前壁畫到今天的VR頭盔,藝術形式的進步永遠跟隨著科技的進步。
一如文字催生文學、膠片催生電影,上世紀末,隨著人類的科技發(fā)展,一種融合了視覺、聽覺、觸覺的新藝術形式出現(xiàn)了。
電子游戲之所以被稱為“第九藝術”,也正是因為如此。

這個新生兒注定將比電影更加受歡迎,因為觀眾不再是坐在座椅上冷眼旁觀,而是通過觸覺設備加入到電影之中,成為電影的主角。
對于那些像我一樣大的80、90后來說,我們的成長就見證了電子游戲產(chǎn)業(yè)的從無到有、發(fā)展壯大,我們見證了這種藝術形式真正地在普羅大眾之間流傳開來。
我們是真正玩著游戲長大的一群人。
如果雷神楊永信教授讀到這里,估計要摩拳擦掌、蓄力大招,準備電一下我這個執(zhí)迷不悟、大放厥詞的網(wǎng)癮老少年了。

可就算要被楊教授一套帶走,威廉也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其實我們玩游戲的原因很簡單:
我們就像是第一次看到裸體雕塑的希臘人、第一次走進漆黑的電影院的美國人一樣——我們是“電子游戲”這種最新藝術形式的第一批觀眾。
而裸體的石頭人、伸手不見五指的放映廳、光怪陸離的液晶屏幕,都會讓第一次見到的人害怕。所以,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它們都需要一個媒介,來幫助它們慢慢從少數(shù)走向多數(shù)。
雕塑的媒介是神廟,電影的媒介是電影院。而對于游戲來講,這個媒介是家庭游戲主機。

但是,2000年光明日報一篇《電子海洛因》的文章,帶來了文化部的一紙游戲機禁令。所以在中國,這個媒介的普及,我們比西方晚了十幾年。
而晚了十幾年的代價,就是當中國人突然面對以電腦和網(wǎng)絡為依托,野蠻生長的電子游戲的時候,就像日本武士面對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現(xiàn)代槍炮——上一代缺乏認知,下一代瘋狂濫用。
在世紀之交的中國,那時大哥大還不能打王者榮耀,小霸王還是學習機,而家用電腦普及率極低。所以電子游戲的啟蒙儀式,大多數(shù)中國人是在煙霧繚繞的網(wǎng)吧中完成的。

啟蒙過后,由于跟琴棋書畫相比,誕生于時代尖端的電子游戲有著異常真實的畫面和極為刺激的交互,所以它開始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和網(wǎng)吧在中國迅速傳播——也讓中國的小孩子迅速沉迷。
這些中國的孩子們大部分沒見過XBOX、PS2、NGC,對游戲的認知還停留在FC時代的《超級瑪麗》和《魂斗羅》。有一天,他們突然就在網(wǎng)吧玩到了《夢幻西游》和《魔獸世界》,那情景就好像一個吃糠咽菜好幾年的人,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家豪華自助餐,2塊錢隨便吃,他要是能愿意出來就有鬼了。
這些游戲對小孩子致命的吸引力,將涉世未深的他們吸引到魚龍混雜又無人監(jiān)管的網(wǎng)吧,導致學校和家庭對他們再無吸引力可言。所以,家長老師們就覺得:是游戲傳播了網(wǎng)吧,而不是網(wǎng)吧傳播了游戲。只要沒有游戲,天下太平。
于是他們對“游戲”二字畏之如虎,一味封鎖打壓、明令禁止,導致孩子們想玩到游戲的方式就只有繼續(xù)偷偷跑去網(wǎng)吧。

如此一來二去的惡性循環(huán),其實直到今天依然在上演,只是角色不同罷了——《夢幻西游》、《魔獸世界》換成了《穿越火線》、《王者榮耀》,網(wǎng)吧、游戲房換成了手機、iPad。
十幾年來,電子游戲變成了利欲熏心的商人、教子無方的父母、疏于職守的老師們最完美的替罪羊——電子游戲是海洛因,我也沒辦法啊。
沉迷游戲四個字,變成了無藥可救的近義詞。這個千古奇冤的罵名,直到兩億中國人都在玩著王者榮耀的今天,竟仍然被人不斷提起。
難道現(xiàn)在的家長們真的不能感同身受,其實這樣的“沉迷”無可厚非嗎?
就像70后沉迷武俠小說、80后沉迷日本漫畫一樣,每一個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心中都有一個降妖伏魔、懲奸除惡的英雄夢。

而在游戲世界里,你不必再去崇拜、向往那些蓋世的英雄。因為你就是英雄,你可以親手擊敗那些讓你恨得咬牙切齒的壞蛋。
對于90后來講,他們也許是代表圣光的騎士、是永不為奴的獸人,起身反抗邪惡的天災,擊敗荼毒世間的巫妖王。
而對于那些玩著《王者榮耀》的00后孩子們來講,他們就是一騎當千的趙云、就是百步穿楊的黃忠。手指輕輕滑動,就可以破陣殺敵、天下無雙。

你能怪他們沉迷嗎?
《王者榮耀》也好,《穿越火線》也好,這些快餐游戲的設計初衷就是瞄準那些不懂游戲的人,孩子能比企鵝的游戲設計師還聰明嗎?
一味的抗拒、聲討、咒罵是沒用的。我請全中國的家長們嘗試把游戲看作愛好,把《穿越火線》和《王者榮耀》當成敲門磚,把你們的孩子引向更具藝術性、知識性、創(chuàng)造性的好游戲。
你們會發(fā)現(xiàn),游戲是一個多么棒的啟蒙工具。

寫到這里,我不得不感謝我開明而睿智的父母。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們給了我一個加設密碼的家用電腦,讓我可以在干凈衛(wèi)生的環(huán)境里玩游戲的同時又得到了必要的限制和監(jiān)督。同時他們也鼓勵我接觸游戲以外的興趣愛好,并積極參與。
他們的諄諄教導讓威廉今天可以用自己做成反例,來說明一個“沉迷游戲”的少年非但沒有被游戲摧毀,反而被游戲升華:
大概是10歲的時候,我爸托人在家中電腦里裝了一個當時如日中天的游戲《金庸群俠傳》——于是我只用了一秒鐘就“沉迷”了。

游戲里自由奔放的敘事手法和極為形象的武功招式激起了我對武俠小說的巨大興趣。于是我一邊玩游戲,一邊開始如饑似渴地拜讀金庸老師的全部著作。
我媽很支持我,經(jīng)常陪我閱讀,給我解釋那些我不認識的詞。
之后我一發(fā)而不可收拾,“金古梁溫黃”一部部讀過去之后,我發(fā)現(xiàn),我開始“沉迷”讀小說。中文的武俠小說讀完之后,時值我“沉迷”于龍與地下城規(guī)則的美式RPG游戲《冰風谷》和《博德之門》。

于是我便開始去讀西方人的“武俠”——同齡人還在看《還珠格格》和《情深深雨濛濛》的時候,我開始“沉迷”《魔戒》、《冰與火之歌》。那一年還沒有最強美劇《權力的游戲》,《冰與火之歌》的中文譯本很難買,但我老爸還是想辦法幫我買到了。
再之后,我又開始讀歷史題材、偵探題材、科幻題材、懸疑題材的小說。直到17、8歲的某一個午后,我發(fā)現(xiàn),我想當一個作家。
而我有了這個想法后,第一部嘗試寫的小說,改編自我玩了無數(shù)遍、嚴重“沉迷”的漢堂經(jīng)典RPG系列《天地劫》。

我的第一個讀者,就是我媽。
還有,我小時候不喜歡運動,但因為《實況足球》而“沉迷”看球踢球,時至今日仍是阿森納的忠實廠工;
我的英語啟蒙讀物是一款叫《彌賽亞》的英文游戲,之后的人生中,我的英文積累有一半來自我“沉迷”的那些英文游戲,因為不懂那些英文我就沒有辦法破關;
我因為《文明》系列游戲而“沉迷”歷史和地理,歷史課是我唯一一門考過全校第一的科目。

同樣的例子在威廉的生命里俯拾皆是,不勝枚舉??梢哉f,正是游戲造就了今天的我,一個更好的我,我就是活生生的“游戲鴉片論”反例。
這雖然是一個關于我的故事,但這個故事的主角其實不是我,而是我的父母。
因為長大之后我才知道,在那個盜版還未猖獗的年代,一臺電腦和那些動輒7、80元的正版游戲光盤,對于并不富有的我爸我媽來說,意味著什么。
因為長大之后我才知道,為什么班里那么多同學都冒著挨揍的風險也要撒謊、逃課,跑去網(wǎng)吧玩《熱血傳奇》,而我雖然也去過幾次,卻提不起多大興趣——因為我在家里寫完作業(yè)就能玩,而且我玩的游戲可比《熱血傳奇》高級多了。

所以,如果沒有我爸媽對我“沉迷游戲”的理解、支持,我可能今天就不會在這里寫字。是他們的引導,左右了我所接觸到的一切;是他們的鼓勵,讓我的天賦不僅僅停留在興趣。
在威廉看來,無論是中國的“限制”規(guī)則,還是西方的“分級”制度,都不是給孩子們設定的,而是給孩子們的家長設定的。

威廉身邊有兩個身為人父的朋友,我們稱他們?yōu)镚和C好了。
G也是一個資深玩家,從孩子還未懂事的時候他就給孩子的設備加了家長鎖。他的兒子從小就只能玩到他精挑細選的游戲?!锻跽邩s耀》推出后,他兒子全班同學都在玩,但他的兒子的手機卡并沒有上網(wǎng)流量,所以他的兒子并不能在學校里發(fā)微信或打游戲。
但他會每晚親自帶著老婆兒子玩王者榮耀,排位上分,并不失時機地給兒子講解游戲里面每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每每看到他朋友圈分享那些寓教于樂的游戲故事,威廉總覺得為人父、為人夫,莫過于此。
而我的另外一個朋友C,倒是樂得將自己的賬號和設備都丟給孩子,隨便他玩。因為這樣小孩子就會一整天都變得安靜聽話,大人也落得逍遙自在。

簡簡單單的兩個父親的故事,惡魔全都藏在細節(jié)里。
我猜,過度溺愛孩子要什么給什么的、發(fā)現(xiàn)孩子打游戲就把孩子胖揍一頓的,這樣的父母,在中國也不是少數(shù)。所以,才有了“母親怒摔兩部手機,以防女兒玩王者榮耀”“網(wǎng)游害了一個年代的孩子”這樣的文章,見諸報端。
無知是憤怒的源頭,而憤怒不能解決問題,只會招致更多問題。
小小的游戲不能決定你孩子的未來,父母才能。錯不在電腦,不在手機,不在網(wǎng)絡,不在游戲,而在父母的教育方式。
我們?yōu)槭裁赐嬗螒??因為天生好奇的我們人類,這輩子注定要“沉迷”一些事物。
這種沉迷能讓一個人攀上巔峰,也能讓一個人跌下深淵。而決定我們走向哪條路的明燈,有兩個名字:一個叫爸爸,一個叫媽媽。
孩子們不需要《成長守護平臺》,也不需要《健康游戲公告》。他們需要的東西再簡單不過:
陪伴,理解,溝通。
2.9更新:感謝大家的肯定和支持,一直覺得這個話題在當今中國算是一大社會難題,身邊的很多父母都缺乏對待游戲的正確態(tài)度和開放觀念,也不懂如何積極地把游戲作為一個強化物引導孩子的成長。希望我碼了這么多字,可以給看到的父母們做一個參考。
同時作為一個玩家,我也希望中國的玩家群體終有一天不會被人放在邊緣地帶冷眼看待,游戲也是藝術,也是文化,值得被公正地審視和對待。
可這樣的待遇,光靠對那些不理解游戲的老一輩人們冷嘲熱諷、挖苦臆測,是得不來的。就像父母對待孩子一樣,那些苦于父母反對的孩子們,也請多多努力,去陪伴、去理解、去溝通吧。
但愿我們的兒子,都能在爸爸的陪伴下一起打游戲。
2.17更新:除了一部分不懂游戲的腦殘和杠精之外,我非常高興絕大部分知乎用戶都跟威廉抱持著一樣的想法和態(tài)度,同時也積極地給予我支持和轉發(fā)。我也會像大家一樣,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源把我這篇回答轉出知乎,讓更多的家長看到。
這幾天忙著過年,抱歉實在沒時間一一回復網(wǎng)友的評論,今天最后一更,回復一些主流評論的同時,就當是對我這篇啰啰嗦嗦的長文做個總結,沒時間細看的朋友可以直接看這里了:
所有的藝術都分三六九等,這是事實,游戲也不例外。不信就先去看看《泰坦尼克號》,再去看看《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然后再告訴我藝術到底有沒有高低。在我的眼中,免費網(wǎng)游處處都是利用心理學和行為學設計的沉迷陷阱,沒有任何具有啟發(fā)性的內容,只是一遍遍地重復毫無意義的感官刺激;而優(yōu)質的付費游戲就像是一本好書、一部好電影,是非常好的用于學習、思考、激發(fā)興趣的工具。所以,對于孩子們來說,《穿越火線》就是低級的,《文明6》就是高級的,我堅信不疑。
說我何不食肉糜的朋友,我想說我不是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晉惠帝,我的家庭和其他普通家庭的孩子沒有兩樣,只不過我的爸媽并不認為“電腦就是個游戲機,為什么要買?”。至于那些在討論錢的朋友,要知道STEAM上一個游戲才幾十塊,去一趟比利時也就幾千塊,如果連這個錢都沒有的話,那這就是一個生育決策問題了。我的個人意見是,對大部分中國父母來說,這件事問題還是出在觀念上,不是物質上。
這篇文章并不是在討論“從沉迷一個游戲到沉迷一堆游戲”,而是“從沉迷一個愛好到沉迷一堆愛好”。就像我說的,堵不如疏,一個精神生活無比豐富的人,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是不太會一直沉迷同一件事情無法自拔的。如果孩子真的就是除了游戲之外沒有任何其他愛好,我覺得哪怕能讓他喜歡上許許多多不同類型、不同節(jié)奏的游戲,也遠比被一個劣質網(wǎng)游牢牢捆住強得多。
至于到底該怎么疏引、怎么管理、怎么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威廉只能說我不是一個教育家,才學有限,沒辦法根據(jù)極度有限的信息給到你們每一個人因材施教的規(guī)劃。誠惶誠恐,希望我其他關于游戲文化的文章能稍微幫到你們,還有,注意保護眼睛。
在評論區(qū)我看到了很多朋友不幸擁有跟問題中所引用的父親一樣的父母,但我更多看到的是一些玩著游戲長大的,愿意去陪伴、理解、溝通的父母,和一些將來注定成為優(yōu)秀父母的年輕人。如果你問我,我從我爸媽的身上學到了什么?我的答案就是——代溝是永遠存在的,所以一顆懂得開放和包容的心,還有一顆保持思考和學習的頭腦,才是成為一對優(yōu)秀父母的關鍵。如果你想要更了解游戲和游戲所代表的精神,歡迎關注我的專欄或公眾號【威廉打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