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東瀛的黑色不死鳥——Kojima KE007 1976樣式
本文經(jīng)本人翻譯、潤色自wiki以及其他相關網(wǎng)頁。圖片來源為互聯(lián)網(wǎng)。
【Part.1 時代的召喚】

1970-1980是F1科技飛速發(fā)展的蠻荒年代,蛻變前的紛亂變革期。
那個年代里,沒有精心布置的P房,沒有高端的空力模擬測算,賽道邊的賽車一字排開,所有的技師在工作時都聚集在一起,背后就是對手正在維護的戰(zhàn)車,隊員們在此起彼伏的引擎轟鳴中大吼著說話,空氣中充滿了各種溶劑和汽油的味道。
那是個充滿機遇的年代,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再搞到靠譜的贊助,一級方程式這個汽車運動的最高點,在當年,也許并不那么遙遠。

到了1976年,一切仿佛到達了頂點。尼基勞達與詹姆斯亨特的宿命對決即將上演,而賽場上的戰(zhàn)車的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賽季中的升級已經(jīng)是常態(tài),甚至有車隊在單個賽季內更換三次新車,同時也出現(xiàn)了以六輪賽車P34為代表的的一系列大膽的賽車設計。

而遠在亞洲的島國,日本,作為當時的汽車強國之一,在F1的賽場里卻沒有什么存在感。但這只是暫時的,伴隨著FIA決定于1976年在富士賽道舉辦有史以來的第一屆F1日本大獎賽,有的人已經(jīng)決定做出行動......

【Part.2?出征前夜】

Kojima Engineering(小島工程,以下簡稱KE)在數(shù)年的F2征戰(zhàn)中已經(jīng)有相當?shù)慕?jīng)驗,而當時F1與F2賽車并沒有技術上不可逾越的鴻溝,再加上當年幾乎風靡了整個賽場的“考斯沃斯車”(指大量全部使用考斯沃斯引擎以及相同動力套件的賽車)的存在,在第一屆日本F1大獎賽上拿出一輛由日本人設計的F1賽車,對于KE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KE的老板小島松久召集了設計了第一臺國產(chǎn)F2000機器Nova 02的Kikuo Kura(解良喜久雄,Tommykaira)作為主機械設計師,作為空氣動力學設計師的Takuya Yura(由良拓也,Mooncraft),并由設計了F101的Masao Ono(小野昌朗,東京R&D)擔任總設計師,還有作為首席車手的長谷見昌弘。

設計上,雖然有著未來會長期參加F1的打算,但是眼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將在富士賽道舉辦的日本大獎賽。為了在本土接近勝利,鑒于富士賽道的高速特點,KE決定打造一款強調急速的“富士專用車”,就連駕駛艙的形狀都是根據(jù)長谷見昌弘的身材而定制的,是名副其實的特攻車。

【Part.3?新的挑戰(zhàn)者】

為了防止重蹈“全日班”前輩——Maki車隊的覆轍(右側為Maki F101,日本首次沖擊F1之作),KE這次決定穩(wěn)扎穩(wěn)打,做一臺有日本調性的“考斯沃斯車”。動力系統(tǒng)使用了成熟的搭配:地球人都在用的福特考斯沃斯DFV引擎和Hewland五速變速箱。



但是在材料和細節(jié)上,作為獨一無二的日本制F1,KE必須拿出點新東西。前懸掛是前鎖定臂式雙叉臂,阻尼器是全浮動式的,這樣能降低整個前懸臂的高度,讓前部更薄,阻力更小。
前車殼使用濕制碳纖維以降低重量,是第一臺正式使用全碳纖維整流罩的F1賽車。

該車原本計劃由日立Maxell贊助,所以車身被施以黑漆。但是由于這個贊助沒能談下來,所以最后只在黑漆上貼上了主要供應商的標志。

【Part.4 暗刃出鞘】

對于當時已經(jīng)是日本頂級賽車手的長谷見昌弘來說,跑富士賽道如同回家,每一個彎道和每一段路面的特點都非常熟悉,這是很大的主場優(yōu)勢,而且他也已經(jīng)很熟悉基于福特考斯沃斯DFV動力系統(tǒng)的特點。

團隊在1975年的7月在鈴鹿賽道進行了季前測試,車子各方面表現(xiàn)非常穩(wěn)定,團隊信心大增。

8月和9月,團隊租用了富士賽道進行封閉測試,一共測試了三輪,進行細節(jié)修改和輪胎調整。團隊以1974年Ronnie Peterson用蓮花72做出的1分15秒4為基準,并在最后一次測試中成功突破,圈速為1分14秒8。

【Part.5 大起大落】

1976年的F1日本站在10月22日開始,周五上午下午兩場資格賽,周六一場。在周五早上,長谷見昌弘跑出了1分13秒88,暫列全場第4。
一個只參加單場比賽的本土車隊突然獲得了如此好的成績,很多人感到不敢相信,記者甚至當面詢問KE的老板小島松久,他背后到底是哪個制造商,本田,豐田,還是日產(chǎn)?相當一部分人不敢相信這樣快的車,是本土小團隊親自打造的。
周五下午,KE團隊安裝了用于排位賽的超軟胎,并且準備利用前三名車手的尾流做出更好的成績。長谷見昌弘捕捉到了完美的進場時機,處于蓮花車隊的Mario Gabriele Andretti后方,攻圈條件堪稱完美,通過監(jiān)測點的時間比上午快了一秒還要多。
然而,在這看似完美一圈的末段,在進入最后轉向發(fā)車大直道的高速彎后,KE007突然失控,以250km/h的速度一頭扎上了輪胎護墻。
在那個安全保護措施依然原始,不時有車手喪命的年代,這樣的事故可以說是非??植?。然而長谷見昌弘如有上天保佑一般,沒有受傷。

KE007則沒有那么幸運了,左前部分完全損毀,損傷一路傳遞到了單體殼。似乎是無法修復了。

【Part.6?日本の夢を乗せて...奇跡の大修理!】

很多人認為KE的F1初戰(zhàn)已經(jīng)結束了,但是車隊和車手一致決定,在兩天后的正賽前修復全車。這看起來可能性并不高,因為已經(jīng)傷到了單體殼,而且并沒有后備的核心部件,很多知情者對此表示悲觀。
但是沒人愿意輕易放棄。雖然損傷很大,而且很多零件根本沒有備件只能“有什么拿什么”地去替換,但是那個年代的F1結構確實比較簡單,這讓修復成為了可能。

團隊把車子帶到了附近租用的車庫(Kondo Racing Garage),很多附近的賽車技工甚至有一定專業(yè)能力的觀賽者都參與了搶修,幾乎是晝夜輪班。沒有報酬,全部自愿。所有人的努力,只是為了能讓這臺象征日本水平的賽車能夠出現(xiàn)在正賽中,被萬千F1車迷看到。
由于單體殼已經(jīng)損壞且沒有備件,只能就地取材,強行修補(或者說重做)。造成事故的原因未知,但是綜合車手和團隊的意見之后,一致認為可能是因為懸掛方面的問題,便加強了搖臂,并使用了強化的螺栓。
所有人經(jīng)過了40個小時的不眠不休之后,24日正賽當天早上7點,維修宣布完成。

8點30分,KE007入場進行自由練習,觀眾席上爆發(fā)出了歡呼聲。
一群自己國家的年輕人,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Part.7?艱苦戰(zhàn)斗】

雖然搶修完成了,但是長谷見昌弘上車之后立刻知道車子其實并未完全修復如初。由于單體殼有扭曲,零件雖然強行對位了,但是整個車子在行使時一直向右偏,長谷見昌弘在直道上不得不反復修正,此外變速箱好像也有點問題。
其實Kikuo Kura還對長谷見昌弘隱瞞了一個小問題——車子正在輕微漏油。不過當時正在下雨,所以輕微漏油并無大礙,但如果天晴,那么KE將放棄比賽,避免如此瘋狂的舉動帶來不可避免的后果。

下午的正賽因為天氣惡劣一再推遲,但是主辦方不愿放棄這舉世矚目的冠軍爭奪戰(zhàn),比賽依然在暴雨中開始。氣候條件極為惡劣,P區(qū)部分地方的水甚至已經(jīng)漫過了腳踝。
長谷見昌弘駕駛著KE007從第10發(fā)車,第一圈結束時排在第14。由于日本鄧祿普的深溝紋雨胎的出色性能,長谷見昌弘駕駛著這輛已經(jīng)受損的車,在6圈之后又超回了第10。長谷見昌弘在富士賽道有豐富的經(jīng)驗,知道雨水在賽道上如何流匯,一直努力爭取時間。

由于天氣多變,長谷見昌弘前后4次進站。雖然日本鄧祿普特別提供的深溝雨胎性能出色到能挽回車輛受損所失去的時間,但是隨著雨勢減弱,KE007換上性能沒有優(yōu)勢的干胎。而受損的車輛已經(jīng)沒有再反擊的可能。
長谷見昌弘駕駛著受損的KE007最終以第11名完賽,是完賽車輛中的最后一名。其實最后處于安全的考慮,長谷見昌弘完全可以選擇退賽,但是他表示“是為了那些自愿來修車的人們而完賽的。他們知道不會有任何報償,依舊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p>

【Part.8 最速單圈?】

F1官方上曾經(jīng)把1976年日本GP的最快單圈的記錄歸于長谷見昌弘駕駛KE007得到的1分18秒23,但是根據(jù)JAF(日本汽車聯(lián)盟)自己的記錄,又是雅克·拉菲特駕駛FW04的1分19秒97。無論如何一臺受損的賽車都不可能做出如此的成績,這可能只是FIA的一個記錄失誤。
2017年,在比賽40多年后,F(xiàn)1官網(wǎng)將最快圈歸于雅克·拉菲特的1分19秒97。

【Part.9 事故調查】

半年后,設計團隊在富士進行了測試以尋找事故原因。
根據(jù)測試,發(fā)現(xiàn)是前懸上臂強度不足。在設計建造時,預估的單圈是1分13秒左右,強度也是根據(jù)這個來設計的。但是當天使用了超軟胎,理論上比設計的極限快了兩秒有余,車子在彎道里承受了大得多的力,上臂因為強度不足而斷裂了。

【Part.10?現(xiàn)存狀態(tài)】

KE007在經(jīng)過Heros Racing的數(shù)次轉售之后失傳。
1997年9月,廣島縣車輛修復店“BaoFan”的老板Shoji Tochibayashi在愛媛縣松山市一家輪胎店的停車場發(fā)現(xiàn)了 KE007。車身已經(jīng)嚴重劣化,發(fā)動機已消失,被更換為玻璃鋼造型物。
之后Shoji Tochibayashi進行了修復,修復時間長達六年,從海外購入了DFV發(fā)動機,并聯(lián)系上KE取得了部分備件。在在茅場工業(yè)的無償合作下,再現(xiàn)了氣室分離式阻尼器。

對于修復后的KE007,創(chuàng)造者KE和修復者Shoji Tochibayashi有不同的認識。
Tochibayashi說KE已經(jīng)根據(jù)各部分的細節(jié)照片確認了這就是那臺KE007。
而KE則聲稱損壞的單體殼至今仍被保存在Kondo Racing,而這臺車實際是KE007的車身結合了當年F2的單體殼和一些其他剩余零件拼湊而成的。


現(xiàn)存的KE007駕駛艙內的銘牌,注意位置。


跟隨KE009原型車展出的KE007單體殼殘骸。這個單體殼上并不存在上面展示的那臺KE007的銘牌安裝用螺絲孔。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