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興盛的原因
阿航讀后感,今天要分享的是《中國文化課》
喜歡唐詩宋詞的人,喜歡的是其中的韻味與意境。朗誦唐詩宋詞時,可以感覺到作者從極精煉的詞句中,描繪出的極富詩意的畫面。相較于元雜曲,唐詩宋詞缺乏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細致入微的情節(jié),兩相對立的戲劇沖突。

在西方文化中,有情節(jié)有故事的古希臘悲劇,如:《俄狄浦斯王》比《三國演義》《水滸傳》早了一千多年。
為什么中國戲劇會晚這么多年呢?余秋雨給出了答案。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底層百姓以君子為榜樣。君子有一套過于繁瑣的見面禮儀被視為典范,無論喜歡或不喜歡,見面后都得走一套流程,這套流程就類似于演戲的過程。
中國文化講究中庸。為人處事之道,也以中庸為典范。中庸就是要演戲,內(nèi)心波濤洶涌,表面波瀾不驚,所謂“喜怒不形于色”。這本身就需要偽裝,偽裝就類似于演戲。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生活的戲多了,自然就不需要舞臺上的戲劇了。
與西方所追求的解放天性不同的是,在皇權(quán)下,體制內(nèi),做人做事必須得遵照一個固定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下,為官者,不提倡表達喜怒哀樂。做人做事講究沉穩(wěn)老練,忠于皇權(quán),感情被壓抑在心底。而戲劇恰恰是需要感情流露的,所以在當(dāng)時那個大環(huán)境下沒有感情的流露,戲劇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隨著宋朝的滅亡,大草原來的元代統(tǒng)治者,喜歡歌舞,喜歡看戲,喜歡無拘無束的在馬背上馳騁。上層統(tǒng)治者的需求,催生了相對應(yīng)的產(chǎn)業(yè),喜歡看戲聽曲的風(fēng)氣,逐漸向下層階級擴散,戲曲雜劇在元代興盛不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