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2.1.8 亞里士多德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8、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 古希臘哲學家,形式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色雷斯地區(qū)斯塔吉拉人,做過亞歷山大的老師。他在柏拉圖學園學習二十年,但和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有嚴重分歧。后來他在雅典自立學園講學。政治上是奴隸主中等階層的代表。
? 亞里士多德?lián)u擺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他不懷疑外部世界的實在性,但又承認神是最高的存在,神是第一推動力。他對柏拉圖的理念論作了尖銳批判。他認為把一切都說成是虛構(gòu)的理念的“事本”,極不合理,它不但不能說明事物的性質(zhì)和原因,反而造成混亂和困難。他主張應更多地關(guān)心事物的存在,認為離開知識對象的存在,就談不上任何知識。對此,列寧給予很高的評價,說他對柏拉圖的理念論的批判,就是對一般唯心主義的批判,起著“破壞唯心主義基礎”的作用,“是有利于唯物主義的”。[1]
? 亞里士多德重視對運動的分析和事物原因的探討。他把運動分為兩大類[2]和六種形態(tài)[3],這是他以前的哲學家未曾做到的。他的四因說[4],除去目的因是神秘的以外,其他三因都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同時他還強調(diào)四因之間的聯(lián)系,也具有一定的辯證因素。但他把質(zhì)料因和形式因分割開,并夸大形式因的作用,說質(zhì)料因是消極的,形式因是積極的,卻是一種形而上學觀點。
? 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5]系統(tǒng)地闡述了形式邏輯的要求和法則,對人類認識的發(fā)展是有貢獻的。但必須看到它的兩重性,既有辯證的東西,也有僵死的東西。中世紀的經(jīng)院哲學正是把他的僵死的東西奉為至寶。他在《工具論》的《范疇篇》中提出了十個范疇[6],并認為實體是一切范疇的基礎,這說明他的范疇論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他認為自然界是永遠不滅的。他在論述范疇中還顯露出許多辯證法的萌芽,因此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并且稱贊他那時“就已經(jīng)研究了辯證思維的最主要的形式”。[7]由于他把形式邏輯的法則絕對化,又常常陷入混亂,不僅始終弄不懂一般和個別、概念和感覺、本質(zhì)和現(xiàn)象等辯證關(guān)系,并且一再地反對赫拉克利特關(guān)于存在與非存在的辯證思想。
? 他處于雅典衰敗、馬其頓王國稱霸的時代。他既不贊成暴君政治,也不贊成民主政治,認為最好的政治社會是由奴隸主中等階層的公民組成的城邦。他把中庸看成是最好的美德,鼓吹中庸的生活[8]是最幸福的生活。他美化奴隸主中等階層是國家中最安穩(wěn)的公民。他和其他奴隸主思想代表一樣,認為奴隸只是會說話的工具,是奴隸主的一種財富,實行奴隸制度是理所當然的。這說明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反映了古希臘奴隸社會日益沒落的趨勢,妄圖以折衷調(diào)和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tǒng)治。
? 主要著作有《工具論》、《形而上學》、《政治學》、《倫理學》等。
注:
[1] 《列寧全集》第三十八卷313頁。
[2] 本質(zhì)的變化和狀態(tài)的變化。
[3] 產(chǎn)生、消滅、質(zhì)變、增加、減少、位變。
[4] 質(zhì)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
[5] 即《工具論》。
[6] 實體、數(shù)量、性質(zhì)、關(guān)系、地點、時間、姿態(tài)、領(lǐng)有、活動、遭受。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22頁。
[8] 即擁有適當?shù)闹械蓉敭a(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