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行》面對傷害 我們都犯了和李長歌同樣的錯誤
《長歌行》李長歌當初離開長安時,是為活命。一路狼狽逃竄,卻還心存一個信念:他日再回長安,必將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要向仇人討一個交代。
唯有這樣才解氣,才不負母親的枉死,才不負自己離鄉(xiāng)背井,才不負對仇人的打擊,才不負自己成為不能站在陽光下的人的悲傷。
可一路走來,一路被震撼,一路被治愈,又一路悟道。
誰曾想她再回長安時,沒有了當初的念頭,卻是一個要和平之鴿飛遍中原、草原和大漠的和平使者。
但國仇姑且不算,家仇仍是不共戴天的。畢竟前半生最在乎的人里,阿娘算一個。
她祭拜阿娘的時候,欣喜阿娘作為政變無辜微小的犧牲者,堂前竟然窗明幾凈,一看就是有人惦記眷顧的。
她以為是樂嫣或者叔玉。
走來的卻是李世民。
他哪有資格哪有臉,怎么配站在這里?阿娘和她都不歡迎他。
可他經(jīng)常站在這里,緬懷她的母親,緬懷他愛而不得的舊戀人。
當年他們互生情愫,他表白還沒來得及開口,便被不斷的戰(zhàn)爭給耽擱了。
這一耽擱,她變成了他的嫂子。她的丈夫是一時喝酒亂性的兄長。
隔不斷的情,轉(zhuǎn)移在李長歌身上。
她跟隨他文韜武略。跟他比生父還親近。毫不夸張地說,她是他一手帶大的。
因為這份情,李長歌才更加接受不了自己的仇竟然與自己最親的人有關(guān)。
她原本是有機會消滅他的。終因為他有濟世之才可安邦定國,而忍住了。她見過苦難,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樣的生活,需要什么樣的明主,她不敢不想因自己私仇,而將萬千生靈陷于水火。
因大義報不了仇,又因有仇不報枉為人女,她矛盾而痛苦。
直到她得知了母親與二叔之間的故事,得知當年的內(nèi)幕,是母親當了揭發(fā)告密者,才會讓東宮一夜凋零。
阿娘讓她不要恨。
因為阿娘為自己的背叛,用自己的命抵償了丈夫。她對舊情人的仁慈,就是對李長歌阿耶的殘忍。
不管怎樣,這個男人雖破壞了她的愛情,卻給了她名分,給了她一個李長歌,不曾虧待她。
女人的抉擇,從來不容易。
是李長歌無限放大了仇人的卑劣。為了太子之位,為了權(quán)勢,不顧親情,不念舊情。
這些受害者的意想,曾讓她一度對親情失望,對人心復(fù)雜感到惶恐,曾拒人于千里之外,曾封閉自己不愿擁抱陽光。
而其實,真實和真相,并不是你想的那樣。你編織夸大了對方的惡,你將自己鉆進牛角尖,并不能讓你快樂多少。相反,放下更難了。
唯有傾聽事實,唯有和仇恨和解,才能不一路執(zhí)迷不悟。
有些苦,你原本可以不用受。
翻篇。轉(zhuǎn)身。你依然是二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