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羊頭鎮(zhèn)唐李爽墓的發(fā)掘
西安羊頭鎮(zhèn)唐李爽墓的發(fā)掘
《文物》 1959年03期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這座墓在西安城南8公里的雁塔區(qū)羊頭鎮(zhèn)村西曲江池遺址南岸上。1956年4月初,羊頭鎮(zhèn)春花社在取土積肥中挖掉了墓上的封土,幷發(fā)現(xiàn)墓內(nèi)有壁肉等物,當(dāng)即報吿給有關(guān)部門,17H-28日文管會派人前往淸理。墓為南北向,墓室在北,墓道在南,墓道上開有三個天井,墓室為近于方形的磚室,東西寬4.3米,南北長3.9米,髙6.5米,四壁呈弧形。墓頂近似尖錐形,墓底對縫橫砌鋪地破。在墓室西邊有磚砌棺床,寬2.36米,高30厘米,側(cè)面砌成橢圓形的矗門,磚上有縄紋或手印紋,有的還印有文字。人骨已腐朽。墓道為斜坡形,長20.6米,最深處距地表7.8米,在甬道外第一天井南邊兩旁各開小籠一個(圖2)。
隨葬品
這座墓早經(jīng)辻盜掘,墓門口有一盜洞,正打破第一天外,墓內(nèi)出土物可分作以下幾類:
一、銅器類
1.帶釣一件長7.6,寬2.7厘米,出于墓室亂土中(圖4)。
2.小銅鏡三件徑4.1厘米,其中兩件背面飾-有鋸齒形花紋,已看不淸晰;一件無紋飾,出于墓室亂土中。
3.泡釘三枚長1.5厘米,基金,出于墓室亂土中。
4.鎏金銅飾一件扁平長條形,長8.8、寬4厘米。
二、料器類巳殘碎,一件料杯,赭黃&里邊留有朱紅色物(圖21).—片為綠色,似一花形。
三、玉器類只有玉牌子一件,厚0.5、寛8.7厘米,上有四個小孔,系佩飾。
四、瓷器類
1.瓷瓶一件口殘,腹稍大,平底,高17厘米,胎質(zhì)堅硬,作靑灰色,全身涂靑釉,發(fā)現(xiàn)在棺床東北部(圖22)。
2.瓷罐兩件一件高22.3厘米,豆靑色,直口,四系,發(fā)現(xiàn)在棺床東側(cè);另一件高30厘米,小口,圓唇,鼓腹平底,肩上有四系,胎呈紫灰色,上部征靑灰色釉,有不整齊的開片(圖1)。
3.瓷壺一件高19.7厘米,小口,大腹,有獸形柄,靑釉,肩有四系,發(fā)現(xiàn)在墓室東部亂土中(圖20)。
4瓷琬一件高£1、口徑9厘米,胎為白灰色'加細(xì)砂,較粗糙,腹內(nèi)涂有黑色釉,出于墓室亂土中。
5.瓷硯一件半殘,高‘3.5、面徑1L5厘米,圓形,下面有十六個蹄足,涂靑釉,發(fā)現(xiàn)在棺床下南這016).
6.白瓷盤一件口徑19.5、高L6厘米,內(nèi)外涂白釉,胎呈淡白色,無圈足,發(fā)現(xiàn)于第三天井下亂土中,巳殘。
五、鉄器類只在墓室亂土中發(fā)現(xiàn)一件,巳殘。
六、俑類除木俑頭兩個外,都是陶俑。計完整的二百-十二件,可看出形狀的一百三十二件。南角及棺床以東的近旁。這些陶捅出土?xí)r有的上下迭壓,有的東倒西歪。唯墓道小洞內(nèi)的未擾動,比較整齊。
1.木俑頭兩個女俑頭殘高7厘米,面左部被火燒,梳雙髻(圖25);男俑頭已成兩半,面部已看不淸,殘高5.5厘米,均發(fā)現(xiàn)于棺床東部。
2.陶天王俑二件一件高99.5厘米,直立,紫面,瘀扭,身上繪有金、紅、綠、赭、黑、白諸色,足下踏一牛;另一件高97厘米,直立,身向左微傾,足下也踏一動物(圖17)。
3.鎮(zhèn)墓俑二件一件高蝕厘米,身涂朱墨色;另一件高46.5厘米,人面獸身(圖18、19)。
4.騎馬俑出于墓道兩旁小洞內(nèi),共四十七個,較完整的四十一個,腿均殘斷,下有長方板狀座,高約38—釦厘米,女騎俑多著綠衣,梳高髻,也有著紅衣梳矮髻的(圖28)。男騎俑多為樂手,有吹排簫的、打鼓的等。神態(tài)生動,多著紅色翻領(lǐng)衣服,也有的著靑衣的(圖23),馬腿中有鉄筋,因年久與底下托板脫開,都巳殘斷。馬的顔色一種是在陶胎外涂粉白色,一利是涂紅色,再用墨筆畫出轡頭后軸等。男俑面涂紅色,女俑面涂白色。
5.陶男備一百零五件,分三種形式,一種右手上提置于胸部,頭戴平頂黑橫頭,高23厘米,共九件3-種高22厘米,也是右手上提置于胸部,頭上披帽,共八十七件;一種是高24厘米,左手上提置于胸紅色,胸部及后尾染黑色,足下有一小座(圖12、13)
6.陶女俑 共二十七件,分兩種;一種瘦長,梳高警,,長裙上系于胸部,裙帶下垂,其上衣有杠赭白淼款色,下裙有缸褚豫三色,共二十五件,高25厘米;一種是小髻,身材較小,著翻頜衣,有杠緣二色∶,共二件,高2厘米(圖27、11)。
7,陶牛兩件 形式淚問,長14厘米,腿殘斷,同出于菜道東小能內(nèi);另一件外面澄深缸色。
8.陶周一件 彎頭作站立狀,長16厘米,題殘,出于基遵東小能內(nèi)。
9.陶臥狗九件 高車、長10.7厘米,作卷曲伏隊狀,出于囊道東小能內(nèi),胎臂為土缸色,外羞自粉,在嘴、腹、股、脊各部綴黑色斑點。
10.陶隊豬五件 高5.5、長92厘米,其中兩件出于墓道西小在內(nèi),其它三件出于東部小鑫內(nèi),杠胎,外染黑色(圖15)。
11.陶隊羊五件高6、長10.5 厘米,出于墓道西小鑫丙,作伏隊狀,胎置土杠,外敷白粉,在嘴、腹、脊、股各部綴以黑色斑點。
12.陶籌八件 高82厘米,出于墓道東小靠內(nèi),作解立狀,頭部及兩翅染土紅色,胸部及后尾染黑色,足下有一小座(圖14)。
七、陶器磚瓦類
1.陶罐四個 高28厘米,發(fā)現(xiàn)在棺床上,分量各處,全有一個帶小扭的蓋,色灰,置硬,外羹白粉。(圖3)
2.帶字磚四塊 上有墨害;"地口十月廿三日達(dá)主……口口墓?!诳诩铱诳诳诖罂诳?#34;等二十二字。是清理幕磚時在頂部砌磚中發(fā)現(xiàn)的,磚長32、寬16.3、厚6厘米,背面有糖救。
壁畫和墓志
壁畫殘存二十五幅,較完整的十六幅,在墓室和幕道內(nèi),因年久雨水浸觸,酰落得很利害,以前所發(fā)現(xiàn)的唐墓壁畫,一般的都有四神,但此慕?jīng)]有四神。在慕道進(jìn)口處的東壁殘留有六個著扁皮靴的人(只余下牛部),最后一個腰部帶一劍,西面壁上有三個著息皮靴的人(只余下半部),后邊兩人腰部各帶一劍,在甬道口外東西兩邊墻壁上有用朱杠色畫的宮殿,可惜在清理中圍塌毀。由雨道口向內(nèi)的壁畫內(nèi)容如下∶
一、東壁第一個(圖8)嘎雙手執(zhí)笏拱手躬身 男文吏,著黑模頭,杠袍,啟靴,腰帶上帶一小包,面向北,酮骨染一塊杠色,高147米。(圖30)
二、 東壁第二個畫一雙手執(zhí)笏直立女子,頭梳堆髻,上衣為白色,下紺為白色上畫紅色花紋,高1.10米,面向南,與第一人相對(圖29)。
三、 東壁第三個在墓室內(nèi),畫一高髻女子,執(zhí)一拂塵,上著紅衣,下裙白色幷畫紅條紋,足著如窓履,面偏向左,高L5米。(圖31)
四、 東壁第四個畫一男樂人,著烏樸頭,紅1包,腰帶上掛一小包,褲下口扎著,幷畫有黑綠色竪條紋,手執(zhí)葡,面稍偏向北,作吹簫狀。髙1.40米(圖32)。
五、 東壁第五個畫一女子,梳堆髻,上衣為紅色,袖口窄小,下裙為綠色,雙手執(zhí)拂塵,面稍偏向北,高145米?!▓D33)
六、 東壁第六個畫一女子,雙鬟下垂,手執(zhí)一物,似團(tuán)扇,面稍偏向左,上衣素白,下裙紅色,垂綠色帶子,黑履外露,高1.44米(圖34)。
七、 北壁(圖6)由東向西數(shù)第一人畫一女樂,頭部微脫落,梳雙鬟,手持橫笛作演奏狀,上衣為紅色,下裙為白色上畫紅色竪紋,腰下部垂有綠巾,高147米(圖35)。
八、 北壁第二個畫一女樂,頭飾高髻,上衣赭紅,
上裙白色上畫紅綠色條紋,雙手持排簫,面向右,作演奏狀,高1.妊米(圖36)。 -
九、 ;I匕壁第三個畫一女子,堆髻長裳,雙手捧-盤置右肩上,盤內(nèi)放著四個杯子,上衣為白色,下裙為紅色,高1.35米(圖37)。
十、北壁第四個畫一女子,頭梳雙鬟,下垂近耳,上衣紅色,下裙?在紅色上又敷綠色,雙手捧一盤口大腹壺,高L35米(圖38)。
十一、西壁(圖7)由北向南數(shù)第一人,只余頭部,面向南(圖5)。
十二、西壁第二個畫一女子,腿部剝落,頭梳雙鬟,手捧一盤于左肩上,盤內(nèi)放六個杯子,上衣為白色,下紺為紅色,高1.31米(圖40)。
十三、西壁第三個畫一女子,頭部發(fā)髻及背足下部分均脫落,面向北,一手捧黑色杯子;一手上置作扶護(hù)狀,上衣赭紅,下裙為白色上畫祁色竪條紋,殘高1.30米(圖39)。
十四、西壁第四個畫一男子',巳殘,殘高L27米(圖10)。
南壁原來也畫有人物,已脫落凈盡。
十五、甬道西壁由北向南數(shù)第一畫一女子,上半部與右足已剝落,右手上舉于胸前,左手下垂于腰部,綠上衣,紅下裙,殘高78厘米。
十六、再向南,即甬道西壁最外邊,畫一文吏,著黑幞頭,紅袍烏鞋,躬身執(zhí)笏,面向北,高1.細(xì)米,面部額骨染一塊紅色。
這批壁畫中,除墓道與甬道內(nèi)以外,在墓室內(nèi)的各幅畫之間,都以朱紅色繪作梁柱斗栱。墓室內(nèi)的畫全用彩色,而墓道內(nèi)的都用單色墨畫。
墓志一合,發(fā)現(xiàn)在墓封門磚外甬道口上,石質(zhì),邊長83、厚29厘米,蓋上篆書:“大唐故銀靑光錄大夫守司刑太常伯李公墓志銘',周邊與側(cè)面飾有三層花紋,志石周邊刻十二生肖,每面三個,銘文共四十三行,每行四十四字,除空格外,共一千七百七十四字(圖11、玆)。據(jù)銘文所載,死者為李爽,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七月四日卒于九成宮中御府之官舍,年七十六,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與其夫人鄭氏合葬雍州明堂縣界風(fēng)棲之原。按李爽唐書無傳,墓志銘文的作者是蘭臺侍郞崔行功。新唐書卷二百一儒學(xué)條有關(guān)于他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