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章、幸運(yùn)者埃米爾阿布?哈桑?納斯?fàn)?本?艾哈邁德【納斯?fàn)柖馈?/h1>
譯自The History of Bukhara:Translated from a Persian Abridgement of the Arabic Origin by Narshakhi,The rule of the amir Sa'id abu'l-Hasan Nasr ibn Ahmad
關(guān)于注釋的說明:
無說明:英譯本每頁腳注,對于ABCD等字母的含義需看《前言》、《緒論》
譯注:譯注
尾注:英譯本正文后的note部分
屬于放飛自我的翻譯,僅供參考,不具備嚴(yán)謹(jǐn)學(xué)術(shù)價值
?
當(dāng)朝臣操辦完殉教者異密阿合馬德的葬禮后,其子納斯?fàn)?/strong>[1][繼位,并]獲“幸運(yùn)者”之名,他繼位時年僅八歲。[2]阿布·阿卜杜拉·賈汗尼[3](Abu 'Abdallah Muhammad ibn Ahmad al-Jaihani)任大維齊爾,哈馬維·本·阿里(Hamavaih ibn Ali)任大將軍。[4]納斯?fàn)柖溃ǔ诵疫\(yùn)者)還有個稱號叫“呼羅珊的創(chuàng)建者[5]”。繼位之初,納斯?fàn)柖乐鯔?quán)不顯,以致叛亂四起,他的叔公伊斯哈克·本·艾哈邁德[6]在撒馬爾罕尋求支持,撒馬爾罕的民眾對其宣誓效忠;伊斯哈克之子阿布·薩利赫·曼蘇爾[7]亦在尼沙不爾叛亂,并攻占了呼羅珊境內(nèi)好幾座城市;伊斯哈克的實(shí)力越來越大,納斯?fàn)柖琅汕泊髮⒐R維·本·阿里前往平定伊斯哈克。伊斯哈克不敵,哈馬維的軍隊(duì)成功進(jìn)入撒馬爾罕城。但伊斯哈克不甘失敗,再次叛亂,撒馬爾罕民眾再次表明立場,加入了他的隊(duì)伍。由撒馬爾罕民眾組成的叛軍與哈馬維交戰(zhàn),可惜再次落敗,伊斯哈克之后還不消停,繼續(xù)發(fā)動叛亂,最終被擒。阿布·薩利赫·曼蘇爾則死于尼沙不爾,一時間,呼羅珊與河中在納斯?fàn)柖澜y(tǒng)治下為之一清,法爾斯、克爾曼、塔巴里斯坦、戈?duì)柛省?strong>伊剌克[8]等地的虎土白皆誦念其名。
故事1:納斯?fàn)柖朗龤q時移駕尼沙不爾,命宗室阿布·阿拔斯·艾哈邁德·本·葉海亞·本·阿薩德[9]留守布哈拉,這時(布哈拉城內(nèi)的)加爾頓·卡珊區(qū)(gardun?kashan)[10]爆發(fā)了一場大火,其火勢之大甚至能連撒馬爾罕的民眾都能看得見。整個城區(qū)都被燒成一片白地,根本撲滅不了(只能等其自然熄滅)。
與此同時,納斯?fàn)柖赖男值軅兂么藱C(jī)會犯上作亂,造成了許多麻煩。最后叛亂(失敗,其中)的核心人物阿布·扎卡里亞[11]帶著一小批心腹急忙逃出,連衣服和食物都顧不上拿,就逃往呼羅珊;至于其他宗室則請求寬恕,納斯?fàn)柖涝徚怂麄儯屗麄儠r刻待在自己身邊不離半步,一場叛亂迅速平定。
故事2:納斯?fàn)柖澜y(tǒng)治時期的回歷三二五年七月(937年5月),布哈拉城又發(fā)生了一場大火[12],整座集市區(qū)都被燒毀了?;馂?zāi)最早發(fā)生在撒馬爾罕門邊(Samarqand gate)的一家粥店(porridge shop)[13],粥店伙計(jì)從粥鍋下面集起灰,將它們帶到屋頂裝到上面的水槽(trough),然而他并不知道灰燼中有沒燒完的余燼,這時一陣風(fēng)把這團(tuán)灰吹到了一座草屋頂,從而導(dǎo)致著火?;饎菅杆俾又琳校鲴R爾罕門所在的街區(qū)也被整個燒沒了。熊熊大火仿若濃云一般凝于空中不散,巴卡爾區(qū)(Bakār)[14]、商店街、法爾賈克(Farjak)的神學(xué)院、鞋店一條街、錢莊街、服裝店,以及布哈拉城的另一邊都被燒及,一路燒到河邊。火焰過河,燒上了莫日清真寺(mosque of Makh),清真寺整個化為廢墟。大火整整燒了兩天兩夜,布哈拉城民眾在這場大火前顯得極為無助,同時還產(chǎn)生了許多麻煩,直到第三天火災(zāi)被撲滅才結(jié)束。百姓在火災(zāi)廢墟中用了一個月的木柴。[15]布哈拉城百姓預(yù)計(jì)損失在十萬第納爾以上,他們再也不能將布哈拉的建筑修的像以前那樣了。納斯?fàn)柖澜y(tǒng)治三十一年(原文為二十九年多),他無疑是一位處事公正的統(tǒng)治者,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他的功績可謂多矣,不過鄙人若是將這些一五一十都寫出來,那三天三夜都寫不完(所以就不寫這么多了)。納斯?fàn)査篮?,其子努赫·本·納斯?fàn)柪^位。
[1] 尾注322,關(guān)于納斯?fàn)柖溃?13-943在位):關(guān)于他生平事跡的史料很豐富。見突厥斯坦p240-245;不過關(guān)于他的事跡都是各種各樣的叛亂、與叛軍戰(zhàn)斗的故事。當(dāng)他父親死去時他不過是個八歲的小屁孩?!兑帘尽しǖ绿m游記》(托根德譯本p7,俄譯本p56,手稿197b)記載,他在921年見到納斯?fàn)枙r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年輕人。
[2] B本此句后加:當(dāng)他承繼父王之位時
[3] 尾注323:賈汗尼,是薩曼王朝著名的大維齊爾、地理學(xué)家、學(xué)者。他全名是Abu 'Abdallah Muhammad ibn Ahmad,別像雅庫特《學(xué)者傳略》卷6,p59那樣和他孫子Abu 'Abdallah Ahmad ibn Muhammad混淆了;而p293-294提供的賈汗尼的信息也很少。全史卷八,p59也只是提及了他被任命為維齊爾,對布哈拉史的補(bǔ)充微乎其微。
[4] 尾注324,Hamavaih ibn Ali(或Hamuye,此名見諾爾德克《波斯研究(Persische Studien)》,SWAW,1888,p388-415):米爾洪德書法譯p132簡要地?cái)⑹隽舜巳说囊恍┕?。加爾迪齊p26講述了他與伊斯哈克·本·艾哈邁德的戰(zhàn)斗;p29講述和叛軍艾哈邁德·本·薩赫勒的斗爭。見《突厥斯坦》p21注釋2和p241。
[5] 阿拉伯語形式是sahib-i vujud
[6] 尾注325,伊斯哈克·本·艾哈邁德:此人是納斯?fàn)柡鸵了宫攦x的兄弟,在阿合馬德·本·伊斯瑪儀統(tǒng)治之初,他被囚禁起來,見全史卷八,p5和加爾迪齊p22。艾哈邁德死后,有人發(fā)現(xiàn)伊斯哈克在撒馬爾罕,并舉兵反叛他的大侄子。根據(jù)拜科夫(A. A. Bykov)發(fā)表在《錢幣部論文集(Trudy Otdela Numismatiki)》1 (1945), 110的《(Novyi Klad kuficheskikh monet . . .)》,伊斯哈克鑄造了自己的錢幣。伊斯哈克的兩個兒子曼蘇爾和伊利牙斯也加入了父親的叛亂,見全史卷八,p59-60。據(jù)p60,伊斯哈克的第一次叛亂掀起的時間在回歷三零一年九月(914年4月);之后他降而復(fù)叛,但被擊敗,擒往布哈拉;伊利牙斯則逃往拔汗那。加爾迪齊p26則記載只有一次叛亂,伊斯哈克困獸猶斗,但最終還是失敗,,不過獲得了特赦。接著他被帶往布哈拉,直到他死去。尼沙不里在其書《尼沙不爾史》里把他叫作Ishaq ibn Ahmad ibn Asad ibn Nuh al-Samani Abu Ya'qub,是伊斯瑪儀身邊的一個親信,極具影響力。
[7] 尾注326,Abu Salih Mansur ibn Ishaq:見加爾迪齊書p21,他曾被伊斯瑪儀任命為剌夷城守;阿合馬德時期他被派往錫斯坦,在征服錫斯坦的過程中頗具阻力。他曾被親薩法爾王朝的叛軍擒獲,最終被薩曼軍隊(duì)解救,見加爾迪齊p23。據(jù)伊本·赫勒敦《歷史》卷四,p338,侯賽因·本·阿里·梅爾維齊(Husain ibn 'Ali al-Marvazi)煽動曼蘇爾發(fā)動反納斯?fàn)柖赖呐褋y,但在薩曼大軍前來征討他之前他就在尼沙不爾死去了。叛亂的時間大概在回歷三零二年(914-915)。全史卷八,p154提到了Abu Salih Mansur ibn Ahmad ibn Ismail,可能是出錯了,應(yīng)該就是指曼蘇爾·本·伊斯哈克,盡管其中提到的日期也不符。
[8] 譯注:雖然原文為irak,但以當(dāng)時的情勢,應(yīng)當(dāng)不是兩河流域的“irak”,而是河中的“irak”
[9] 尾注327:沒有找到此人的資料,《塔巴里斯坦史》p260倒是記載了一個Abul 'Abbas 'Abdallah ibn Muhammad ibn Nuh ibn Asad,他是伊斯瑪儀任命的塔巴里斯坦總督。
[10] 尾注328:如果是在集市(bazar)里,應(yīng)該是“車輪城(wheel makers)”。
[11] 尾注329:Abu Zakariya Yahya,他的叛亂發(fā)動在回歷三一七年(929)。據(jù)全史卷八,p154,他是阿合馬德之子。伊本·赫勒敦書卷四,p342-343也記載了同樣的事情。這件事被戴甫麥利翻譯了放在米爾洪德書法譯本p245-246的注釋里。加爾迪齊p29-30簡短地?cái)⑹隽诉@件事:當(dāng)納斯?fàn)栆岂{尼沙不爾時,把自己的三兄弟關(guān)在布哈拉的監(jiān)獄里,但在納斯?fàn)柌辉诘臅r候有個面包師/廚師把他們放了出來,于是便發(fā)生了叛亂。納斯?fàn)柣伛{把鎮(zhèn)壓了叛亂。三兄弟中的葉海亞先是逃到撒馬爾罕,然后巴里黑、尼沙不爾,最后到了巴格達(dá),直到死去。伊本·赫勒敦書卷四,p342記載葉海亞和另一個兄弟曼蘇爾向納斯?fàn)栕允祝谌齻€兄弟逃到巴格達(dá)輾轉(zhuǎn)到摩蘇爾。見全史卷八,p157.
[12] 尾注330,這場大火:10世紀(jì)建筑的一個重要特點(diǎn)就是使用了大量的木材。穆喀達(dá)西書p314記載,謀夫(Merv al-Rud)的清真寺有木制梁柱,同時p316記載并波悉林建造的尼沙不爾清真寺的敏拜樓(minbar)也是如此。見雅庫博夫斯基(A. Yakubovski)《阿維森納時代(Vremya Avitsenny)》 IAN (1938), 3, 97-8,他在其中做了簡短的討論。關(guān)于這一時期的木制結(jié)構(gòu),見《粟特-塔吉克考古探險隊(duì)論文集(Trudy Sogdiiskogo-Tadzbikskoi Arkh.Ekspeditrii)》(莫斯科,1950),p210-220
[13] 尾注331,porridge:原文為harisa。雷科申譯本p118說突厥斯坦的蘇菲派會吃這種像燉菜(stew)多過像粥的食物
[14] 尾注332:雷科申譯本p118將其翻譯成純潔之街(street of the virgins)。不過《尼沙不爾史》37a記載了一個可能是這個街區(qū)名來源的名字:Ahmad ibn Sa'id Nasr ibn Bakar al-Zahid al-Bukhari.《突厥斯坦》p103和p111注釋10認(rèn)為它位于Farjak。
[15] 原文為:For one month wood burned under the a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