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外國哲學史部分》2.1.7 柏拉圖
【本文轉(zhuǎn)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僅供學習參考】
7、柏拉圖(約公元前427—347年)
? 古希臘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哲學家,雅典人。出身于奴隸主貴族,蘇格拉底的門徒和主要繼承者。政治上是反動的奴隸主貴族的代表。列寧把他和唯物主義者德謨克利特看成是古希臘哲學兩條基本路線的主要代表。
? 柏拉圖的哲學是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稱為理念論。他認為只有理念才是真正的實在;一切都是由所謂永久不變的理念產(chǎn)生的。在他看來,每種事物都有它的理念,如美有美的理念,丑有丑的理念,山有山的理念,水有水的理念,具體事物和觀念只不過是理念的反映而已。理念是看不見的,只能是思想的對象。
? 他認為靈魂是不si的,并先于肉體而存在。知識是靈魂固有的,人的知識只是通過回憶把它體現(xiàn)出來,這就是他的所謂回憶說。他說:“人的理性,決不引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引用理念,從一個理念到另一個理念,并且歸結(jié)到理念?!?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1]這種神秘的先驗論,把理性和感性完全對立和割裂開來。
? 他在方法論上總的說來是一個形而上學者,但他的求知方法和詭辯術,也反映出一些矛盾,如在他的著作中曾提到:物極必反、有始必有終、輕重大小是相對的、苦樂是相比較而言的,等等。他的《巴門尼德篇》被黑格爾吹捧為表現(xiàn)出驚人的辯證法的杰作,實際上它的論證方法卻是形而上學的。
? 他的反動政治觀點,集中表現(xiàn)在他的《理想國》中。他主張國家由三個等級[2]組成,至于奴隸根本不被當人看待,因而不屬于任何等級。這三個等級各有各的道德,智慧是哲學家的道德,勇敢是武士的道德,節(jié)制是農(nóng)夫和手藝人的道德,這樣的國家也就是具有正義的國家。他所謂理想,就是沒落反動的奴隸主貴族的復辟倒退幻想;他所謂正義,就是讓奴隸主貴族永遠統(tǒng)治下去。他曾先后三次到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向那里的統(tǒng)治者宣傳他的反動政治主張,企圖在那里建立他設計的“理想國”,但不僅未能得逞,而且?guī)缀鯁拭?。這也說明他的復古倒退路線完全是違背歷史潮流的。
? 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哲學和反動政治觀點,在哲學史上的流毒較深,古今中外的許多反動統(tǒng)治者,都以不同的形式加以利用和宣揚。[-]也搬出柏拉圖的反動政治著作? ? ? ??《理想國》,把它吹捧成二千多年以來國家學說的基礎,妄圖愚弄和毒害廣大干部和群眾,這只能暴露他的極端無知和極端反動,必須加以徹底批判。
? 主要著作有:《斐多篇》、《會飲篇》、《巴門尼德篇》、《泰阿泰德篇》、《理想國》等。
注:
[1] 《古希臘羅馬哲學》201頁。
[2] 執(zhí)政的哲學家、作戰(zhàn)的武士、從事生產(chǎn)的農(nóng)夫和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