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中成藥歸納?。纯淌詹兀?/h1>
很多人會在家中備一些中成藥,以備不時之需!在治療常見病時,效果非常好!但要準(zhǔn)備哪些藥,又能治哪些病,相信都不太了解。
今天,小編整理了常用的近百種中成藥,希望對你的生活與健康有所幫助!文中干貨內(nèi)容較多,建議先收藏或轉(zhuǎn)發(fā),再慢慢觀看哦!
文章要點
一、家庭常見中成藥用法
1、內(nèi)科病常用中成藥用法:
感冒藥、咳嗽藥、祛暑藥、通便藥、消化藥、安神藥、清熱藥、補虛藥
2、外科病常用中成藥用法
3、五官科病常用中成藥用法
4、皮膚科病常用中成藥用法
5、婦科病常用中成藥用法
6、兒科病常用中成藥用法
7、家中常備外治藥物和工具
二、中成藥正確服用方法
1、嚴(yán)格按量服用
2、注意服藥禁忌
3、注意服藥時間
4、注意服藥方法
5、注意服藥反應(yīng)(提醒:服用藥物要在醫(yī)生或藥師指導(dǎo)下進(jìn)行)
家庭常見中成藥用法一
家庭常用內(nèi)科中成藥
1感冒藥(3種)
(1)銀翹片(維C銀翹片)
作用:對風(fēng)熱感冒、發(fā)熱、頭痛、不出汗或者出汗不多、微微感覺怕冷、怕風(fēng)、口渴、咳嗽、喉嚨痛,舌苔薄,舌尖紅、白色或者黃色等癥狀有效。
(2)雙黃連口服液
作用:清除肺熱、透邪外出及解毒,控制流感病毒,較好的緩解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fā)熱、咽喉腫痛、咳嗽、全身乏力、頭暈頭痛、口渴、 怕冷、鼻塞等癥狀。
(3)小柴胡顆粒
作用:可以有效的治療發(fā)熱,對食欲不振、口苦咽干、惡心、嘔吐等可以起較好的緩解作用,還可以治療胸部兩側(cè)的不適。
2咳嗽藥(6種)
(1)蛇膽川貝口服液
作用:主要用于肺熱咳嗽,癥狀痰多或者咳痰不爽,顏色偏黃,口中呼出熱氣,自覺肺部有脹滿的感覺等,常常伴有口燥舌干、口渴喜歡喝冷水、小便黃、大便干燥等。
【成份】蛇膽汁、平貝母。
(2)急支糖漿
作用: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對伴有黃痰、痰很多、但比較容易咳出來的風(fēng)熱咳嗽最為有效。
方解如下:方中魚腥草長于清肺解毒,為君藥;金蕎麥、四季青清熱瀉火,排膿解毒,加強君藥清肺熱之功,為臣藥;麻黃宣肺降氣,止咳平喘;前胡宣散風(fēng)熱,降氣化痰,止咳平喘;紫苑化痰止咳;枳殼疏利氣機,共為佐藥;甘草化痰止咳,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之功。
(3)秋梨膏
作用:主要用來治療燥熱咳嗽。
(4)鮮竹瀝水
作用:最主要的功能是治療黃而粘稠的熱痰,緩解中風(fēng)后的一系列癥狀,對孩子痰熱驚風(fēng),表現(xiàn)出的高熱、痰多、 呼吸急促、有缺氧表現(xiàn)、煩躁等癥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5)通宣理肺丸
作用:常用于風(fēng)寒感冒咳嗽。
(6)沙棘顆粒
作用:止咳化痰、消食化滯、活血散瘀、降血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祛暑藥(3種)
(1)藿香正氣水
作用:治療脾胃問題,治療孩子痱子,嬰兒腹瀉,濕疹,防止暈車暈船。
(2)十滴水
作用:治療夏天暑濕引起的頭暈、惡心、胃腸不舒服,尤其對夏天因貪涼,吃多了西瓜或者喝多了冰鎮(zhèn)飲料從而引起的肚子不舒服,或者拉肚子、惡心等;治療痱子和凍瘡效果也非常出色。
(3)人丹、仁丹
作用:人丹偏重于祛風(fēng)健胃;仁丹偏重于清暑化濕。
4消化藥(8種)
(1)保和丸
作用:專門消化堆積在胃里的不能排空、 不能消化的食物。
(2)大山楂丸
作用:消食、導(dǎo)滯、和胃。
(3)香砂平胃丸
作用:能消積食。
(4)香砂養(yǎng)胃丸
作用:最能溫中和胃。
(5)四君子丸
作用:益氣健脾。
(6)香砂六君子丸
作用:益氣健脾,行氣化濕。
(7)理中丸
作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8)附子理中丸
作用:較強的溫暖脾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5通便藥(2種)
(1)麻仁潤腸丸
作用:潤腸通便。
(2)蓯蓉通便口服液
作用:養(yǎng)肝補腎、滋養(yǎng)腸道。
6安神藥(3種)
(1)棗仁安神丸
作用:補心安神。
(2)柏子養(yǎng)心丸
作用:補氣、養(yǎng)血、養(yǎng)心。
(3)天王補心丹
作用:治療失眠、便秘、口腔潰瘍、神經(jīng)衰弱、更年期綜合癥等。
7清熱藥(7種)
(1)黃連上清丸
作用:適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熱上火,還頭痛、咳嗽痰多的情況。
(2)牛黃上清丸
作用:清火氣的力道更強,治療感冒發(fā)燒非常厲害,尤其是39℃以上。
(3)牛黃清心丸
作用:主要清心火。
(4)牛黃解毒丸
作用:適用于胃中實火所致的牙齦腫痛、口腔潰瘍、便秘等癥。
(5)清熱解毒口服液
作用:對熱毒侵犯人體所引起的咽喉腫痛、面紅目赤、煩躁口渴、局部紅腫熱痛等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6)六神丸
作用:清熱、解毒、消腫,能治療機型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上火咽喉痛和身上長的癤子、膿腫等。
(7)二妙丸
作用:清熱祛濕,對濕熱引起的病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8補虛藥(17種)
(1)六味地黃丸
作用:滋腎陰,補充體內(nèi)的“水”,適合陰虛有熱的人服用。
古籍有記載:
明朝以后,六味地黃丸逐漸成為滋陰補腎的祖方,用于治療須發(fā)早白、精力不濟、生殖機能減退、早衰虛弱。現(xiàn)代還用于治療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耳鳴耳聾、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兇門不合等腎陰虧虛之證。
方解如下:
方中重用熟地黃滋補腎陰,填精益髓生血,為君藥。山茱萸補益肝腎,并能澀精;山藥補養(yǎng)脾陰而補腎固精,共為臣藥。澤瀉利濕泄熱而降腎濁,并能減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降腎濁;丹皮清泄虛熱,并制山茱萸肉之溫,共為佐藥。諸藥相合,共奏滋補腎陰之功。
(2)麥味地黃丸
作用:用于腎陰虛所導(dǎo)致的咳喘,此外,對表現(xiàn)為咽喉干癢、干咳無痰的慢性咽喉炎也很好。
(3)桂附地黃丸
作用:偏重于溫補腎陽。
(4)十全大補丸
作用:氣血陰陽補的比較全面,適合氣血兩虛的情況。
(5)補中益氣丸
作用:補益脾胃。
(6)人參生脈飲
作用:強心氣,體質(zhì)虛弱的人,可以夏天來保??;此外,刮痧時出現(xiàn)心慌的情況可以喝一支,能很快就緩解癥狀。
(7)龜齡集
作用:通過補腎來達(dá)到強壯體制的目的。
(8)歸脾丸
作用:養(yǎng)脾養(yǎng)心。
(9)人參歸脾丸
作用:補心養(yǎng)氣的效果卓越。
(10)人參健脾丸
作用:調(diào)整消化,調(diào)整精神狀態(tài)。
(11)參苓白術(shù)丸
作用:補脾益肺,尤其對小孩脾胃不好,效果明顯。
(12)復(fù)方阿膠漿
作用:適用于氣血兩虛,尤其是血虛引起的自覺心慌心跳、失眠、面色蒼白或者發(fā)黃等情況。
(13)人參鹿茸丸
作用:強筋壯骨,對腎陽虛虧、精血不足所導(dǎo)致的一系列問題有效。
(14)五子衍宗丸
作用:治療陽痿不育、遺精早泄等腎虛精虧病癥。
(15)刺五加片
作用:益氣健脾、補腎安神,適用于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等。
(16)消拴通絡(luò)片
作用:活血化瘀,溫經(jīng)通絡(luò)。
(17)速效救心丸
作用:緩解心絞痛,為心肌梗塞爭取救治時間。
二
家庭常用外科中成藥
1、傷濕止痛膏
作用:祛風(fēng)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luò),適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坐骨神經(jīng)痛、骨質(zhì)增生引起的的疼痛。
2、活絡(luò)油
作用:舒筋活絡(luò)、活血化瘀、祛風(fēng)除濕、消腫止痛。
3、七厘散
作用:活血消腫、化瘀止痛,可用于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
4、跌打萬花油
作用:消腫止痛、消炎散瘀、舒筋活絡(luò)。
5、云南白藥膠囊、云南白藥膏
作用:治扭傷、止血、治淤血痛經(jīng)、治新生兒臍炎、作為刺激穴位的工具等。
6、麝香壯骨膏
作用:消炎、鎮(zhèn)痛,可用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關(guān)節(jié)痛、腰痛、軟組織損傷、神經(jīng)性疼痛、肌肉酸痛等以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癥。
7、片仔癀軟膏
作用:小熱解毒、涼血化瘀、消腫止痛。
8、紅花油
作用:主要用于風(fēng)濕骨痛,跌打扭傷,外感頭痛,皮膚瘙癢諸癥。
9、痔瘡膏
作用:用于治療內(nèi)痔、外痔、混合痔、瘺管、瘺核、脫肛、痔瘡出血、大便干燥、肛腸下墜、肛門瘙癢等多種病癥。
三
家庭常用五官科中成藥
1、石斛夜光丸
作用:補益肝腎精氣,進(jìn)而明目。
方中石斛補肝腎,明目為主藥;山藥、牛膝、菟絲子、五味子補益肝腎;肉蓯蓉補腎益血;蒺藜平肝疏肝;菊花、青葙子、決明子、羚羊角清肝明目;人參、茯苓、甘草補中益氣;枸杞子、菟絲子益肝腎;生熟地、天冬、麥冬滋陰;防風(fēng)、川芎祛風(fēng);川芎與枳殼同用增強行氣之力;苦杏仁味苦能降,疏利氣機;水牛角濃縮粉、黃連清熱。全方滋陰補腎,清肝明目。
2、明目地黃丸
作用:通過滋腎養(yǎng)肝來治療肝腎陰虛所導(dǎo)致的眼睛干澀、迎風(fēng)流淚、看東西不清楚等癥狀。
3、珍珠明目滴眼液
作用:清熱、抗炎、消腫、止痛。
4、左慈丸
作用:滋腎平肝。
5、穿心蓮片
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多用于邪毒內(nèi)盛所導(dǎo)致的感冒發(fā)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6、西瓜霜潤喉片
作用:主治發(fā)生在口腔咽喉部位,由熱毒所引起的紅腫疼痛、聲音嘶啞、發(fā)炎等癥。
7、西瓜霜清咽含片
作用:對陰虛所致的咽喉腫痛、咽干、咽部灼熱、聲音嘶啞、急、慢性咽喉炎等,效果出色。
8、板藍(lán)根顆粒、板藍(lán)根含片
作用:清熱、涼血、解毒、利咽、抗菌、抗病毒,能治療流感所引起的咽喉腫痛等。
9、清熱利咽顆粒
作用:清熱利咽、寬胸潤喉。
10、清咽滴丸
作用:疏風(fēng)清熱、解毒利咽,起效快,作用持久。
11、霍膽丸
作用:清熱化濁、宣通鼻竅。
12、雙料喉風(fēng)散
作用:清熱解毒、消腫利咽。咽喉,扁桃體,鼻都可以用
成分珍珠、人工牛黃、冰片、黃連、山豆根、甘草、青黛、人中白(煅)、寒水石。
13、錫類散
作用:解毒、化腐、生肌,主要治療咽喉腐爛、口腔潰瘍等病癥。
四
家庭常用皮膚科中成藥
1、京萬紅軟膏
作用:解毒消腫,止痛生肌。用于輕度水、火燙傷,瘡瘍腫痛,創(chuàng)面潰爛。
成分:地榆、當(dāng)歸、桃仁、紫草、金銀花、五倍子、白芷、血竭、木鱉子、冰片、罌粟殼、地黃、黃連、血余炭、棕櫚、半邊蓮、土鱉蟲、白蘞、黃柏、紅花、大黃、苦參、槐米、木瓜、蒼術(shù)、赤芍、黃芩、胡黃連、川芎、梔子、烏梅、乳香、沒藥等。
2、膚螨靈軟膏
作用:殺螨、殺蟲、止癢、止痛,主要針對螨蟲引起的病癥等。用于蟲毒蘊膚所致的酒渣鼻。
成分:輕粉、甲硝唑、地塞米松、薄荷腦、樟腦、冰片。
3、痱子粉
作用:散風(fēng)祛濕、清涼止癢,最主要功效防治痱子。
五
家庭常用婦科中成藥
1、烏雞白鳳丸
作用:主要是補虛的,氣血雙補,陰陽并補,對體質(zhì)虛弱引起的婦科問題效果很好。
2、逍遙丸
作用:舒肝氣、養(yǎng)肝血、補脾胃,最主要是治療肝血不足,肝氣不舒引起的婦科問題。
3、加味逍遙丸
作用:清肝火,用于更年期綜合征等。
4、益母草膏
作用:活血不傷新血,養(yǎng)血又不把壞血留住。
5、艾附暖宮丸
作用:功效偏重一個“暖”字,如宮寒腹痛等。
6、當(dāng)歸丸
作用:治療血虛引起的面色萎黃,月經(jīng)量少甚至閉經(jīng),還用做跌打損傷、術(shù)后傷口疼痛等。
7、四物丸
作用:活血補血。
8、元胡止痛片
作用:理氣、活血、止痛,可以治療由于氣滯血瘀所引起的一些列問題。
9、婦科千金片
作用:行氣活血、祛風(fēng)除濕、益氣清熱。
10、金雞膠囊
作用:偏重于清熱消炎、祛瘀解毒。
11、花紅片
作用:清熱、利濕、祛瘀、解毒、消炎。
六
家庭常用兒科中成藥
1、小兒感冒顆粒
作用:疏風(fēng)解表、清熱解毒,適用于孩子普通風(fēng)熱感冒或者流感所引起的發(fā)熱、頭痛、咽喉腫痛、流濁鼻涕、咳嗽有黃痰、舌體偏紅、心煩口渴等。
成分:廣藿香、菊花、連翹、大青葉、板藍(lán)根、地黃、地骨皮、白薇、薄荷、石膏
2、小兒清咽顆粒
作用:清熱解表、解毒利咽,適用于孩子普通風(fēng)熱感冒或者流感所引起的發(fā)熱、頭痛、咽喉疼痛、咳嗽、聲音嘶啞等。
成分:玄參、蒲公英、牛蒡子(炒)、薄荷、蟬蛻、板藍(lán)根、連翹、牡丹皮、青黛。輔料為蔗糖、糊精。
3、小兒止咳糖漿
作用:止咳化痰。
成分:甘草流浸膏、桔梗流浸膏、氯化銨、橙皮酊。
4、小兒咳喘靈口服液
作用:宣肺、清熱、祛痰、止咳,主要用于肺熱所引起的呼吸系統(tǒng)問題。
參考:麻黃、金銀花、苦杏仁、板藍(lán)根、石膏、甘草、瓜蔞。輔料為:甜菊糖、羥苯乙酯。
5、小兒清肺止咳片
作用:治療肺熱咳嗽。
紫蘇葉、菊花、葛根、川貝母、苦杏仁(去皮炒)、枇杷葉、紫蘇子(炒)、桑白皮(蜜炙)、前胡、射干、梔子(姜炙)、黃芩、知母、板藍(lán)根、人工牛黃、冰片。
方中枇杷葉、桑白皮、黃芩、梔子、板藍(lán)根、川貝母、菊花清熱瀉肺,化痰止咳,對外感風(fēng)熱、內(nèi)閉肺火引起的咳嗽、痰多氣促有較好的作用;苦杏仁、紫蘇子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射干長于化痰;前胡宣不過散,降不過下;紫蘇葉行氣寬中,開宣肺氣;知母、葛根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人工牛黃、冰片化痰開竅。諸藥合用,共奏止咳化痰,清熱解表,生津潤肺,通便之功效。
6、小兒化痰止咳顆粒
作用:化痰止咳、瀉肺平喘,主要用于孩子肺熱咳嗽痰多、支氣管炎等。
成分:桔梗流浸膏、桑白皮流浸膏、吐根酊、鹽酸麻黃堿。輔料為蔗糖、香精、枸櫞酸、枸櫞酸鈉。
7、小兒金丹片
作用:祛風(fēng)化痰、清熱解毒,主要用于孩子發(fā)熱咳嗽、頭痛、痰多、咽喉腫痛等問題。
成分:朱砂、橘紅、川貝母、膽南星、前胡、玄參、清半夏、大青葉、關(guān)木通、桔梗、荊芥穗、羌活、西河柳、枳殼、地黃、赤芍、鉤藤、葛根、牛蒡子、天麻、甘草、防風(fēng)、冰片、水牛角濃縮粉、羚羊角粉、薄荷腦。
方中西河柳、荊芥穗、前胡、薄荷、牛蒡子、防風(fēng)、羌活、大青葉、葛根疏風(fēng)解表,清熱解毒,以解表邪;羚羊角、犀角、赤芍清營血之熱;天麻、鉤藤、膽南星、貝母、半夏、桔梗、前胡等息風(fēng)解痙,清熱化痰;朱砂鎮(zhèn)心安神,又能解毒;玄參、地黃清熱養(yǎng)陰;木通清熱利水;冰片、甘草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散風(fēng)清熱,化痰解痙之功效。
8、健胃消食片
作用:主要適用于孩子脾胃虛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
成分:太子參,陳皮,山藥,麥芽(炒),山楂
方中太子參益氣健脾,以護胃氣為主藥。輔以陳皮理氣和胃,山藥健脾和胃;山楂消一切飲食積滯,尤消肉食油膩之積;麥芽消米面食積。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消食之功。
9、丁桂兒柒貼(丁桂兒臍貼)
作用:溫里散寒,將它直接貼在肚臍上可使藥力直接到達(dá)腹部,治療孩子腹部受寒所引起的腹瀉、腹痛。
成分:丁香、肉桂、蓽茇。輔料為凡士林、月桂氮卓酮、甘油、石蠟、羊毛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七
家庭應(yīng)該常備的外治藥物和工具1、創(chuàng)可貼
作用:止血消炎,最適合切口整齊、清潔、表淺、較小、不需縫合的刀割傷。
2、紅藥水
作用:2%的紅藥水可以用作皮膚擦傷、割傷及小傷口、黏膜的消毒,但不能用于眼、口及大面積的傷口,以防中毒。
3、紫藥水
作用:具有殺菌和收斂的作用,多用在淺表皮膚的燙傷、燒傷處以及皮膚和口腔黏膜潰瘍、口唇皰疹。
4、碘酊
作用:2%濃度的的碘酊可用于治療癤子初期、 皮膚擦傷、毒蟲咬傷、無名腫毒等癥。
5、酒精
作用:醫(yī)用酒精以75%濃度的消毒最好,用于皮膚表面消毒;50%的酒精涂擦皮膚,既可以防褥瘡,又可以作為高熱病人的降溫措施之一。
6、風(fēng)油精
作用:提神醒腦,對防治暈車、頭痛及蚊叮蟲咬等效果不錯。
7、綠藥膏
作用:用于輕度燙傷、燒傷、凍傷及皮炎等。
綠藥膏就是林可霉素利多卡因凝膠,是一種綠色透明的水性凝膠,有止痛止癢的作用。內(nèi)含抗生素林可霉素(即潔霉素,主要對革蘭陽性菌有較高抗菌活性)和局部麻醉劑利多卡因。綠藥膏為皮膚科常用的外用藥,用于輕度燒傷,創(chuàng)傷以及蚊蟲叮咬引起的各種皮膚感染.一個月以內(nèi)嬰兒禁用。本品為抑菌性抗生素。對需氧革蘭陽性菌如葡萄菌屬(包括耐青霉素株)、鏈球菌屬、白喉桿菌、炭疽桿菌等有高效抗菌活性。對革蘭陰性厭氧菌也有良好抗菌活性。擬糖菌屬包括脆弱擬桿菌、梭桿菌高度敏感。本品作用于敏感菌核糖體的50S亞基,阻止肽鏈的延長,從而抑制細(xì)菌細(xì)胞的蛋白質(zhì)合成,一般系抑菌劑。但在高濃度時,也有殺菌作用,利多卡因有局麻止痛作用。用于燒傷及蚊蟲叮咬后引起的各種皮膚感染。不宜與氯霉素或紅霉素合用。
8.爐甘石液
皮膚瘙癢,濕疹
一
嚴(yán)格按量服用
中成藥治病,藥量有一定的靈活性,有時不易準(zhǔn)確掌握。由于有的中醫(yī)師在處方時,對中成藥的每次服用量往往不專門注明,故在具體使用時,首先應(yīng)看清藥品標(biāo)簽或說明書。
有時,中成藥小粒丸劑的說明書上雖寫著每次服多少克,但卻未標(biāo)明多少粒藥為多少克,這常常會給大家?guī)砝Щ蟆?br>
遇此情況時,不可怕麻煩,應(yīng)向執(zhí)業(yè)藥師問明換算方法或每次服藥粒數(shù)。有些藥性劇烈的中成藥,用量稍有超過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二
注意服藥禁忌
不僅對中成藥的服用量要認(rèn)真對待,而且對有關(guān)藥物的禁忌證也絲毫馬虎不得。
用藥前必須詳閱該藥品的說明書,了解該藥品的使用禁忌。凡藥品說明書中所列禁忌事項,均應(yīng)按章執(zhí)行,予以避忌。
孕婦、小兒或年老體虛者,更要謹(jǐn)慎,凡藥性猛烈的中成藥須慎用。三
注意服藥時間
根據(jù)古醫(yī)籍規(guī)定,中藥服用時間的選擇,應(yīng)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的原則進(jìn)行。
對于有特殊服藥時間規(guī)定的中成藥,通常宜選在飯前或空腹時服。因為大多數(shù)食物可對中藥的吸收產(chǎn)生干擾,故而飯前服藥有利于藥物吸收和藥效發(fā)揮。
對于慢性病需長期服藥者,宜養(yǎng)成定時服藥的習(xí)慣,而對治療特定病癥的成藥則無須強調(diào)空腹或定時服藥。如治冠心病的蘇合香丸、治胃痛的胃樂片等,均可隨時服用,安神藥則在睡前服為最適宜。
四
注意服藥方法
中成藥的服用方法也有講究,中成藥中常見劑型之一大蜜丸劑,常常給服藥者帶來許多不方便,初次使用該劑型者往往不知該怎樣吞服才好。
不要想著將其一口吞下,因為這有可能造成藥丸卡在喉嚨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失常等嚴(yán)重后果。正確的服法是用清潔的小刀將藥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幾次用溫開水送服。
對于出廠不久、質(zhì)地較軟的大粒蜜丸,可用清洗過的手直接將其分開,并搓制成小丸服下。一顆大蜜丸通常至少分成20粒以上的小丸,分2~3次吞下較為合理,否則同樣會引起噎阻。

生活中,有些人在服大蜜丸時,愛將藥丸嚼食,這其實不宜提倡。因為雖然多數(shù)藥丸因在制作中加入了蜂蜜而帶甜味,但是不少丸藥仍帶有濃厚的中藥異味,嚼服者一旦因藥丸異味而引起惡心反應(yīng),往往來不及咽下就引起嘔吐,這可就事與愿違了。
如果為了加快藥物吸收,加速藥效產(chǎn)生,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許溫水將藥丸搗調(diào)成稀糊狀后,用溫開水送服。
五
注意服藥反應(yīng)
中成藥與其他藥物一樣,因各種原因也會引發(fā)不良反應(yīng),隨著中成藥的廣泛應(yīng)用,這樣那樣的不良反應(yīng)會較多地出現(xiàn),服用中成藥者應(yīng)對此有所警惕。
凡服藥后出現(xiàn)皮疹、瘙癢、發(fā)熱等過敏反應(yīng)者,均應(yīng)立即停藥,并去醫(yī)院診治。凡有過服用某種中藥而致過敏者,還須牢記以后不可再使用。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轉(zhuǎn)給更多需要的人!
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572438978(作者增加部分內(nèi)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