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紅樓夢|41 賈寶玉的了悟精神



而賈寶玉也對流水落花而感傷,為燕子找不到原來的香巢而惋惜,死后但愿化為一縷青煙隨花飛到天盡頭。人死后他會傷心,但傷心后依然開心的生活,倏悲倏喜,該哭時哭,該笑時笑。

正如藕官所說:
“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dāng)續(xù)弦者,也必要續(xù)弦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丟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得不續(xù),孤守一世,妨了大節(jié),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陪伴的人縱然漸漸離去,可生活依舊還要繼續(xù)。
正如史鐵生所說,命若琴弦,生命就是無盡的重復(fù),走的路越長,身上擔(dān)子也越重,人死琴亦斷,僅此而已??v然琴弦單調(diào),命途坎坷,依然可以彈奏出美妙哀婉的仙音,依舊可以為身邊的人帶來歡樂。
正如魯迅所說,人總有彷徨無措的時候,‘兩間余一卒 ,荷戟獨彷徨’。待朝花夕拾,青春不在,也會留下無盡遺憾,但即便如一株野草,如一點星火,依舊要選擇吶喊,喊破喉嚨錘出鮮血,也要打破束縛自己的鐵屋。人應(yīng)如野草般堅毅,如野火般燃盡自己最后一絲光芒。
也如甄士隱所說:
“陋室空堂,當(dāng)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jié)滿雕梁, 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枯榮興衰,循環(huán)往復(fù),不曾更改,然世人總是貪心不足欲求無厭,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人們總是悔恨不能獲取更多,苦苦尋覓,到頭來終究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人生如夢,在曹公塑造的這場幻夢中,每當(dāng)過生日的時候,總有死亡發(fā)生。死亡代表了新生,而新生又代表了死亡。
賈敬生日后,賈瑞去世;而賈政生日后,秦業(yè)秦鐘也相繼病逝;鳳姐生日后,又有鮑二家的上吊;薛蟠生日后,金釧跳井自盡,寶玉生日后,賈敬突然賓天,賈母生日之后,便是尤二姐的周年。
生與死輪回往復(fù),悲與喜相互交織,歡笑和淚水總相隨,正如僧道二仙師勸石頭的話語:
“善哉,善哉!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
悲喜交織是這場夢幻的主旋律。

元妃雖然升為鳳藻宮尚書,寶玉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寶釵生日這天元春送來許多燈謎讓大家猜,本來熱鬧的場景,賈政卻生悲戚之感。元春的燈謎是炮竹,正如賈家的地位,隨著元春越飛越高,最終在天上綻放出燦爛的光輝,在短暫絢爛后,隨之化為飛灰。
可元春不想要這籠中雀似的富貴繁華,只想過平凡又簡單的溫馨生活,寶玉更不愿要這轉(zhuǎn)瞬即逝的快樂,只想著長長久久的幸福。
王子騰夫人生日時,馬道婆商議著魘魔法,害得一家子雞飛狗跳,不得安生。寶釵生日這天,寶玉湘云黛玉三人又生隙惱。
第二十二回,正月二十一是寶釵的生日,搭了一班戲臺,元春又送來燈謎為賀,置辦得很隆重。
黛玉心生醋意本不愿跐別人的光,寶玉好說歹說才罷??磻驎r,寶釵處處順著賈母心意,贏得賈母歡心,而黛玉卻不以為意。寶玉也嫌棄她說:“只好看這些熱鬧戲”。

寶釵于是讓寶玉過來,對他念起《山門》中的唱詞:
“漫揾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zhuǎn)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睦镉憻熕蛴牦揖韱涡??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寶玉聽了,喜的拍膝畫圈,稱賞不已,又贊寶釵無書不知,林黛玉接著奚落道:“安靜看戲罷,還沒唱《山門》,你倒《妝瘋》了”。
《山門》講的是魯智深路見不平,赤手空拳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為了避禍,前往五臺山剃度為僧,繼而鬧出了一系列荒唐事來。
《妝瘋》講的是唐朝凌煙閣大將尉遲敬德,因在功臣宴上觸犯了李道宗遭貶,于是裝瘋賣傻拒絕領(lǐng)命出征。 這兩出戲的主題都是為了逃避殘酷現(xiàn)實,選擇消極避世,和寶玉的命運緊相連屬。

寶釵穩(wěn)重和平,沉靜內(nèi)斂,從不妄言輕動,知道也裝作不知,處處想在前頭,論才學(xué)博聞無出其右。黛玉則心高氣傲,目無下塵,喜怒皆出自本心,真情真性,論靈思機敏無人與其爭鋒。
散場時鳳姐又開始‘引風(fēng)吹火’,人人都看出小旦齡官的扮相酷似黛玉,都不肯說,而湘云素喜談?wù)摚跓o遮攔,剛說完“倒象林妹妹的模樣”。寶玉急忙攔勸,惹得湘云黛玉各不開心。

后來寶玉連忙跑去解釋調(diào)和,反落了兩處的貶謗。 寶玉前日看了《南華經(jīng)》,今日又想湘云黛玉尚不能應(yīng)酬妥協(xié),將來還能做得了什么大事?何必自尋煩惱,于是頓起了悟念頭。
寶玉這段感慨也是因《山門》里的念詞引起。相比蘇子“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然灑脫,“那里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更添了一份豁然空明。
這一段故事雖微,但折射出的哲理異常深刻。之后黛玉寶釵相繼前來規(guī)勸,兩個人勸的角度大不相同,黛玉寫的無立足境,是方干凈,是勸他心中不染塵埃,自是干凈。而寶釵借五祖弘忍傳六祖惠能法嗣德故事,卻在說不染塵埃,也未必干凈。
神秀偈子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惠能偈子則云:“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五祖便將衣缽傳他。
神秀希望勤懇禮佛,天天擦拭佛體,虔心敬拜佛祖,努力參透菩提。六祖惠能的偈子則更為空明。佛存心中,便是無我,更為澄澈。心有菩提,便不會在意自身潔凈與否,正如這世上本來沒有煩惱,又何必自尋苦吃。
相比黛玉續(xù)寫的偈子,寶釵提到的典故境界更高。我想曹雪芹無形中也闡述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假了悟是逃避世界,而真了悟是做自己,是找回自己的智慧人性,努力實現(xiàn)自身價值。
了悟是《紅樓夢》很重要的橋段。

賈敬的了悟,是為了成仙長壽;妙玉的了悟,是為了保持自身的清潔;柳湘蓮的了悟,是因為對尤三姐有愧;小戲子的了悟,是出于封建禮教的逼迫;惜春的了悟,是為了逃避生活的苦難;寶玉的了悟是傷心落魄時的愧悔和不甘,此皆非真了悟。
他們的了悟,是為了逃避塵世的苦難,希望佛祖開解心懷,洗刷冤孽。他們只想著逃避這欲海迷津,而無法坦然面對缺憾和苦難,這并非是通往智慧人性的徹悟。
寶釵用五祖弘忍傳六祖惠能法嗣的故事,來勸告寶玉,不必自尋煩惱,世間比你聰明百倍的人,依舊逃脫不了塵網(wǎng),你又如何能勘破?
若是遇到些挫折就自暴自棄,反而辜負造物主的恩賜。古今多少英雄志士心血都遭埋沒,多少智慧被人付諸一炬,他們的辛酸凄苦又與誰來訴,你那點辛苦怎值一提?
你自以為的無立足境,是方干凈。而實際上對這個世界毫無用處,這比起那些努力生活,積極發(fā)光發(fā)熱的人更加不如了。你的勘破,只為挽回自己的自尊和存在價值而已,只是為了自己心意而活,而實際上是無知無識于世無用。 黛玉和寶玉都有著怪脾性,性子都十分的執(zhí)拗,面對不喜歡的事物,他們都想著逃避。

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懶與人共,不肯多語。她的性格值得人們喜愛,因為那代表了真實。我們都想遵從本心本性自由自在的活著,但生活有時不得不讓我們做出妥協(xié),面對復(fù)雜而又殘酷的現(xiàn)實,我們需要謹言慎行思慮周全,不能只想著自己,更多時候需要為身后的人多考慮一點。
人們喜歡黛玉晴雯的真實,而不喜歡寶釵和襲人的虛偽。 但寶釵的虛偽并不意味她真的想變成那樣,而是整個社會環(huán)境強加給她的精神枷鎖。

寶釵的藏愚守拙,襲人的處心積慮,小紅的故意現(xiàn)弄,賈蕓的卑微下賤,而劉姥姥不知廉恥的討生計,如果生活過得去,誰甘心如此呢?如果沒有社會的逼迫,誰愿意伏地由人輕賤呢?
環(huán)境的影響始終大于自控力。如果人人相信成王敗寇,不擇手段的往上攀爬,那并不是個人的錯,而是環(huán)境本身的錯。
茜雪因為一杯茶就被攆了出去,小紅因私遞手帕就膽戰(zhàn)心驚。看似和平的怡紅院,一樣暗潮洶涌。晴雯因為摔了扇子,寶玉就要把人攆出去,倘若那個主人不是寶玉,而是像旺兒錢槐這樣的人,晴雯這樣的女子要如何自處呢?她們的悲劇只因是想得到的太多,希望能順從本心而活,但那就不應(yīng)該嗎?她們就該下賤嗎?她們就應(yīng)該守著老木枯井過一輩子嘛?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然而無情冷漠的封建禮法,限制了人們的自由。因為多說一句話,多走一步路,就可能被萬人唾罵,千人賤踹。失去了精神自由,失去了容錯率和寬容度,必將使人變得更加虛偽卑劣。
沒人會為十來歲的小戲子遠離家鄉(xiāng),賣身為奴感到可悲,只會為湘云和黛玉的爭風(fēng)吃醋而感到氣惱。賈母雖會感嘆,可那就是規(guī)矩,那就是世道,她也改變不了什么。封建文化教人,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們可以感慨,但是你若試圖改變這種規(guī)矩,就是罪惡。人一旦被規(guī)矩蒙蔽了眼睛,失去了本心,邪惡貪婪也可以成為光明正義,不公也變成了天理。
寶釵身上具有積極入世的精神,她看得比寶玉清楚明白。她知道很多丑事,也憎恨那些不為百姓做主的貪官,但她更愿意為這個世界盡一份綿薄之力。
從敦城敦敏的詩句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和當(dāng)時的世俗社會也有往來,并非是真的無立足境。他最終從虛無的精神世界中走了出來,更加堅定自我。
相比林黛玉的目無下塵,真實的曹雪芹更像薛寶釵一樣,他總是竭盡所能幫助身邊的人,做他力所能及的事,雖然生活充滿了坎坷和不公,但他依然選擇微笑的面對這個冷漠無情的世界,他耗費一生心血只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

星云大師一生都在積極踐行佛法,普渡眾生,他出書辦報,廣納信眾,慈老扶幼,在他心中只有真善美,也一心想著貢獻自己的美好,從無任何非分之想,我想這才是真正的了悟,這也是曹公所秉持的信仰。
黛玉的不染纖塵,寶釵的恭迎順從都沒有錯,真正錯的是那個丑惡不容人的封建社會,真正邪惡的是冷漠無情的禮教文化,真正丑陋的是自詡正義而甘心做奴役壓迫百姓的偽君子和衛(wèi)道士。
面對生活我們更需要一份坦然,勇敢面對真實且不完美的自我,越是在意,越會陷入欲海迷津之中,若是不在意,反而會得償所愿。對于我們無法控制的事,就隨它去吧,該喜時喜,該悲時悲,該邪時邪,該正時正。
我們需要如寶釵積極入世的精神,為這個世界多考慮一些,也須有似黛玉這般的真性情,為世界保留住一份真實。
